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通用7篇)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柱的認識》說課稿(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通用7篇)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圓柱的認識》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課程標準中對空間觀念的描述主要表現在:“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圓柱的認識》是《圓柱與圓錐》的第一課時,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立體圖形等知識,同時積累了一定的學習幾何知識的活動經驗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體圓柱的基本特徵。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學習圓柱表面積、體積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學情分析:

圓柱形狀的物體在實際生活中大量存在,並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

爲了更準確的把握學情,我設計了前測題,如下:通過前測題①②③可以看出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圓柱有直觀的認識,能從衆多的幾何體模型中準確地辨認出圓柱模型,86.2%的學生能列舉出身邊圓柱的實物。通過④⑤看出約有40%的學生能夠利用已經學過的長、正方體的經驗,通過用展開求面積、用底面乘高或轉化的思想求體積等方法刻畫圓柱。

(三)我的思考:

藉助學生能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和學習立體圖形方法上的經驗,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應用中拓展,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目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使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體驗用數學思想探索問題的樂趣。

圍繞課程標準對本課時教學內容的要求,針對學情分析所呈現的問題,我確定“理解並掌握圓柱的特徵”爲教學重點,將“圓柱的側面與它展開圖之間的關係”作爲教學難點。

四、教學主要環節和設計意圖。

爲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課題,建立模型

1、從生活實物抽象出幾何模型——揭示課題。

首先通過“找一找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讓學生進行回顧。接着說一說:“你對圓柱有哪些瞭解”,找出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狀的?再利用課件演示由實物抽象出圓柱幾何圖形的動態過程。從而揭示課題:圓柱的認識。

這部分我的設計意圖是:從已學知識引入,引發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圓柱實物,進一步從實物抽象出幾何圖形。

2、做一做,感知圓柱特點——建立模型。

學生通過兩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師已根據每組學生的情況,爲各組準備了不同的學具袋:長方形和兩組大小不同的圓,正方形和兩組圓、平行四邊形和兩組圓。學生需要藉助已有的經驗,利用四邊形和一組適當的圓進行圓柱體學具的製作。

做一做的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既爲後面的探究環節提供了學具,又經歷了由“面”到“體”的過程,爲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得到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這一難點提供素材。同時“用長方形長和寬兩種不同的圍法所製作出的圓柱也不相同”這一直觀現象,也爲後面探究圓柱的高進行了滲透。

3、彙報交流中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長正方體認識時,我們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據調研學生會說:各部分名稱、特徵、表面積、體積等內容),那麼圓柱我們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結合學生說的內容進行板書)

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圓柱各部分名稱是什麼?之後,由教師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高的名稱。

在介紹高時有意選取兩名分別用同一種長方形的長和寬圍出的不同高度圓柱,提問:你們製作的這兩個圓柱有什麼不同?學生會說出:高不同。追問:哪裏是圓柱的高?再利用課件加以演示。

引導學生回顧研究長、正方體的幾個方面,爲進一步研究圓柱做方法上的引領。同時介紹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二)第二環節:在合作中自主學習,掌握特徵、發現關係

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體現的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梳理以往研究立體圖形的經驗和方法,引導學生,要想知道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我們就必須要先來弄清楚圓柱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2、四人爲一組,開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師出示合作提示:

(1)結合製作好的圓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說一說的方式,交流歸納圓柱的特徵。

(2)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圓柱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圖形?側面與底面、高之間有什麼關係?

3、彙報交流(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結合彙報內容進行課件演示。)

彙報(1):學生結合一年級對於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彙報(2):在引導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這一特徵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再通過出示掛麪、牙籤的圖片與課件動態演示相結合的方式,深化學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幣、水井、小棒”圖片拓展學生頭腦中高的概念——厚度、長度、深度就是高。將圓柱的高的定義進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學生在一年級已經通過實物直觀認識了圓柱這種物體,本課是在學習了長方形,圓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立方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體圓柱的基本特徵,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學習圓柱表面積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特徵和側向展開圖,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圓柱模型。

(2)過程與方法:在做圓柱的活動中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體會圓柱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通過同學間合作做圓柱,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三)我的教學理念是: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認識圓柱的生活經驗,但是對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在認知上是個飛躍,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把學生當成是一個發現者,先直觀認識,再通過動手做圓柱,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做數學”。

(四)本節課我的教學具準備如下:

每組準備圓規一個、彩色卡紙兩張、小剪刀一把、膠水,學生自帶圓柱物品等。

二、說教法。

整節課我將以學生爲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應用以下教法組織教學。

①情景教學法;

②探究發現法;

③活動體驗法。

三、說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爲了在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理念,我應用以下學法組織教學。

①觀察操作法;

②合作交流法。

四、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3、動手操作,深化知識。

4、實踐應用,擴展延伸。

(一)先來講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一上課,我用課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圓柱讓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問學生,我們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爲什麼要把它們設計成圓柱形呢?這時學生會紛紛發言,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因爲圓柱比較美觀;有的學生又會說:把壓路機、牆刷設計成圓柱容易滾動等等。這樣問題情境創設,提起了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我趁這個機會導入課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接下來進入第二個環節:自主學習、初步認識。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柱,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喚起學生對圓柱的已有知識經驗,體會圓柱和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

兩個相等圓面是圓柱的底面,周圍是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圓柱有了初步認識,具體感知,瞭解圓柱各部分的特徵。

(三)接下來是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這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我讓學生按要求自制圓柱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充當一個組織者,在旁巡視給予指導,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時,我發現有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做:用已有的圓柱先畫兩個圓,再把物體捲起來,做側面;有的學生會用物體在紙上滾動一週,先量好側面,再用圓規畫兩個圓做底面;還有的學生先卷好側面,再用側面畫底面,但發現畫出來的不是圓。

做完後,我讓學生彙報展示作品。這時學生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如側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樣大。

在這個活動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平面與曲面的互相轉換;

重點發現側面與底面的接縫不容易吻合;

進而思考怎麼辦才能使側面的底邊與底面剛好結合在一起。

問題提出後,我請製作得好的小組說一說,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才能使圓柱的側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剛好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反覆的演示,讓學生髮現並歸納出:

(1)圓柱側面展開是個長方形;

(2)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

(3)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接着我再讓學生根據認識算一算:

第一種情況:先做好側面,根據側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來設計底面。

第二種情況:先做好底面,根據底面圓的周長等於側面長方形的長來設計側面。

使學生對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認識更爲準確。

最後讓學生重新設計,做一做:

根據計算結果,在新的卡紙上重新測量製作。學生在深入瞭解圓柱的特點後,目的更明確,方法更科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我將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並選擇一組學生作品展開貼到黑板上,寫上對應量。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解決疑難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四)實踐應用,擴展延伸。

按照新課標的精神,根據由淺入深的原則,力求做到人人學有必需的數學,我把練習內容分爲三個層次:

1、基本層:判斷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通過此題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2、綜合層:這裏有一些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讓學生再次明瞭本課的重點:圓柱的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開放層:在這個層次的練習裏,我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是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做圓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圓柱的認識是一節幾何知識的課,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掌握它的特徵,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側面展開圖。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常見的罐頭盒,圓木等實物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2)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把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測驗展開圖形的各邊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的特徵

難點: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演示介紹法,讓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

(一)新課導入

我採用了複習的方法,導入新課

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讓學生判斷是什麼形狀,有什麼特徵?學生回答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將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變成圓柱形的,你們想象一下,它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老師電腦演示圖形,同學們睜開眼睛看,屏幕上的圖形哪一個與你想象的相吻合?驗證同學們想象的是否正確,上劃√號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聆聽幾何圖形圓柱。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形物體,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種感觀來認識圓柱的特徵。(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後小組研究討論圓柱的特徵,再小組交流)學生探究時,教師穿梭於個小組之間,或是指導,或是聆聽

2、彙報交流結果(每組推薦一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選擇板書)

3、通過演示證明學生討論結果是正確,加強學生的直觀認識。

4、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師設置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嗎?請小組合作研究後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請同學們用老師發給你們的帶有商標紙的圓柱形物體進行研究,看哪個小組的發現多?

教師不強調學生沿一條高剪開,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①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

②沿一條線段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③用手撕開,得到一個不規則的圖形

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個長方形,同學們觀察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的哪些部分有關?有什麼關係?演示證明同學們的科研結果是否正確?

5、看書質疑

同學們打開課本31頁,看完31、32頁,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學生之間相互解決重點問題爲師點撥注入。

6、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①展示(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②指出你課桌上圓柱形物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③填空:

(三)課末小結:

同學們非常棒,小組合作的很好。我採用了激勵討論法,討論研究的結果非常正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希望同學們平日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你身邊的實際問題。

(四)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底面(上下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特徵側面(一個)

高(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長方形

1、沿高剪

正方形

2、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側面展開割拼成長方形

3、任意撕形:不規則圖形

4、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形高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學理念。

1、在活動探究中共“創生”。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課標》在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提出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目標,”並且通過“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的目標要求。這表明小學數學不但要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任務,而且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本節課,無論是“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操作驗證”層面上的驗證活動,還是“應用拓展”階段的製作圓柱的活動,都是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維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和發展,實現了課程的“創生”。

2、在已有經驗中求發展。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會影響到其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個性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同,課堂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水平,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本節課,我通過談話交流,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認可學生對圓柱觀察的不同着眼點,在次基礎上組織活動,並且通過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整個課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教師完成了一名“引導者”要做的事,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疑爲主軸,動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採用以活動探究爲主,設疑誘導爲輔的教學方法。適時地點撥,並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爲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我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應用中拓展”,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說程序設計:

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景,直觀感知:

《新課標》指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本節課的第一個活動我採用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導入——引導觀察,初步感知——反饋活動結果。

1、導入。

上課開始,我以立體圖形爲話題激情引趣組織談話,(課件展示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提問:你們認識這種形狀嗎?對圓柱有哪些瞭解?學生回答

2、引導觀察,初步感知。

這一環節我組織學生以一種標準的圓柱形狀的實物爲研究對象,四人一組進行活動,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合作觀察圓柱的特徵。

3、及時反饋。

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根據以有的.認知水平,一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找到某種相似、建立關聯,由此類比遷移,比較有序的說出圓柱的某些特徵,如:面、邊、高等。但由於圓柱與長方形、正方形有明顯的差異,能比較清晰地表述出圓柱的特徵的學生可能較少。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的最感興趣的或最明顯的特徵入手進行說明。爲了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一個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體演示協助引導,同(出示課件)時設計了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板書。從而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圓柱的特徵。

(二)引導參與,操作探究.

這一環節我根據:談話質疑——操作驗證——反饋活動展開活動。

1、質疑。

教師首先提問:對圓柱的特徵還有什麼疑問嗎?要不要進一步加以驗證?(學生回答;沒有了。)教師再次設疑,你們沒有,我可有兩個問題:圓柱的底面確實相等嗎?它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長方形嗎?你們有沒有辦法加以驗證呢?(學生回答:有。師;那就試試吧)

2、驗證。

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驗證,方法有學生自定。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了三個方面:一是提出選用的對象必須是典型的圓柱形狀的物體,二是時間上充分保證多數學生至少能解決一個問題,三是教師作爲“參與者”參與到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

3、結果。

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體驗,而且方法較多。如:在驗證圓柱的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有的同學用了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形狀的茶杯蓋子旋下來直接與下底面進行比較,有的同學將上、下底面的兩個圓畫在紙上,再把它們剪下來比較,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期間有的同學發現,要使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必須沿着圓柱的高展開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邊形。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的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三)拓展延伸,實踐應用.

這一環節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活動,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除了採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還設計了一次製作圓柱的操作活動。(自由結隊,尋找合作伙伴)

1、活動提示:結合你對圓柱的認識,夥伴合作做一個任意大小的圓柱,看哪一組既快又好,並要求完成後談體會,製作圓柱時要注意什麼?

2學生完成後展示成果,並談製作體會。

3、學生自由點評。

這次操作活動與直觀感知或探究層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驗證,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強化學生對圓柱整體的認識,從更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夥伴合作的形式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對製作後的作業評價中,打破了傳統的單一評價的形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價,體現多層次評價、多元評價的意圖,充分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本堂課我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活的導入啓動學生,以活的氛圍激動學生,以活的形式牽動學生,以活的知道鼓動學生,使學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躍中思考。在動手操作中創新。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圓柱的認識是西師大版教材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掌握圓柱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新的能力;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辯證觀點。並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二、教法、學法

由於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探討,本課我採用了適時點撥、引導啓發、歸納總結、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相關的教法。教師只是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來獲取新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打開多媒體課件,出示正方體和長方體使學生重新認識幾何體爲以下認識圓柱體做好鋪墊。

2、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圓柱和圓錐,導入新課。

3、出示圓柱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初步接觸圓柱,從生活實際感知圓柱,感受數學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課題,爲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瞭解圓柱

1、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

教師引導:拿出自己準備的實物,結合教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都有什麼特徵?

2、生彙報,師訂正。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師課件演示加以驗證。

針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學材料,這樣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爲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並運用課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一目瞭然,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小組合作探究,動手動腦。

(1)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把圓柱模型底面剪下,觀察形狀後再比較。

(2)圓柱兩個底面的大小怎樣?你有什麼方法證明?

(3)學生操作後彙報,教師通過課件驗證和補充。

該環節是精心設計的,力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了圓柱側面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

(4)用直尺量一量圓柱體的高發現了什麼?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圓柱體的高都相等。

(5)課件出示圓柱體的畫法

2、通過觀察幾何體練習加深學生對圓柱體特徵的認識,對新知加以昇華。

3、同伴互助,尋求發現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2)教師課件演示展開圖加以驗證,輕鬆的突破本課的難點。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乘以高。

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通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輕鬆的分散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鞏固拓展,延伸應用

課件首先出示:

1、讀出下面各圓柱體的有關數據,進一步瞭解圓柱體的底面直徑和高。

2、判斷

3、出示課後作業對本節所學新知進行適當拓展。練習的設計,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圓柱認識的運用,也有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使學生在寬鬆的氛圍裏,勇於發言、敢於辯論。訓練說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五)自主小結,提升理念

我們初步認識了圓柱,誰能告訴老師,對於圓柱你都知道了什麼?

這既是課堂小結,也是對學生的人文培養重要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發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多媒體的應用

多媒體作爲一種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創設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加的凸顯教學效果。上課伊始,我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在開課的時候,就對本課產生一種興趣。課中展示了圓柱側面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輕鬆的突破了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後與展開前的關係,讓學生一目瞭然,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評價和反思

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並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有效的分散了難點,突破了重點,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紮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國共產黨同進步,體驗成功。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3、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四、說教學過程

爲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願意來說一說。同學生紛紛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圓柱體(茶杯、藥瓶、鉛筆、柱子。)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聯繫生活,說說所見到的圓柱物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課本第18頁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麼特點?叫做什麼?

(2)什麼是圓柱的高?它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圓柱的側面?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整理並板書: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實物閱讀課本,初步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建立底面、高及側面的概念,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圓柱的認識。

3、引導參與,深入探究

(1)探究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學生通過操作後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結合一年級對於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2)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然後通過出示課件的演示說明高有無數條。

(3)探究圓柱側面展開圖:

A、猜一猜: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此環節讓學生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培養學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學生動手把圓柱側面剪開後展開,看能得到什麼圖形?此環節我沒有強調讓學生沿高剪開,而是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動手剪,大部分同學展開後得到的是長方形,也有些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我及時給予肯定,並讓其說說是怎樣剪的。並引導學生髮現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的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樣學生通過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繫,進一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C、論一論:接着讓學生兩人一小組觀察、討論展開後得到的圖形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有的用測量計算的方法等,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與圓柱的高相等。如果側面展開後得到的是正方形,那麼圓柱的高與底面周長是相等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難點。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4、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着思考性、綜合性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繫。我設計以下練習: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裏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捲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7

(一)聯繫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複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徵。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着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爲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爲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裏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纔,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說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說一說,你想認識圓柱些什麼?

(現在,我們就隨着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並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麼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說明:

1、剪出來比較;

2、量半徑、量直徑;

3、量周長;

4、沿着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說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繫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麼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着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複剛纔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的高有什麼特徵?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板書)(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

(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

(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麼?下底面也如此。

(2)側面是圍起來的一個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麼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4)什麼情況下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如果不沿着高展開,側面展開後可能會是什麼圖形?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後,爲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2

2、發展性練習

(1)一張長方形紙,長30釐米,寬20釐米,你能不能用它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圍成後的側面與長方形紙有什麼關係?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釐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麼,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底面半徑爲2釐米,高5釐米的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