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狗十三觀後感(6篇)

狗十三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狗十三觀後感(6篇)

狗十三觀後感1

夜裏回到家,弟弟發來信息說,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問題,教育的問題,他說在電影裏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獨。

於是我就在今夜看了這部電影。靠在牀頭看了這部電影,整個人沉浸在電影裏。

很多人會把《狗十三》歸結爲教育的問題。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離異,爸爸再婚後又有了一個兒子。李玩叛逆,爲了一隻狗讓家裏雞犬不寧。整個故事情節一點不狗血,很真實,一直到最後李玩爸爸開着車淚流滿面的時候我纔開始流淚。

生活裏誰容易?生活裏誰不孤獨?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都有別人進不去的地方。生而爲人,總要有責任要肩負,總要忙着應酬,總要心裏流着淚臉上掛着笑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無法評判李玩和爸爸,還有戲份並不多的後媽。誰心裏沒有委屈?

我喜歡李玩,我知道這是一個有分寸的女孩子。看過很多叛逆的女孩,離家出走喝酒,跳舞,傷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終很有分寸,在最後一次離家,喜歡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時候,喜歡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斷拒絕並說:“我不需要這樣的安慰。”那一刻,我特別想爲李玩點贊,想爲編劇點贊。我覺得這種信息的傳遞最好。少男少女的愛情(感情)就應該是簡單的,純潔的,乾淨的。電影就應該

傳遞給孩子們這樣的信息,喜歡也好,愛也罷,守護比肢體接觸更重要!無論如何孤獨,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長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沒有人想要離婚,走進婚姻之初的時候所有人奔的是白頭偕老。生活裏會有什麼改變,會再遇到誰無法預料。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女兒的叛逆,老來的子的喜悅,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嚐了。

有人說李玩並不夠叛逆,其實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協。有吧,整部電影裏有多處我們不想面對的成人世界的虛僞與無聊,可是它太真實了,我們不是如此嗎?酒桌上推杯換盞的陽奉陰違,有錢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衆星拱月……誰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過之後越發孤獨的電影。

狗十三觀後感2

狗十三這部電影,不會像可樂那樣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無味,實則讓你內心洶涌。

影片的主題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13歲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離異,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媽媽生了個兒子,但不敢告訴李玩,而是彌補性的給住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條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影片通過她對這條狗態度的轉變來反映她在成長過程中的改變,是周圍人一次次的“教導”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終成爲一個傳統中國式的聽話的孩子,順利的長大,也不再開口說話。

“這是爲了你好”“你也該長大了”“你怎麼還不懂事啊”這些語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別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聽過類似的話吧,這一句句的“爲了你好”曾多少次讓我們把委屈吞嚥下肚,這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的病:他們從來不會真正瞭解我們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們推向他們希望我們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漸接受了“愛因斯坦”這個家人,卻在某個平淡的一天。愛因斯坦陪爺爺出去買菜走丟了,李玩發瘋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爲一條狗鬧的家裏雞犬不寧,所以他採取了暴力這個最原始的方法來鎮壓李玩的“無理取鬧”,而家裏人也爲了平息這場鬧劇送了另一條“愛因斯坦”來敷衍她。李玩選擇妥協,她開始接納這個世界對她的打磨。

“總會有下一次的”,第一個愛因斯坦丟了,第二個愛因斯坦死了,最後一個愛因斯坦“長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後李玩面無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愛因斯坦沒有相認卻站在街角泣不成聲,她嚼碎自我,嚥下尊嚴,吞掉過往,這就是父母眼中的長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時候妥協的如此徹底,彷彿在那個深夜她聲嘶力竭的喊着“愛因斯坦”以及滿大街密密麻麻的尋狗啓事都只是一個夢,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是我們不明白但又必須學會的事情,這種被迫懂事和妥協讓人心疼。

也許對於有些人來說,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說的: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誰也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觀後感3

今天看了《狗十三》。

以爲是像忠犬八公那樣的催淚感情電影,卻不想看完電影后內心竟如此壓抑。

看之前以爲狗十三是電影裏狗狗的名字,其實不是,狗13的13是女主角的年齡,也近似於英文的B,狗是引題,十三是成長,狗十三是僞善的成人世界。原來標題就是一種諷刺了。

《狗十三》並不是彈幕裏說的青春片,青春是一個幌子,我覺得其實整部片子想要表達的是我們躲不開的一整個的操蛋人生。

其實片中有許多地方就已經很諷刺了。父親愛女兒,卻逼着擅長物理的女兒報英語興趣班;爺爺奶奶撫養李玩,卻十幾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這是生活中許多家庭的模樣吧。

每個人都說愛,最後卻把愛變成了傷人的匕首。其家人用所謂的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扼殺了青春少女李玩。哦,對,李玩這個名字是其父親隨便給她取的名字,後來弟弟的名字,是爺爺取的,昭昭,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呵,諷刺的點太多了。

而後的一連串blabla,家人對弟弟的教育方式,我覺得都很真實,這正是當代中國的教育方式。而中國式的家庭教育,爲何如此傷人?

全片父親致力於把女兒訓誡成一個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爲最高標準。要女兒收起傷心,開心迎接新狗;要女兒放下約定,讓女兒陪伴其去飯局,並且敬酒,所以後來女兒喝酒被父親看見,父親質問其時,女兒說的你不也是叫我喝酒嗎?的時候,赤裸裸的諷刺又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在女主開始學會所謂的懂事之後,我認爲也就是她死了的時候。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牽着愛因斯坦的女人說抱歉的時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絕食死掉後冷靜說謝謝的時候,死在了爸爸飯局上低頭一口一口嚥下狗肉的時候。

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父女倆在車上哭了,父親知道自己愧對女兒,我也流淚了。

她身邊所謂的親人只是以一種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將她打造成一個合適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形狀。不可否認,那是愛,只不過愛得太迫切,太急於求成,毫無顧忌的將少女珍貴的自尊和細密的心思踐踏和辜負。

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發了孩子的叛逆,還是孩子的叛逆讓大人不得不動用粗魯的教育方式。其實我覺得理解很重要。

狗十三觀後感4

非常現實的一部好片,導演竟然這麼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從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應該也是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來,很可憐,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經,那個年紀的自己,和身邊人的衝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寵物的走失,同樣的,沒有失而復得,永遠的失去了。雖然我沒有責怪家人,但是女主的傷心,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比她更傷心欲絕。另外,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確實是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己的童真一點點的在死去,電影通過幾次飯局來表達女主的變化和所謂的成長。飯局,是中國式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在飯局上看到過太多這種虛僞噁心的景象,其實自己還是吃這碗飯的呢,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這麼些年過去了,自己在飯局上的表現一點沒長進,依舊那麼木訥,和十幾歲的初中生女主沒兩樣,性格決定命運吧。我是該慶幸自己內心仍是個孩子嗎?電影七七八八的小時挺多的,有那麼一兩件事沒怎麼看懂,但女主的變化,我並不認爲這是妥協,還是很連貫自然的,可能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類似經歷。父母的愛真的很重要,但比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愛沒理解,女主是沒愛沒理解。),片中的愛情,談不上愛情了,少男少女間的好感和欣賞,其實我還挺喜歡這段的,恰到好處,很淡很自然,沒有發展纔會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吧。

爲什麼大人都覺得對寵物的愛是可以隨隨便便找個替代品就可以解決的呢?每一個寵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不是因爲它長的全世界最可愛,它的品種最高貴還是怎樣,是因爲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找來替代品,對它也不公平。我覺得電影中第二條狗真的很可憐!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完完全全的犧牲品,養寵物務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後遇見第一條狗的反應,有看到評論說女主長大了,對生活對等等妥協,我覺得不是妥協,在我看來是,它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有愛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沒有能力給它好的生活和愛,就不要打擾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邊也會是個悲劇。

狗十三觀後感5

小的時候總想着長大,可是長大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十二歲的李玩在那個夏天終於體會到長大的痛苦。

她不是要求事事公平,只是想要天平不要傾斜得這麼厲害;

她不是非要一隻狗,只是想要你們認錯的態度;

她不是想佔據大家的全部心思,只是想要一點關注。

可是你們都沒有給。

她不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她也叛逆,也不懂事,你們覺得她小所以沒關係,可是後來又拿你大了要懂事來要求她;

她沒有容不下弟弟,可你們覺得她接受不了,所以瞞着她,後面要求她扮演好姐姐的角色,是你們忘了是你們把她推到外面讓她覺得自己是外人的。

你們的道歉從來不是覺得自己做錯了,我打了你,說了一聲對不起,你就必須原諒我!要不然就是你的錯。

可是爲什麼呀?明明受害者是她,最後面卻還變成了犯錯者,這是什麼道理?

我們連拒絕原諒的權利都沒有了。

網絡上有人說,李玩微笑的道謝吃着狗肉的場景令人細思極恐。可我覺得李玩好孤獨。那個時候知道內情的親人沒人出來幫她圓說,都盯着她,害怕她拒絕。如果李玩真的拒絕了,結果會是什麼呢?只會是又一次的責備她不懂事罷了。李玩心裏頭很明白,她沒有選擇的權利。

“我剛剛好怕它認出我向我撲來呢,還好沒有。”當李玩在街頭偶遇愛因斯坦這樣說的時候,我哭得最慘。愛因斯坦是那個最幸福時光的代表,如果它撲過來了,可李玩已經沒有再繼續那樣隨心的幸福下去的權利了,這樣的標誌牌還是離得遠遠的好,不至於日日提醒自己長大的代價是多沉重。

我沒有要求過什麼,你們動機不純的送一隻小狗來讓我養着,後面弄丟了再找一隻來彌補你們心中的不安,當我想要真心實意的去重新愛它的時候,你們又因爲弟弟的頑皮要把它送走,從不考慮我的心情,就好像從始至終我的感受不足一談。

你們把它送走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慢慢的老去了。

狗十三觀後感6

去年有一部電影《狗十三》上映,但當時錯過了電影院,沒想到下檔後,今年在視頻網站看了幾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觸的電影。

沒有人的成長是不經歷痛苦

電影中的李玩,經歷了成長期的陣痛,被家庭逼着“長大”了,其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時候我也經歷過那個時期,可能比李玩更嚴重。當然我承認,初中時期的我沒有李玩優秀,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師來決定,我自己沒有什麼想法,所以覺得自己更可悲,連反抗的基礎都沒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師說了算,怪自己不夠勇氣。

聽話了也並不代表妥協

李玩最後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聽話懂事的小孩。雖然大人眼中她是長大了,聽話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協了。她只是選擇把悲傷和不滿深藏而已,她不想讓長輩們再爲她難過和操心,所以就算再愛狗再難過也還是隨了大人們的願。她真的長大了,她以後有能力也絕不會讓自己的小孩再經歷和她一樣的經歷。

多換位理解和共情,其實矛盾並沒有那麼大

電影中,父親是愛女兒的,李玩也是愛爸爸的。但是,他們之間卻經歷了巨大的情感戰爭,女兒在父親面前吹酒瓶,父親不惜痛打了女兒,並且徹底壓下了女兒的焰火。其實,他們之間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實衝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親也不容易,爲了事業也得在老闆面前點頭哈腰,中年男人的壓力可想而知,女兒如果早一點理解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怨念了。同樣,父親也不能覺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對於他們的承諾可以隨時違反,或者認爲子女的愛好和夢想沒有自己的事業重要。中國式父親都有這個毛病,但是子女應該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力,父母不應該過度干涉。

最後,李玩和爸爸在車內,響起了《再回首》音樂的時候,李玩爸爸痛哭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親的懺悔和悲傷。其實,父母也有父母的難處,小孩成長沒有一個不經歷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沒有哪一個父母是輕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