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隆中對》教學反思大綱

《隆中對》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隆中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隆中對》教學反思

《隆中對》教學反思1

《隆中對》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可是課文長,難度大,重點多。要想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陳壽的《隆中對》時,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就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同所有上過的課一樣,這一課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概括諸葛亮對策的要點時,表現爲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老師再認真設計富有啓發性的引導語。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量彌補這一缺失,力爭把每一課都上到最好。

《隆中對》教學反思2

  [ 教學目標 ]

1 、瞭解 “ 隆中對策 ” 的核心,明確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的戰略方針及根據,並學習文章選材精當,詳略分明的寫作手法。

2 、學習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的寫法,領略諸葛亮的軍事天才。

  [ 教學設想 ]

1 、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枯燥的文字變爲直觀的圖片和生動的動畫。

2 、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以此活躍課堂氣氛。

  [ 教學準備 ]

本案例記錄的是第二、三課時的授課內容。

在正式授課前一星期,可佈置學生課餘閱讀《三國演義》中一些描寫諸葛亮的精彩片段,對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利用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以培養其較好的文言語感,並藉助課下注釋或一些古譯今之類的工具書,疏通文章大意,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

  [ 教學過程 ]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點擊課件,屏幕上出現這樣一幅畫面:黃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滾滾東去,一漁夫撐一扁舟劃過。同時,在悠揚的古箏樂曲的烘托下,《三國演義》的開篇詞緩緩出現)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老師帶頭,學生齊聲誦讀)

師:一位退隱江湖的高人,或閒情垂釣,慣看秋月春風;或與志同道合的友人開懷暢飲,笑談古今往事。許多的人事已隨滾滾江水飄然而逝,而那些傑出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卻如同璀璨的明星長留於人們的心中。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隆中對》中的諸葛亮。今天,我們也來笑談一把《隆中對》。(點擊畫面,出現課題。)

(畫面切換到劉關張 “ 三顧茅廬 ” 的圖片,圖片的前景製作成雪花漫天飛舞的動畫效果)

生:(倍感新鮮、交頭接耳)呀!下雪了!

師:《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故事之一 “ 三顧茅廬 ” 大多數同學都聽過、看過,誰來簡單講述一下這個故事?

(一學生將課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講述了一番)

師:由於劉備的誠心拜訪, “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 ” 的諸葛亮爲劉備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特點,對發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預見,這就是有名的 “ 隆中對策 ” ,後人也稱它爲 “ 隆中對 ” 。(點擊畫面,出現相關文字簡介。)

(再次點擊鼠標,出現三國時期的戰略形勢示意圖 , 展示出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的勢力範圍。)

師:我想請同學們來指出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麼位置?誰來指指?

(幾個學生上來指點,但不是很準確。)

師:(指着地圖上的 “ 夏口 ” )漢朝末年以武漢爲中心的地區叫 “ 夏口 ” ,屬於荊州管轄,劉表

是荊州牧,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長。我們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來《隆中對》裏講的很多事情就發生在我們這啊!( “ 找位置 ” 的環節一下子從時間和空間上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學生嘖嘖連聲,氣氛漸漸活躍。)

  二、進入角色,積極探究

(先佈置學生齊讀文章核心部分 ----“ 隆中對策 ” ,即文章第 4 自然段,教師糾正字音錯誤、停頓不當的毛病)

師:讀完了課文,接着我想請四位同學來扮演劉備的四位競爭對手曹操、孫權、劉表、劉璋,我們來進行一個表演,誰來試試?

(幾個大膽的學生躍躍欲試,高高地舉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學後,再開始佈置任務。)

師:假設你們就是曹操、孫權、劉表、劉璋,請你們分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將劉備的四位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說出來,記住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說,最好能借助一些肢體語言和神態來表現。大家先快速看課文,旁邊的同學可以爲這四位同學出謀劃策。作戰最有利的條件是 “ 人和 ” ,這四位同學可要好好利用啊!

(學生開始通讀課文,接着就開始小聲交談,漸漸聲音大起來,甚至有人在指手畫腳。幾分鐘後,大家示意已經準備好了。)

師:好!下面我們先請 “ 曹操 ” 來表演!(底下有學生笑)

生:我曹操擁兵百萬,皇帝小兒還在我手裏,我利用皇帝可以號令各諸侯,沒多久,我就要一統天下!

師:注意神態!再來一遍!好不好?

( “ 曹操 ” 想了想,然後故作昂首挺胸狀,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師: “ 曹操 ” 表演得怎麼樣?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驕橫的樣子表現出來了。

師:很好!下面請 “ 孫權 ” 來表演!

生:(語速較緩慢)我孫權在勢力上雖然比不過曹操,但我們據有長江天險,從我父兄到我已經歷三朝,而且我們地勢險要,百姓歸順。敵人要想攻打我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師: “ 劉表 ” 呢?

生:唉,想我劉表身爲荊州牧,卻無法守住自己的地盤!慚愧呀慚愧!

(另外一男生舉手,老師示意他起來發言。)

生:老師,我想把 “ 劉表 ” 的表演發揮一下!

師:請!

生:(裝出一副黯然傷神的模樣,捶胸搖頭道)想我劉表不就是劉備和諸葛亮菜板上的魚肉,任其宰割嗎?唉! “ 誰知盤中餐,便宜劉備家 ” !(師生鼓掌,笑聲四起)

師: “ 劉璋 ” 來表演一下!

生:我劉璋真是一個昏君呀!我不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體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來我也沒有什麼好日子過了!(搖頭嘆息)

(對於幾位同學的表演,大家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從大家熱烈的掌聲可以看出幾位同學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孫權勢力強大,諸葛亮認爲不可爭,不可圖,而二劉昏庸懦弱,所以佔領荊州、益州就有極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劉表、劉璋就沒有優勢嗎?

(短暫的閱讀之後,有幾個同學舉手)

生:劉表的優勢是身據交通要塞,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爲書上說 “ 荊州北據漢、沔 …… 此用武之國 ” ;而劉璋的地盤是 “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 。

師:不錯!荊州身據要塞,兵家必爭;益州物產豐饒,地勢險固。那麼,大家知道不知道諸葛亮爲什麼要劉備拿下荊州、益州呢?

生:這樣地勢險要的交通要塞,物產富饒的寶地,誰不想佔有呢?

師:對,這樣的要塞、寶地就有佔領的必要。我們再次明確一下曹、孫、二劉的勢力情況。(分別點擊地圖上 “ 曹操 ” 、 “ 孫權 ” 、 “ 荊州 ” 、 “ 益州 ” 等字樣,依次出現對四人勢力的概括。)

師:對於這四個競爭對手,諸葛亮替劉備制定了什麼樣的鬥爭策略呢?

生:要劉備不與曹操、孫權爭鋒,並且與孫權結爲友好,先拿下荊州、益州。

師:這是最終目標嗎?

生:最終要打敗曹操、孫權。

師:然後呢?書上有沒有說?

生:(學生看書,有人說)成就霸業,興復漢室。

師:不錯,這是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的最終目標。對那些少數民族部落又該怎麼辦呢?

生: “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 。

師:誰能完整地用書上的話來回答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的鬥爭策略?

生:(討論後明確) “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 , “ 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點擊畫面,出現諸葛亮制定的戰略方針。再次點擊畫面,出現兩個紅色箭頭,從荊、益兩州向許昌運動,接着,紅星閃動,出現 “ 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 的字樣。)(形象直觀的運動線路讓學生對諸葛亮的作戰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師: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除了表現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上,還體現在他深知治國不光要考慮到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要體恤百姓、任用賢能。大家能不能在書中找到這樣的內容?同桌之間互相幫助,在書中找找有關的句子。

(大家齊心協力找到了答案: “ 賢能爲之用 ” 、 “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 、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

師:諸葛亮的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來說,應該是哪句?

生: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師:對,就是孟子強調的“人和”。剛纔四位同學表演成功、同桌之間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 “ 人和 ” 作用的結果。

  第三課時

  三、龍爭鳳鬥,互動生趣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的戰略方針,領略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並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從上節課的討論來看,諸葛亮是不是有懼強凌弱之嫌?

生:有一點。

師:能這麼看嗎?作者對諸葛亮是持肯定態度還是否定態度?

生:肯定。

師:沒錯!那麼,作者筆下的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下面我們進入 “ 談古論英雄 ” 的環節。(點擊鼠標,出現 “ 談古論英雄 ” 的畫面。明確要求:將男女生命名爲 “ 龍隊 ” 、 “ 鳳隊 ” ,每隊每次可起來一名同學談一條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別點擊 “ 龍隊 ” 、 “ 鳳隊 ” 字樣,電腦將分別在兩隊下方出現紅旗,比比哪隊紅旗多,也就意味哪隊對諸葛亮的分析更準確、更透徹。)

( 學生討論後,紛紛回答 )

生:我認爲諸葛亮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對曹操、孫權和二劉的情況是瞭如指掌,他知道避實擊虛,先拿下二劉,使自己的勢力逐漸強大後,再考慮對付曹、孫二人。

生:我覺得諸葛亮不是一個懼強凌弱的人,如果他是個 “ 懼強 ” 之人,他怎麼會有成就霸業,興復漢室的計劃?他這是有頭腦的表現。文章裏不是說 “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 嗎?他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攻打曹操的。

師:除了 “ 隆中對策 ” 這一部分,大家還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暫的閱讀之後,又有學生舉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認爲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說明他非常自信,試想一下,若沒有真本事,他敢這麼比嗎?其次,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都認爲是這樣,可見不是瞎吹。

生:我有點不明白, “ 時人莫之許也 ” ,就是說當時世人都不贊同這種說法。我也看過《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天才,那文章爲什麼還要寫 “ 時人莫之許也 ” ?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說法自相矛盾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種看法?

(學生開始爭辯、討論)

生:時人,我想是當時社會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麼能發現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諸葛亮是個深藏不露的人,他不誇誇其談,四處張揚,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對!這說明他是一個沉穩的人、謙虛的人,要不徐庶怎麼說諸葛亮是一條 “ 臥龍 ” 呢?

生:老師,我認爲諸葛亮還是個美男子。(衆人笑) “ 身長八尺 ” 說明諸葛亮一定是個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結尾處劉備說 “ 孤之得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這也從側面烘托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

師:大家的思維非常活躍。有幾個問題我要問問大家:文章爲什麼要寫諸葛亮好爲《梁父吟》?諸葛亮爲什麼要隱居田野?爲什麼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纔出山?

生:諸葛亮隱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於他的性格決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討論了嗎?諸葛亮是一個不張揚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癮也不大。劉備三請諸葛亮,諸葛亮纔出山,我認爲是在考驗劉備是否誠心誠意。至於他爲什麼好爲《梁父吟》,我沒想出來。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想出來的?(學生搖頭)

師:既然這樣,我來補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爭、亂的歌曲,諸葛亮借古抒懷,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的不滿。

生:這麼說,諸葛亮可以說是個憂國憂民的人。

師:不錯。他厭惡軍閥混戰,所以隱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臥龍 ” 。後來,他被劉備的誠心所感動,才決定出山輔佐劉皇叔。

生:這讓我想到,許多人絞盡腦汁想升官發財,而諸葛亮卻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種 “ 傲氣 ” 、有一種 “ 傲骨 ” 。

師:你的思維極具發散性。沒錯,正如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所說: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他不想升官發財。諸葛亮對名利、對地位的淡泊,從 “ 白帝城託孤 ” 一節也能有所瞭解。當時,劉備臨終將劉禪託付與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劉禪,並且說,若劉禪扶不起,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可諸葛亮一直對劉氏父子忠心耿耿,絕無貳心。可見諸葛亮對名利的淡泊程度。

師:現在,我們大家來總結一下,作者在刻畫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採用了什麼方法?(點擊鼠標,出現描寫方法的提示:描寫可分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描寫人物時,可對其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進行描寫。)

(根據提示,這個問題很快迎刃而解,一學生代表起來發言。)

生: “ 隆中對策 ” 部分應該是對諸葛亮進行正面描寫,重點描寫人物的語言。開頭和結尾處應該是側面描寫,以崔州平、徐庶的評價、推薦,和劉備對諸葛亮的認可,來從側面烘托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

(顯示競賽結果, “ 龍隊 ” 獲勝。大家鼓掌祝賀。)

  四、古今對話,拓展思維

(點擊鼠標,出現下面文字:假設諸葛亮現在就在你的面前,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師:假設我就是諸葛亮,你們會對我說些什麼?

生:我會說,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訴我怎樣才能擁有像您一樣的天才頭腦?

生:那還用說,好好學習唄!(衆人笑)

生:諸葛先生,我認爲您看錯了人。您的英明遠見曾使得劉備能和曹操、孫權抗衡,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劉備和他手下的一些人並沒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劉禪昏庸無能,使您統一天下的計劃落空。要是您去輔佐孫權的話,結果也許會是另一種樣子。

師:你的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況劉皇叔對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認爲您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視這個問題,我想您會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給後人,歷史也許會因您而改變。

師:多謝你的關心!可是,爲報先帝知遇之恩,我願肝腦塗地。當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會注意養生之道。也希望你們能珍愛生命!

(教師小結,結束本節課的授課任務)

  [ 教學反思 ]

一般來說,文言文學起來會讓學生有晦澀難懂的感覺。所以,要想上好這一課,老師必須在課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對三國曆史的瞭解以及設計各種豐富的表現形式,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總結這節課之所以上得比較生動有趣,是因爲我準確地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 “ 激趣導入 ” 部分中的 “ 漁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國地圖 ” 、 “ 古箏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環節,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進入角色 ” 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 “ 團隊精神 ” 的重要,這和諸葛亮 “ 隆中對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賢 ” 有很多相似之處。 “ 龍爭鳳鬥奪紅旗 ” 的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最後 “ 古今對話 ” 的環節,更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使他們瞭解了古人與今人對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理解。

課堂要精彩,工夫在課外。這是我這堂課最深的體會。

《隆中對》教學反思3

《隆中對》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可是課文長,難度大,重點多。要想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在教陳壽的《隆中對》時,我一直在考慮怎麼避免這個問題。

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猜謎語”,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交。在“抓亮點”的環節中,學生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對話,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獨立思考”的重要, “總結刻畫人物方法”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隆中對》教學反思4

《隆中對》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考慮到這一 課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有利於初三學 生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我設計了 以上的教學思路,總體來說效果很好。因爲有七年級上冊學過《出師表 》做基礎,所以我有意識的把教學設計進行了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通 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 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 。

同所有上過的課一樣,這一課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概括諸葛亮 對策的要點時,表現爲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 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老師再認真設計富有啓 發性的'引導語。

《隆中對》教學反思5

即刻反思、調整。下午在七班上課時,去掉文本解析環節,插入與課文 相關的《三國演義》中的視頻,突出了學生的朗讀訓練。視頻中的人物 對白與課本基本吻合,學生藉助畫面加深的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朗讀效果較好。拓展訓練的題目是:

質疑諸葛亮:“操既擁百萬之衆,此誠不可與爭鋒”,你爲何不投奔曹操 儘快統一中國結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男生對此話題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參與者情緒高漲。

教訓:授課內容寧精毋濫。與其水過地皮溼,不若揀起一粒芝麻。

《隆中對》教學反思6

講授本篇課文時,我採用了“以學生自學爲主、以提問比賽爲輔”的方法 ,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收效很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由於目標明確,精力集中,同學們上課時“有意注意”的時間明顯 增長,無效勞動時間明顯減少。

二、學生全員參與,熱情高漲、學習慾望強烈、鑽研深入、理解透徹 ,效率很高 。

三、普遍掌握得好,通過提問發現,即使平時學習很差的學生,也能 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準確率也很高。

但,整個課堂教學也存在着明顯的不足。

一、問題探究部分,對“側面描寫”這一手法進行學習與訓練時,我提 出了三個話題,對這三個話題均進行了訓練,但都不太深入,沒有充分 展開。如果能把三個話題壓縮爲一個話題,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讓他們 寫一段話,從多個側面來說說“今年的冬天不太冷”,然後提讀,給大家 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效果一定比較好。

二、最後的拓展延伸部分,給學生的時間有點短,個別同學可能學得 不是很透徹,如果能把前邊自學部分的時間壓縮兩分鐘,用到這裏就可 以了。

《隆中對》教學反思7

  教學依據

“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堂獻策,一段千古佳話留名青史。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就記載了這段佳話。文章在介紹了臥龍懷才不遇,劉備思賢如渴的基礎上詳盡地敘述了二人會面的對話,對會面的經過則一筆帶過,借諸葛亮之口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羣雄逐鹿的形勢,同時也展現出一位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這種“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實現了對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的重現,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傳統與特色。

“三顧茅廬”的故事和諸葛亮的形象雖千百年來廣爲人們傳頌,但正史丹青與故事傳說的筆觸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書中最早記載諸葛亮的篇章,它爲後人生髮故事提供了借鑑和依據。

新課標要求7—9年級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並提倡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些都爲本課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思路指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體會“記言”的史傳寫法

這篇文章對劉、諸葛二人會面的經過寫得相當簡略,大部分筆墨都用來寫二人的對話,這種“記言”的寫法是我國史傳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節性,但卻將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反映得清晰明瞭。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

  理解諸葛亮特有的精神個性

“記言”寫法有效地突出了諸葛亮的宏韜偉略和超羣才幹。他身居鄉野而指點江山、定鼎天下。教學中,要能領會這種傑出人物的非凡之處,欣賞和追慕歷史天空永恆星座的光彩。

  學習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中應教會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積累古代詞語,嘗試和練習辨析詞的古今意義的差別,辨析相同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不同意義,在把握大體內容的基礎上,對精彩環節和重點內容要能夠複述甚至誦記,以不斷增強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學方式

  推動合作學習

文言文的學習要加強誦讀,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同伴互教、互讀、互評、互議等方式實現,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推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指導多種方式的互助學習。

  組織閱讀比較

通過史傳文學《隆中對》和小說《三國演義》(片段)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對照中辨別和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瞭解它對小說等其他語言藝術方式的影響。

  啓發思考感悟

學習者的學習,不應該是教師的灌輸和給予。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爲學生創設情境,啓發學生針對性的思考和感悟。教學構思

欲識他年分鼎處——詩爲引子。導入

通過吟詩,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關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對上。

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爲旋律。疏通

  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分享朗讀疑難文

言語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詞語存在的多種意義,辨析詞語古今的變化,爲深入閱讀課文做進一步的鋪墊。

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爲重點,品讀

引導學生理清劉備、諸葛亮二人對話的含義,重點品讀諸葛亮話語的深刻含義和政治價值,體會其超羣的政治智慧。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爲參照。對比

延伸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片段),通過課文與小說片段的比較,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和小說與史傳文學的淵源。

繚繞清流牽一脈——讀物爲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印象和感受,佈置學生蒐集整理諸葛亮的故事的課外作業 。

  課堂實錄

欲識他年分鼎處——詩爲引子。導入

師:“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份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輕鬆短小四句詩,卻頌讚了《隆中對》裏驚天動地的一樁事啊。同學們知道是什麼事嗎?

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裏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人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的事情和收穫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啊!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爲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爲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對》也就是在寫這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着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後人讚歎不已的會面吧!

文從旬順辨讀疑——合作爲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兒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後寫了哪些內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範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2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3、4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後的一番對話,第5、6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已經把文章的大意逐層進行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提出來向大家請教。(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爲後人景仰的會面。

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爲重點。品讀

師:隆中對的關鍵就在於劉備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這番對話是否確實讓劉備有如獲至寶之感呢?如果讓你通過閱讀來判斷這一點,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

生1:我會分析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2: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後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中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現,一會兒,結合原文或者你瞭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穫談出來讓大家鑑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迴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的討論)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第4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

師:爲什麼說是“面對現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狀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佔領荊州和益州。因爲,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有百萬之衆”,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的。而荊州的佔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闇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展。

師:爲什麼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1: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於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備。

生2: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定之所,而自己又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的分析指明瞭他的出路。

生3: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後的態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就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俱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後,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像剛纔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再聽聽這段謀略,結合自己瞭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合”的思路一“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麼價值呢?結合課文的分析談一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爲參照,對比

師:剛纔我們閱讀了晉代史籍《三國志》裏的隆中對,明代的羅貫中以此作爲影子,創作了小說《三國演義》裏的隆中對,讓我們來讀一讀小說裏的文字,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麼特點呢?(下發小說片段,學生閱讀,討論)

生: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而且從很多細節上進行了文學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發展中的細節,但是對人物的語言表述得十分詳細。

師:把事件的經過簡略帶過,但把人物的語言記載得十分詳盡,這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成爲“記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史籍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生討論)

生:清楚地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師:那,小說有更多的細節描繪和加工的寫法有什麼作用呢?

生:讀起來有吸引力。

師:大家一定更喜歡讀這段摘出來的小說嘍。那我們就來看看它在史籍紀錄的事實基礎上做了哪些加工?爲什麼要這樣加工?

生1:小說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

生2: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後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襯托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度。

師:課文裏有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襯托手法呢?

生l:有。課文最後兩段中寫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日益密切時,“關羽、張飛不悅”,此時劉備放下三人過去長期形成的友誼,表明自己“有孑L明,猶魚之有水“。這個細節有力襯托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

生2: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的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範。

生3:諸葛亮推辭劉備,並不是真的推辭不受,而是試探劉備邀請自己的誠意罷了。

師:你從什麼地方得到這樣的感受呢?

生:“玄德日:‘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日:‘願聞將軍之志。”’當劉備一再懇求的時候,諸葛亮就改變了態度。

師:課文中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呢?你從哪些話語中感受到這些特點?

生1:課文中的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幹,他爲劉備確定政治路線時的一番話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還有孤傲的特點,這可以從課文兩處地方看出來:一是第l段中寫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只有少數幾個朋友瞭解。常人不瞭解他的才幹,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當然就難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2:諸葛亮的孤傲還有一處體現,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他不像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師:想不到,通過小說的啓發,我們還得到了對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發現。讀了《隆中對》,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練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繚繞清流牽一脈——課外爲活水。推舟

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深謀遠慮,沉着果斷,戰無不勝,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和化身。

生2:諸葛亮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悲劇,他爲劉氏王朝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然而懦弱無能的後主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他不僅不能繼承他父親的宏圖偉業,而且連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約束好,最終成爲別人的階下囚,讓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歷史好像給超凡脫俗的諸葛亮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生3:他有空城計退敵的鎮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機,有七星壇借風的詭異,有揮淚斬馬謖的柔情,有火燒赤壁的剛毅,有三氣周瑜的尖銳,……他,諸葛亮,一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

師:我發現大家對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來自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中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呢?他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這個諸葛亮之後。不過,不要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諸葛亮。讓我們多多蒐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諸葛亮”成爲最精彩的一個吧。

  教學反思

本文文字較爲平易,學生的合作學習應有效組織,否則變成文言疏通串講,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

對比閱讀對彰顯出原文本的特色極爲有利。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選擇好拓展閱讀的對比文本,形成風格反差;其次,在教學過程 中要把握對比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其他,否則原文本會被淡化,會成爲一道引子,教學就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要充分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從表達者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他對對象的感悟。同時,要因勢利導,不斷提升他們的表達水平和思維視角.

《隆中對》教學反思8

《隆中對》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在本單元的前面已經學習了《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後面還要學習《出師表》。考慮到這一課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有利於初三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我設計了以上的教學思路,總體來說效果很好。

有七、八年級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我有意識的把教學設計進行了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通過教學實踐,我進一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本教學設計有不足之處;學生概括諸葛亮對策的要點時,表現爲語言不夠簡練,要點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對話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再認真設計啓發性的引導語。

《隆中對》教學反思9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堂獻策,一段千古佳話青史留名。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就記載這段佳話。文章在介紹了臥龍懷才不遇,劉備思賢如渴的基礎上詳盡地敘述了二人會面的對話,對會面的經過則一筆帶過,借諸葛亮之口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羣雄逐鹿的形勢,同時也展現出一位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軍事家形象。這種“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實現了對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的重現,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傳統與特色。

“三顧茅廬”的故事和諸葛亮的形象雖千百年來廣爲人們傳頌,但正史丹青與故事傳說的筆觸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書中極早記載諸葛亮的篇段,它爲後人生髮故事提供了借鑑和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並提倡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些都爲本課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思路指導。

1、本文文字較爲平易,學生的合作學習應有效組織,否則變成文言疏通串講,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

2、對比閱讀對“顯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極爲有利。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選擇好拓展閱讀的對比文本,形成風格反差;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對比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其他,否則原文本會被淡化,會成爲一道引子,教學就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3、要充分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從表達者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他對對象的感悟。同時,要因勢利導,不斷提升他們表達水平和思維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