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圍城》精選讀後感

《圍城》精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圍城》精選讀後感1

《圍城》精選讀後感

今天第一次讀完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前前後後一共拖了很長時間。裏面流傳最久的一句話就是:“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一開始就只是一句普通的話,不是很能理解。讀完後,才能大概理解。

曾經我朋友跟我說,她在高中的時候,她母親不讓她讀《圍城》,因爲讀了以後,會讓人不想結婚。我當時還笑笑,現在真的笑不出來了。確實讀完後,會讓人對婚姻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而且《圍城》也特別的真實,裏面刻畫的人物,在現實中還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趙辛楣對同學會的理解,方鴻漸家裏妯娌之間的冷嘲熱諷等等,一切都真實地存在着。

說一下我對方鴻漸這個人的認識,他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帶着封建社會家族特有的軟弱。他想擺脫父親的控制,卻又不能。他不喜歡蘇文紈,但是卻不直接的拒絕,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達對一個人的喜歡,對唐曉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說,直到離開。對孫柔嘉的喜歡是被逼出來的,否則,他是不會承認的。

孫柔嘉和方鴻漸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孫柔嘉無法理解方家的傳統規矩,方鴻漸不能忍受孫柔嘉的伯母。最後的結局,有些開放,又令人思考,像一個分岔路口,只要方鴻漸當時沒有離家,上去好好跟孫柔嘉說,或許結局就不是這樣。

最後感想:婚姻不要湊合。

《圍城》精選讀後感2

讀完了《圍城》,不得不說,這確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說。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因爲一種好奇與嚮往,在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着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爲眷屬,結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願讓她嫁給方鴻漸。儘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寫一個小孩外貌時,爲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爲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着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爲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着。

我想,《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於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託。而現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鍾書,纔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圍城》精選讀後感3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纔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聖,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爲來的錢不快,看着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着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裏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裏崩潰時纔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着一羣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爲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驢子不肯走,鞭子沒有用,就把一串胡蘿蔔掛在驢子眼睛之前、脣吻之上。這笨驢子以爲走前一步,蘿蔔就能到嘴,於是一步再一步繼續向前,嘴愈要咬,腳愈會趕,不知不覺中又走了一站。那時候它是否吃得到這串蘿蔔,得看驢夫的高興。”

《圍城》精選讀後感4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

——錢鍾書《圍城》

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溫柔伶俐的唐曉芙,冷若冰霜的蘇文風,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海中久久無法平靜,他們用自己的精神澆鑄了一座又一座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跳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說過“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爲世人詮釋了“圍城”心態。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中,繁重的學業是身上不可卸下的沉重包袱。我們不斷地抱怨學業重,壓力大,卻又心甘情願地奮鬥着。這也許可算是典型的圍城心態了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虛榮、名利,亦或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在這社會中生存下去,有一片立足之地。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致於忘了當初爲什麼而出發。”便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現狀。而在這碌碌的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呢?失去的,也許就是早已被你忽視的那一顆童心。英國作家赫胥黎說過:“爲什麼人類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說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着名影片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如今的教育,生活所泯滅,所扼殺了。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恆,或是青春硬化,那個人也許便會選擇後者,因爲後者更符合現代生活的節奏、方式,而前者,卻已被“幼稚”二字取代。這何嘗又不是座圍城。

“圍城”是人生必經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我不禁開始爲未來擔憂起來……

《圍城》精選讀後感5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精選讀後感6

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顯露在眼前。封面沒有別的裝飾,只有“圍城”“錢鍾書著”的字樣。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學的課文《老王》。《老王》的作者楊絳是錢鍾書的妻子。老師也提起過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看起來。

說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於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許正因爲此故事情節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爲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爲它記敘的貼近大多數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歷的心裏狀態吧!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中說道:“鍾書把方鴻漸作爲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裏看事,從他的心裏感受。不經意的讀者會對他由瞭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爲一體。”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佈。最後終逃不過悲涼的結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揹負着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纔會感到滿足,纔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精選讀後感7

《圍城》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的輕嘆,惘然若失的悲劇底蘊,它就像是一部看似超然卻又無奈的“笑面悲劇”。

我讀《圍城》是被題目吸引住的,就彷彿是歐洲古堡那白漆的城牆裏蘊含着的迷人風景,引人去觀賞,讀罷後才發現不能忽略了那些有如生機盎然的野山果般點綴在全書中的種種妙喻和機智圓熟的冷嘲熱諷。例如“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一句,讀來讓人發笑,但笑過之後,便體味到蘊含的人生哲理。此外,文中的每一人,一事都蘊含着作者豐沛的想象力,那麼多的意象思緒,便會跨越古今中外,一齊彙集於筆下向你奔涌而來,於是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蹌蹌。有一段描寫夜色黑暗的文字,這樣寫道:“一行人像在一個機械畫所用的墨水瓶裏趕路。”寥寥幾筆便極言出天色之墨,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錢鍾書曾說過:“比喻是文字詞藻的特色。”這位文學大師擅長把毫無關聯的意向聯繫在一起,出奇的產生奇妙的效果。在描寫趙辛楣初見方鴻漸時,他說:“傲兀地把他從頭到腳看了一下,好像是頁一覽而盡的大字幼稚課本”藉以表現趙的目中無人,真是妙不可言。

如果說《圍城》的基調是諷刺,那它的底蘊則是悲劇。小說的背景是戰爭之下,人們的思想卻是麻木的,依然聚衆玩樂,從小說第一章寫方歸國土路上打麻將的留學生,可以看出社會的空虛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後與污濁,相比之下,方倒是有一種特別的可愛了,“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本領沒有脾氣倒是很大”這是書中對他的評論,雖說他讀書毫無心得,教書洋相百出,可他卻在心裏上保持着正真,以讀書人的道德要求約束自己,他買假聞憑卻不用他,即使只在三閭大學混個副教授,由於他的懦弱與缺乏主見,他的一生總是生活在外在的束縛之中,總是不能如意,戀愛,婚姻,事業無不如此,最終以戀愛和婚姻的雙重悲劇而結尾。小說結尾在描寫方家那整整慢了“五個鐘頭”的祖傳老鍾,“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當、當、…響了六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與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一座氣憤壓抑的“圍城”在我眼前浮現,透過長滿青藤的牆,我看到了充斥着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的滿目荒涼,看到了生活的困境,永遠擺脫不了外在束縛的境遇,因爲在圍城裏。

《圍城》精選讀後感8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市井百態圖。作者通過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在我們面前。

小說裏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在克爾愷郭爾《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話,恰如其分的反映《圍城》中方鴻漸的婚姻,乃至當今社會人類的婚姻,這話是這樣的:如果你結婚,你就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你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後悔;爲之哭泣,你也會後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後悔。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後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後悔。吊死自己,你會後悔;不弔死自己,你也會後悔。先生們,這就是一切哲學的總和和實質。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爲什麼偉大?因爲,你是跪着看他們的,你跪着,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爲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併入木三分地撕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爲學生,婚姻並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爲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爲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爲親情了。

當然,你可以說,我說的這些少兒不宜,我說了,我也只是一個學生,我只是在說這部書,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的重複並樂此不疲。

圍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嗯,錢鍾書先生不愧爲大師。

《圍城》精選讀後感9

《圍城》,我是斷斷續續讀丁點片段,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於是,就有了大發感觸的慾望。

有的人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聞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爲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爲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精選讀後感10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着。“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着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衆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爲,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