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冊《小珊迪》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小珊迪》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教學反思一】

四年級下冊《小珊迪》教學反思

今天執教了三年級下冊14課《小珊迪》,整節課下來覺得有讓自己還比較滿意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的不足。

《小珊迪》是一篇感情真摯,令人一灑同情之淚的佳作,歌頌了他誠實善良的高尚品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並從中懂得要像小珊迪一樣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整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感知小珊迪的形象上,在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小珊迪的可憐與可敬。

課前我爲學生下發了快樂學習指南,引導學生有時效性、有針對性的預習,爲上課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孩子們課上的表現,我覺得這份預習方案起到了作用,孩子們利用預習案,自主學習的很充分,課上能夠更好的 和老師配合,分析理解文本的精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堅持下發預習指南,牽引學生有效預習。

這節課非常的感人。因此情感的正確處理與運用是上好這節語文課的前提。我試圖在講課時把基調訂得較低緩,讓自己更投入,爭取做到聲情並茂,以達到情感與內容的和諧,對學生正確地體會文章主題有更大的幫助。我認爲,我的狀態還沒有調整到最好,還是過於關注教案本身,課堂調控能力還需不斷提高。

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有感情的朗讀訓練,在這節課上我採用了多樣化的朗讀訓練,有自由讀、默讀、齊讀、指讀等形式,還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體現了以訓練爲主的思想。因爲朗讀時必須要投入,情感正確恰當的宣泄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手段。

新課改形勢下,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的重點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本節課,我還沒有完全放開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去品讀文本,老師說的還是有些多。例如在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感受小珊迪可憐的語句時,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先分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總結從哪些方面感覺出他的可憐,順勢還可以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然後在進行細緻的分析、品讀。這樣學生將學生的獨學、對學和羣學融爲一體,實現課堂的高效。我今後應該放手讓學生做學生的主人,不要怕學生做不好,也不要怕收不回來。課前做好充分的備課,課上做到收放自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上本課時,由於時間緊,加上我在環節安排上考慮還不夠周詳,在給同學設疑“他不是哪種人?”這個問題時,感覺到學生回答的詞彙不夠豐富,發散面不廣,沒給學生多點時間思考。看來平時還需進一步加強積累,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用,靈活運用。在延伸環節,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假如小利比來到我們中間,我想對他說,學生們的回答比較散、淺顯,沒有再作進一步的聯想,更深一層地思維。教學中和預想的還有一段距離,在品詞、品句,品讀的指導方面還須努力。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不斷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纔會有更大的收穫。

教學中和預想的還有一段距離,在品詞、品句,品讀的指導方面還須努力,課堂煽情藝術還不能完全渲染學生。對學生的激勵,對語言與朗讀的訓練,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等還需要加強。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不斷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纔會有更大的收穫。

 【教學反思二】

《小珊迪》這篇課文講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小珊迪靠賣火柴維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換零錢過馬路的時候,不幸被馬車軋斷雙腿,悲慘死去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學生學習小珊迪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由於本課講述的故事年代久遠,並且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先從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憐,再從他賣火柴的四句對話中進一步感受他的飽受飢寒而可憐,接着重點品讀了9--11自然段中小珊迪弟弟說的話,充分體會到了小珊迪命運的悲慘和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再從小珊迪臨死前對弟弟的話來體會小珊迪的善良。這樣的教學流程重點突出了對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學習效率,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通過讀來認識人物。

上課伊始,我通過平時怎樣來認識人物着手,引導學生知道認識任務可以通過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來認識人物。然後在大屏幕上出示令人辛酸的畫面,使學生聽覺和視覺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課文所敘述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課的情感基調。然後讓學生爍爍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讓學生體會到小珊迪是一個可憐的小男孩,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同情心。從而通過教師簡單的語言介紹,讓學生對小珊迪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在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出示外貌描寫的句子:這時走過來一個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又紅又腫。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我是這樣引導的:誰來讀讀,你覺得他讀得怎樣?你來讀讀行嗎?大家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嗎?在初步認識小珊迪的外貌的基礎上,讓學生放聲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去認識小珊迪。我又引導說:作者對珊迪的描寫主要通過什麼來表現人物的?(語言)今天我們就通過研究珊迪的語言來走近珊迪,認識珊迪。出示小珊迪賣火柴時與先生的對話:

他對我說:“先生,請買盒火柴吧!”

“不,我們不要。”我的同事說。

“買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孩子可憐地請求着。

“可是,我們並不需要火柴。”我對他說。

小男孩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一便士賣給你們兩盒。”

爲了使他不再糾纏,我打算買一盒。但是當我掏錢地時候,卻發現沒有零錢,於是對他說:“我明天再買吧……”

“啊!請你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小男孩乞求說,“我可以給你去換零錢。”

在這段話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後讓學生說說讀了這段話,你體會到了什麼?然後抓住小珊迪爲什麼要想了一會兒?什麼叫乞求?來引導讓學生想像街頭乞丐的樣子,進行模仿,採用同桌練讀,學生表演讀,師生分角色等方式進行指導感情朗讀,從中體會小珊迪受凍捱餓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

二、補充說話,走進人物心理,進一步認識人物。

閱讀教學中我們常遇上耐人尋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回憶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寫了小利比告訴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馬車撞倒並軋壞了身子,他悲傷地說:“說不定他會死的……”這句話就是情感的觸發點。課文雖然省略了許多故事情節描寫,但這一空白卻正是孩子們推測或想象的空間。於是在這裏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肖像說話:“同學們,小珊迪被撞得這麼嚴重,他爲什麼會撞得這麼嚴重呢?他換了零錢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教學中抓住這一情感觸發點,讓孩子們有感而作,有的說小珊迪是太急於把錢還給人家了,有的說他爲什麼不拿錢去治病呢?有的說小珊迪被撞得那麼嚴重還讓弟弟把錢送回來真是一個守信的人,有的說……這樣利用課文的空白補充對話,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人物品質的感受。

三、說話練習,情感昇華,學習人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學生經過了前面體會文本的情感積蓄後,請學生寫出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讓學生和小珊迪直接對話,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因此在上完這節課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同學們,小珊迪雖然很可憐,但他有一顆金子般閃光的心。此時此刻,你最想對臨死前的小珊迪說的一句話是什麼?這樣的的說話練習,不僅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而且使學生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住課文的思想哲理,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這樣的語文訓練,很好地演繹了語文教學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內涵。隨着老師成功的情感調動,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自身的情感不斷地得到了激發,自然而然地,逐漸地達到了與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鳴,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