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白楊》課文原文

《白楊》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白楊》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楊》課文原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白楊》課文原文

《白楊》課文原文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着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着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麼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着。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爲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一手摟着一個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白楊》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瞭解西部,導入新課

同學們,想了解一下西部嗎?(大屏幕出示西部範圍圖)圖中用彩色標出的部分就是我國的西部。本課提到的新疆就在這裏。我國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由於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及社會歷史等原因,經濟發展相對落後,那時的西部一片荒涼。(西部戈壁圖) 爲改變這一現狀,許許多多的人離開繁華的都市,毅然來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設邊疆、保衛邊疆。(西部建設者的圖片)這些是當年西部建設者的一些圖片。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新疆建設者有關的文章。

齊讀課題:19 白楊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師:課前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誰願意來朗讀課文?

1、指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學生交流。

三、重點段切入,感悟特點

1、請大家默讀課文,讀後標出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反覆地讀一讀,並想一想從爸爸的話中你感受到白楊有哪些特點?(可以用符號簡單標記)

2、學生交流劃出的爸爸介紹白楊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這段話)

生讀這段話。交流: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白楊有哪些特點?

句1:“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

句2:“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a “哪兒……哪兒”可以看出白楊樹的適應性強。(適應性強)

b “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換成地方說一說”(河邊、高山、草原……)

c 課文中的白楊生長在什麼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作者描寫這些戈壁灘上的白楊用了一個什麼詞?(高大挺秀)

師:在這樣荒無人煙、氣候惡劣的地方,白楊樹卻長得這麼直,這麼粗壯,足以說明它的適應性強,你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嗎?

句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a “不管……不管……總是”“那麼……那麼”(板書:堅強不屈)

b 師: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

你能這樣說嗎?

生:大雪紛飛,白楊(挺直腰桿,承受生生的雪壓)

生:數月乾旱,白楊(將根深深地扎進泥土,頑強地生長)

生:洪水襲來,白楊(還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c 指導朗讀:多麼堅強的白楊 啊!多麼有生命力的白楊啊!你能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指生讀,評價)

從他的朗讀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d 師激情:白楊樹不擇環境,不讀條件,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生根發芽。城市需要它,它們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賞,農村需要它們,它們就心甘情願地挽起臂膀,築成防風林牆。如今戈壁灘需要它,它就在這裏生根了。難怪爸爸這樣深情地讚美它。(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e 你能用知二人稱,用自己的話來讚一讚白楊樹嗎?

四、理解心願,深層體驗

1、師: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2、引讀: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 。

3、孩子們不知道什麼?(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師:孩子們由於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爲新疆生產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爲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們不知道爸爸借白楊勉勵自己要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建設邊疆,爲邊疆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板書: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裏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爲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裏挖水渠,手都凍到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爲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裏,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他們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們到新疆上學是希望孩子們將來能成爲邊疆的建設者,正所謂“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板書:無私奉獻)

4、現在,相信你們已經讀懂了爸爸的心,讓我們帶着對白楊樹的讚美、對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話。(生齊讀)

5、爸爸的心願能實現嗎?(結合文中的句子來談一談)

師: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邊疆建設者辛勤汗水的澆灌,曾經荒涼的戈壁,如今已煥發出勃勃生機。(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圖)相信西部的明天會更好!

五、總結寫法,拓展閱讀

1、帶着對建設者的讚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課後的閱讀鏈接——艾青的《帳篷》

生讀。師生合作讀。

2、總結寫法,完成板書。(借物喻人)

3、師:《白楊》這篇課文是讚揚西部建設者的,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是茅盾的《白楊禮讚》的部分內容,同樣是借物喻人的文章,這篇文章借白楊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農民。大家還是一讀爲快吧!(可提示一下讀書的方式)

4、課堂總結,推薦閱讀楊朔的《荔枝蜜》。

附:板書設計

19 白楊

高大挺秀

白楊樹 適應性強 借

堅強不屈 物

紮根邊疆 喻

建設者 建設邊疆 人

無私奉獻

教學反思

《白楊》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鑑於以上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教學中,我選擇了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第12自然段)作爲課文學習的切入點和教學的重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之後,讓學生找出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反覆地讀一讀,並想一想從爸爸的話中你感受到白楊有哪些特點,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楊的特點;在全班交流,深入瞭解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後,讓學生帶着讚美之情感情讀這段話,這是二讀——理解讀;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願,讀懂了爸爸的心之後,讓學生帶着對白楊樹的讚美、對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話,這是三讀——體驗讀。整堂課就是以此爲軸進行教學,效果不錯。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訓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的地方說一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了白楊適應性強的特點。教學“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我給學生如下示範: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你能這樣說嗎?引導學生進行說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既落實了語言的訓練,又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爲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心願,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課文的思維空白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閱讀資料,進行主題閱讀是本節課的另一突出亮點。

本課教學所引入的資料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單元教學的主題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課導入新課環節引入的西部地區的範圍圖、西部地區的資料、西部戈壁圖、當年西部建設者的一些圖片資料,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始就將學生帶入了西部,爲後面的理解做了鋪墊,奠定了情感基礎,這些資料交流的形式是藉助多媒體,教師補充交流;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補充引入了以下資料:“孩子們由於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爲新疆生產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爲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裏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爲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裏挖水渠,手都凍到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爲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裏,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這些資料的補充,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理解了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的情懷。

第二部分是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或引入課後的閱讀鏈接,或引入相關的經典性的本外資源。本課在感悟了白楊的特點、理解了爸爸的心願之後,讓學生感情朗讀課後的閱讀鏈接——艾青的《帳篷》,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情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學生學完本課,總結領悟課文寫法(借物喻人)的基礎上,引入了同樣寫白楊、同樣運用借物喻人寫法文章——《白楊禮讚》,讓學生進行主題性拓展閱讀,學生有了大量的時間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大量閱讀提升了學生生命的質量,這樣的課堂因爲這樣的主題閱讀而閃現光輝。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合理處理了文本資源與本外資源的關係與時間分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取捨,感覺這樣上課學生有收穫,教師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