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古人勤學的文言文及翻譯

古人勤學的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人勤學的文言文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人勤學的文言文及翻譯

  1、司馬光勤學

【原文】

司馬光,宋哲宗時宰相,嘗主編《資治通鑑》,爲一時之名臣。其幼時患記憶不若人,衆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獨閉門不出,俟能諷誦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選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參考譯文】

司馬光是宋哲宗時期的宰相,曾經主編《資治通鑑》,是當時的名臣。他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卻獨自苦讀,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爲止。他自己說:“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穫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時間長了,就讀遍了古籍,見多識廣,記憶牢固,他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着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多了!”

  2、顧歡勤學

【原文】

顧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歡年六七歲,父使驅田中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於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八歲,誦《孝經》、《詩》和《論》。及長,篤志好學。母年老,躬耕誦書,夜則然糠自照。同郡顧愷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憲之,並受經句。

【參考譯文】

顧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顧歡六七歲的時候,父親讓他驅趕田裏的'麻雀,顧歡作了一篇《黃雀賦》就回去了,麻雀把田裏的糧食吃了一大半,父親很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見《黃雀賦》就沒有打他。鄉里有學堂,顧歡家中貧困不能上學,在學堂牆壁後面倚着聽,沒有遺漏掉的。八歲時,可以背誦《孝經》、《詩經》、《論語》。等到長大了,專心致志,勤奮好學。母親年紀大了,顧歡一邊親自種地,一邊背書,晚上就把糠點燃,照着看書。同郡顧愷之來到縣裏,見到他(如此勤學)感到驚異,讓自己的幾個兒子與他交朋友 ,到了孫憲之處,和他們一起接受教育。

  3、匡衡勤學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爲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參考譯文】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着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文不識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歎,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爲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爲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使人們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纔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麼來了。”於是就跑了,不再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