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精選11篇)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圍城》的讀後感(精選11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精選11篇)

  《圍城》的讀後感1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家庭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爲,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圍城》的讀後感2

《圍城》這部小說在高中可以說就早有耳聞,一直很想去拜讀一下,然而由於高中時間的原因,一直沒空去讀,進入大學以後,終於有幸將《圍城》看了一遍,《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wai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21世紀裏,生活的圍城依然存在,在這個競爭激烈,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裏,不管是來自學習、工作,還是生活的壓力,都將人們置身在一堵又高又無邊際的圍城裏,對名利的追逐,對金錢的渴望,將人們壓得透不過氣來,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被外人羨慕的生活,可是很多大學生也被關進這座無形的圍城裏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在單純,人際交往變得複雜,學會了鉤心鬥角,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又面臨找工作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大學生就註定要在這座圍城裏出不來呢?我認爲此言差矣,困在生活的圍城,大多數是由於自己將心置身在圍城裏面了,所以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就能飛出這座圍城,看到廣闊的天地。

所謂給心安上一對翅膀就是,將心態放好,給心靈減負,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積極向上,而不是抱怨,對於人際交往,我想只有對於別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別人也一定會對你以誠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樂觀向上纔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而對於工作,我想畢業既失業是對於那些毫無準備的人說的,因爲我堅信機會是有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只要你在大學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相信你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圍城再高,只要我們能給心安上一對翅膀,我們就一定能飛出圍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氣,創造美好人生。將圍城擊化解與無形之中。

  《圍城》的讀後感3

錢鍾書在《圍城》中寫到“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方鴻漸在沒有結婚前,總想着,結婚後卻有另有一番感悟。人性總是貪婪的,永不滿足的。就像女人買衣服一樣,當她逛街看到一件非常喜歡的衣服時,卻又不足以支付其價錢,那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心裏都會一直掛記着這件衣服。可若是當時看見時就將它買下,或許會因爲新鮮感而喜歡上一陣,但很快就有被其他的衣服吸引了。所以說,得不到,你會給那個人或物用想象加以美化,優點永遠留在心裏,而缺點(包括新的缺點)卻不會記得那麼牢固。而得到的,你會慢慢發現他的缺點,慢慢不在乎就會不珍惜,這時會更加懷念得不到的。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不一定要擁有,但是不試着去追求。

但盲目的追求不一定是件好事,強行得到一件東西而使用手段,換來的或許是別人的看不起。在前往三閭大學的坎坷之旅中,方鴻漸問及趙辛楣這一路是否覺得自己討厭,趙辛楣脫口而出,前半句算是回答方的提問,後半句則是對他一針見血的評價。大學期間,方鴻漸在準岳父周先生資助下出國留學。可顯然方鴻漸心思並不在學習,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這張證書確實爲他回國帶來方便,也是他令人失望的人生的一筆,但實在沒什麼驕傲的,甚至是可笑的。

在這浮華的都市,我們都在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去換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並沒有多少過人之處,卻又幻想這個世界對你我另眼相待。每天都被嘮嘮叨叨的信息吞沒,何曾不想逃出這圍城,去往另一座城。

不同時代有着不同的困境,人活着就應該不斷地追求,而不是逃避。儘管生活上、事業上、愛情上都不大如意的方鴻漸,依舊選擇追求人生,最後與孫柔嘉結婚。是的,沒有誰的人生旅途是順風順水的,更沒有隨便看破的紅塵,逃避掙扎都是沒有意義的。也許我們堅定地亦步亦趨朝心中目標走去,被現實和挫折打擊,曾一蹶不振,但是隻要朝着目標靠近,曾經的一蹶不振就當做停下腳步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

地球還在繞着太陽轉動,而我們也在追逐太陽的腳步,明知道永遠不會到達,只能等到地球的終結。人生總是坎坷的,不需要輝煌,也不需要太燦爛,只需要剛剛好。剛好到達追求的彼岸,不要在這追逐的世界,追逐的人生中迷失自己,自己滿意彼岸足夠好。

  《圍城》的讀後感4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出自《圍城》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此書作爲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

雖是 40年代的作品,閱讀多次卻能夠無數次引起我的共鳴!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記憶中掏出來的東西,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去看心理醫生的病人被醫生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樣,有幾分不可思議,又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爽快!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更深刻地說,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爲它源於一位智者對於人性的洞察與調侃。我驚奇於書中既有《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滲有馬克·吐溫式的熱諷幽默。那些信手拈來的比喻,不但詼諧生動,而且精闢警人,富於哲理。 難以想象,擁有多方面造就的學者竟然還保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這不是一般的想象力,不同於孩子般的天真爛漫,它來自於智慧、學識、才華,以及自己的情趣。它時不時地拿起生活中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將生活本身展現在讀者面前,將“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下的痛苦、感傷、可笑等作爲自己觀察、諷刺的對象,令讀者感覺到一個個看似遙遠但卻離我們很近的鮮活的人物形象。

他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麼一處是撞擊到你塵世的靈魂。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是那樣生動,鮮活、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讓我們不斷自醒人生是圍城,職業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擾包圍。

像我們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小的時候,渴望成長;長大了,卻又懷念童年時風中盪漾的鞦韆。我們永遠都不會對現在滿足。讀完《圍城》,我突然有一種衝動,突然想對身邊所有人大聲地說:“懷念已過去的,珍惜還擁有的。”因爲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只有珍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才能看清生活,不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圍城》的讀後感5

最近我利用一些課餘時間,拜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名著《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感受。不僅在當時,甚至現在,這句話也可以應用於各個領域。

初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激動和歡呼雀躍,因爲我當時感覺到讀《圍城》的感受,肯定會跟讀一般的小說感覺不大會一樣特別是覺得這是錢大師的代表作,又發表於那個戰亂的年代,讀起來會是非常的生硬和晦澀,至少是很可能讀不懂。記得只看了十幾頁時我就發現它通俗和流暢,大都是從身邊的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麼一種撞擊到靈魂的感觸,讓你欲罷不能,希望儘快的看到事情的發生和結果,特別是書中詼諧的語言,幽默的對話,以及那些使人讀起來回味無窮的經典詞句,使我一下子投入進去,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圍城》首先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先生回國路上以及回國後在上海的生活,作者通過對舊上海當時的中產階級的描繪,順帶也議論了留學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的生活;然後描寫了去三閭大學的路上,對當時抗戰時期內地的民生和風情,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可見一斑;第三段則是在三閭大學內,通過作者對學術界狠狠的挖苦和諷刺,揭露出當時舊中國的種種陋習;最後是方鴻漸先生婚後生活的描寫。

  《圍城》的讀後感6

《圍城》對人物的刻畫也堪稱典範,往往三言兩語就把人物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哲學家褚慎明自稱與英國哲學家羅素熟識,吹噓“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事實上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茶裏要擱幾塊糖”這一類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讀來令人捧腹之餘,又深深感到對此類人絲毫不覺陌生,也許還能回想起自己在某一階段曾做過這樣的人。

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假的文憑被方鴻漸當場揭穿後,仍不動聲色,把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煞有介事地稱作“很認真嚴格的學校,雖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學生不容易進”,當場忽悠住了同爲克萊登大學“畢業”的方鴻漸。聯想到此前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學歷打假事件,可見中國人對學歷證書這一鍍金法寶的不懈追捧,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

而對於中國的大學,錢先生也有一番辛辣的見解:“中國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學的國家,沒有旁的國家肯這樣給科學家大官做的。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還是條坦道大道”。今天總有評論家在振臂高呼,抨擊現行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的力度一輪大過一輪,最終卻淪爲形式。問題的根源,錢先生早已一針見血地擺在公衆面前,只是如此“大學之道”“治學之道”已根深蒂固,難以動搖。大衆總在感嘆中國整體科研水平落後,並不是找不到原因,而是要改變這種現狀,殊非易事。

讀《圍城》常常可以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偶爾甚至也能從中照出自己。錢鍾書先生以犀利的筆觸,遊刃有餘地描摹着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羣像,戲謔地旁觀着由這羣人上演的劇目。在閱讀時,我們也就能夠暫時上升到作者的高度,冷眼觀察身邊的人,周遭的事,以致靈魂出竅般地審視自我,帶着一種全新的認識,再度回到自己城內或城外的生活。

  《圍城》的讀後感7

《圍城》,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圍城》;我驚呆了。

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是寫一些抗戰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來了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情。我終於明白了這大學生的平常生活和豔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麼關係。不過,在說“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說說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作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讀完後我暗下決心:無論做每件事,都要像鴻漸最初對待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

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決心,就盡最大力來將它實現吧。

  《圍城》的讀後感8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題記

讀完《圍城》之後,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感覺很壓抑,大概是因爲有很多人生活在那種虛僞,軟弱,優柔寡斷的氣氛之下。作者爲方鴻漸設定了一個悲慘的命運,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他走進了社會這座大圍城,在經歷了種種不如意之後,方鴻漸又一頭扎進了婚姻的圍城裏。圍城裏的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與他有感情上的交集,蘇文紈與唐曉芙都因爲方鴻漸的軟弱而錯過,在三閭大學內教職工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爭風吃醋,種種醜象讓趙辛楣、方鴻漸十分反感,先後離開。方鴻漸又陷進了孫柔嘉的溫柔陷阱,進了婚姻這座城。婚後各方面不順利的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一架後,兩人間的婚姻就此破裂。

在經歷了事業的不順利之後,方鴻漸的內心逐漸有着一座城,城裏面住着自卑。不管是婚姻的城還是事業的城,方鴻漸都被困在其中,無法解脫,最初對一切的好奇心都逐漸被消磨乾淨。方鴻漸他自命不凡,在十幾個知識分子的勾心鬥角中,他最軟弱卻也最勇敢,因爲他從那所大學中離開了。

“圍城”多秒的一個詞,文中的方鴻漸的縮影與我們都有些相似之處。最初的我們對外面的世界也同樣充滿好奇心,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出去闖蕩一番。可最終當我們走進社會這座大圍城時,身不由己。最初的勇氣消散,漸漸的連初衷都忘卻了,不停的迷茫與彷徨,燈紅酒綠的城市太繁華卻也是最冷酷無情的,你無法觸及,就好似野獸被困在籠中那樣,想出卻無能爲力。可偏偏有許多的熱血青年依然奮不顧身的投入社會中,曾經稚嫩如畫的他們如無頭蒼蠅般在殘酷的社會中摸爬滾打,他們漸漸變成了“老油條”,抱怨着命運的不公,羨慕着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機會不會垂青那些毫無準備的人,不如做好自己分內的事。自命不凡,只會走上方鴻漸的老路。

我們是學生對我們而言學校就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圍城,我們想逃出去,但是在外面的人時時刻刻都在羨慕城內的我們。來來回回,兜兜轉轉,多少人走着同樣的道路。

生活就是一座圍城,而我們是城中渺小的存在,無法從城中逃脫,無法避免,那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所有的磨難都是讓我們在這座城中能夠活得更好。負擔都將變成禮物,而所有受的苦都會照亮我的路。既然生活是圍城我們逃不了,那就學會享受,也不要在心上設一座圍城,爲生活添堵。黑夜不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憂愁時就寫一首詩,快樂時就唱一首歌,無論天上掉下來的.是什麼,生活總是美麗的。

  《圍城》的讀後感9

起初讀起錢老先生的《圍城》這部著作的時候,對我來說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細細的去品嚼的時候纔會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和故事,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像電視劇一樣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現實與理想虛幻兩者之間飄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鴻漸”這個人物錢老對他的形象刻畫以及性格表現可謂是淋漓精緻。他是一個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對於整篇文章來說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爲他缺乏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錢老筆中“圍城”當中的一類人,平庸且徒勞的只會找尋解脫,思想上有了些許解放,但是行動上卻跟不上,最終只會是徒勞無功,在可悲的“圍城”之中永遠地絕望下去,得不到解脫。

“圍城”用的是一個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說“婚姻就像是圍城”。方鴻漸等人就是困在這"圍城”當中的人,對於錢老的《圍城》有許許多多的經典語句,譬如:“一個人,到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些等等語句,有的是對於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一樣,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以此來滿足自己所達不到的慾望,也表達了作者對於那種實現不了願望,卻在精神上使自己滿足的一種諷刺。對於婚姻來講,沒有用好的態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進入這“圍城”之中,最後千瘡百孔也逃脫不了。

最後《圍城》寫的是不斷追求與追求後所帶來的不滿足和厭煩,用“圍城”來比喻人類的“圍城”困境,兩者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歡樂,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於我們的人生所事一樣。對於人生上的困境來說,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要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去面對,我想這就是錢老給我們的啓示吧。

  《圍城》的讀後感10

去年暑假,我就看過電視劇《圍城》,當時還是被裏面的一些情節吸引了,引起了我讀《圍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沒有時間,手頭也沒有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我從朋友那裏借來這本書後,才慢慢讀着。

讀了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鍾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僞。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着,有時候往往透着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裏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事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後來結婚後,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看《圍成》這本書的過程中,裏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後,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圍城》的讀後感11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與蘇文紈和唐曉芙發生情感糾葛後再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當副教授,然後與孫柔嘉結婚、輾轉到上海,最後又離開去了重慶的故事。

有人說,《圍城》寫的就是婚姻似圍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也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但在我看來,裏面的圍城不止一個,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大圍城套小圍城,小圍城裏再套圍城,人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圍城組成。

譬如方鴻漸的大家庭裏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封建迂腐的繁文縟節,正是方鴻漸一直想要逃出來的一個圍城;再譬如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期間所看見教授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更是一座佈滿機關的圍城,幸而最後方鴻漸衝了出來。但是,突破圍城的同時,他又步入了另一個圍城——與孫柔嘉結婚。他就這樣無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法得到解脫。

《圍城》中的現象,在我們現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很多人都遇到過許多圍城並深陷其中,想要逃脫,卻誤打誤撞地進了另一個圍城,既不甘於困在圍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鬱鬱寡歡,哀嘆人生,悔恨當初。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許多瑣碎的事,而這些卻常常弄得人焦頭爛額。可這就是生活。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現實卻是,詩和遠方只是理想化生活裏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裏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罷了。

無論生活有多糟糕,無論命運待我們多不公平,我們都應好好過日子,纔不枉此生。曾經看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人的一生就這麼長,總不能因爲怕會死,就不活了吧。”同樣的,人的一生就這一次,總不能因爲過得不好就不過了吧?所以,在我看來,與其在其中煎熬,還不如靜靜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圍城,那我們就知足長樂,好好珍惜眼前的東西,不要再爲所錯過和失去的東西而懊悔,而應努力做到在往後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