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大綱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通過設疑、激趣、猜想、驗證等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一、設疑、激趣環節-----重在有序呈現學習材料

新課開始,教師有目的地呈現以下一些學習材料:6支筆、2本故事書、1個蘋果。告訴學生:老師想把6支筆獎給上週班級口算比賽得獎的2個同學,那麼,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支?把2本故事書獎給班級演講比賽的兩位同學,每個人應該分得幾本?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的2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呢?這時老師實際操作一下,學生對這些材料不僅感興趣,而且馬上就會看到三種分法中,只有第三種1個蘋果平均分給幼兒園2個小朋友時,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老師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當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時,我們就要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這種數就是分數。

二、猜想、交流環節---------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

當學生初步知道什麼叫平均分時,老師就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讓學生明白怎樣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樣多。老師給每個小組發4張長方形紙、一個圓片、一根繩子。讓他們進行小組活動,把每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自己的喜愛隨便分成幾份,看看怎樣分以後,每一份才相等,分別是總數的幾份之幾。用分數怎樣來表示。

這樣的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後,才能得到分數。老師趁機讓學生完成書上的部分習題,學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三、驗證、實踐環節---------重在領會和運用

驗證、實踐環節的創設主要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情況。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爲此,在學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後,老師可以設計了幾個層次的練習:

1、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數?

2、請你用分數來正確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這要求學生能理解某個圖形,是怎麼分的?分成了幾份?用什麼分數表示。

3、老師在一個長方形的黑板上貼了很多的大拇指,作爲獎品來獎勵學生,老師要求學生拿走總數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總數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這些練習主要是使學生深刻領會分數是怎麼來的、怎麼來正確地讀寫分數……

這節課給我的啓示是:

1、首先,數學活動姓“數”,它一定是從實際生活中產生的`,與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課的導入,就比較注意這一點,適當的激取、設疑,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學習情景,對新課的學習是比較有利的。

2、其次,數學活動姓“動”,它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並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領會書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義和法則。在本課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決問題。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的創造性極大可能地發揮出來。

3、最後,數學活動要“活”,《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等重要知識的基礎知識,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並且要會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或者幾份)能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所以,老師靈活地設計一些練習,尤其是最後一個練習,就要求學生比較靈活地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樣的數學課很有應用味,也注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要實施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就要求我們老師以課本爲依據,以課程標準爲準繩,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高興地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