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金陵十三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1

提起這部小說,是由於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後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通過一座小小教堂裏發生的悲壯事蹟,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醜惡,民族的團結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說的內容就要更加複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佔領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裏。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於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姨媽”書娟是寄學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聖瑪麗美國天主教堂裏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聖莊嚴的聖瑪麗教堂後院的牆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豔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於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通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貌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日軍終於衝進了這裏。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裏被視爲卑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電影到了這裏也就結束了,留給觀衆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說的結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書娟通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後玉墨並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說的主要故事便是發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學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對着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羣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繫在了一起,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於抗戰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說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衆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在故事場景的設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於是免去了那些對戰爭,對慘象的繁瑣冗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聖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彷彿與戰場毫不相干,莊嚴神聖的地方。並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爲主人公,起先通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後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通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爲了躲避戰亂,一心期盼着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着故事的發展,直到最後爲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願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後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中國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爲,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願爲了他人,爲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隻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願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說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着我們的內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醜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

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結束後的採訪中被問到,爲何如此喜歡這部小說?

他說:“我喜歡它,是因爲它很像戰爭中一抹粉紅,很有特點。”

而正是這一抹粉紅,點綴了這一片狼藉的戰場,才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生於當代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強大我們的國家,同時壯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願人性之光永遠照亮在充滿希望的中國大地上,願和平的光芒永遠圍繞着全人類共同的家園!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2

看到《金陵十三釵》這個題目時,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那十二位不平凡,命運多舛的大家閨秀,隱隱中覺得金陵十三釵大抵也是如此,可我只猜中了一半。請原諒我得知十三釵只是十三位青樓女子時的不齒與詫異,在我的印象裏千百年在亂世中興風作浪、被人瞧不起的總是青樓女子。但唯獨你和你的姐妹們,你們是亂世中的佳人,而你更是這其中不一樣的存在。

趙玉墨,是你讓我明白了迷人的莫過於人的骨氣。“那個二十六七歲的窯姐突然朝英格曼神甫跪了下來,頭垂得很低,說我們的命是不貴重,不值得你搭救,不過我們只求好死,再賤的命,譬如豬狗,也該死個乾淨利落。”1937.12.12,當來到這座美國教堂避難時,你的十二個姐妹渾身解數,使盡花言巧語,並想用美色說服神甫。只有你選擇了靜靜地跪下……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爲你震撼,一個弱女子在危難前竟能有這般胸懷,誰能不爲之動容!我也深深地記住了你,這一幕的迷人更甚於你的外貌,彷彿刻在了心裏一般揮之不去。玉墨,外表上的美只能在短時間內給予我震撼,而精神上的美卻最能打動人,讓人記憶永遠。就像說起王昭君,人們想起的是她爲了國家免受戰亂而出塞的美麗,說起唐朝的文成公主,人們想起的是她爲了祖國太平遠嫁西藏的美麗。

趙玉墨,是你讓我明白了有一種勇敢叫弱者爲弱者的挺身而出。“好,有種你們就在這裏藏到底,占人家地盤,吃人家口糧,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頭禍害!你們藏着是要留給誰啊?留着有人疼有人愛嗎?”玉墨,說這段話的時候,你彷彿變成了一位能夠保護小丫頭的強者,可是你自己知道那只是堅強的僞裝。被人拋棄的童年,被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賣笑時光,還有即將到來的恥辱蹂躪摧殘。你和小丫頭們都是弱者,又或者你比她們更加不幸。歷史上無數的弱者,苦難者,一輩子哀嘆自己的不幸,一輩子爲所作爲卻渴望他人來改變自己的不幸,又或者一輩子以自己的不幸爲藉口報復社會,而勇敢的你,卻選擇了挺身而出。就算註定是這個時代的弱者,你也要當一名對這個時代有一點兒用處的弱者。但你不知道,當你說出了那番話時,在我眼中,你便是金陵最強大的女子,你的勇敢值得百年後的每一個強者弱者銘記。你帶着自己的姐妹們穿上教堂裏數十三個小丫頭唱詩的服裝,走向教堂外那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誰都知道,這一走或許再也回不來了,多半也被摧殘地不成人樣,可你勇敢如你,無怨無悔如你。

趙玉墨,是你讓我明白了生命的高貴蛻變自卑微。“我的書娟姨媽遠遠看見了她的背影。還是很好的一個背影,沒給糟蹋得不成形狀。”玉墨,但在我眼裏這就是最美的背影,儘管它變得得醜陋蒼老,可就是這個背影,它挽救了十三條少女的生命,它夜以繼日地被沉重的恥辱擠壓着,這恥辱足以折磨一個女人致死,但它爲了能在勝利之日的審判庭上像一道血淋淋的證據一般立着,爲了能夠洗雪萬千女性的恥辱,苦苦支撐着。玉墨,這一刻有誰還敢說“她只不過是一個青樓女子”“她天生命賤”!玉墨,就算卑賤,那也只是過去,此刻的你揹負了太多,經歷了太多了,是一個高貴而又沉痛的存在!有多少人安於卑賤,自輕自賤,殊不知沒有人的生命生來高貴,你爲他人、集體、社會奉獻着想的過程,就是一個蛻變的過程,時代使然,它不一定會和百年之前的抗日戰爭時期一樣撕心裂肺,但它一定是“痛”的,當忍受住了這種劇痛,也許生命裏纔會有一絲高貴。

不一樣的亂世佳人,不一樣的你!

古往今來,很少有作家把青樓女子塑造成文學作品的正面形象,更不用說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之下了。當別的作家以殘酷、激烈的實地作戰警醒讀者時,嚴歌苓奶奶卻選擇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選擇了在世人看來無比弱小的羣體,選擇爲受盡了蹂躪的你們說話!玉墨,我不願意像其他人一樣用那三個字來稱呼你,儘管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但你們依舊是中國社會不怎麼願意提起的痛,人們對你們依舊只有無盡的惋惜、同情!但真的只是這樣嗎?你和你的姐妹們的一言一行讓我所感受、體會、懂得的,是一種持續的、刻骨銘心的震撼、精神洗禮,是一種高貴,是一種勇敢。

你是亂世裏不一樣的佳人,你也是一名值得每個人銘記的戰士!

  《金陵十三釵》讀後感3

《金陵十三釵》這本書的作者是嚴歌苓。在《金陵十三釵》被拍成了電影之後,這麼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這個嚴肅的歷史性問題的書籍又吸引人們重新用另一種視角來審視一次屠殺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的傷害。相對於電影版的《金陵十三釵》,我更喜歡原版書籍《金陵十三釵》。

誠然《金陵十三衩》的電影並沒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釵》這本書原有的倒敘模式表達,也對書中的出現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和衍生。當然對於電影這麼一個感官的傳播媒介,它的導演肯定要讓自己拍的電影更符合自己的設計思路。但是對於書籍《金陵十三釵》,我真是想說贊贊贊贊贊。

書籍版《金陵十三釵》第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在最開頭敘述的`是小說中“我”的孟書娟姨媽在審判日本戰犯的法庭裏遇到了已經毀容的玉墨。這麼一個開頭就讓我在想孟書娟和玉墨之間發生了什麼。尤其是在一開頭就提到了玉墨那獨特的江淮嗓音。一種你儂我儂那種掩藏不住的只屬於秦淮河花魁的獨特魅力讓人在第一秒中就被震懾住,不敢多看那魅惑的眼睛超過兩秒。玉墨爲什麼要毀容,玉墨的那些女同伴們的命運又怎麼樣,玉墨爲什麼能在日本軍隊的慰安婦營中逃出來?

接下來書籍版《金陵十三釵》進入了以孟書娟這麼一個十歲剛出頭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視野正敘。孟書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國外,在教堂裏一起的年齡相仿的女孩連上她一共有13個。她們在南京應該算是中上收入階層家的孩子。在她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誠的唱詩禱告,那就是保持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可是打破這寧靜的是日本侵略軍無情的戰火。孩子們突然發現自己處於死亡的恐懼裏。

如果說第一次真正給這些循規蹈矩的女孩子們心靈衝擊的當然還要算硬從伙伕和喬治的棍棒下香豔豔地闖進來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準的13名豔妓。她們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時,仍然不忘抽菸喝酒打牌搽脂抹粉。當然教堂裏原來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歡這種另類。小女孩們甚至也不讓秦淮河花魁們進入教堂的衛生間如廁。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煙味、香粉味還有屎尿味。曾經有一次孟書娟誤會秦淮河花魁們中的一個姐姐偷東西。身爲秦淮河花魁們當之無愧的魁首的玉墨說了下面這段話“就憑人家賞你個老鼠洞待着。就憑人家要忍受我們這樣的人,就憑我們不識相、不知趣、給臉不要臉。就憑我們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玉墨在用貶低自己的方法在拐着彎地訓斥這些書生氣息的小妹妹,當然還有教堂裏教父的副手、伙伕以及世人。

書籍版《金陵十三釵》中確實出現了三個中國軍人出現在教堂裏。不過書中並沒有他們三人戰鬥的描寫。唯一讓我記憶深刻地是豆蔻動情地對已經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彈的小兵說:“你快好起來吧。好起來以後,我們一起去鄉下種田去。”只可惜小兵還是離開人世。

當然故事的轉折在花魁們甘願代替這些小妹妹去參加日本軍人慶祝勝利進入南京的晚宴。當然這是鴻門宴。其實故事中這些小妹妹到底怎樣從戰爭中活了下來,故事並沒有詳細描述,只是一筆帶過。故事也在花魁們勇敢赴宴時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書娟的意味深長的話“法比哪裏會曉得,那對我們是一次大解放,我們從這些被賣爲奴的低賤女人身上,學到了解放自己。”孟書娟的意思是說原先懦弱的循規蹈矩的唱詩班姑娘在跟這羣窯姐接觸以後才真正懂得了要尋找本真,尋找快樂。孟書娟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玉墨和她的同伴們。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至少在孟書娟眼裏,玉墨和她的同伴們拯救了13個姑娘年輕的生命,無比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