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1.運用媒體素材、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會。

2.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峯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一課

教學目標:

1.將媒體素材和課文有機結合,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培養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導入語: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桂林山水甲天下”,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請有實地感受的同學具體談一談。

2.選擇部分精彩圖片和一段視頻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說感受。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體會作家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讚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再想想人們爲什麼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讀課文

1.出示桂林山水圖、指導學生按照先局部後整體,先山水後其他的順序觀察畫面、談感受(水平靜、清澈、山姿態萬千、遠處雲霧迷濛、近處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樂範讀全文、學生圖文對照找出課文中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

3.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字音讀準,解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2)質疑問難。

4.檢查自讀效果。

(l)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2)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新詞。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灕江水”。

思考:灕江的水到底與別處有什麼不同呢?

多媒體演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概括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靜、清、綠)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①帶着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自讀揣摩。

②指名讀,並評點。

③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文,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桂林山”。

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點)。

3.小組交流,反饋。

4.全班交流自學成果,並解疑。

①體會“奇峯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峯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體展示桂林的山,再對比泰山和香山。

③學生自己總結桂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注意”啊”的讀法不同

真奇“啊”讀ya

真秀“啊”讀wa

真險“啊”讀na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賞了桂林的山水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走進課文,瞭解作者的感受。

3.讀課文最後一段,你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了什麼。

體會“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4.此時,我們已被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所陶醉,帶着對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晰,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裏可能會怎麼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聰明。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裏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詳細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爲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捉蝴蝶》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講了弟弟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捉蝴蝶的事。下面我將從字詞教學、句意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三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情況。

1、關於字詞教學。本課的生字詞較多,爲了幫助理解掌握生字詞,我將詞語分爲兩類來講解。一類是名詞,如“蝴蝶、薔薇、姥姥、鄉間”等詞語,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看圖、並結合生活實際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意思。一類是動詞,如“甩開、瞪、捏、移、掙扎”等詞語,我主要是通過動作演示、觀看相關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意思。在分類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在指導學生讀句子,感悟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這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較好。

2、關於句意理解。爲了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句子學習,我主要是加強了對學生進行句子朗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句子意思,再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情景再現演示來深化理解。本課中的長句特別多,我就先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再給學生講清長句中幾個小句的意思,如“只見弟弟瞪着眼,貓着腰,慢慢地向前移動着腳步”,先分別通過演示“弟弟瞪着眼”、“弟弟貓着腰”、“弟弟慢慢地向前移動着腳步”的`動作,理解這些句子之後,再通過連貫地演示整個長句的動作,確切理解長句的意思。

3、關於課文內容理解。對於本課課文內容理解的教學,主要有兩大重難點:一是讀懂課文內容,二是懂得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先指導學生讀懂每一句話,分出哪幾句話是寫同一個意思的,從而指導學生在理解句與句之間內在聯繫的基礎上學習按情節分層次,並說說每個層次講了什麼,從而完整地理解全文內容。爲了讓學生弄懂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我先指導學生看圖複述課文,通過關鍵詞的板書理出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語序,再讓學生將打亂語序的句子重新排序,明確課文先講我和弟弟到姥姥家去玩,再講水塘一帶蝴蝶真多真可愛,最後講弟弟捉蝴蝶,體會句子之間的次序。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大自然的啓示》是一篇略讀課文,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啓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啓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造福人類。

起初,我用“都說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百科全書,這話還真不假。平時多留心觀察一下大自然,一定會獲得很多關於大自然的知識,受到許多啓示”來導入課題,先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大自然比着百科全書,乾脆利落地將學生帶進了文本。學習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明白每篇短文講了什麼內容,從中受到什麼啓發。但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他們概括起來一定吃力。考慮到這樣的學情,我讓學生先概括《“打掃”森林》的主要內容,學生概括出了“林務官好心辦壞事”、“林務官下令打掃森林,結果把森林毀了”等主要內容。接着我讓學生對課文內容質疑,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林務官把森林打掃乾淨了,爲什麼反而把森林給毀了呢?我順勢就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在交流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一個生物鏈接圖:枯枝敗葉→腐殖質→矮樹叢、灌木←鳥、獸→蟲,以此來理解生態平衡,讓學生明白當生物鏈中的一個遭到破壞,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這樣毀滅的。

在學習《人類的老師》時,我用了學習《“打掃”森林》一文的學習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文,並歸納出短文主要內容,由於課文簡單易懂,學生很容易就概況出本文是講人類在蜻蜓、鯨身上的到啓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我順勢就提問:人類在蜻蜓、鯨身上得到啓示解決了什麼問題呢?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學家從蜻蜓身上的到啓示解決了機翼劇烈抖動的問題,從鯨魚身上得到啓示提升了輪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點和鯨的“流線型”上學生有些難度,我利用課件出示蜻蜓圖片和鯨魚圖片,讓學生一目瞭然。人類從生物身上得到啓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例子還有很多,我以此進行了一個拓展,學生都能舉出很多例子,如:青蛙——電子蛙眼,蝙蝠——雷達,北極熊的`皮毛——太陽能熱水器等。

反思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錮學生思維。當學生概括出了主要內容後,我又課件出示課文主要內容,並讓學生填空,禁錮了學生思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

2、語言重複囉嗦。學生回答完問題後,只需要及時地表揚一下學生就甩開,繼續下一個環節即可,可我老是愛不自覺地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既囉嗦又浪費時間。

3、板書繁雜。在備課時,我反覆審視我的板書設計,覺得不怎麼合適,可怎麼也想不出更好的板書替代我已設計好的。

總之,存在的問題還是放心不下學生原因,接下來嘗試着大膽放手,把空間留給學生。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探究。

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

反思《琥珀》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

《琥珀》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 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爲後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我設計一個“真情告白”的填空練習,引導學生把感受化作語言,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錄象片段,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麼悲傷啊!他撲到父親的.身上邊哭邊說,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感受那悲壯的場面。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課堂教學也會因爲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用心讀書,在讀中感悟,在閱讀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用“心”讀書這環節。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和研究,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明確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索的興趣。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能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認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教師充當了與學生平等中首席的角色,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本着這樣一條原則:深奧難懂的課文,我通過點撥、啓發等多種方法,理解透徹,汲取營養。比較簡單的課文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課文,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學的興趣。本課屬於比較簡單扼課文,我的設計意圖就是引導學生自學。我認爲本節課的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參與學生的討論,檢查他們的正誤,與學生共同思考,參與他們的活動,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氣氛,所以師生關係特別融洽。課堂上有笑聲,有掌聲,有爭論聲,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上學生自己解決第一節課自己提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自讀、自想、討論交流、填寫教師設計的表格,自己找重點詞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己去板書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只做問題的引領者,只起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的作用。所以我認爲教師充當了“與學生平等的首席”角色。

二、進行了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第三段時學生讀懂了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很高這個內容後,啓發學生找出表現蝙蝠飛行本領高的詞語“夜裏”“還能捕捉”“無論怎麼……都”“即使……也”。學習第五自然段試驗準備的句子中,從重點詞語“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體會出科學家工作的細膩。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體會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工作的艱辛,體會科學家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生理解後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體會到作者語言的準確性,爲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的表現。

三、利用電教手段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是:理解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因爲超聲波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利用播放視頻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爲視頻中設置上了超聲波向前推進和返回的線條是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的了直觀形象的畫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內課外相結合,爲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學生理解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彙報課前蒐集的仿生學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有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交流完仿生學資料後,我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那些動物的特殊本領,受到什麼啓發,想發明什麼?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爲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生活中我們總喜歡把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總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在教學中教材、學生被老師折騰得夠嗆。一篇課文,幾百字而已,卻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東西,一會兒是思想含義了,一會兒是語言因素了,分析來分析去,一篇幾百字的文章被肢解地七零八落,一句句並不難於理解的句子總要讓學生說個體會到了什麼,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課文課學得苦,教師也教得累,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語文教學要生動,要精彩,教材理解與創新這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內容挖掘深一點,教學設計新一點,有利於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但是如果超出這個度就會使語文學習的難度拔高,就會讓人望而生危!古人云:大道至簡。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課,我們應刪繁就簡,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體現“簡約之美”。藝術的極致是簡單,語文教學要給孩子波紋一樣、絲絹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尋尋覓覓”之後的“簡簡單單”地教。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鄉下人家》描繪了鄉下人家樸素的景緻、祥和的氣氛、勤勞的生活,這些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教學中注重自主閱讀,先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是:分述鄉下人家生活的幾個反面:植物——動物——農家傍晚生活,再感悟作者優美的語言,體會閒適的田園生活。本課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的生字,生詞,能正確拼讀“裝飾”、“雞冠花”“歸巢”等詞語的讀音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優美的句段。學生品讀重點句段,積累優美語言,感受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是教學重點。從平凡的事物中展現鄉村生活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從而產生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是教學難點:

一、高校課堂上課開始,首先出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齊讀,理解。知道本課所學的內容。

二、生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工具。中年級同樣不能忽視生字詞的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的時候,以詞塊的形式呈現生字詞,讓學生描述畫面,連詞成句,給學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運用機會,避免瞭解詞的機械和積累的無序,放大了生字詞的教學形式。

三、在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詞語描述文中描寫的.景物,利於學生理清脈絡,整體把握課文,感受鄉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四、在品讀“雨後春筍”這一段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喜歡的句子,說理由,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抓住“探”、“成羣”、“許多”等詞語體會雨後春筍生機勃勃的情景,然後通過引導學生誦讀、比較、想象,與筍芽兒對話,不僅使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踐,更是靈性的涌動、情感的流淌、個性的張揚,富有濃厚的情感和韻味。

五、存在的不足,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應定位爲引導學生讀通、讀準、讀順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本節課學生朗讀的量不夠,就過早地進入品讀課文的環節。應注意對學生進行通讀課文的訓練,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先把課文讀通、讀準、讀順。農村小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時候,表現得不夠好,沒有大膽交流討論,不過才四個學生一組,全班八個學生,課堂活躍不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打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不難發現“語文園地”中的習作安排與以前有所改變,以前的習作是獨成體系,習作與口語交際是獨立分割的兩部分,而這次教材的安排,有幾個單元把口語交際與習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語文園地六》中的口語交際與習作: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對鄉村生活和田園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感受後,一起來交流交流收穫。然後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這樣的安排不僅僅是形式的創新,而是從中年段習作的實際出發,構建起來的作文教學新體系,其主要特點是“口語交際是習作的前提,習作是口語交際的延伸”。

作文教學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多年來,小語界對作文教學的探討已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譬如,情境作文、觀察作文、分類作文等,前幾年,以包全傑爲代表的序列作文研究也曾風靡一時。但作文教學始終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建構作文教學過程。筆者認爲孩子的`作文要經歷模仿──啓思──感悟──創新的過程,最終指向學生能夠獨立作文,而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的引導。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實現由不會到會的轉變,必須要設法建立一座橋樑。“對話理論”的提出給了我們很多啓發,一個人的經驗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讓學生先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對話,通過相互啓發,相互借鑑,相互幫助,就能把學生的思維拓展開了,有了對話的積澱,再讓學生習作,就變得輕鬆而又容易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着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

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

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裏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

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爲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爲他們感到高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中彩那天》教學反思 今天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與學生共同學習了《中彩那天》這篇課文,學後我們深深地被文中的父親的行爲所感動,在利益和誠信面前,他毅然選擇了誠信,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呀!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父親中獎後的表情,讓學生理解父親爲什麼高興不起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 的'方式讓學生展開討論,經過討論是學生明白作爲一個人在是非面前一定要講誠信,特別是朋友和同事之間更應該講信用。 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找出媽媽說的話,並展開討論,我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爲什麼有了誠實和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各小組激烈地討論最後使學生明白,誠實和信用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城市和信用。通過學習本課,是學生受到了一次道德教育,教後我在想,現在的孩子不正是缺少這一點嗎,我深深的意識到,我們再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切不可忽略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只有這樣纔算完成了我們的教育任務。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雅魯藏布江》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學期的課文安排增加了自讀課文的篇數,而且在篇目安排上也不再是自讀課文在每個單元的最後一篇。我想這是加強了對學生自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一如既往地主要強調學生的自讀理解的能力,與上一課不同的是,我講資料圖片的欣賞放在入題之前,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以前就有一個具體的.印象,這樣,學生在初讀置疑時就能結合自己腦海裏對大峽谷的印象來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級下冊“眼睛”單元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幫助他人,奉獻自己的精神,使我們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獻。文章刻畫了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可愛,才華橫溢的溫迪,他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感受盲人的生活,突顯眼睛的重要。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讓學生閉着眼睛走到講桌前,並和老師握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進而明白沒有眼睛是多麼的不方便,體現捐獻角膜的意義,初步感受捐獻者的愛心。

二:抓住重點句子感悟人物品質。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又是一篇譯文,在教學中,我依三次捐獻爲主線,依琳達的心理變化爲切入口,走進父親,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文章主體部分,抓住父親的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文中人物品質。孩子們在讀中感悟、受到薰陶、獲得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一種意識,樹立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

此外,我還在教學中抓住了14歲的琳達和溫迪面對親人捐贈器官時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設置了一個問題:“你先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模痛苦嗎?我死後也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走進溫迪的內心,讓學生想象盲人看不見——------,看不見---------,也看不見---------。體會溫迪爲盲人着想,善良的心,進而發問:“是誰教育了溫迪,他從外公的身上學到了什麼?”然學生感受精神的傳承,體會永生的深刻內涵,也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深入體會父親言傳身教的意義.

三:深化主題,品悟永生的內涵

在琳達一家的故事裏,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人間最偉大的情感,那就是愛!但是我們不僅要感受愛,更重要的是傳遞愛!奉獻愛!所以拓展時我讓學生觀看了一組捐獻眼角膜的圖片,提供了一些現代人對捐贈眼角膜的想法的資料,讓學生再次感悟到了永生的內涵。課文學完後,我問學生“如果你們死後,你打算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嗎?”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從本文中學到了許多許多……

不足之處:教學本文我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殘酷的話題:“如果你們死後,你打算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嗎?”這個問題有點過於深奧與冷酷,現在想想要是改爲:“學完本文你對捐獻眼角膜有哪些新認識?你打算做些什麼?”會更合適。我會繼續努力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疑問:

今天,我們學習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日積月累》其中“精誠所加,金石爲開。”一句引起了學生的爭議,有的同學說爸爸給她在網上查了“精誠所加”應該是“精誠所至”,到底是哪個對呢?

解答:

平常我們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個話是有的,但是“精誠所加,金石爲開”也是存在的。我們的教材在這句話的後面給出了出處,“《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教材選擇“精誠所加,金石爲開”,有三方面的原因:

1、四年級下冊第二組“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要求學生積累的是古代經史中出現的格言,如,同在這一單元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論語》中的話,“精誠所加,金石爲開”爲《後漢書》中的原話,符合“經史”中的文句這個要求。社會上很多人都在強調小學生應該“讀經”,多接受一些古代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教材雖然沒有安排大量的“經史”內容,但是通過“日積月累”引導學生培養相關的意識,瞭解“經史”中的簡單的內容,以及這種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對個體的薰陶感染,還是作了一些簡單的嘗試。

2、“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是後起的一種表達,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宣徽院仕女鞦韆會》中的.話,“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貞心不寐,死後重諧”。《初刻拍案驚奇》中的話,明顯是《後漢書》中文句的一種變換說法。所以,將“精誠所加,金石爲開”安排進教材,實際上是有意圖的。平常我們都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說明“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使用非常廣泛,孩子們都能從別人口裏、書裏學會,這樣的話,何不將“精誠所加,金石爲開”擺出來,讓他明白“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的來源。

3、“加”的意思是“施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把誠心施加到某個對象身上,就是金石也會被裂開”,比喻對人真誠,能產生極大的感動力量。從整個意思來說,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的意思是一致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本文的題目爲“笛聲”,通篇課文也是圍繞“笛聲”展開的:先寫聶守信聽老木匠吹笛,而後寫聶守信向老木匠學吹笛,最終描寫了聶守信吹笛,老木匠傾聽的場景。 “笛聲”成了兩個人成爲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聲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聶守信對於音樂的酷愛。因而學習本文時,要把握好“笛聲”這一主線,以主線串聯課文中的所有信息,這樣最終才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聶守信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聶守信的心聲。

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中,我帶領學生走進老木匠的笛聲,通過播放一段悠揚的笛子獨奏的錄音,並用視頻文字十分簡潔地向學生介紹笛子這種樂器,有效爲學生創設了一種優美的情景。此後,通過對描寫笛聲語句的'朗讀、思考,以及對笛聲錄音的欣賞和鳥叫聲的模擬表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學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聲的優美、動聽、婉轉和神奇的魅力。然後,我又帶領學生走進聶守信的心聲,反覆品讀聶守信聽了老木匠笛聲後神情和心理活動變化的句子,感受聶守信學笛的渴慕之心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笛的對話,並且讓兩組同桌進行即興表演,實現從語言積累到語言運用的轉化。

再者,本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首尾呼應,但同樣的一句話,創造的意境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就抓住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而後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間段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處理就能很好地抓住了這篇課文的文脈。學生通過比較和概括,也自然領悟了課文的寫作特點。

縱觀整節課,儘管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較充裕,也通過媒體、想象等多種手段,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但要更精準地把握課文,作爲教師本身對於文章的解讀還稍欠火候。教學之後,再讀此文,其實不難發現,文中關於描寫笛聲的幾句句子恰恰是聶守信在音樂中成長,對於音樂的感悟更加透徹的表現。如果能在這樣的理解之上,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注意這樣一種層層推進的關係,並將其與聶守信對音樂愈加着迷的表現對應起來教學,文章的處理就更加切合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