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按照平時習慣的上法,《傷仲永》一文的教學到了最後的感悟階段,學生們侃侃而談,什麼天資固然重要,但後天教育更重要,什麼天才出於勤奮…….就是平時學習成績不夠好,學習不認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還在感嘆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個個臉上帶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敗,難道這篇課文教學意義僅是爲了應付考試,掌握必要的字詞,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這樣簡單嗎?

爲什麼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道理,同學們這麼漠視,如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一個不幸的故事,而我們教學所做的,僅是分析,學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靜靜的看着全班,面無表情,同學對我反常的表現也十分驚訝,全班靜悄悄的,我對着他們說: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精闢的總結,“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己過”,剛纔同學們講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談,可是你們的表情告訴我,原來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個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沒有多大關係,可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仲永,你們之間存在着極大的相似性,我們是不是應學古人,以仲永爲鏡,明確一下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呢,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爲手上有了本工具書,就忽視了課文裏存在的思想意義,那我們的學習是嚴重本末倒置。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紙筆,寫這樣的一個話題:仲永和我之比較。就天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進行比較寫下你們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節課的時間,收到這樣的一些感悟:天資不夠,更需努力,父母關愛很幸福(有的孩子講起了父母爲了自己能好好學習,放棄了休息,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這與仲永的父母有本質不同,學校教育體系很完備,培養我們的素質很有利,學習環境有優勢……在學生髮言中,很多同學能結果自己的實際,真誠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語言變得真誠。。。。。。我想,此時此刻,《傷仲永》一文才稍稍實現了其“勸學”之意義。

語文課需要氛圍,與課文相融,與作者共鳴,與自己對話,一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投入。這半節課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這樣能行嗎?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黃河頌》是一首歌頌黃河英雄氣魄和民族精神的詩歌。它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歌詞。詩歌以奔放熱烈的筆調歌頌了黃河,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來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黃河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因此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黃河磅礴洶涌的氣勢。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多方面的展開朗讀

誦讀是學習抒情詩歌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激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個別學生的朗讀,有集體形式的朗讀,有分組朗讀,有男女生比賽朗讀,同時給這些朗讀加以適當的評價和指導,讓學生既能會讀,又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二、飽滿的激情帶動學生

要使整節課激情高漲,教師就必須要有飽滿的激情帶動學生。這節課中我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同時,一直帶着飽滿的激情上課。這種熱情深深的感染着學生,激勵着學生,因此課堂氣氛特別活躍,主動、積極參與的學生很多,連平時從來不舉手的學生(王新)都能主動來回答問題。

三、兩處精彩稱讚不絕

這節公開課上令評委老師稱讚的是這樣兩處設計:

﹝1﹞導入精彩。導入是在學生歌唱的《保衛黃河》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開始的,接着是一段對黃河激昂讚頌的導入語,這樣很自然的就導入到了《黃河頌》這篇課文。

﹝2﹞配音朗誦精彩。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採用的是動畫配音朗誦,既能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一幅幅雄奇壯觀的黃河圖片,又能讓學生聽到朗讀人富於激情雄健的朗誦。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這堂公開課最大的亮點。

但教學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

﹝1﹞這節課內容設計較多,總有一種趕着上課的感覺,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太少。﹝2﹞幻燈片製作中,黃河背景缺乏動感美,若能蒐集壺口瀑布做主背景,則收效可能會更好。﹝3﹞時間分配還欠合理,出現了拖堂。

總之,語文課是知識綜合的一門大課,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斷學習,敢於挑戰,迎難而上,才能不斷跨越前進!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學習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爲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

4、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設計問題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七個問題,重點是: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了陋室的特點?作者的陋室是否簡陋?找出文中可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並作分析。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後對於句子的鑑賞,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鑑賞,學生卻無從下口,這個問題相應也出現在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上。課後我在尋找問題時發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也就是說在口頭的問題上指向不明導致學生有了誤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爲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總之,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研讀文章時進行的不是很順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抓住思維本質來審視語文教學,你對課堂就會有新的理解。

在上《夸父逐日》之前,我就想在這一堂課上一定要體現對學生“思維”的關注,讓學生的思維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於是,我就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把他原有思維充分的展現出來。只有學生展現了原有思維,教師纔有可能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糾錯提升。出於這樣的思考,教師應該抓住,深入到學生的思維本質,然後糾正其不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如:在《夸父逐日》的課堂裏,有一個學生說:夸父拿根柺杖幹嘛,簡直是累贅。乍一看,這是個無效對話,但仔細分析,這樣的思維本質並沒有什麼錯誤,可是放在《夸父逐日》的課堂裏就顯得不對勁。教師這個時候要適時做引導,從而讓學生理解夸父逐日的所要付出的艱辛,以及神話的特點——誇張。可惜的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好這一點。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了,抓學生思維本質的能力和矯正引導學生思維的能力還是不夠的,要是這方面的能力加強一些,那麼在我的課堂效果會更好。

這一次上《夸父逐日》用到了動畫。這裏有兩個版本的動畫,一個是在中央電視臺播放過的《哪吒》中片段,一個是FLASH動畫。就兩個素材的本身而言,《哪吒》中的片段要優質的多,但是我在思考,我們上課是選用素材的原則是什麼?是素材本身的優質,還是與教學所需的結合?我認爲上課素材的選擇,不是從素材的本身來衡量它的是否合理,而是要考慮你需要怎樣的素材來輔助你的教學。我上《夸父逐日》時選擇了FLASH動畫,《哪吒》中的片段雖然漂亮,但如果我選擇了它,卻反而不能輔助我的教學。”

課堂生成對於我來說還是個說不明道不清的問題。曾有人說:要讓學生很好的在課堂上生成,就要給學生一個好的預設,給學生一個明晰的方向。我在自己的課堂上也這麼去做,去追求,就是編一個筐,讓學生在這個筐裏裝內容,學生會往這個筐裏裝什麼,我就更難預設了,這要取決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了。我把這稱爲給“筐”生成。這次我上《夸父逐日》,我的預設是“筐”——這篇文章分幾組畫面?於是學生積極思維,紛紛發言,在課堂上也許就能說到我想要他們說的上面去。這次爲了實現我自己的從“思維”角度去設計課堂的想法,我還是選擇了“筐”,因爲我覺得人要有從雜亂信息中搜索出有用信息,一定要有一個既定的目標。的能力。我認爲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需要選擇不同的設計方式,不能簡單的去說某種方式好,而另一種方式就不好。離開了目的去談手段,是沒有意義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較爲簡單,初一的學生上學期接觸了幾篇簡單的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

所以我設置的主要教學目標有:

1、讀準字音、節奏。

2、正確翻譯文言文,掌握其中重點的實詞和虛詞,以及特殊的文言現象。如倒裝句、省略句、古今異義詞等。

3、通過人物的語言握把人物形象。並能讀出啓示。

在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面,我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讀準字音節奏、讀懂文意、讀懂人物、讀出啓示等環節,層層推進,通過教師引導點播,通過結合句式的特點、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讀法等方面進行突破,幫助學生深入瞭解人物。具體如下:

一、朗讀一直貫穿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分角色朗讀。以讀帶講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讀出了人物的語氣語調。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讀和評。

二、教學過程清晰,讓人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揣摩人物語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也培養了學生的解讀課文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能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反思,今後該怎麼學,效果較好。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初讀階段]

層遞式提問,引起學生看屏幕,通過麥克風感受朗讀。

師:同學們能談談,通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麼。

任燕:我聽不懂這首詩講什麼,我想知道主題。

黃傑:是作者的兩條路寫得好還是周曉燕和董超說得好?

顏建英:這個“路”到底是什麼“路”?這樣的寫法,我們上冊在哪裏學過?

任燕:走一條路就走一條,幹嘛還要改日再見?還要嘆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態度樂觀向上,這首詩的態度是什麼?

黃曉燕:走條路需要這麼複雜嗎?

(教師等待一分鐘,沒有新問題出現)

師:黃曉燕同學很坦率,這一條路爲什麼這麼複雜?

生:(雜亂)也許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麼路越走越難走……

師:同學們很風趣,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爲徑”,這裏的路指得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顏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雜):“人生之路,貝貝起步。”

師:好的,廣告詞都進來了,孩子從小健康,走人生之路纔有實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你會怎麼辦呢?

陸芳敏:這很難,我想上重點高中,可按成績卻只能進普通高中啊!

師:陸芳敏的難處大家有同感嗎?

生(雜):有,還有比如以後工作等等的選擇都會很難。

師:那麼,現在理解作者爲什麼小“路”大作嗎?

生:理解,因爲這是“人生之路”。

師:誰能告訴任燕同學,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湯小鋒:人生之路很難走,所以要慎重的選擇。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選定,就沒有後悔藥可以買了。

黃傑:人生有一條道路,不能回頭。

師:那麼作者所說的改日再見,看起來不可能囉?

生(雜亂):當然,所以他要嘆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頭路,感到可惜,所以詩人的態度是憂愁的。

師:那讓我們一起懷着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

(齊讀詩歌,教師對頌讀進行短評)

  [精讀階段]

師:同學們讀到荒草萋萋時,我想到了黃傑同學說“誰寫得更好”的問題。大家能否摘取關於路的描寫,來比較鑑賞一下。

(學生五分鐘自讀比較;自讀結束後,可以各抒已見)。

周曉燕:作者寫大路用了“消失叢林深處”、“延綿無盡頭”,我覺得比我有味道,寫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誘人”、“美麗”,更寫出小路荒涼,比我好。

徐芳:你太謙虛了,我覺得大路還是你寫得形象,作者雖然突出了“路長”,卻寫得沒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涼,我還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暫的互相評論,教師鼓勵大家相互駁斥。)

師:徐芳同學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卻念念不忘大路。他怎麼說來着?

生(齊讀):啊,留下一條路等到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師:走了一條自己選擇的路,爲什麼又留戀另一條路呢?

董麗麗:也許作者選擇的小路走得並不順利,所以他覺得還是大路好。

範佳:那也不見得,或許大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呢?

卓俊義:得不到的東西,你會認爲它總是好的,所以後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傑: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

師:那麼如何減少選擇後的後悔呢?

生(雜亂):選擇的時候要儘量慎重,一旦選定,就要堅定不移。

黃傑:既然選擇要慎重,那麼作者爲什麼反而選擇難走的路呢?

董慰強:因爲小路神祕,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歡曲折的人生。

  [延展閱讀]

師:說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麼?它叫作什麼?

生:(大部分齊答)《在山那邊》、《柴藤蘿瀑布》、《行道樹》,叫作“象徵”手法。

師:(屏幕出示象徵的定義)“象徵”——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徵“光榮”,“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松柏”象徵堅強勇敢。“象徵”和“比喻”的區別在於,“比喻”着眼於相似點,而“象徵”側重於本質上的聯繫。例如“紅花”可以象徵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屏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徵意義)。

師:剛纔同學們例舉了許多象徵意義,可見一個事物可以擁有多個象徵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千萬不能拘泥。

姚佳(問):寫詩歌用象徵有什麼好處呢?

師:這個問題不好答,同學配《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與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選擇”,把“荒涼”“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艱難”、“挫折”,再讀讀詩歌,談談感受行嗎?

(生改讀課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換入象徵義)

師:讀後感受如何?

生(雜亂):太嚕嗦,而且像講道理,不像詩歌。

師:能用平常我們講的文學用語來表達嗎?

袁湘芬:如果直接講道理,不含蓄,不簡潔,不優美。

師:對於她的說法,大家怎麼看?

生:就是我們要說的。

師: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謝謝袁湘芬同學幫助我解答問題。

生:我們寫作時怎麼來運用象徵呢?

師:當然是“學寫”啦!

生:笑。

師:我們順着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後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循環,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這樣寫的:我越走越艱難,小路上滿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來,但我決不後悔最初的選擇。

沈麗: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災難,我精疲力竭卻不能回頭,人們啊,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別像我那樣,遭遇痛苦。

鄒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風和和暖暖,但我覺得無聊,因爲沒有挑戰。

董超:大路一望無限,前途平步青雲,我慶幸我的選擇,人生纔會一帆風順。

黃傑:我反對董超的看法:“梅花香從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若要人生有作爲,崎嶇小路搏一回。”

(下課鈴響起)

師:(總結)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3.教學反思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教學的不足包括: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4.專家點評

片斷一,爲餘映潮老師執教,教師從朗讀入手,指導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這種教學策略是正確的,值得更多人借鑑。朗讀很重要,怎樣指導朗讀?要引發朗讀的興趣,要強調變化。片斷中教師在朗讀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個“變”字。首先採用吟誦的方法,教師着意提出要區別於“唸書”,也就是說要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後嘗試講述式的朗讀,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談中表達出來,此時對文章的理解更爲冷靜而深刻;最後要求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詩歌讀給自己聽。從朗讀要求的變化,可以看出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讀給別人聽到讀給自己聽,從讀者、朋友、自己三個角度體會詩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內逐步深入內心,目的在於通過朗讀觸動學生內心最敏感之處,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這樣在朗讀上的精心思考和設計,應該可以爲我們所借鑑。

第二個片斷,也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例如,從初讀到精讀,體現了閱讀從淺入深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語言較爲幽默,能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學生課堂較爲活躍,主體性得到了較好體現。

這些都是課程改革中,我們所追求達到的。然而,對比第一個片斷,也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閱讀是需要師生全部參與的對話。這個對話,要有質量,就不能光追求熱熱鬧鬧,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在七下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了課堂教學中對主問題的設計,試圖突破新課程實施以來風靡一時的問題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賞(喜歡)的語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動的一個細節是……”等,因爲此類問題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收穫寥寥”的浮誇現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單元1—3課的教學中所做的主問題設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以“你認爲魯迅先生更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爲主問題展開課文研讀和課堂討論,依次解決了“百草園的樂趣在於”,“三味書屋的樂趣在於

”,“作者擷取這兩個回憶片段的用意是什麼”這樣三個子問題。其中既有語言品味(如百草園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鳥之趣),又有人物賞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寫作意圖的探究)。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主問題是“文章爲什麼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標題?”,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兒落了有幾層含義”、“文章回憶了爸爸與我的哪些事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事件”,問題涵蓋解題、概括、細節品讀、寫法賞析。

《醜小鴨》是一篇自學課文,學生始終圍繞“假如醜小鴨生來就是一隻真正的醜小鴨,而非天鵝,故事會怎樣發展”進行思考與討論。學生的回答有三種情況:一、醜小鴨永遠是一隻被同伴譏諷的鴨子,可能某一天會想不開,承受不住壓力而輕生。這一回答馬上遭到學生的質疑,認爲與原著中醜小鴨的性格不符。二、醜小鴨的努力終於感動了上帝,把它變成了高貴的天鵝。這一回答被認爲是想象豐富,體現了童話的藝術特點。三、醜小鴨僅管不是白天鵝,但它內心對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奮鬥會使它成爲一隻絲毫不亞於天鵝的美麗的鴨子。課堂上,學生們爲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讓學生進一步設想醜小鴨是天鵝蛋的條件不變,但缺少了對美的追求和奮鬥之心,故事又會怎樣發展?學生在兩個問題的對比中,終於真正理解了作者這樣設置情節的意圖——不論你出身如何,後天的努力奮鬥纔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課的教學嘗試證明,課堂教學需要重視主問題的設計,有效的主問題能使課堂走出“滿堂問”的傳統誤區,也能使課堂避開“萬能問”的尷尬模式,從而起到“牽一髮即可動全身”之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1、激勵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信息

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爲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

2錄音朗讀的示範對比,對於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養學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

課文理解並不難,課前有預習,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讓學生利用註釋,合作學習,討論質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於因材施教,發現並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沒有放手讓學生隨心所欲,而是扣着問題來理解。生怕一略而過,學生非但字詞句沒有掌握,連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後收上預習作業,發現這一環節,學生幾乎都能解決。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課文讓學生讀幾遍。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梳理課文非常到位,自學能力非常強。我後悔在教學環節中譯句太多,對人物分析分佈的時間太少。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反而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討不夠深。一來,時間限制,二來,學生有些拘謹。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有單簿之嫌。安排一課時,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在課後的主旨補充分析時,學生從呂蒙、孫權、魯肅三個人物、三個角度來提煉啓發,效果比公開課漂亮。周琪從孫權事務多卻勤於讀書提煉出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能夠出其不意,讓人欣喜。

始終覺得文言文教學,面對普通班級,如何做到文辭與思想兼顧,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難解決的頑症,現在邁出一小步,也算嘗試!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由溫中教育集團組織的這次教學研討課的機會對每一個集團內的教師來說都顯得彌足珍貴,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拿出一堂好課來,每個參賽教師都面臨着極大壓力,但俗話說得好:有了壓力,人才能進步。我堅信這一點。

課前我們語文組一同設計教案,希望在教學時完成三個教學目標,即

1、訓練整體把握課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敘述與具體生動的描寫。

3、理解斑羚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爲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對應設計了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整體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讀賞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雖然經過了精心準備,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一點遺憾。

1、語文課的趣味性稍差一點;

2、學生的朗讀稍顯不足;

3、教師如何在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同時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時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適當調控。這是一個重要問題。這堂課由於對學生的活動時間沒有調控好,導致後面的一個教學環節沒有完成。

總之,不僅僅是這節課,在我的以後的整個教學生涯中,都要不斷的向優秀老師學習,反思自己的教學,讓自己能夠不斷的進步!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飽含感情的語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和英能無畏的獻身精神。考慮到這篇文章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上,這樣既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看,預習還是起到較爲明顯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和革命者都爲中華民族說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這個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理解文章結構安排,也引出主題: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對於這樣問題的概括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事實上在課堂學生的反應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學生大部分能把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來,但在聞一多先生作爲革命者方面,學生需要進一步提示才能歸納完整。由此可見,學生很容易對於文章中詳寫的部分進行歸納,而對文章中一筆帶過的的略寫的部分卻很容易疏忽。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如果當時能示範朗讀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演講》,或放映“最後一次演講”的電影片段,必能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課作者臧克家作爲一位有名的詩人,其語言的詩歌化,語言的精闢化,在本課中體現的非常明顯。且本文多用短句,節奏感強,四字短語尤其豐富。所以在第二節朗讀的時候,就特別提示學生應注意文章中那些精闢而詩化的語言,勾畫出來細細咀嚼和品味。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語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層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諸多問題,尚待仔細推敲。如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的統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核心提示: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着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爲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瞭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後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閱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後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啓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於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後一課》,並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瞭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爲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爲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下冊第四單元第19、20、21課複習課,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在本課設計中,體現的教學思路。

一、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識點確立本節複習課的學習目標:

1、鞏固積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2、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3、品味語言,理解意蘊深刻的句子。

4、複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中利用小板塊的訓練模式複習。

爲了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整堂課分爲:“整理積累知識”“典型例題剖析”“反饋練習”三大板塊。

1、整理積累知識板塊。

“整理積累知識板塊”分爲“字詞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章內容回顧”三個小板塊。

(1)“字詞積累”板塊主要是選取三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尤其是易錯字詞,生字是以給生字加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的形式出現,而詞語是以解詞的形式出現。

(2)“文學常識積累”板塊主要是對該篇文章的常識知識的積累,如:作品的出處、作者簡介等。

(3)“文章內容回顧”板塊主要是採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對文章內容及主旨進行回顧。

2、“典型例題剖析”板塊。

“典型例題剖析”又分爲“品味語言”“賞析景物描寫”兩個小板塊。

(1)“品味語言”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味,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味賞析。

(2)“賞析景物描寫”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賞析,同樣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品味賞析。

3、“反饋練習”板塊。

“反饋練習”板塊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所側重的設計反饋練習,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練習的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外文段閱讀。字詞檢測是從“字詞積累”板塊選取易錯生字進行檢測,課外文段閱讀是針對本節課複習的內容,選取相關題型進行檢測。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課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小組裏的每個成員都賦予特定的任務,如小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組織合作學習,安排發言,結對幫教,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結合自己的講課,今後在如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1、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2、典型例題剖析中的反饋練習,應從不同角度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且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或易混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在沒研究之前不講。所有的教學有學生參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提示和補充。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幫助弱者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欣賞文章美。

一、導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陽》小詩導入。

我的太陽

——寫給盲童

高洪波

太陽是圓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陽是熱的,就像冬天的火爐。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陽;太陽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見太陽,卻看見了一切。

二、快讀感知課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2.請爲本文加五個小標題。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樂的盲孩子 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

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 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讀課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體現在什麼地方?

(二)快樂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讀:

(1) 誰給寂寞的盲孩子帶來了快樂?

(2)影子從哪裏來?

(3)影子說這話時內心是什麼感覺?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三)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

(1)是誰給盲孩子帶來了復明的希望?(2)文中疊詞運有什麼妙處?(飄飄忽忽、幽幽、 緩緩、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風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幫助?

(2)你覺得這風雨交加的困境是對誰的考驗?

(五)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1)重見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圍的哪些景物?(2)美讀

(3)影子最後變成了什麼?從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4)結尾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這句中的“光明”的含義是什麼?

四、互助合作,探究課文主題

1.童話中出現了盲孩子、影子及螢火蟲這三個主要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爲什麼?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爲何能成爲好朋友?

3.盲孩子獲得了光明,影子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五、課外拓展,放飛思維

1、你有這種永遠不忘的朋友嗎?你有磷火一般在別人最黑暗時給他光明的經歷嗎?請你以“愛”爲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篇短文 。

2、這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有詩情畫意般的境界。課後繼續研讀課文,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六、教師寄語

做一個有能力獲得幸福也讓別人獲得幸福的人!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是以探險爲話題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寫人物心理活動還帶有點西方意識流味道的課文,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其實挺難理解的,再加上選擇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開課,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冒險的歷程,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即使失敗,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說的“我們在羣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這堂課,大致流暢地展現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也達到了教學意圖,細節方面也落實到位:

一、追求課堂的豐富性

豐富性一直是我課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豐富的同時,如果不理順思路,有可能會帶來條理紊亂的後果。所以在步驟的設計,費了一些心思,還好結果是令自己滿意的,每個環節的串聯是順暢的,而且也達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個環節的銜接上,沒有遇到一點磕絆,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二、追求課堂的深度感

這堂課容易上得很“說教”。所以在主題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後以“以樂觀、責任、執着、堅強、信念等來點燃生命之燈”的主題、以及“生與死”問題的探究,來提高文本的深度。雖然七年(1)班學生總體表現比較令人滿意,但是學習習慣不太好,有些學生課堂上喜歡看教參回答問題,懶於動腦筋;還有由於學生預習不充分,品嚐文章關鍵句子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課後進行,是一點遺憾。

三、創新與個性併發

這堂課,基本展現了自己的風采,也調動了氣氛。精彩緣於生成。我很慶幸自己給了學生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讓他們敢想、敢說。孩子們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信息量廣,接受快捷,方法多樣,思維活躍,課堂上常有“節外生枝”的情況,一成不變的“教案劇”根本不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學的確定性中存在着不確定性,纔會創造出美的涌動,就像鳥兒們喜愛生活在生機勃勃的綠樹枝頭,而綠樹因爲有了鳥兒的靈性才愈發蒼翠挺拔,呈現出無限生機。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有一顆“生態保護”的寬容之心,用自己的細心、愛心、恆心,呵護孩子們創造性的智慧,精心呵護孩子們偶爾“飛出”課堂的思緒,用自己的教學機智串連起那飛揚的思緒,讓語文課堂這棵綠樹時時煥發靈動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