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着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足以撩起觀衆心中的感動。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釵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篇一

在我的印象裏,自宋朝以後,秦淮河就被賦予了一種優雅、放蕩的女性氣質。李師師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與她幽會。有皇帝老兒帶頭,民間頓時風行起歌妓文化,一時刻,秦淮河畔,鶯歌燕舞,胭脂留香,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販夫,那裏便是他們心慕的聖地。這些歌妓,不僅僅僅賣身,她們各自身懷絕技,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使得這一塊煙火之地成了一個文化的風向標,造成了秦淮河的繁榮景象。在之後的千年中,雖然政權屢屢更替,但絲毫沒有影響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那裏照樣笙歌繚繞,夜以繼日。但之後的政權畢竟沒有宋朝的開化,宋朝的歌妓是聖潔的,氛圍是浪漫的,而之後歌妓逐漸淪爲了社會底層,這個身份也變得骯髒起來。雖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傳統,她們在這一行業中,不僅僅僅只是帶給肉體上的服務,更爲衆多尋花問柳之人帶給一種精神上的奢靡和滿足。因此,她們才稱之爲歌妓,而不單是一般稱謂上的。要我說,歌妓作爲一個文化羣體,她能夠是一種行業,但不是,做的只是一種交易。交易越簡單、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顯得骯髒。

恕我斗膽直言,我覺得歌妓文化是沒有必要做過多詆譭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種氣質,使女性的內涵變得更豐富。如果沒有構成這一種文化,女性氣質中表現出的放蕩就絕不優雅;性雖然讓人滿足,但絕不會讓人懂得浪漫;美女確實很美,美得讓男生流口水,但絕不會讓人感受到心旌盪漾這種完美。我當時在閱讀《姑妄言》這種的開篇時,就突然意識到:男生尋花問柳把佳人擁在懷時,他滿足的不是性愛,而是一種對女性氣質的佔有和享受。女性氣質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美學,一般人駐足遠觀去欣賞它,體會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計想要佔有它。而歌妓,確實能把這種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一向對女性充滿了好奇和神祕,當然性愛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對女性氣質蘊含的美。因此在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後,我懷着極大的衝動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影片就寫了這麼一羣歌妓,她們的美攝人心魂,舉手投足間讓人意蕩神遊,但她們不是純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爲金錢而麻木不仁,她們同樣有母性,有愛。

看完這部影片着實讓人難受,這類戰爭題材的電影也確實太多了,但歌妓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最大的亮點。如果沒有她們,我一般是不願看這類電影的,這不表示我不知國恥,而是發自內心地害怕、恐懼,殘酷的歷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記,但細節我不願意深究,這無疑是一場惡夢。我看這部電影,就是衝着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們充實女性氣質,這部電影能讓我們發現戰爭中的另一個側面。戰爭是灰色的,是慘烈的,雖然她們的存在並不能扭轉這種杯具,但她們在這種環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麗,仍然滿懷嚮往,仍然充滿活力,甚至,她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擔當。這就是女性氣質,只有她們這個羣體才能體現出來。我假設,如果這部影片中沒有她們,那麼觀衆只能看到血淚和仇恨。滿眼的血淚和仇恨,那麼我們怎樣看到光明和期望?

我很喜愛張藝謀導演的這部影片,這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麼偉大的作品,從美學好處上說,註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現和塑造了一種女性氣質。

走出電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樣偉大的電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單》,我試着把兩部影片相比較,發現兩者諸多相似,諸多亮點。同樣是描述二戰時的作品,歐洲人以此表現了民族的大義和悲歌,中國人也理應有這麼一部作品與之輝映,畢竟,中華大地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爲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所幸,《金陵十三釵》滿足了這個世界性要求。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句:看《金陵十三釵》,我看到的是一種女性氣質。無論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女性獨有的氣質就像一面鏡子,總是在陽光下閃爍着光芒,光線越刺眼,反射就越強烈。這是一種美,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美。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篇二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願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眼眶溼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後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爲線索,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在一個教堂發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着是中國軍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坦白說,在“神槍手”在大樓裏和小鬼子同歸於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後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後逃進天主教堂避難,接着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教堂裏,女學生單純、善良、純潔,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裏經歷了許多不爲人知的殘酷現實。在天主教堂裏,風塵女子世俗、放蕩、妖豔,她們出於無奈,卻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倖免於難,然而最後她們還是選擇了保護她們。在天主教堂裏,喬治善良、感恩、責任,他甘於奉獻,時刻保護着教堂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後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願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強權,在異國他鄉他願意用性命來保護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儘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社會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儘管她們曾和女學生鬥嘴、吵架,但在危難關頭她們卻願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儘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麼,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羣世人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世人“商女亦知亡國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爲很多場景所感動。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爲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當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篇三

對於金陵十三衩,我並不陌生,因爲在它剛剛上映的時候,我就已經體驗了其中的徹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裏,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個動盪的年代,人心惶惶,無從逃離的恐懼,該如何去面對,該如何去銘記。真正的,看着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處在其中,我想對那滿目的瘡痍,我只會感到無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對於這個年代的她們,近日網上的新詩應該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國恨,贖幼之身永貞真,山崩地摧志猶在,興我中華休忘魂。興我中華,休忘魂,魂,這是一個帶着尊嚴與信念的載體。

整部影片,陰沉抑鬱,灰暗的整體色調,看着就讓人揪心,想着那裏,人無安逸,恐懼扎心。小的時候,還記得在美術課上的水彩課,在多麼美麗絢爛的色彩上,只需一點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開來,腐蝕着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麗的色彩只是轉瞬即逝,剛剛延開的觸角一眨眼便淹沒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遠不會再起來。她們,一羣擁着色彩的女子,被那一雙雙暗淡的眼睛透過美麗的窗子凝望着,有歡聲飛揚,有笑語迴盪。爲了這羣孩子,她們失了色彩,掩埋了,在這煉獄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裏包含着與以前電影一樣的情感,愛國,奉獻。中國人,很偉大,或者,人都是偉大的,在一個場景中,一段年代裏,一波,又一波的涌現。教堂,在那麼一個滿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難之地了吧。外出卻受死的她們,到底爲了什麼,琵琶弦,亦或是耳環?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她們也願冒死而尋,處在世界的邊緣,在邊緣有如何呢,戰火還是燒到了她們。當她們喬裝學生,那懷中的剪刀,是她們赴生死之約的武器。一直記得在地窖裏,她們的光彩,那般奪目,她們的歌聲,雖然穿着樸素的學生棉衣,但那首透着蒼涼悽美的秦淮曲,直到現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裏,卻飄浮着多少的俠義真膽與真情心語,眼溼了,心碎了。

現在幸福生活的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對那慘絕人寰的場景最多隻有哀痛,難以置信,生活前進中,人也慢慢忘記了哀鳴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獄的世界只存在於過去,放眼未來,是拉起的友好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