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隆中對》精品教案

《隆中對》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隆中對》教學設計

《隆中對》精品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和學習“記言”的史家筆法。

2.鞏固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諸葛亮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1.本文“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再現了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鮮明的特色,值得體會與學習。

2.在學習中,除繼續鞏固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以外,還可選取不同版本進行比較閱讀,更爲深入地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把握人物形象,領略人物魅力。

3.進一步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啓發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積累文言詞彙,背誦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組織合作學習,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同時鼓勵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勵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

  一、觀賞視頻,導入新課學習。

1.多媒體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片斷。

2.請同學們說一說,電視劇講的是什麼內容?

明確:三國時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真正的收穫是什麼?同學們知道嗎?

明確:是諸葛亮在隆中爲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4.老師評價,導入新課學習。

正所謂“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走進陳壽的《三國志》,去重溫那一次偉大的會談吧!

  二、走進課文,合作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

準確斷句如:長句“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等。

3.長句不多,容易讀順暢,齊讀課文。

正音:好(hào)爲樂(yuè)毅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簞(dān)食壺漿

4.老師範讀課文,同學們結合註解聽讀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層次。不太理解的詞句,就勾畫下來共同討論。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勾畫。

(2)請同學概括文章層次內容。

明確:(參考)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紹諸葛亮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顧茅廬後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5<6段)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感受。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詞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等

三、品讀對話,領略智者胸懷。

1.課文最後,劉備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是什麼讓劉備有如此之感受呢?

學生可能會說:是諸葛亮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諸葛亮的籌劃很有道理,是諸葛亮的分析堅定了劉備的信心,等等。

2.老師適時引導:隆中對的關鍵就在於劉備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下面就讓我們分小組進行品讀,參考剛纔同學們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會從對話中發現些什麼?

3.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重點閱讀課文第4段,共同發現。教師巡迴指導,可參與到其中一個小組的討論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學習的探究成果,提高閱讀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內容。

學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們發現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理由是當時北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有百萬之衆”,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的。只有荊州的佔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闇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諸葛亮分析:劉備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佔領荊益。另外,“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且荊州四通八達,“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於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有利於成就霸業。

★我們發現諸葛亮確實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劉備見諸葛亮之前已經失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諸葛亮的分析指明瞭他的出路,正好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興復漢室的信心。

5.老師恰當評價,引導同學進行深入地探討:這些發現很好地體現了“隆中對策”的作用,那麼,諸葛亮除了爲劉備謀得成就霸業的根據地外,還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他的雄才偉略呢?

學生再次回到課文,進行思考討論。

★諸葛亮提出了一條至關重要的建議,那就是——北拒曹操,東聯孫權的戰略主張。這條主張說明了諸葛亮的目光遠大,身居荒野而心懷天下。因爲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只在與東吳聯合抗曹,纔有可能成就霸業。

“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第二課時

  一、比較閱讀,豐富認知視野。

1.上節課我們觀看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是改編自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它又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爲藍本創作的。下面我們來讀一讀小說裏的文字,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麼特點呢?

2.下發小說片段,學生閱讀,討論。

3.交流閱讀感受,老師適時評價。

學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注重細節的文學性,而史籍則重在記人物的語言。

老師可點示一下:“記言”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作者通過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小說的細節描繪和文學加工的作用:如增強可讀性等等。還可引導學生對照課文,看看小說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加工,爲什麼要這樣加工,以便更好地體會不同體裁的特點。如:小說細緻描寫了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也表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又如:小說詳細加工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後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更好地襯托了劉備的真摯情義。

★課文僅從語言上刻畫了諸葛亮的形象,而小說還從多方面展現了諸葛亮的個性,如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範。這樣再回到課文中,對諸葛亮的認識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了。比如:他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幹勿庸質疑,另外還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再如: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說明他不追名逐利,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風采。

1.看來,不同的版本還能觸類旁通,通過小說和史籍的對比閱讀,我們還有了對人物的很多新發現。讀了《隆中對》,又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練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此項旨在引導學生的個性評價,鼓勵多角度,同時訓練口頭表達的精煉順暢。

2.同學們談感受。

學生可能談到的內容:智慧謀略方面,悲劇命運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鎮定兼具溫情方面,傳說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師小結。

每個人眼中的諸葛亮都是各具丰采的,希望同學們在課後多蒐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更好地認識他,使自己心中的諸葛亮形象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