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太陽的話》是一首抒情散文詩,詩歌採用擬人手法,賦予太陽人的語言與思想,展示了太陽渴望走進小屋,召喚人們敞開心扉迎接光明的急切心情。 於是,我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課前,請學生聽錄音,使學生藉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基調,使學生感到學習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

爲激發了學生熱愛太陽、熱愛生活的情感,落實“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情感”的教學目標。以朗讀,背誦作爲學習詩歌的主要手段。詩歌的內容理解有時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因此,讀就成爲裏最好的體會交流方式。我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他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潛心閱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詩歌的情,讀中加深理解,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特別是“選擇喜歡的部分,自由放鬆的讀”的'環節設計,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爲,使他們在自由閱讀中感受、體驗和理解,真正體現了學生獨立個性的施展,使學生獲得了一種真實的情感體驗,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

最後讀寫相結合的環節,更深一層地瞭解了文章的內容,體會了文章的主旨。對於喜歡詩歌的同學來說還意猶未盡,因此,我設計了仿寫詩歌的環節。我帶着___________,我帶着___________,我帶着____________。快_________,快___________,快____________ ,讓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思考:太陽還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美好的事物?啓發學生自由仿寫並進行交流與展示。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了即興創作。不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一次深化了主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此單元課文圍繞“生命”展開的,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而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重在讓學生理解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有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並自主發現、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針對我本堂課的教學在以下幾點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針對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語句時,應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引導學生注意傾聽,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許是由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重多,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過程忽視了朗讀的指導,換言之,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這篇課文應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在朗讀中深化感受,應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反覆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最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與失誤,比如讓學生讀得太少,齊讀的地方過多;在理解和感受含義深刻句子的這一環節,教師的分析太多,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太少;讀課文時出現口誤,有幾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後深化主題環節還出現了一個小的失誤,最後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視頻,由於電腦出現了故障沒能放出來,這成爲我本堂課最大的遺憾。不過,在正堂教學中我也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適當加入音樂,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閉上眼睛做動作,身臨其境來體會句子所蘊含的深刻情感,直觀而映象深刻;在對句子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後兩個句子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由教師引導過渡到由學生自悟,無形中就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總之,從最初的選課、備課、設計教案到一遍遍反覆的摹課試講,最終的課堂教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要上好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讓我領悟到了自己離一名優秀教師的距離還有多遠。因此,我將以此爲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並積累。

4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過程

預習探究

(一)引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裏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

2、解題,瞭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爲主要內容的遊記散文,選自於《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合作交流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讓學生找出地點變換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後交流)

(明確:寫了雪峯、雲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雲影襯托雪峯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雲在雪峯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品讀體驗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裏,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鞏固延伸

(五)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徵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本組教材以“認準目標,不懈努力”爲專題,課文中的人物,無論是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還是普通人、殘疾人,他們身上都具有一種執着專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正因如此,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尤其是感受人物形象就顯得尤爲重要。那如何才能既要避免枯燥的說教,又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呢。在課堂中,我將大量時間給予了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比較寬鬆的氛圍,讓學生圍繞一些問題展開交流。

如“對於伽利略的這些做法,你是怎麼看的呢?”;“青年畫家看魚畫魚問什麼讓‘我’產生那麼大的興趣呢?”……同時,對學生的.交流加以引導,要讓他們所感受到的不脫離課本,領悟到作者對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領悟表達方法,又具有自己的創造性。

但是,將說,將讀遷移到寫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單元的教學就是如此。學生在習作中並不能主動的運用文本中的一些表達方法,習作較之以往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看來,教學中做到瞻前顧後,做到說寫結合,讀寫結合,做好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工作,使整組教材形成有機整體,仍然是我今後教學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一、感悟與質疑和諧相生。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就問個爲什麼。”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捨得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疑問。在本課的學習中,在讀通順詩歌的基礎上,我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在詩歌的內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不解與疑惑。提倡讓學生質疑,並不意味着讓學生的疑問左右課堂,把閱讀課上成質疑問難課。我緊緊把握好教材,明確重點難點,對課堂教學的目的進程做到了心中有數,將有價值的疑問因勢利導,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中,如學生提出的爲什麼稱爲“媽港”?擄去肉體是什麼意思?對學生提出的枝節問題如生詞的意思,我靈活處理,讓學生互相解決,從而牢牢把握課文的中心。二、想像入手,讀中悟情。想像是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及時切入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再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更深的體會了感情,得到了薰陶,受到了感染;又通過朗讀,進一步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現了語文特點。如我引導學生想像在澳門被侵略者擄去的究竟是什麼?讓學生體會不僅僅是生命、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尊嚴、是主權……在此基礎上我追問:“作爲一個澳門人,看到自己家鄉的土地被佔,資源被搶走,沒有做人的尊嚴,他會怎樣?”使學生不由的產生與當時澳門民衆一樣的悲憤之情,一樣的傷心之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中悟境,讀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這樣的朗讀纔會“有聲有色”,這樣的朗讀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作者生生流動着的感情。

三、創設情境,激趣生情。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憑藉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導入新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因爲這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揚、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門》音樂聲中,我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讓學生在這首歌的背景音樂下,充分談談對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的瞭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爲課前有預習,因爲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很興趣高昂,爲後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我和學生一起學習過了課文內容,瞭解了廣大民衆渴望迴歸的迫切願望之後,在音樂聲中,在一幅幅洋溢着迴歸的喜悅的圖片中,我聲情並茂的講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這個遊子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歡聲笑語,人民的喜極而舞深深感染了學生,使得學生在後來的朗讀中是那樣的入情入境。

創設情境能將直觀教學、啓發式教學、寓教於樂式教學進一步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教學中,只要我們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設境(境即特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就會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小組討論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圖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晰,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麼你們是怎麼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後讓學生描述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麼,心裏可能會怎麼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聰明。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裏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後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後,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詳細回憶了小夥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後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於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並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爲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 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前幾天,引導學生學習《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故事。

學生默讀完這個故事後,都知道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你怎樣評價那個學步的年輕人呢?”我笑着問他們。

學生們聽我這樣問,都大笑起來,說那個學步的人很傻,很笨。

“看來,你們現在都是用同一種眼光看人。請你再讀讀這個故事,看看那個學步的人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

孩子們聽完我的話,趕緊低頭,又認真地讀了起來。沒過多久,就有好幾只小手舉起來了。

陳粵擘說:“他一連學了幾個月,說明他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你們贊同陳粵擘的觀點嗎?”

他們還在笑,也不回答,但不停地點着頭。不用說,他們心裏是贊同的。

張嘉鑫站起來,小聲說:“他整天呆在邯鄲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邊看邊琢磨人家走路的特點,還跟在後面模仿。我覺得他一點都不怕苦。”

“對呀,張嘉鑫沒有說錯,我們鼓掌表揚他吧!”

一陣熱烈的掌聲爲張嘉鑫響起,他可愛的圓臉上又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我看到陳思敏的手一直舉着,就叫她:“好,陳思敏,你來講講吧!”

“我覺得那個學步的'人在追求完美。”

“你們同意陳思敏的評價嗎?”

“同意!”

“我們班的同學多會發現啊,你看,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別人,就能發現別人身上有許多閃光點,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以後,請大家別用一種眼光看人。”

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斷定他們是能夠接受我的這番話的。

下課後,有幾個學生擠到講臺前,還要跟我說學步的人“百學不厭”“能夠不斷地調整自己”“有毅力”……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想,學生們應該有所收穫:懂得在以後的生活中,多發現別人的優點,不用同一種眼光看人。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生命的真諦是什麼,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是人類思考的永恆主題。第五單元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抒發了對人生的感悟。

在教學本組課文時,我感到非常欣慰。一是我通過一個個具體形象的人物和事例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引導學生了解這些人和事,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懂得這些人和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道理。如通過飛蛾極力鼓動翅膀奮力逃生的事實,讓學生想象你在遇到危險時會怎麼做,這樣讓學生明白了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慾望。這是生物的本能。二是學習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發現並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並引導學生不斷積累語感。在教學《觸摸春天》中“安靜的手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一時,我抓住“竟然”一詞,“竟然”表示沒有意料到盲童能捉住蝴蝶,讓學生展開想象:安靜經常在花間往返,安靜經常觸摸花兒,蝴蝶也經常被安靜觸摸到,已經很習慣了。所以被安靜捉到。也就說明安靜對生活的熱愛。一個盲童能如此熱愛生活,何況我們正常人呢?這樣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熱愛之情。三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不過由於條件限制,學生了解到的熱愛生命的故事不多,更不用說一些圖片了,因此造成對本組課文的託展不夠。在口語交際時,只能說說看到的現象,講不出一些珍愛生命的故事。因此體會不夠深刻。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打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不難發現“語文園地”中的習作安排與以前有所改變,以前的習作是獨成體系,習作與口語交際是獨立分割的兩部分,而這次教材的安排,有幾個單元把口語交際與習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語文園地六》中的口語交際與習作: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對鄉村生活和田園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感受後,一起來交流交流收穫。然後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這樣的安排不僅僅是形式的創新,而是從中年段習作的實際出發,構建起來的作文教學新體系,其主要特點是“口語交際是習作的前提,習作是口語交際的延伸”。

作文教學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多年來,小語界對作文教學的.探討已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譬如,情境作文、觀察作文、分類作文等,前幾年,以包全傑爲代表的序列作文研究也曾風靡一時。但作文教學始終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建構作文教學過程。筆者認爲孩子的作文要經歷模仿──啓思──感悟──創新的過程,最終指向學生能夠獨立作文,而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的引導。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實現由不會到會的轉變,必須要設法建立一座橋樑。“對話理論”的提出給了我們很多啓發,一個人的經驗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讓學生先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對話,通過相互啓發,相互借鑑,相互幫助,就能把學生的思維拓展開了,有了對話的積澱,再讓學生習作,就變得輕鬆而又容易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素質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插圖及掛圖,使學生了解寫日記的意義、要求和方法,培養學生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

2、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插圖及掛圖,使學生懂得愛護圖書的意義和要求,養成愛護圖書的好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愛護圖書的意義,要求,學會方法。

2、在實踐中養成堅持寫日記和愛護圖書的好習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討論:如何寫好作文?

勤於觀察,勤於積累,把觀察的東西及時積累下來。

二、講明寫日記的意義

寫日記有什麼好處?

分組討論。

交流。

小結。

寫日記能夠爲自己提供寫作機會,幫助提高寫作水平。

通過對看到的、聽到的事情或者一些問題的思考,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明白自己該怎麼做、怎麼想,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三、交給寫日記的方法

日記的內容和注意點。

觀察圖畫,說說圖上畫了什麼人,他們在幹什麼?

日記的主體部分可以寫什麼?該怎麼寫?

怎樣才能寫好日記?

1, 要持之以恆。

2, 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爲日記的內容。

3, 用自己的語言寫想說的話。

日記的書寫及格式

討論交流。

四、總結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寫日記的意義、要求和方法,在今後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要堅持寫日記,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五、作業:

按照寫日記的要求、格式練習開始堅持寫日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講明愛護圖書的意義

二、指導看圖。

書架上的圖書保管得怎樣?

指名說。

從圖中可以看出兩位同學是什麼樣的學生?

爲什麼要愛護圖書呢?

怎樣愛護圖書

說說該怎麼翻看圖書、怎樣擺放、怎樣整理圖書?

三、說說自己今後打算怎麼做。

同學們,聽了這些破書的哭訴,我們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如何修補圖書呢?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使我們懂得了愛護圖書的意義,該怎樣保護圖書,希望在你們今後的日常生活中,從愛護課本做起,愛護書、讀好書。

五、作業:

給新課本包上封皮。

做書籤。

把辦公室圖書分類整理好。

六、板書設計: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八)

分類整理

保持整潔

愛護圖書

使用書籤(或絲

線)

及時修補

1 走,我們去植樹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課後習題,第5題是:“在葬禮上,菲格雷特總統的講演飽含深情,動人心絃。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試着寫寫這篇演說辭。”這個題目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寫作訓練。因爲這個演說辭好寫,就是來自於課文,就是要求自己學會組合就行了。這是非常好的習作訓練。如果我們能以“習作”爲關鍵詞展開這一課的教學,那效果肯定不一樣。怎麼引導學生寫這個演說辭?

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認識這個演說辭的使用者是“總統”,自己正在做總統的祕書(文書)工作,總統講話不能隨便,這一點是要讓學生明確的。用這一點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就自然感覺到自身的責任。怎麼樣才能寫好?在老師的如此激發下,讀懂這篇文章,讀熟這篇文章,否則很難隨時把文章中的東西拿來用在演講辭中。學生重任在身,學習起來肯定不會倦怠。他們一定會認真研讀課文。

其次,演講辭寫作格式問題。前面要有問好,因爲這還是一個悼詞,還要考慮好多東西。正文怎麼寫?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怎麼做?都要完整。雖然不是八股,但訓練過程也應該有着八股的形式。在美國等國家好多中小學生就開始寫論文等文章,老師對格式要求非常嚴格,近似八股。而這一課的教學,我個人認爲,寫作的內容有了,形式也應該有所統一,這種入格是非常必要的。

最後,就要給每個學生做“總統”的時間,讓他們各自講着自己所寫。可以分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生說着,學生評着,這篇文章的各項訓練其實就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因此,對於這一課的教學,我個人不主張像其他課文一樣教學,把這篇文章轉爲“習作”訓練,對於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而其它形式遠遠達不到這種效果。而全體學生努力寫了,努力思考了,努力反覆修改了,努力練習說了,努力進行較全面的表達了,學生收穫的`語文就不是這單單地“特殊的葬禮”。

爲了更好研究這篇文章,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研究這篇文章的課題。“特殊”一詞用的非常好,是本課教學的關鍵詞。爲什麼把其定爲特殊?因爲按照常規來看葬禮是給人舉辦的;因爲這是震驚世界的;因爲這是世界獨特的……世界上有無數種獨特,學生研究思考後,心中就會產生對“獨特”的特殊衷愛,這也是很重要的收穫。

我相信,這樣教,每位同學會自然享受到組合習作原來就這麼簡單!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平凡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

在這節課上,我通過形象的教學課件和生動解說,將學生帶入了戰爭的境界,讓學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課開始,我就通過展示一組戰爭畫面讓學生在感官上受到觸動,爲學習課文營造良好的情感基調。教學中,我重視引導學生的朗讀,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於形式,而成爲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並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後"悟",或"悟"後"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後指導朗讀。

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

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時,我的'設計是:過渡:雷利用信發出了他的呼聲,一位記者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戰爭的殘酷,發出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交流:爲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麼?

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昇華爲"戰爭之恨"這種"理";因爲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人深省。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情緒激動,真切到感受到小作者的切膚之痛,讀到情感深處便潸然淚下。最後一棵許願樹讓學生得以將心中所有的情緒化作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學生個個激情澎湃,極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

本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學生的情感是得到了很大的薰陶與觸動,但在語言的表述上卻顯得遜色些,大部分學生的語言比較匱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注意學生語言積累上的訓練。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爲了他的尊嚴》記敘的是一位老婦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使乞丐獲取勞動所得,從而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並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在本課的.教學中,考慮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歷經數次的敲打揣摩,儘可能地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凸顯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教材,通過感情朗讀、想象、補白等方式,深入體會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與主人公、作者產生心靈共鳴。這個故事的明線是寫乞丐,而暗線則是在讚揚這位睿智的老婦人。如教學到最後的環節,讓學生評價老婦人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總體回顧和總結。老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進行評價,是在教給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語言的方法,凸現了語文課工具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