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談中國古代風俗鬥百草

淺談中國古代風俗鬥百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明鬥百草

淺談中國古代風俗鬥百草

百花爭豔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閒將鬥草過時光。

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啓《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衆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鬥百草亦作“鬭百草”。一種古代遊戲。競採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於端午行之。

也稱“鬥草”。遊戲。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爲勝。原爲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爲比賽對象。此習早在南北朝時已形成。後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實物,而以花草名相對。 鬥百草之戲之所以受歡迎,最初是因爲古俗認爲五月爲惡月、毒月,必須 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到了六朝後期,鬥百草逐漸成了一種遊戲習俗。唐以來,鬥百草愈漸成爲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鬥草以後演變出專屬婦女的鬥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有意思的是,民間男女往往藉此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鬥百草後來發展成爲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歷史起源

鬥百草,源於周代。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把鬥百草演變爲端 午的文化娛樂風俗。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有,宮中也有。《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爲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

方法簡介

鬥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鬥”,另一種是“武鬥”。鬥百草最先是從“武鬥”開始的。《詩經·周南》說的就是用車前草進行的.“武鬥”。“武鬥”即採一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然後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另一種是比賽“文鬥”,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然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一直“鬥”下去,直到最後見分曉。這種“文鬥”,結果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有一句詩,就是說收集鬥百草的。“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可見,玩者爲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

武鬥

古時端午鬥百草,“武鬥”的大都是兒童。清朝,宮廷畫家金廷標畫了一幅《羣嬰鬥草圖》(此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的就是清代一羣孩子在湖石花草叢間鬥草嬉戲。此畫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及落款,題款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前。

文鬥

古時鬥百草的“文鬥”,大都是大人。《紅樓夢》六十二回中,曹雪芹對鬥百草就有一段很美的描寫: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採了些花草來兜着,坐在花草堆中鬥草。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裏枇杷果。”他們初是以實花來鬥,鬥到後,越鬥越來勁,韻味愈鬥愈濃。(《紅樓夢》中的鬥百草,是寶玉生日期間玩的。雖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寶玉的生日“隱去”,但有紅學專家考證說,寶玉出生於五月初四。)

《鏡花緣》第七十六回中,也有這樣的精美描寫:陳淑媛道:“妹子剛纔鬥草,屢次大負,正要另出奇兵,不想姐姐走來忽然止住,有何見教?”紫芝道:“這鬥草之戲,雖是我們閨閣一件韻事,但今日姐妹如許之多,必須脫了舊套,另出新奇鬥法,才覺有趣。”竇耕煙道:“能脫舊套,那敢情妙了。何不就請姐姐發個號令?”紫芝道:“若依妹子鬥法,不在草之多寡,並且也不折草。況此地藥苗都是數千裏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之種,若一齊亂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隨便說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字面對去,倒覺生動。”畢全貞道:“不知怎樣對法?請姐姐說個樣子。”紫芝道:“古人有一對句對得最好:‘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假如耕姐姐說了‘鈴兒草’,有人對了‘鼓子花’,字面合式,並無牽強。接者再說一個或寫出亦可。如此對法,比舊日鬥草豈不好玩?”

如果說《紅樓夢》裏的“文鬥”,然有“武鬥”之味(指折花草),那麼,《鏡花緣》裏後期的鬥百草,可是跳出了“武鬥”的舊套,不折花草,只報花草名,用花草之名來鬥,既玩出了鬥草的韻味,又保護了花草不受“武鬥”之傷。這種新式的鬥百草,是古人在玩耍當中,保護環境的一種進步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