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穎、高興。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稱高,可以說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後我在班級裏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遊歐州,畢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爲只要作好充分的預備,可以一人外出旅遊,這對烏塔今後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麼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麼小,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麼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接到這次活動任務後我就開始選課,這學期我教的是三年級和六年級,在反覆考量之後,我選擇講四年級的課文內容。這對於我來說是個機遇也是挑戰。在備課過程中,我積極向本校老師學習,我們共同探討教學設計和流程。並在本校試講了一次,但其中的問題很多。這就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能力不足,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的欠缺。試講後,我對教學設計做了一些調整。後來在武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教學設計又進行了微調。

昨天的課前準備不足,對學生情況和學校的作息時間沒有充分的瞭解,導致提前十五分鐘就開始講課了。在和學生交流過程中我才發現學生已經把生字學完了,這和自己準備的內容有些重複了。而課文的前七段學生似乎還沒有充分的學習理解,我只好臨時加入了“回顧上節課內容”的設計,但從後來的課堂反映看來效果不是很明顯。整個課堂氣氛不活躍,原因如下:第一,教師情緒調動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情緒感染給學生;第二,教學設計存在問題,小組學習展示部分被老師牽着走;第三,學生準備不充分,不敢展示自己的風采。

經驗總結:通過此次教研活動,老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我今後的改進很有益處。尤其是鄭老師的意見特別中肯,自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活動時間有限,自己感到意猶未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向老師們仔細學習和交流。希望能借助博客這個平臺能向老師們多多學習,也希望老師們能不吝賜教。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華山的險》是一篇略讀文,文章本身不是特別難理解,課文通過華山山路的險和峯巒的險兩方面來體現華山的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孩子自己的閱讀,結合批註,細細體會。旁批是孩子學習的導向,它可以引導孩子從哪一方面去理解文本,可以引導孩子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文本,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旁批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定的課文信息,這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很有好處的。課堂上,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批讀的方法,讀、找、悟。批,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學習,堅持用這樣的方法去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用詞,特別是本課中,一些四字詞語的運用,很值得學生進行積累和學習。學習最後一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裏回想爬山的過程,以及登上山頂之後的那種,“一覽衆山小”的感覺。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萬年牢》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父親真誠地爲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

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分兩部分講父親做事的認真和實在的。我想,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於默默無聞中凸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鍊與提高。”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爲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爲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裏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四年級上冊語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 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 , 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 , 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 , 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 , 李 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 . 他們冒着生命危險 , 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這一切 , 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 18 歲的生命 . 兩岸同胞相距雖遠 , 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這裏爲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纔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爲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本,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第六單元爲環保篇,是關於保護環境、改造環境、美化環境的教育。由《沙漠中的綠洲》、《雲雀的心願》、《古詩兩首》、一個習作和一個練習組成。這一單元是教材編寫組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心設計的,發揮着接通課內外語文學習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學樣式表達了同一個主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沙漠中的綠洲》一文體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後的所見所聞,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習作6要求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和別人討論,也可以留心報刊雜誌上有關這個問題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認識寫篇文章,從而落實“自主習作,樂於表達”的理念,透出濃濃的人文情懷。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在每個孩子們的心中確立這樣的觀念: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練習六中安排了處處留心、讀讀背背、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學寫毛筆字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在本單元教學中,我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認真做到“三淡三重”的教學設計:

一、淡化技能訓練、重視感悟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急功近利地對學生進行枯燥的技能訓練,以免敗壞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是應重視薰陶感染,引導感悟、積累,重視閱讀。本單元文章形式多樣,記敘文的教學要抓住課文的要點和關鍵,設計幾個主要問題,合作探究,通過生生互動式的讀讀、畫畫、比比、議議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體會到文中的“情”。如《雲雀的心願》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人物對話,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入情境,較好地把握語言包含的情感。

二、淡化知識傳授、重視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不只是爲了考試,課外語文素養的提高更不是隻看考試,課堂的觸角一定要伸向課外、伸向生活,爲學生創造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本單元的主題是環保,課後可根據班級實際組織學生通過調查、採訪、查閱資料、辦環保主題的手抄報等,引導學生了解本地區的環保情況,力圖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環保建議。如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課後收集有關阿聯酋的資料,以“沙漠綠洲之旅”爲主題,結合課後習題,開展“小導遊”活動。讓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實踐中增強,讓學生的環保行爲在課後落實。

三、淡化教法的新奇、重視學法的指導

課程改革實驗教學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新的東西,但也存在片面追求教法創新、追求“表面繁榮”的誤區,我們的教法應該爲學生更輕鬆、有效地學習語文而因地制宜。就這一單元而言,我們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啓下”的問題。而本單元課後練習有了較爲明顯的體現。如在教學《雲雀的心願》時問:“爲什麼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條理地說說,再寫下來。”既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重點段落內容的訓練,又訓練了學生把握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的條理,爲高年級的閱讀“瞭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鋪墊。

小學語文教學在美育方面重視的是不夠的,我們也清楚美育的內容並沒有寫入語文課程標準,我在實施三維目標時,那情感的訓練,其實內涵着美。這一單元的教學,我把美育的內涵引進來,通過反覆的閱讀引導,學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體的,美是要靠人類創造、保護,美是有規則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做到“三淡三重”,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種一片太陽花》這篇課文寫的是住在機關四合院裏的“勞動者們”種太陽花的事。文章雖然短小,卻很生動地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對人們精神的撫慰和靈魂的啓迪,寄寓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上課時,我引導學生按照“爲什麼要種太陽花——太陽花開得燦爛多姿——單獨一朵花生命短促——來年還種太陽花”這一線索,理請課文條理。理解作者選種太陽花和來年還種太陽花的原因,思考太陽花與人的聯繫。課文描寫最精彩動人的地方是6—8自然段。作者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把太陽花的豔麗多姿、生命力旺盛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找到相關的語句,結合朗讀,體會字裏行間表現出的“我們院裏的勞動者們”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第九自然段是重點段,我本來是想指導學生精讀,用心體會爲什麼重點要寫單獨的一朵花。但學習這一部分時,我沒有做到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找到相關語句朗讀後,我應該先請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將內心獨特的感受表達出來,與大家交流,最後,用一兩句精彩的話來激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如“太陽花那平凡的生命一樣可以燦爛多姿”。另外,爲了讓學生能由太陽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我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學習課文後所受到的啓示,再將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他們想到了交警、白醫天使、教師、清潔工等一些像太陽花一樣美麗的人。雖然孩子們都將自己的心裏想的寫出來了,但沒有體現個性化。

課後,向金校長請教時,他的一番話使我受益匪淺,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思考。那就是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將語言訓練與審美情趣、情感體驗相結合?怎麼讓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提升?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今天早上我利用早讀加第一節課,測試了語文的第2單元。孩子們在答題,我也在答題,當我做完試卷時,我就在想,這單元的試卷比上單元的試卷容易,而且很多題都是很基礎的,比如古詩的默寫,百花園二中的陳述句改寫擬人句,四字詞語都是書本上的積累的詞語。課內閱讀題也比練習冊上的容易,課後的閱讀寫段意有點難度外,寫中心思想找比喻句等,這些都不是難題,於是我就在想,本次測試平均分應該有85左右吧。經過5小時的連續奮戰,批改完試卷,心裏是拔涼拔涼的,手中的紅叉叉是一把有一把的,課外閱讀題居然丟分那麼嚴重,最後一題找中心居然只有23人對,找比喻句也只有23人對。古詩居然還有18人丟分,擬人句也有10幾個沒對的。

我不禁要想,問題出在哪裏了,本不該丟分那麼多的呀,不得不反思我的日常教學:第一,平時每一課雖然不訓練孩子寫段意,但是每一課的主要內容我都是在訓練,每一次我都要學生問自己,文章寫了誰幹了什麼,文章寫了哪裏的什麼景色等等,爲什麼只有23人對呢?只能說明一半的孩子還是不懂,讀不懂文章,找不到主要的信息來串聯。以後這些環節的教學還要做細點,還是得讓孩子當堂寫才行,哪怕是費點時間,如果孩子只跟着別人動嘴是沒得用的,更有部分孩子根本連動腦都不想動一下。第二、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以後的教學中,也應該讓學生動手,去文章開頭或者結尾或者具有概括性的詞語畫下來,然後再說一說。這次有部分孩子找到了句子,可是不懂如何去正確的寫下來,要嘛就缺少主語,要不就一字之錯意思全變,比如讚美荷花,錯寫成讚美荷塘,這就是平時的訓練少了,以後還得加強短文的訓練。第三、從文中找比喻句,孩子看到彷彿就以爲是比喻句,分不清楚是聯想,還是比喻句,有部分孩子畫句子只畫半句,這些在平時教學時都必須要學生動手去畫,去操作才行,嘴巴上說一部分孩子是聽不懂,或者是不認真聽,最後一做題又出錯。

總之教學時不能爲了趕時間,動動嘴就過,必須要更細緻,緊扣平時教學紮實訓練才行。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3課《我站在祖國地圖前》是一首讚美祖國的詩歌。課文目標明確,讓學生弄清楚每一小節的內容;品味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文章配有一幅插圖,穿插了一個泡泡框。插圖中的小朋友站在祖國地圖前,深情地看着祖國地圖,這與文章第一小節相對應,讚美了祖國土地的遼闊。課文中有些句子寫得很美,如第二小節的“珠穆朗瑪峯,舉手能摩天。南沙諸海島,撒開珍珠串。”通過誇張、比喻修辭手法,把山的高,島的美展現出來。教學中,我讓學生畫出這些美的句子,然後品讀,邊讀邊想象,體會它們的美。課文有些句子學生理解有些困難。如“南海諸海島,撒開珍珠串”,學生難以體會到,我藉助課件讓學生觀察、想象,體會祖國南海上的島嶼既多又美麗。又如“給媽媽做件衣衫”一句,我先問學生“媽媽”實際指什麼,再指導學生聯繫作者給祖國設計宏偉藍圖,明白這句是讓祖國呈現出新的面貌,從而讓學生體會句子寫得多麼形象、多麼感人。詩中有兩處使用了省略號,第四節省略的內容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裏可能是作者感到幸福,可能是作者對祖國母親的.一片深情,也可能是作者有說不完的話,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感悟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

整堂課我注重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找答案,在答案中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最後帶着體會再去讀,整體表現不錯。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威尼斯小艇》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語句展示了異國風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課文通過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駕駛小艇的高超技術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爲我們展示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風光。抓住事物特點描寫是課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多次教學,不斷反思,我深切體會到,教學設計的思路對於課堂氣氛及學生學習、精神、思維的狀態,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

教法一:

一、上課,揭示課題,齊讀後問:本文是寫“威尼斯”還是“小艇”?接着介紹威尼斯的地理狀況及當地的風土人情。

接下去的環節,先引導學生定向自學,幫助學生掃除閱讀課文的障礙。然後引導學生學習單元提示“按課文的幾個方面給課文分段”的方法並給課文進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脈絡。接着讓學生根據問題,逐層理解課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麼樣子的?

(2)坐在船艙裏的感覺又如何呢?

(3)船伕是怎樣駕駛小艇的?

(4)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麼作用?最後學生朗讀體會。

這種教學方法教學環節步步緊扣,師生達標的意識很強,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下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氣氛有條不紊。但這種設計,學生學習空間受限制,無自主選擇機會;教學環節雖步步緊扣,但死板而機械,教學流程具有不變性和明顯的指向性;串問串答,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興趣不高。

教法二:

首先多媒體播放威尼斯的風光片。教師充滿激情地介紹威尼斯的風光。讓學生被美的風光所吸引,被美妙的語言所感染,然後啓發學生思考:畫面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麼?引出課題。

二、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學習。

(1)學生輕聲、自由的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說說你最喜歡哪部分內容?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描寫小艇樣子奇特的段落。然後引導學生回答:通過學習,你瞭解了小艇的哪些特點?能讀出韻味來嗎?學生回答,同學可補充、評議,也可就一些問題展開討論、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再畫畫小艇。

(3)我採用讀演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反覆品讀的基礎上和同桌合作,解決疑難問題,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演:一人學船伕駕駛小艇前行,一人爲船伕配音。

(4)在學習最後兩段先讓小組合作學習,然後引導欣賞精彩的語句,指出精彩在什麼地方。爲了幫助學生理解,相機播放威尼斯夜景課件,讓學生盡情地體會“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安謐靜寂的美。

課末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1、讓學生想象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人用小艇?他們坐小艇做什麼?用總分的段式寫一段話。

2、指導學生用“操縱自如”說話,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假如你坐在小艇裏會說些什麼呢?

4、課外引導學生收集有關蘇州圖片或資料比較一下蘇州和威尼斯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法二,威尼斯,異國他鄉的地理風貌,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在教學之始,讓學生通過課件“遊覽”一下威尼斯水城,讓學生對該水上城市的奇特風光,諸如河道、古建築、橋樑、小艇、船伕等有個大體的感性認識。這樣既拉近了學生於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全文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增長了知識。

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爲課文提供信息,成爲理解內容與激發情感的工具。當我在講到威尼斯城夜裏寧靜,再一次用了電教媒體,“讓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靜的美麗夜色,呈現於學生眼前。兩處用上課件,給學生提供了一“動”一“靜”,強烈對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體驗,感情上會起着“呼應”的作用。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堂課中提倡學生充分地讀,用自主閱讀取代老師分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溶入情感中進行閱讀,加深理解和體驗,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薰陶,注重學生合作與交流的引導,培養合作探究能力,倡導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了古詩,因此在教學《江南春》這首詩時,學生已經通過預習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學之間討論過,課堂交流時,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說出“鶯啼”、“綠映紅”、“酒旗風”“郭”等詞語的意思,但是讓學生找一找詩中描繪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就顯得理解不深了,這時我作了適當的引導,點撥,學生就能明瞭,在此基礎上朗讀詩歌、背誦詩歌就容易了。

當然,這首詩上得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全詩的主題思想的引導過於生硬,這些都是我在詩歌教學上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

由於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在課的設計上我也重點抓了“讀”這一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課堂中有學生自由讀,有學生嘗試讀,有學生合作讀,讀完之後再讓學生說說感受。三分文章七分讀,通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者語言的優美,去體會作者潛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課文描繪了作者乘船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海上日出景色的讚美之情,全文采用了大量比喻、對比、擬人、反問等說明方法,如何讓學生真正讀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偉大、壯觀,體會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從哪些句子或者詞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去自讀,接着創設情境,有時候學生想像興趣的激發,需要一定的情境。如:我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視頻,讓學生去感受海上日出的雄偉、壯闊,爲學生創設一種情境,使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過程。最後讓學生體驗想像,想像後讓學生積極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這樣做,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都能走進作者的心裏,能感受到作品語言文字的魅力!可見,想像作爲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心裏因素,在語言教學中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

但本課教學,我發現自己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讓學生髮言的時間沒有控制好,影響了教學的時效。對個別重點詞語的解釋不夠透徹等。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與前幾篇課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冰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過着怎樣的童年生活,體會童年的大舞臺對冰心一生的重要影響,並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邊的人和事,既注意觀察,又用心思考。

針對於教學重點,我教學本課時主要是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所謂的“大舞臺”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邊、炮臺、營房等,而正是這些經歷讓冰心有了以後書寫的素材,爲她能成爲作家提供了不可剝奪的經歷。經過引導,我班的學生基本能夠理解,爲了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還在教學完第一課時後,進行了拓展:你的舞臺有哪些,你準備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臺?我覺得這樣的拓展才是讓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而學生們也願意將自己的舞臺給他帶來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

通過教學本課,給了我深深地啓示,那就是多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來教學,會使他們的學習更有興趣。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4

《三顧茅廬》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寫的。這篇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教學時,我抓住劉備的語言、行動的描寫,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讓學生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後的關係以及景物描寫的方法。反思我的課堂,有幾點覺得較成功:

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畫出有關劉備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詞語、句子。說明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對話,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在體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教學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比喻句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並用“來到……只見……”寫一處景物,培養了學生的說、寫能力。

課後,我發現有很多的不足:

1、對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有出入時,不能順勢而導。這不僅僅是缺少教育機智,而是沒有把真正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的表現。

2、耗時太多,整個教學前鬆後緊,因而設計的幾個環節還有些沒能完成。

3、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整堂課中,我只叫學生讀描寫劉備恭恭敬敬等候諸葛亮的動作的詞語和句子。如果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說的那一番對話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也會更熱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1.運用媒體素材、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會。

2.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峯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將媒體素材和課文有機結合,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培養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導入語: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桂林山水甲天下”,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請有實地感受的同學具體談一談。

2.選擇部分精彩圖片和一段視頻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說感受。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體會作家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讚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再想想人們爲什麼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讀課文

1.出示桂林山水圖、指導學生按照先局部後整體,先山水後其他的順序觀察畫面、談感受(水平靜、清澈、山姿態萬千、遠處雲霧迷濛、近處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樂範讀全文、學生圖文對照找出課文中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

3.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字音讀準,解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2)質疑問難。

4.檢查自讀效果。

(l)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2)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新詞。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灕江水”。

思考:灕江的水到底與別處有什麼不同呢?

多媒體演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概括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靜、清、綠)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①帶着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自讀揣摩。

②指名讀,並評點。

③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文,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桂林山”。

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點)。

3.小組交流,反饋。

4.全班交流自學成果,並解疑。

①體會“奇峯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峯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體展示桂林的山,再對比泰山和香山。

③學生自己總結桂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注意”啊”的讀法不同

真奇“啊”讀ya

真秀“啊”讀wa

真險“啊”讀na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賞了桂林的山水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走進課文,瞭解作者的感受。

3.讀課文最後一段,你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了什麼。

體會“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4.此時,我們已被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所陶醉,帶着對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