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圓的認識說課稿範文(通用7篇)大綱

圓的認識說課稿範文(通用7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圓的認識說課稿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的認識說課稿範文(通用7篇)

  圓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圓的 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個部分的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通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係。

  三、教法學法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着痕跡地將學生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爲中心,300米爲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2、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發現,摺痕都交於一點,即圓心。所有摺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並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通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3、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對圓的認識,並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說法,讓學生思考。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徵的最好詮釋。

  圓的認識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圓”第一課時——《圓的認識》。

  一、教材解讀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直線圖形的相關知識,以及對圓已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直線圖形領域過渡到曲線圖形領域,其學習內容和研究問題的方法,都發生了變化。通過對圓的認識,爲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以及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對圓的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遵循課程標準的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和,採用動畫演示,情景再現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究圓的特徵,突破教學難點運用所學圓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五、教法、學法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

  六、教學流程及設計理念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幾個教學環節。

  一、走進生活,領略圓的美。

課始的引入分爲兩個層次:喚醒——展現。首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圓,喚醒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再展現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有關圓的畫面,從中尋找圓的同時感受圓的美。

美侖美奐的圖片配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數學成分——幾何圖形。這樣設計就爲學生從認識生活中的物體到認識數學上的幾何圖形,架起了一座橋樑,既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二、實際操作,掌握畫法。

學生初次創造圓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圓的基本特徵——曲線圖形。這時,引入畫圓工具——圓規,用多媒體展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不標準的圓又引起了他們的思考: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成功的圓?使學生從簡單的動手操作上升到方法的歸納。在學生充分交流後,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迅速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運用基本方法第二次畫圓。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三個概念:圓心、半徑、直徑。概念的應用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補充“練一練”,讓新知識得到及時鞏固,出示“試一試”第三次畫圓,層層深入,在掌握畫圓方法的同時還感知了圓的概念,引出了圓心及半徑的作用——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使這一理解難在鼠標點動之間輕鬆解決。

  三、小組合作,探究特徵。

這一環節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合作學習。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此之後,安排拓展練習,實現了知識能力的遷移。

  四、拓展與應用,盡顯圓的魅力。

通過介紹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後,我又點撥學生探究:現實生活中,爲什麼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既注重鞏固基礎知識,又注意聯繫實際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我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動畫情境的再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繫,爲突破教學難點做了有力的鋪墊。對圓的再次欣賞人,給了學生想象空間。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深切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五、課後反思:

縱觀我的整個教學設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針對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使數學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最後,感謝各位專家評委,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圓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爲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啓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爲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着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爲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 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試着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

(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

(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

(3)旋轉畫圓。接着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五、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2)半徑是連接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圓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數學大綱提出,學前班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係,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學前幼兒年齡特徵,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說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圓形和橢圓形。

  三、說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幼兒區分圓形和橢圓形的不同點。

  四、說教學準備

學具:各種圖形的紙片 由圓形和橢圓形拼成的各種圖案。

  五、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啓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啓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於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爲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 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 採用啓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等,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 採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麼圖形?它是什麼樣的?我看見過什麼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瞭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說出哪些圖形特徵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着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 採用遊戲法——鞏固強化遊戲:照我說的做

教師發信號,幼兒根據信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裏。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裏,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裏,像雲一樣飄進梯形裏。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遊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圓的認識說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圓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93頁-94頁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爲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教材通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畫圓的步驟和掌握畫圓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討論、觀察發現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爲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圓的特徵。

  三 、說學法

這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觀察發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 、說教學準備

1、圓形實物、直尺,圓規,圓形紙片等。

2、多媒體課件。

  五 、說教學程序

這一節課,我們安排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找圓,欣賞圓。第二部分,感知圓,認識圓。第三部分,學畫圓,探究圓。第四部分,鞏固圓,拓展圓。

  (一)尋找圓、欣賞圓。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確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東西來導課,只是讓學生通過黑板、課件或桌面上的學具片等看到圓,直奔課題——圓。接着老師藉助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的 “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這句話,帶學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課堂),這樣導課直接、簡單、有效。

  (二)感知圓、認識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一個摸圓遊戲,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說一說,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回憶起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又能幫助學生從感官上體驗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圓摸上去是彎彎的,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知。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分類,要求分成兩類,學生也很容易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歸爲一類,把圓單獨歸爲一類,再問問學生爲什麼這樣分,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圓和其它平面圖形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類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三)學畫圓、探究圓。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孩子們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識的培養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畫圓),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1)我們先讓學生說說畫圓的方法,然後介紹圓規,讓學生第一次利用圓規嘗試畫圓,學生在畫圓時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從問題入手,明確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定點(固定針尖)---定距(兩腳叉開)----旋轉一週(成圓),

(2)由教師直觀演示畫圓,學生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後,安排學生第二次自由畫圓。

(3)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的效果。最後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裏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並分別用字母O 、r、 d表示。

(4)實踐出真知。在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後,安排了一定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判斷半徑,認識直徑。

第一幅的線段,兩端都不和圓心、圓上相連,第二幅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內。第三幅圖,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外。第四幅圖是半徑。學生在這四幅圖的判斷過程中,認識圓內、圓外、圓上的點,進一步明確半徑的意義,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圓的半徑也有無數條。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在探究圓內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的方法來探究:

(1)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麼關係?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在實物畫圓時,讓學生說出畫圓的辦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從實物畫圓到用圓規畫圓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優化。在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時,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圓的特徵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鞏固圓、拓展圓。

我們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練習。第二,總結。第三,拓展。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練習後老師讓學生說收穫、提疑問。

學生回顧總結之後,出示了生活中美麗的圓讓學生欣賞。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前後呼應,通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將“圓”再次迴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六、說練習設計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圓心 位置

半徑(直徑)大小

(同一圓內) r=d/2 d=2r (無數條,長度相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爲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這節課我們設計的意圖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

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開創。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聆聽。

  圓的認識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爲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爲主導,孩子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思維爲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爲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啓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爲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爲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爲什麼?

當孩子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爲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啓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爲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爲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纔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啓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爲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爲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圓的認識說課稿7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例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折圓紙片、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圓的一些特徵。這樣的組織教學,使整節課充滿了“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現代信息技術是爲教學服務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學生學習背景,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課例的教學設計還着力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P55—58頁的內容。

本單元教材教學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一些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以及在低年級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圓的認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是這一單元中較爲重要的教學內容。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三、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對於本節課教學的圓學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觸,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同時學生具備了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較強的交流與表達的願望,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爲可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合作、探究、遊戲等活動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圓的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瞭解數學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圓的美、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同圓或等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六、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創設一個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師生關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七、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圓規,三角板,課件。

學生準備:圓規,尺子,白紙,圓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賽車比賽嗎?當你們看着運動員騎着自行車在賽道上飛奔的時候,什麼感覺?老師也準備參加賽車比賽,還專門設計了三款自行車,可是選擇其中哪輛車去參加自行車比賽呢?出示三輛自行車圖(第一輛橢圓形輪子、第二輛正方形輪子、第三輛圓形輪子)

學生討論回答:選擇第三輛車

師:爲什麼大家都選擇了第三輛車子呢?

生:因爲第三輛車子的輪子是圓形的,騎得快。

師:爲什麼車子的輪子都做成圓形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圓的世界,去探索有關圓的知識。

(板書課題——認識圓)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認知材料,爲探究新知打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獲得新知

1、感知圓。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車輪是圓的以外,在周圍的物體上哪裏還有圓?

學生舉例: ①硬幣的邊是圓的;②圓桌的邊也是圓的;③有些鐘錶的外形象也是圓的……

師:(出示課件)如果我們沿着這些物體的外沿畫下來,就得到了一個圓,圓和咱們原來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由什麼圍成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平面上的直線圖形。而圓是什麼圍成的?(曲線)所以,我們就把圓叫做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採取讓學生舉實例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表象認識。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了學生的思維特點,爲進一步認識圓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初步感知圓的特徵。】

2、探究圓。

(1)認識圓心

先把圓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再打開……這樣反覆折幾次,折過若干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摺痕)

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摺痕總在圓的什麼地方相交?(圓的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板書:圓心O

【教學設計】藉助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認識半徑

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並板書:半徑r)

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

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3)認識直徑

我們把圓對摺時,每條摺痕都從圓的什麼地方通過?兩端都在圓的什麼地方?

指出:我們把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並板書:直徑d)

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裏的幾條直徑,看一看,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4)小結: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

(5)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的長度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1: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我們是通過量來的。

生2: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我們是這樣想出來的:

圓心把直徑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徑,所以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

師:你們回答都對。(板書:d=2r或r= d/2)

練習:對口令,看看誰的反應快。(已知直徑求半徑,以及已知半徑求直徑。)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深刻、準確地理解有關圓的數學名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讓學生操作的形式來突出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喜悅的情感過程。

3、畫圓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看這幾個圓一樣大嗎?他們各自在什麼位置?爲什麼?(發現半徑不一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發現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1)學生畫圓(要求:先用瓶蓋畫圓,但要畫比其大的和小的圓就不行了,不方便)

(2)畫各種大小的圓怎麼辦(思考用圓規怎麼畫,學生先說,然後小組探索用圓規畫圓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師示範畫圓、

①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什麼?

② 針尖固定的這一點也就是什麼?

③ 注意旋轉的技巧。 強調: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有針尖的一腳。

概括三點:

① 按要求確定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定半徑。

② 把裝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也就是定圓心。

③ 最後按一定的技巧旋轉一週。 這樣就可畫出一個圓。

(4)歸納板書:1、定半徑;2、定圓心;3、旋轉一週、

  (三)鞏固練習

我們就用剛纔的發現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說一說車輪爲什麼都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樁上拴了一頭小牛,想一想,這頭小牛吃草的最大範圍會是一個什麼形狀呢?(圓)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還沒有吃飽呢,你能幫幫它嗎?(把繩子放長一點)

同學們想想,繩子在這裏相當於圓的什麼?(半徑)

繩子變長了,圓也變大了,你能說說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嗎?(半徑)

如果這頭小牛還沒有吃飽,除了放長繩子外,你還可以怎麼樣幫它?學生思考,回答:移動木樁

同學們想想,木樁在這裏相當於什麼?(圓心)

木樁移動了,圓的位置也變化了,看來圓的位置是由什麼決定的?(圓心)

4、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趣味性練習,有利於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收穫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表揚激勵,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九、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 d/2

板書設計簡明,力求突出重點,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十、教學評價

圓的認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感知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特徵,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設計這節課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生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例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3、以學生爲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認爲的:概念能通過定義,也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得到。當一個人能區別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時,就學會了概念。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訂出的這一切實可行的目標正是新課標中人本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