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大綱

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羣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羣雄抗衡。爲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怎麼編寫?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運用了什麼寫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瞭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

2、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羣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羣雄抗衡。爲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於請得臥龍出山,並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3、解題

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裏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爲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後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後來成爲劉備的國策。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註釋疏通詞句,瞭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三、誦讀,思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爲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爲什麼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

4、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說明了什麼?

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雲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

5、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說明了什麼?

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爲滿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運用了什麼寫法?

一是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

二是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四、教師小結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