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圍城》讀後感(精選10篇)

《圍城》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圍城》讀後感(精選10篇)

《圍城》讀後感(精選1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讀後感1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題記

讀完《圍城》之後,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感覺很壓抑,大概是因爲有很多人生活在那種虛僞,軟弱,優柔寡斷的氣氛之下。作者爲方鴻漸設定了一個悲慘的命運,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他走進了社會這座大圍城,在經歷了種種不如意之後,方鴻漸又一頭扎進了婚姻的圍城裏。圍城裏的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與他有感情上的交集,蘇文紈與唐曉芙都因爲方鴻漸的軟弱而錯過,在三閭大學內教職工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爭風吃醋,種種醜象讓趙辛楣、方鴻漸十分反感,先後離開。方鴻漸又陷進了孫柔嘉的溫柔陷阱,進了婚姻這座城。婚後各方面不順利的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一架後,兩人間的婚姻就此破裂。

在經歷了事業的不順利之後,方鴻漸的內心逐漸有着一座城,城裏面住着自卑。不管是婚姻的城還是事業的城,方鴻漸都被困在其中,無法解脫,最初對一切的好奇心都逐漸被消磨乾淨。方鴻漸他自命不凡,在十幾個知識分子的勾心鬥角中,他最軟弱卻也最勇敢,因爲他從那所大學中離開了。

“圍城”多秒的一個詞,文中的方鴻漸的縮影與我們都有些相似之處。最初的我們對外面的世界也同樣充滿好奇心,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出去闖蕩一番。可最終當我們走進社會這座大圍城時,身不由己。最初的勇氣消散,漸漸的連初衷都忘卻了,不停的迷茫與彷徨,燈紅酒綠的城市太繁華卻也是最冷酷無情的,你無法觸及,就好似野獸被困在籠中那樣,想出卻無能爲力。可偏偏有許多的熱血青年依然奮不顧身的投入社會中,曾經稚嫩如畫的他們如無頭蒼蠅般在殘酷的社會中摸爬滾打,他們漸漸變成了“老油條”,抱怨着命運的不公,羨慕着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機會不會垂青那些毫無準備的人,不如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自命不凡,只會走上方鴻漸的老路。

我們是學生對我們而言學校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圍城,我們想逃出去,但是在外面的人時時刻刻都在羨慕城內的我們。來來回回,兜兜轉轉,多少人走着同樣的道路。

生活就是一座圍城,而我們是城中渺小的存在,無法從城中逃脫,無法避免,那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所有的磨難都是讓我們在這座城中能夠活得更好。負擔都將變成禮物,而所有受的苦都會照亮我的路。既然生活是圍城我們逃不了,那就學會享受,也不要在心上設一座圍城,爲生活添堵。黑夜不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憂愁時就寫一首詩,快樂時就唱一首歌,無論天上掉下來的是什麼,生活總是美麗的。

  《圍城》讀後感2

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將書中人物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語言風格風趣又幽默。諷刺中充滿生動叫絕的精闢比喻,蘊含着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人生哲理,描摹出了人物事態。

《圍城》這本書剛入手的時候,封面上有一句話: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對婚姻也好,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都是如此。鍾書先生的語言魅力沒有第二人能夠超越,胡適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我讀完《圍城》這本書,真正感受到從思想上進了一步。

書中主要講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三個人生階段:先是留洋歸來上海,從上海到內地;在三閭大學;從三閭大學又回到上海。方鴻漸的感情生活豐富,他追求唐小姐,蘇小姐追求方鴻漸,平淡的生活都在方鴻漸被唐小姐拒絕而畫上了句號。接着進入下一個章節,三閭大學篇。在這旅途中,趙辛楣的一句話,揭露了方鴻漸的本質,也是他一事無成,一直悲劇的原因。趙辛楣說:"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因爲無用,在上海沒有什麼工作,還要借趙辛楣的面子才能找得到工作;因爲無用,最後依然與柔嘉鬧翻。除了偶爾的靈光一閃,完全看不出此人有什麼過人之處。

他的婚事也像一場戲劇,再從湖南迴上海的路上,他與孫柔嘉結爲夫婦。沒有多長時間,兩個人就分開了,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倆都有目的性,只是時間的問題。孫柔嘉對方鴻漸的動心無非起源於旅途中的一句話,而方鴻漸對孫柔嘉動心則是在三閭大學那惡劣的環境中的患得患失。孫柔嘉動用了一番心計,而方鴻漸卻猶猶豫豫,連結婚都要問朋友的意見,我對方鴻漸也是實在無語。到上海後的種種齷齪,都在於孫柔嘉的控制慾,以及方鴻漸急於想擺脫這種控制。最終一拍兩散,落得乾淨。

方鴻漸的一生都在維持他那所謂的書生尊嚴。在學業、感情、工作甚至與家庭之間愈發被動不堪。方鴻漸是庸常的,也是獨特的,他更是"圍城"中千千萬萬人的縮影。人們在圍城中,沒有固定形容他的詞彙,只能說城裏有喜有悲。

鍾書先生寫道: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理第一種人應該是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是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不好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只剩回憶。

書中故事的結尾用老舊的掛鐘,點出人生的悲喜無常。現在以一個旁觀人的視角,發現每一個人都活的像傀儡。方鴻漸走出了他自己的圍城,也不過是走進了另一個人的圍城。這祖傳的老鍾如同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間包涵了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3

閱讀一本書,像浸泡在溫泉中,酣暢淋漓,心醉神迷;閱罷如同出水,不禁哆嗦,一身冷汗。帶給我這樣感受的,唯有《圍城》。

一本諷刺小說能引起讀者如此反應,不可謂不成功。一方面,我讚歎作者刻畫人物一針見血,又不至於誇張;另一方面,我爲自己某些人性的弱點或多或少遭到作者赤裸裸地披露而惶恐不安,急欲克服。這得益於作者用高超的技巧來記敘事情,卻不評論,從而觸發讀者的心理反應,使讀者自己生出批判的意義來。

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買紅薯,這件事總讓人揣測他自私、吝嗇的性格,卻又驚覺,若這是當時的自己,大概也會生出如此的想法和相同的行動吧,不然如何猜得熟練而世故?讀書以自喻,我該暗暗敲響反省的警鐘了。

不過作者在自序裏寫道:“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由此可知,《圍城》所突出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人性,而在於反映“某一社會”、“某一類人物”的存在狀態。那時的社會正處於抗戰前期,其最大的時代特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最能見證文化變遷的學者或文化人,自然是那一類人。

這本諷刺小說的矛頭指向的是部分陷入精神危機的文化人,他們有的學習西方文化,不料生搬硬套——看看三閭大學的“導師制”,本來是要向西方一流大學看齊,與國際接軌的,不料竟變成了倡導教師一天三餐都跟學生同桌吃飯之類非馬非驢的鬧劇。

有的學者志在傳承中國文化,不料抱殘守缺,這有鑑於方鴻漸先生的家庭觀。有的人明明碌碌無爲,卻偏偏貪圖風光,於是把這無聊的聰明用於各個場所,一旦有所成效,就裝模作樣,旁人爲了顯示自己的品味,連聲讚歎,助長了不正之風。

倘若沒有最後一段,小說也僅有智者的痛快,沒有仁者的悲哀,沒有蠟燭點亮了黑夜的同時流下眼淚閃耀的神聖光芒:

“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爲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一切歸於平靜,平靜地經歷暴風雨的洗禮,然而平靜是妥協的無奈,是祭奠的惋惜,是雨後沉悶的瘴氣。

隨着方鴻漸墜入原始的睡或者稱爲死的樣品,他的靈魂掙開肉體的束縛,歸於縹緲,歸於虛無。我嘆至此,再無“圍城”。

  《圍城》讀後感4

《圍城》中有一句話:“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進城。”其實,每個人心靈內部或多或少地包圍着一座“圍城”,好的“圍城”幫助我們抵抗外界不良誘惑,可是壞的“圍城”卻連人性的真善美也一併阻隔,使心靈變得陰暗嚴寒。

從某種意義而言,心靈的“圍城”是個體憑藉個人認知而樹立地一道屏障。喜愛的事物暢通無阻,排斥的事物被“無情”地攔截。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善意惡僅爲虛假,讓美好污染爲黑暗,讓我們心靈的“圍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臨,從而人心冷漠,溫暖不再。

問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於個人良知的缺失和社會的信任威機。從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誣告,人們漸漸建立起一道冰涼的“圍”——自己在城裏幸福的生活,絲毫不考慮外人。而還未從我們內心小便宜處談去的“小悅悅”事件,將這種形勢化爲了比漠不關心更嚴重的地步,即對生命的漠視。如此下去,社會如何?人心如何?

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凋樹,獨上高樓,望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星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我們的心靈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純淨,明辨事非。二日接納美好,寬容爲人。三日創造美好,共建和諧。我們內心的“圍城”若能遵從這三點,只怕我們會在城裏幸福生活還不世,外人也想要進來體驗一番吧!

保持純淨是說我們心靈的“圍城”要抵制真正“假惡醜”的東西。只有保持內心的純淨,我們纔有一雙潔淨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獨立於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於她挺立的身姿,還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

接納美好寬容爲人是說我們要保持內心大度,讓心靈的“圍城”樂於接受幫助。《聖位》裏有一句話說:“凡有的,還要還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表面上寫了一種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形式,實際上,它也能解釋爲:擁有美麗的,他的美好會更多,內心更純淨愉悅。而拋棄美好的,則美好而會離開而去。只有接納,才能創造。

創造美好共建和諧則是說我們不能生活在“圍城”中一味接納,還要學會創造,打開城門將美好撒向遠方,作一個無私的奉獻者。這樣,我們的“圍城”纔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空城”,毫無生氣。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自私之城”。阿爾卑斯山脈上有這樣一塊標語,上面說“在路上,欣賞美啊!”我們的心靈的“圍城”也要學會欣賞,學會接納,學會奉獻。這樣,每個人的“圍城”會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聯繫。如此一來,和諧之道還會遠嗎?

  《圍城》讀後感5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爲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閱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圍城》裏說的不僅僅是婚姻和愛情,更說的是人生。

《圍城》裏的故事看似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遙遠,可真正仔細思索過後,才發現那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每個人哪一個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圍城呢?身邊存在着各種誘惑與嚮往,樹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門,我們不知道門後的東西是什麼,是好是壞,只能等待着好奇驅使我們去開啓,接着通過一座又一座圍城,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慾望、人心、利益,共同築起那一道道堅實的不透明的圍牆,我們無法窺探到裏面任何東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這樣,你不可能預測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順心,唯有自己去親身經歷感受那是什麼,就像賭博一樣。

老一輩的人們總是用他們的經驗教訓下一代,要他們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可是三言兩語對這些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年輕人又有多大影響呢?你不去親口品嚐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巧克力是什麼味道,你不去親自體驗永遠沒有自己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還是那句話,外面的人一心想進去,裏面的人一心想出來,人生的無奈大概便在於此吧。

  《圍城》讀後感6

錢鍾書先生的書名“圍城”取自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乎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等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無法掙脫。本來就無才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被這隻手掌控住,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入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還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因此小說最後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的。

除了方鴻漸,好友趙辛楣總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文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個面子,這也是當時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可以說,《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那個時期的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說:“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爲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爲平凡,便以爲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爲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願去嘗試,不願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真正擁有一顆有勇氣,開闊的心纔有可能有所突破,纔有可能有所超越。

讀完圍城,誠然,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有同情,有迷惑,有可笑,有可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將我們層層包圍,或許我們窮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名爲生活的圍城,可是人雖在城裏,心卻依舊可以飛得很高,飛到看不見這殘忍冰冷的城牆,飛到看不見城裏一張張生硬麻木的面孔,飛到真正的自由高處,到那時候,自然也就沒有了所謂“城”的存在,你也或許會發現,從未有真正客觀的“城”的存在,困住你的,從來都是自己。

  《圍城》讀後感7

小時候,父親就把我往文學這條路上帶,沒事就在我耳邊唸詩,我第一首會背的詩就是《水調歌頭》,也因此,蘇軾是我最愛的詩人

記得,他曾經逼我背《弟子規》,而我當時還小,頑皮,把書的封面撕成了兩半,他氣得狠狠地打了我,那時我哭得很兇,但他並沒有解氣,命我把封面粘好,後來一個星期左右臉色都沒有緩和。我知道,我傷了他的心。

而我愛上錢鍾書,則是《圍城》這本書。我手裏有一本父親給我的《圍城》,書頁已經泛黃,甚至封面有些掉色,但書角卻一點也沒折。他給我時就是這樣。他愛書,一同愛我一樣!

我不善於概括這本書,引用導讀上面的話來說“這是本睿智的書,因爲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侃。”

說到圍城,它包含了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則是父親一直說的話,也與導讀上的差不多“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

父親給我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很小,並給有讀出什麼,反而很糊塗。我沒有戀過愛,更沒有結婚;沒有畢業,更沒有就職。書上說的種種,我並沒有真實的體會,只有模糊的印象,但這並不影響我判斷,因爲這圍城,一如父親給我的愛。

父親對我,不算嚴厲,但經常繃着一張臉,或許每一個父親都是這樣。有時,他也會和媽嗎一起逗我開心,雖然很少成功。他不准我瞎跑,但同意我去旅遊;他不准我買薯片、餅乾,但會讓媽媽爲我燒最好吃的菜;他不看重我的分數,但會督促我的學習;他不會給我零錢,但我需要的東西一樣也沒少過。

或許,很奇怪,在父親這般的保護下,產生了逆反心理,會叛逆,雖然僅僅止於心理。我不止一次的希望獨立,希望能脫離家庭的保護,飛向屬於自己蔚藍的天空。儘管知道自己沒有這個能力。

終於,這個機會來了。父親因爲信仰佛教,長達一兩個月的在外地的寺廟裏。起先,我高興過,以爲自由了,卻發現自己離不開父親,更離不開這個家,不是因爲經濟,而是因爲,自己在這個家有太多的情,太多的愛!

父親再出去的期間,給媽媽打了一通電話,後來這通電話轉到了我的手裏,在電話的這一頭,聽到了電話那頭的父親的話,我哭了,不是我愛哭,是真的忍不住。

我,重讀了父親給的《圍城》,更加深了羞愧,羞愧於以前自己的想法。雖然有些不同,但還是覺得,以前自己就是在“父親的愛”這個圍城裏想要突出來,後來在圍城外之後,想衝進去。但有異於書中,我想一輩子在這個“圍城”裏,一輩子都不出來,儘管不可能,但還是希望,一輩子,不出來!

耳邊還回響着父親對我說的話,久久不能消失,“對不起”。

  《圍城》讀後感8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意願大多如此。這是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中的一句話。將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內容以精極簡的字概括出。

圍城中的人物性格很鮮明。善良卻又輕浮孟浪的主人公方鴻漸,做作虛僞的蘇紈,可愛青春的唐曉芙等等。凸顯了社會各層次各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當然在其中,我認爲方鴻漸的人物設定十分的耐人尋味。方鴻漸性格懶散,依賴別人,在歐洲利用丈人家的錢上大學後隨意懶散。大學時更是轉了三次系,由社會學系轉爲哲學系,後又轉爲中系。除此之外,又換了三個大學,生活懶散,四年後返鄉一無所成,便買了一張克萊登大學的假博士憑。至此,他進入了他人生圍城的第一步。

回國後,他情場事業都不順利。先是在回國的輪船上鮑小姐的有意勾引,對鮑小姐心生愛戀,但當他們下了船時,鮑小姐的有意疏遠,是他對鮑小姐有生出恨意。之後方鴻漸與蘇小姐一直糾纏不清,他認爲蘇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兩人十分親密,但方鴻漸卻覺得他的情誼到此爲止,方鴻漸將他們兩個比做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成爲一體。面對蘇小姐的表白心意,他始終沒有迴應。直到他遇到了蘇小姐的表妹摩登社會裏那樁罕物唐曉芙時,他便一見鍾情,墜入愛河,但唐曉芙卻說,我愛的人,我要佔領他的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之前,沒有過去,只留着空白等我。這句話便註定了方鴻漸,終究是不會和唐曉芙走到一起的。在愛情這個圍城裏方鴻漸始終在其中打轉。在他愛情失利的同時,他的事業也並不順利。她與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在這條求職路上,他飽受排擠,終究還是被解除了教師的職務。在她事業正受打擊的時候,孫加油的出現彷彿一道光射進了生活,孫佳柔的故作溫順,讓方鴻漸又一次陷入了這個愛情的圍城中,並且在圍城中迷了路,找不到出口但是婚後他終究發現了孫佳柔真正性格最終他勇敢了一回,與孫嘉柔離了婚。這次她終於衝出了婚姻這座圍城。

導致方鴻漸這一悲劇很大一部分在於他本身的性格懦弱,對家庭的懦弱,對婚姻的懦弱到正符合和那句法國的諺語。婚姻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進不,城內的人也出不去。中的方鴻漸怯懦,沒有和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佈,最終也還是逃不出這個圍城。其實圍城在現實生活中也還是無處不在的,並且無時無刻不圍繞你。父母的耳提面命,對我們的期待,老師的諄諄教誨,嘗試我們在自己人生的圍城中迷失了出口的方向。很少有人會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圍城中真正的找到出口。但即使這樣,我們也要保持我們心中所向往的事情,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圍城》讀後感9

牆外的人羨慕牆裏的人,牆裏的人想到牆外去。我在圍城裏看外面,外面的人想到圍城裏。

一直停留在《圍城》最後一章,因爲我不想這麼快就看完這本小說。感覺自己還沒有從故事中走出來,想再看看更多的內容。還希望小說繼續。很喜歡這種小說故事,平淡中又不乏充滿有趣的事。仔細讀會發現每個人物都被作者認真的刻畫,每一句話都像是精雕細琢過的。

記得方鴻漸對唐小姐一見鍾情之後約她吃飯那天對天氣的描寫,是這樣的“他想請客的日子揀的不安全,恨不能用吸墨水紙壓幹了天空淡淡的水雲。”並沒有寫天空中烏雲密佈或者是天氣陰沉之類的詞語,僅是寫想用吸墨水紙壓幹天空中的水雲。讀到這裏的時候我覺得很形象,這種比喻也很新鮮。

小說中有很多這種讓人覺得新穎的描寫,比如“他一忽睡到天明,覺得身體裏纖屑蜷伏的疲憊,都給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皺紋摺痕經過烙鐵一樣。”這一句是方鴻漸以及趙辛楣還有孫小姐等幾人去三閭大學任教時路途上的描寫。

但最有意思還是這一處,“假使真灌成片子,那聲嘩啦嘩啦,又像風濤澎湃,又像狼吞虎嚥,中間還夾着一絲又尖又細的聲音,忽高忽低,嫋嫋不絕。有時這一條絲高上去,高上去,細得,細得像放足的風箏線要斷了,不知怎麼像過一個尖峯,又降落安穩下來。”光是這樣子沒有前後文的看,很難猜出這是描寫什麼的吧?其實這是一處描寫打呼嚕的場景。在去任教的途中,當時路途真的可以說用坎坷來描述。方鴻漸與趙辛楣爲了照顧孫小姐,他倆擠一間房子,這是對方鴻漸打呼嚕的描寫,實在是非常的有意思。

剛到達湖南三閭大學任教時,看到被日本人轟炸後的景象“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還有一次“他先出宿舍到廁所去,宿舍樓上樓下都睡得靜悄悄的,腳步就像踐踏在這些睡人的夢上,釘鐵跟的皮鞋太重,會踏碎幾個脆薄的夢。”再比如對廁所的描寫“廁所的氣息也像怕冷,縮在屋子裏不出來,不比在夏天,老遠就放着哨。”

還有描寫一個人的嫉妒心理活動“心裏一陣嫉妒,像火上烤的栗子,熱極要迸破了殼。”還有諸如人生大道理的形象描寫“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些描寫都讓人記憶深刻,也很有意思。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有兩大看點,一個是風趣的說話譏諷,一個是深邃深摯的生涯經歷。林語堂老師在他的《生涯的藝術》一書中給各個民族,各個國度的人評了評分。

當評到風趣感的時刻,他覺得中國人具有很強的風趣感,固然在中國文學汗青裏並無風趣這個詞,這照樣林語堂老師從humor一詞翻譯過去的。然則他覺得中國人本性風趣,只是中國正統文明與文學不允許風趣而已。

在《圍城》裏,你就相對能領會到那種中國人天生的風趣感,中國說話文字裏的風趣絕不減色於東方。一個特色便是,錢鍾書老師用了許多的比方,援用,表示等等。好比說在說到方鴻漸在大學裏要從副傳授升到正傳授的時刻他寫道,講師,副傳授,和傳授的干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干係同樣,從老爺身旁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輕易,然則姨太太要想成爲正房太太堪稱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傳授易如反掌,可要想從副傳授晉升爲正傳授,就不那末輕易了。

再好比,說到方鴻漸離家一年,回家的時刻,遠別雖非即是暫死,至多變得生疏。回家只像半生的器械回鍋,要煮一回纔會熟。看到這兒感到特別的認識,離家萬里,每次的歸程,未嘗不是煮一次回鍋飯呢?深邃深摯的思想在風趣的說話的包抄下更顯得妙不可言,使人耐人尋味。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進去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圍城》裏不只說了婚姻和戀愛,更說的是人生。

在小說裏,無論是不苟言笑的小丑,照樣自命不凡的留洋蜜斯,亦或是愛好爭風吃醋的妯娌,哪一個不是生涯在本身的圍城裏呢?小說的視角乍看挺小,是以方鴻漸這個欠亨事件又能乾脆弱的大人物的目光看世界,然則卻涉及了政治,經濟,教導,銀行,消息,等社會的各個方面。林林總總的譏諷伎倆也用得極盡描摹,讓人在笑過以後又能思考到許多。

小說的開頭最是令我觀賞。男主角方鴻漸和他妻子孫柔嘉大吵一架,孫去了姑父家,方獨自一人在深夜躺在牀上昏昏欲睡。誰人不停走時禁絕的鐘敲響了六下六點鐘,那是五個鐘頭曩昔。

其時刻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爲昨天的事弄得伉儷不歡;其時刻,柔嘉在家裏等鴻漸返來吃晚餐,盼望他會跟姑母親睦,到她廠裏辦事。這個光陰掉隊的計機會無意中對人生包括的譏諷和惘然,深於統統說話,統統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