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蘇教版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蘇教版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愛如茉莉》教學反思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課上下來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蘇教版五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一、善於捕捉細節,用心體會字詞知冷暖。

1、細節悟真愛。父母之間的那份平淡又真切的愛,融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中,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心閱讀文中發生的感人故事,找一找描寫特別感人的細節,並寫寫批註。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研讀文本、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教師的點撥引領,明白了字詞的意義與功能,知道了細節對於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愛如茉莉”。

2、字詞促理解。語文教學有時也需要咬文嚼字。在字詞的感悟中,有助於學生讀懂文字的內涵,體驗蘊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對“奔”字的教學中,我從語音入手,讓學生獲得語義的理解,從語義的理解感受當時父親的心情。把語文學習的真諦隱含在這個字的處理中,引導學生一步步感覺到文字的溫度。課堂教學永遠存在遺憾,感覺不足的是在對“掏”“鑽”等動作的領會上還沒有到位,文中還有許多愛的細節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

也許,在“品字”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讀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溫度。這樣的教學,或許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

二、設計開場白,體現語文味。

1、從“愛”入手,感悟文字的冷暖。

師:(教師板書“愛”)一起讀——愛。

師:愛,是一個溫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風,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讓我們一起輕聲地讀——愛。

師:愛,是一個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飛瀑。讓我們一起大聲地讀——愛。

師:愛,是一個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蘊涵着心與心彼此的感動。讓我們一起深情地讀——愛。

師:每個人對“愛”的理解、感悟都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一起來學習這篇關於“愛”的文章,題目就是——愛如茉莉。

2、抓重點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出示詞語: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嫋嫋清香 瀰漫詩意

師:這些詞語哪些同學來讀?(指名讀、齊讀。)

師:這些詞語都和茉莉有關,茉莉是什麼樣的?在同學們心中是什麼樣的?用上一兩個詞語來描述,說一句話或者兩句話。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無奇,開出的花縷縷幽香。

師:開出的花—散發出縷縷幽香,要不別人聽不懂,再說一遍。

(一學生描述,用了三個詞)

師:詞語在運用中才能會用,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還能說嗎?

(生用上了平淡無奇、潔白純淨、詩意)

師: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更豐富一些。

(生用上了四個詞語,師表揚)

師:能說兩句話嗎?

(學生反應不積極,沉默了一會)

師:只要開口說話,老師就高興。

生:潔白純淨的茉莉,平淡無奇,但散發出縷縷幽香……

師:說的好,學課文時可以看到很多詞語,我們不但會記,還要會用,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反思:

一是讓學生會讀文中的重點詞語,二是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在理解詞語包含的意思的同時學習運用。這兩種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要求之中,體現着濃濃的語文味。嘗試了知道,學生現場反應和自己的預想是相同的。一是因爲學生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對課文有一定的瞭解;更主要是我平時經常給學生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才能很好理解這次的意圖。難怪有人說,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程度。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並且能夠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運用中,更深層次品味語言,培養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

三、適時進行學法指導。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很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等,讓學生逐步

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象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時,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昇華。

從知道要上評優課開始,我就醞釀着,準備着,想着該怎樣設計出新穎的流程,怎樣把握教材學習的重點,怎樣寫出富有詩意的引導語言。我在不斷地研究教材,不斷地搜索別人先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尤其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覺得“感受語言”不必和“關注細節”割裂開來。最後教學設計中定下這樣一個學習目標:關注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愛。因爲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關注細節”就是在“感受語言”。

閱讀原文,解讀教學參考書,欣賞教學配套課件,動筆撰寫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課時時,我再讀教案,感覺一直關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沒有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考慮,說白了,就是預設不夠充分。

接下來的時間,一邊在心中模擬着學生可能會說的話,一邊播放着自己設計的課件。漸漸的,對每個環節學生的交流情況逐漸心中有數起來;對兩處景物描寫的內容,在《茉莉花》優美的旋律中盡情朗讀的過程中,我被課文優美的語言所感動。我豁然開朗,像這樣抒情性的.景物描寫,不必讓學生拘泥在一個字或一個詞中,就讓學生像我一樣,在音樂的渲染下盡情地讀。語言的分量,真愛的魅力自然而然就會進入學生的心裏。語言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多了會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實踐證明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圍之中,時時被真愛打動着。“教學相長”,說的不錯,學生的發言有許多閃光之處,激發出我的激情和靈感。比如對於“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有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便直奔醫院。”一句的理解,有個女生說:“爸爸非常緊張媽媽,連聽我的解釋也來不及了,說明爸爸愛媽媽!”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我採用句子比較法,引導學生髮散開去,很好地理解了這句話。

在課堂教學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特別重要,要學生體會到的內容,教師必須能夠感悟到,然後纔有可能讓大多數學生也感悟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了文本中的詞句,對於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就顯得稍弱;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都有利於學生鞏固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採用多種形式的讀等。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與問題的交融。

  月光無聲,母愛無言——《月光啓蒙》教學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通過回憶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爲兒時的“我”唱歌謠、講故事、說童謠、說謎語的事,讚揚了偉大的母愛,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啓蒙”爲情感線索,條理清晰、讀來耐人尋味。

“月光”又是教學的邏輯起點:“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最初的啓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祕的夜空,給“我”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母親”當然是教學的中心。是誰給我細心的呵護,是母親,是誰給我最初的啓蒙,也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其實我想,也許母親並不知道她的歌謠對於“我”來說是那麼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通過歌謠、故事、童謠、謎語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但從吟唱的歌謠童謠、講的故事、說的謎語中卻讓我們讀懂母親給我的最初啓蒙;同時感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母親的聖潔與美麗,感受母親給予我的樸素、純潔的愛,讓課堂充滿濃情。

“言美情濃”、富含“詩情、詩意”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本課的設計的理念是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精美感人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教師詩化般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張揚情感、噴涌真情。從而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把語文學習轉化爲情感的詩意之旅。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使知識生成智慧,讓智慧與情感共鳴。

如何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如何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如何引領學生從書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學習過程成爲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讓課堂成爲一個動態的、開發的生命體驗,如何讓師生在課堂互動中,靈感自由創造。是我這堂課所要努力思考併爲之實踐的。下面就談談這堂課的收穫與遺憾:

一、優化課堂結構,讓課堂充滿生機。

課的一開始,我出示了一組詞組,讓學生讀讀詞組,想象畫面,意在爲學生營造一個與課文相吻合的意境。

師:讀了這些詞組,有你的

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麼樣的畫面?

生:我彷彿看到一位母親摟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謠。

生:我彷彿看到了柔和的月色灑滿了的籬笆小院,一位母親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動聽的歌謠,小院飄滿了芳香的音韻。

師:這幅畫面給你什麼感覺?

生:好幸福啊!

生:很溫馨的感覺!

生:很恬靜的!

生:有一種寧靜的美!

接着精讀課文,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

(一)品讀歌謠的魅力。聽歌謠,讀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啓蒙是愛民間藝術。

(二)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母愛之美。聯繫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着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三)悟情感,表達懷念之情。通過補充原作《月光母親》的片斷,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二、營造詩意的氛圍,讓課堂孕育詩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就必須準確地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月光啓蒙》中,我和學生找到文中的歌謠,初步品讀後。爲了加深印象,我問:“母親是怎麼爲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學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出示句子)

師:“三月的和風”給你什麼感覺?

生:柔柔的。

生:輕柔的。

生:溫暖的。

生:像母親的手撫摸過我的肌膚。

師:小溪的流水給人什麼感覺?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聽。

生:清脆悅耳。

師:那麼就讓我們輕輕地,柔柔的,來讀這段話。

生讀不到位。

師:你的朗讀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讀。

師: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裏的那個孩子,聽一聽母親的吟唱呢?閉上眼睛——多媒體傳出無伴奏歌謠錄音。

師:你聽了有什麼感覺?

……

師:母親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

溪水一樣悅耳,可怎麼會是“芳香”呢?

生:母親的聲音悅耳得彷彿讓我聞到了香味。

生:這樣寫出了母親聲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聲音中了,不光聽到了,感覺到了,還聞到香味了一般》

師:是呀,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受,讓我們像朗誦詩歌一樣讀讀這段話。

孩子們悠揚的讀書聲和着緩緩的音樂,教室裏立即飄滿了孩子們那芳香的音韻。

三、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這節課我是以學生練筆作爲結束的。在體會了作者爲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後,一段深情地渲染:

師:故鄉的明月不會忘記,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在歲月的流裏,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的容顏,但有些東西,會在歲月裏沉澱,比如母親的歌聲——教室裏再度響起母親的歌謠。

爲了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深華,,我讓學生拿出筆,寫一寫:母親,我想對你說——靜默幾分鐘後,孩子們埋下頭去,有的緊鎖眉頭,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一個孩子站了起來放聲朗讀,接下去又是一個,又一個……

母親啊,您曾經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親啊,你曾經爲我唱的那些歌謠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在月光下,你忘記了勞累,爲我唱歌謠、講故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是您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爲我開啓詩歌的大門;

母親啊,是您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我真想讓您再爲我唱一唱兒時的歌謠。

母親啊,……

這不就是一首詩嘛!一首動人的詩!

四、有效的課外補充,讓課堂延續生命。

爲了激發學生擁有像作者對母親那樣的愛,老師在課堂上補充了《月光母親》的部分原文。當多媒體課件出示滿頭白髮,額上刻着深深皺紋而又失去記憶的母親形象,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着學生的心靈,畫外音出現“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時,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師生飽含深情的對比朗讀則把學生的情感波瀾再次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學生會由此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普天下所有給予他們生命與教育的母親,想到所有關愛他們的人。這樣的拓展是基於文本、服務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與展示。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着生命。

上完課,總覺得有一些遺憾。還有課文後面的一個問題沒有討論。探討爲什麼用《月光啓蒙》作課題,在備課時也考慮這個問題,後來因課堂容量太大,說話的訓練較多,在課的結束我想安排一個“母親,我想對你說……”這個寫的訓練點。所以上課就刪了。第三課時,我還要想把這個問題拿出來探討。要準確地把握這個問題,更多的是找到“月光”與“母親”的聯繫,我覺得可以追溯到孫友田原文的那個題目《月光母親》,這個理解也可以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我想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沒曾想第三課時,學生們又給我帶來意外的精彩:

師:原來是母親啓蒙瞭解我,但是課文爲什麼要用《月光啓蒙》作課題?你覺得“母親”與“月光”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範天達:母親溫柔似月光,母親美麗聖潔似月光。

宣澤源:.在清苦的日子裏,母親爲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謠,就像無聲的月光一樣,爲我點亮了一盞心燈,使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讓我對生活始終抱有熱情和美好的嚮往。

李羣:母親對我的啓蒙就像黑夜裏爲我點燃的一盞心燈,爲我照亮了文學的道路。

範濤:“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給予我最初的啓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祕的夜空,給“我”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丁文詣:母愛就像月光一樣無聲無息。

看來水到渠成的點化,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