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狗十三的觀後感

關於狗十三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觀看了《狗十三》這部電影,記錄一點點感想。

關於狗十三的觀後感

這部電影所選的角色很有代表性,講述的故事也值得深思。離異的二婚家庭新添了一個兒子,怎樣瞞住女兒,讓這個在青春期迷茫成長的孩子能夠順利接納她的弟弟,成了擺在全家人面前的一個難題,於是父親送給女兒一條狗作爲禮物,正是這條狗,最終幫助女兒接納了弟弟,同時也供爲女兒走向成熟的祭品。對女兒而言,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她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快速的成長、變化中,但父親因爲生活中接踵而來的壓力,很難騰出時間來耐心疏導孩子,這導致父女之間矛盾重重;祖父母只能滿足孫女物質上的需要,年事已高的他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對孫女進行全方位的關懷;繼母無法替代生母,表姐也只是個孩子罷了,在這樣的家庭裏,發生的種種故事,應當深刻反思。

當代的價值判斷體系同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相比已全然不同,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幾乎所有成年人都在爲生計奔波,他們無暇顧及孩子更多,但都盡其所能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優渥的物質條件,這已然非常之不易,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方法往往簡單粗暴。但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家庭的物質條件也大大改善,當年由簡單粗暴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們已經到了爲人父母的時候了,爲人父母也是一門非常深刻的學問,當年的孩子現在的父母已不能簡單套用上一輩的教育經驗,這需要他們去學習,需要新的實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來探索。然而,現代優渥物質條件的前提條件要求我們普通人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產生價值的社會生產活動中,那麼,對於家庭教育,經濟上、精力上、時間上投入的成本與從事勞動生產投入的成本便成爲了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再次,父母也有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這些喜好興趣佔用的時間、精力另外分攤到有限的二十四小時之內,對孩子教育投入的種種便又打了折扣。在《狗十三》裏表現在如下幾個情節上:忙碌的父親蠻橫地改掉了女兒申請的物理興趣班,改成了更能出成績的英語興趣班;在女兒考了第一名之後,沒有兌現帶女兒去物理展的諾言,讓女兒大大失望。總而言之,父親在教育女兒的時候,很少或者說他很想關注但沒有這個精力與時間來關注女兒的想法。可是,要知道,父親也是第一次,當父親啊。

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確實需要一個非常能夠理解她的母親,來疏導女孩子的心理,這部電影從側面也闡述了這樣的事實。女孩子在少女時期的種種心理特點,父親限於性別底色,因沒有類似的經歷故而很難感同身受,繼而無法排解女孩子的小心思。女孩子的少女時期,是古靈精怪,好奇求知,情竇初開,忽喜忽憂,和男孩子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完全不同。這是女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時代,但稍有疏忽,也是非常兇險。在電影中,父親與女兒溝通的方式極其不妥,沒有絲毫細膩可言。即便有感情的流露,也是稍縱即逝。女兒在狗丟的時候,任性胡鬧,出門尋狗,最後害得一家人出門找她,祖父爲了這條狗弄傷了腳,祖母爲了找孫女差點走丟,當女兒大半夜拎着啤酒瓶子回家,被父親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女兒的手被玻璃劃破,她一個人孤零零在浴室裏洗澡清洗傷口,洗澡出來之後,父親看着女兒手上的傷,痛苦地哭了出來,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呢?在我看來,女兒真的是缺了一位引導她的母親。

現在的孩子沒有吃過什麼苦,尤其是九零後、零零後和一零後,對於生活而言,他們是象牙塔裏的孩子,他們不理解,也不會主動去理解生活究竟意味着什麼,缺失了生活實踐經驗的他們想不到自己享受的優渥物質條件是怎樣創造出來的。這是他們思想狹隘,眼界狹隘,行事簡單,很少思前顧後,很少顧及他人的想法,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特點形成的原因。不瞭解清楚生活真相,只生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他們,必然會被受特殊的情緒驅動而做出非常之舉。可是,對於這樣一個孩子,我們能奢求他(她)來理解什麼?

我們能奢求他(她)能做些什麼呢?而生活就是妥協、掙扎,而永不屈服的鬥爭,誰更能適應環境,誰就能更好地生存下來,這纔是強者的表現。如果人人都不成熟,都任性而爲,一言不合就翻臉色,沒有一點點妥協容忍的能力,很難想象他會如何生存下來。

非洲草原上的獅子,在食物短缺的時候也會吃腐肉,搶奪獵豹、鬣狗這些動物的食物,完全沒有草原王者的風采,但這並不影響它們是草原王者的事實。正如夏洛特·勃朗特所言:“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

在電影《死亡詩社》裏,尼爾爲了熱愛的戲劇,反抗父親替他安排的醫生的職業道路,不惜以死明志;在電影《狗十三》裏,女兒最後也接納了弟弟,與家庭與生活達成了被動的妥協。我認爲,這兩部電影都將父輩與子輩對立化矛盾化,避重就輕,讓兩方激烈衝突,但實際上,不僅是父輩與子輩之間,甚至夫妻之間,或者家庭內部,都不應這樣對立矛盾化,因爲上述幾者之間都有共同的情感區間與共同的利益區間。如果偏離了這個同感區間或同利區間,非得分出主次輕重,高低上下,這便大大擴張了內耗,那麼家庭的幸福體驗感便大大降低;但如果大家統一以上兩個區間,甚至重合這兩個區間,將內耗置於在可控範圍內,那麼,我相信,這樣的家庭生活的幸福體驗必然能夠大大提升。孩子雖然是脫離父母的獨立個體,但在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很長時間內都很難形成正確、獨立、積極的三觀(前提是父母有正確的三觀),因此必然需要父母在教育上的強制手段;但父母需要尊重孩子作爲獨立個體的特點,教育時要講方法,積極探究做父母這門學問。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都需還成長以時間。

朱自清在《背影》裏,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衰老、蹣跚的父親形象,令人心酸,令人動容。龍應臺在《目送》裏,這樣寫父子、母子一場的緣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另一邊,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兩位大師在回憶父親時充滿了深深的眷顧。對於《狗十三》這部影片,我不欣賞其中將父女之間二元矛盾化,將女兒純真赤子一面被現實的刀狠狠剜去的處理手法。成長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高速公路,破繭的蝴蝶如若沒有奮力掙扎出漆黑、悶燥的狹隘繭室的話,也不會有翩翩動人的舞姿。生活的學問要終一生來求索探尋。無論是《狗十三》裏的女兒,還是父親,都需要走很長的路,都需要用時間來成長,身爲觀衆的我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