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析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色

淺析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中國飲食文化特色具體體現在從宮廷到民間,從內地到邊疆,從王宮貴族到平民百姓,食風的“盛”“雅”“藝”“精”“奇”諸方面

淺析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特色

“吃”的繁榮———菜系林立,風味飲食小吃上千種,各地食風食味之獨特與多樣化。

“吃”的藝術———美食美味輔之以美器,追求三者的和諧統一,渾然一體,調味之精益,餚器之華貴。膳食之繁盛,烹飪技藝之巧妙,均堪稱舉世無雙,獨樹一幟。

“吃”的典雅———御宴排場之豪華,宮廷宴席與祭祀祭食禮儀之莊重,禮制和禮儀等級之森嚴,各式宴會氛圍之典雅。

“吃”的效益———官場之交接,人際關係之溝通,食療之精通,延年益壽之成效,益身健體、卻病療疾之功能

“吃”的奇異———邊疆塞外,民族衆多,風俗奇異,民族食藝、食風、食味,別具情調,系少數民族文化奇葩。

在我國古代,由於漢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程度均較其它民族爲高,因而漢民族的飲食文化也表現的更加豐富多彩,以五穀、熟食、素食爲主,以肉食、蔬菜爲輔,講究無味調和。遊牧民族則多以肉食和奶製品爲主,五穀爲輔,這與他們地處邊疆、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地城、地貌,生產,生活條件的制約、限制有關。

中國曆代傳統烹飪手法技藝精湛,花樣繁多,內容豐富。人們在味覺方面的追求之外,還有色、香、形、聲、器等方面的需求,最後是調和。

漢族古代食儀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爲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爲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投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乾的'食品菜餚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託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着賓客;冬天魚肚向着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衆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