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白楊小學語文課文原文

白楊小學語文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導語: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以下是小編整理白楊小學語文課文原文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白楊小學語文課文原文

《白楊》

作者:袁鷹

人物:父親與子女

時間:五十年代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着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鐘,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着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麼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着。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爲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延伸閱讀:

寫作技巧

一、不僅“記”,還要“析”。

日記記錄的是最真實的生活,能爲寫作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但只擁有素材還不行,還要學會提煉和挖掘,看出素材背後的意義。因爲一篇作文的優劣不光看你寫的事是否有趣,寫得是不是生動,最重要的還看你是否寫出它的意義、價值。因此,同學們寫日記時可以試着一邊記事一邊分析。

二、會發現“珍珠”,更要會拿着“磁鐵”尋寶。

生活中偶然遇到有意義、有意思的事及時記錄下來,自然值得高興,但有時我們會發現,每天發生的事太多,而且事與事之間往往缺少聯繫,每件事都要想想有什麼意義,不僅累,而且由於思考的問題太多,很難想得更深入。此時,我們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主題,然後帶着它到生活中尋找有關的事件。因爲是有備而來,不僅能使記錄的事件更集中,而且記起來也容易一些。

生平簡介

袁鷹,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後改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生於一個破敗的地主家庭。1943年考入之江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即參加《莘莘》、《新生代》、 《聯聲》報刊的編輯。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歷任《世界晨報》、《聯合晚報》副刊編輯。建國後,任《解放日報》文教組組長,《》文藝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編。四十多年來,寫了大量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作等。

主要作品

中篇小說《年輕的時候》;兒童文學作品《丁丁遊歷北京城》《我也要戴紅領巾》;出版散文集有《第一個火花》、《紅河南北》、《第十個春天》、《風帆》、《悲歡》、《天涯》、《運行》、《京華小品》以及《袁鷹散文選》等。[4]

袁鷹散文題材廣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會的人情風貌,跳動着時代脈搏。在藝術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詩的基因,具有詩的聯想、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充溢着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