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包拯傳文言文翻譯

包拯傳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包拯是北宋的名臣。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包拯傳文言文翻譯,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包拯傳文言文翻譯

包拯傳文言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爲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爲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僞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包拯傳文言文翻譯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進士,被授爲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爲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幾年之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過了很時間,包拯纔去接受調遣,當天長縣知縣。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包拯說:“(你)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不久又有一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你)爲什麼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爲殿中丞。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着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爲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爲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爲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爲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裏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着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歸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拯的歷史評價:

包青天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爲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爲清廉的象徵。

包青天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爲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青天在朝廷爲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爲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青天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裏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着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青天以其政績和品行爲人愛戴,因而包青天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爲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於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竟將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蹟,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爲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糶米》。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爲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爲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