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烤鴨》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北京烤鴨的歷史、北京烤鴨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如何片、如何吃的具體方法。全文洋溢着濃濃的北京飲食文化氛圍,讓我們在烤鴨的誘人香味兒中,感受北京飲食的魅力,品味祖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在教學中採取自讀自悟,讀悟結合的方法,是想通過學生對全聚德烤鴨製作過程的理解來體會作者對全聚德的偏愛,由此揣摩學習作者的說明方法,教學結束後反思課堂我覺得存在一些問題:

1.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深入解讀說明方法,對說明文的解讀過淺。在教學中只注重了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卻過於膚淺,訓練不夠精細。在今後的說明文教學中,應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而且還要知道爲什麼要運用這種說明方法。“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只是引導學生理解了動詞運用的好處,而沒有進一步抓住關鍵詞和重點句子來讀課文。在設計時先是出示括號填空,然後是出示正確答案進一步理解體會動詞的作用,由此引出句子“由此烤出的鴨子像棗紅色的綢緞一樣光潔、閃亮、誘人;口感細膩、香酥、皮脆、肉嫩。”進而體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可是因爲對於課堂掌控能力不強,時間已到,所以直接把後面的部分省略掉了。20分鐘下來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抓住,猶如蜻蜓點水一般,痕跡輕輕,我在想,孩子們能記住什麼呢?他們回去之後是否會真的介紹給他人一道家鄉菜的做法呢?

我們一直在談論核心素養,課堂是陣地,聽說讀寫是武器,提高能力纔是真正目的。要想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定要先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

爲了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後資料袋。使他們初步瞭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穫,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裏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着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

爲了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知識,我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瞭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誇獎你的 。將孩子們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延伸。相信:絲綢之路會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景陽岡》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開懷暢飲後,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機敏的英雄性格。這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所以就《景陽岡》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說,比較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容易接受。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註釋,把握整體內容。對於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一關不作重點,一筆帶過。

二、抓重點,感知人物形象。“喝酒”、“上岡”這兩部分的內容冗長,主要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討論的方式,瞭解武松豪爽、勇敢、倔強、也有點好面子的特點。“打虎”部分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方法來刻畫人物,特別是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錶現武松打虎時驚心動魄的場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1、抓住“三閃”面對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吼”,寫到武松的動作,只是“一閃”、“一閃”、又“一閃”。引導學生說說“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換成“躲”字,放到文中讀一讀,體會哪個詞更合適?,引導學生體會“閃”字的巧妙之處:是武松主動地躲過,說明武松反應很快,動作輕巧敏捷,而不是被動地膽怯地躲避,顯出他的武藝高超。

2、轉守爲攻的痛打對於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部分,先讓學生動筆找找武松分別用哪些招式來對付大蟲?並讓學生試着表演,接着播放武松打虎的視頻,直觀感受當時情形的危急和場面的驚險。看過之後,再讓學生體會武松的`動作。這時,武松那種智勇雙全、力大無窮、本領高超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三、閱讀原著,重溫經典魅力學完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拓展:1、說說武松上景陽岡前後發生的故事。2、說說《水滸傳》中主要人物的綽號及來源。3、暢談《水滸傳》中精彩的故事片段,推薦閱讀原著。

這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存在着不足之處:由於時間有限,品讀課文的時間不夠充分,課文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學生書讀得不夠流暢,不能把這篇經典名著讀得有滋有味。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走進課文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課文,是學習語文的最重要的方式。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許多同學大多數時間,只是用眼睛學習,而不是用心、用感情去學習,所以自身的思維和情感總是遊離課文之外,做了體驗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局外人。情感是激發同學智慧靈感的動力。同學在學習課文時,沒有感情的投入就不會智慧火花的閃現。因此,激發學生學習中感情投入,是學習好一篇課文重要的條件。

在《龍的傳人》一文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聲情並茂的範讀,引起同學們情感的共鳴,讓學生講出此刻的心情。學生講出了“高興、興奮、自豪、驕傲、驚訝、羨慕……”心情,這些情緒的表示都是真實的感受,同時也是經過大腦思維活動對課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帶着這種真實的情感去讀課文,把自身的感情融入課文的語言情境之中。在學生讀文時,我讓大家邊讀邊想象一下自身腦海中的畫面,利用形象思維方式,進一步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入更深的層次,學生讀文之後,有的說:“我好像變成了皇帝,衣着龍袍坐在龍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說:“我腦海裏的畫面是,我騎着一條金光閃閃的龍在雲霧中飛行。”有的.說:“我看見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上面雕刻着許多龍的圖案。”有的說:“我自身變成的一條龍,在天空中上下翻飛。”……總之同學們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情感得到極大的抒發。這種抒發的方式是間接的,是把自身置換爲課文中的龍。不足之處就是在讓同學們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裏話,後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

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孩子們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後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默讀文後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說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學生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

文章學習完之後,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自身學習文章時的情感軌跡。方法是先說一說自己喜歡讀的課文內容,再說一說讀這些文段時,自身的心情,接着描繪一下自己讀文字時,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最後說說自己的心裏話。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一、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並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爲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爲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童謠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啓蒙,這既是對文本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

二、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生命。

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在教學完課文後,我又出示了《月光啓蒙》的部分原文,並深情並茂地娓娓讀來。“……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着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着生命。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以學生爲中心,設計教學環節。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本着“以生爲本”,“貼着學生教”的設想,設計了“我來讀――讀精彩篇章,整體感知課文;我來品――品情節、人物、語言之奇絕;我來秀――秀身邊凡人奇事;我來贊――贊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教學流程清晰、合理、緊湊的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麼讀得太空泛,要麼讀得放不開,壓着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範讀了。由於我在範讀中聲情並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餘,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着很彆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脫與豪爽呢?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於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爲,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纔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並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範,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並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纔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範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範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課本劇表演,讓精彩個性飛揚

一、重興趣激發,架設情感橋樑

本單元的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情節生動精彩,故事內容豐富,適合同學們通過設身處地進入情境之中地去感受。課本劇表演就爲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樑”,教師就要激發他們表演的慾望,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

二、重課文理解,發揮指導作用

課本劇表演爲理解課文服務,課文內容理解又是表演的前提。課堂上,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帶領學生走進課文,熟悉情節,揣摩語言,瞭解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昇華情感。

三、重籌備過程,體現分工合作

同學們在充分熟悉課文後,教師要鼓勵他們人人蔘與,自由組合,確定分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集思廣益,相互合作,積極籌備,認真排練,這是培養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契機。

四、重氛圍創設,獲得情感愉悅

教師要創設表演的課堂氣氛,課前佈置好教室,讓學生化簡妝。以小組之間的競賽形式,組織評委會、助威團,現場打分,設置最佳表演獎、最佳編劇獎和文明觀衆獎等獎項,讓學生在表演或欣賞中良性互動,自然融入課文的`情境。

五、重多元評價,提升審美能力

評價要多元化,鼓勵學生自評與互評,引導暢所欲言:可由演員談“演後感”,也可由觀衆談“觀後感”。教師要適當點評,重點指出成功之處和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自我認識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據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爲割裂開,於是我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然後圍繞“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細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註,之後與同學交流自己對老漢的認識 .

在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段,談一談原因,然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洪水的肆虐,情況的危急,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着、鎮定。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加深對老漢的理解,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還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我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話,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後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並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讚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羣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讚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彷彿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穀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着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着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啓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着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葉公好龍》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寫了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葉公非常喜歡龍,他在家裏的樑、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着龍,連衣服上被子上也繡着龍,屋裏牆壁上也畫着龍。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到廳堂裏。葉公一見,嚇壞了,呼叫着逃走了。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則成語,形容人表面上喜歡某些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我們常用它來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有了上學期的兩篇古文學習,古文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這種文體離我們的孩子比較久遠,學起來還是有難度的。於是我在教學時儘量讓同學們感覺到它的故事性,具體是這樣教學的.:先是揭題,通過題目,讓學生迅速掌握本則寓言要講述的大致內容,講的是一個叫“葉公”的人“喜歡(好)”“龍”的故事。這可以說是文章的脈路,讓學生沿着這條脈路自己去讀,自己想,最後歸納出寓意,這樣可以避免傳統教學中的不必要的分析和乏味的說教。學習寓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寓意,還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則寓言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纔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寓言並對寓言產生濃厚興趣,並激發他們在課外自我學習的動力,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探索生活中有沒有“葉公好龍”的現象,都表現在哪些人的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聯繫生活談感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初步領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最後結束時學生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已經非常深刻的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含義,看來這節課基本是成功的。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勞動的開端》節選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文章的篇幅比較的長,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拉很多的障礙,特別是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如何讓學生抓住中心內容迅速的進入文章”在課前我一直思考着。經過對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學的情況來分析,就此問題,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抓題眼,奔重點。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從學生剛接觸課題開始,就啓發他們圍繞課題提出疑問,一早就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以審題爲第一教學步驟,抓住“開端”,讓學生自己理解詞意,書喲課題的意思。在這一環節後讓學生質疑。學生質疑的問題基本上是集中的。1、作者第一次勞動從事的是什麼勞動?2、是怎麼勞動的?3、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是怎樣的?4、勞動以後又怎樣了?這些問題就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學生給自己提出了學習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再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學生帶着心中的疑問,去與文本充分的接觸,閱讀的目的性強了,思維的馬達發動了,效果也明顯了。經過交流,學生對文章的重點有了把握,這樣就更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了。學生順着問題,找到了課文的重點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經過。這爲隨後的學習帶來了不少的方便。陸九淵曰:“爲學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抓住題眼,由學生質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幫助了學生很好的去學。這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建設性的過程。

二、 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學《勞動的開端》的.第2課時中,抓住學生第一課時中質的疑“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怎樣?”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勞動的感覺。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於與文本產生共鳴。當問及作者對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時,學生都找到了“艱難”這個詞。“艱難”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的整體內容,包括具體涉及到的體現的詞句也比較的多。而這些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悟到課文的中心。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找到文眼的基礎上,以文眼爲切入點,以“文中哪些具體的詞句讓你感受到那份艱難的?”爲引領,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反覆揣摩,朗讀,感悟中心。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早》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遊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爲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爲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纔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並通過反覆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爲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並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後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通過課後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爲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着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憶讀書》這篇課文體現了北師大版教材的教學特點——學生的自主意識強。本課教學由學生自己根據“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提出三個問題學習課文,這一教學設計較難,學生操作起來較難。

因此我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又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確,作者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讀書,正因爲讀過很多的書,作者才能成爲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但因爲本課涉及的名著較多,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瞭解不深,因此我課前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這就爲學生拓寬了知識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但還是有部分同學懶得動手,對文中提到的文學作品一無所知。我認爲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我強調讓學生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爲讀書好,所以纔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再者要將語言文字訓練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學生的品詞析句訓練,這樣纔能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還是沒有很好地做到讓學生多讀,通過反覆讀來體驗作者的情感。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幾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感動過,沒想到這學期期末教學《灰椋鳥》一課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繪的主人公,一個因找白鶴而失去寶貴生命的年輕姑娘徐秀娟。爲此,我對這一課的內容尤爲喜歡,自己研讀幾遍後,對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頭的`姑娘,洋洋灑灑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種大氣與靈氣,如果她還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爲啊!可惜英年早逝。

這一課我力抓“壯觀”與“觀賞”二詞組織教學。灰椋鳥歸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緊扣“壯觀”來描寫場景,我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見解寫下來,再進行閱讀,反覆的讀,與反覆的悟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事實證明這一節課效果不錯。

看來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點魅力,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這些文章的獨特之處,結合自己的理解,讀悟出想法,才能與學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課文爲何不同的人閱讀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在正確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的悟呢?因此,教師應在宏觀上把握課文內容,把微觀上的問題交給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進行自讀自悟。《灰椋鳥》這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學生只有常常進行此方面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提高自主閱讀能力,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更加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文本的大把握,而摒棄繁瑣的字詞分析,把這些繁瑣的事都交給我們親愛的學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