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圍城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圍城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讀後感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2

剛剛讀完錢鍾書的《圍城》,不由得想起被譽爲它姊妹篇的——楊絳的《洗澡》。

這兩部書有着鮮明的共同點的:都是以舊時期知識分子的愛情爲主線,表現一個時代的人們面對生活,事業,婚戀等的徘徊困惑,淋漓刻畫人性中的卑劣,懦弱,虛僞,淳樸。

而行文卻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筆調辛辣,幽默中飽含諷刺。圍城中的人想突進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止於婚姻,對人生,對萬事的一個矛盾而寫實的理兒。

一個運籌溫婉,平實中攝人心魄。人的思想,價值觀,利益觀,靠寫或背上幾個條文就可以如洗澡一樣,洗去污垢,清白而統一嗎?當然不會。

錢鍾書的這部小說,妙處在於,節節引人入勝,妙喻迭出,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拍案稱奇。辛辣幽默的語言基調,讓人不禁暗歎,如此利嘴,誰人在其面前不會節節敗退。隨便揀出幾段,皆會讓人感嘆其奇妙無窮的想象力——

“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熱毛巾擦臉就可以抹而去之的。”

“心裏彷彿黑牢裏的禁錮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剛劃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沒看清的一片又劃回到黑暗裏。”

“鴻漸昨晚沒睡好,今天又累了,鄰室雖然絃歌交作,睡眠漆黑一團,當頭罩下來,他一忽睡到天明,覺得身體裏纖屑蜷伏的疲憊,都給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皺紋摺痕經過烙鐵一樣。”

《洗澡》中,妙喻雖不多,平實的白描,卻將人物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那時,那情,那景的溫度隨着文字浸入讀者內心,千迂百轉,經年累月,仍低低不肯散去。

“她一人坐着看書——其實她只是對着書本發呆。因爲總有個影子浮上書面,掩蓋了字句,驅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轉成原形。”

“彥成悽然說:你的話,我句句都記着。

姚宓沒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裏,流下兩道細淚,揹着昏暗的燈光隱約可見。她緊抿着嘴點了點頭,想說什麼,沒說出來,等彥成出門,就緩緩把門關上。”

拋開其他主題且不談。兩部書中愛情這根主線,情感的份量,在我看來,卻是有極大差別的。

《圍城》中,方鴻漸的愛情是激情式的。

遇到唐曉芙的一刻,他便迷戀上了她。是外貌?是聰慧?說不清道不明。然而,陰差陽錯的誤會,方鴻漸的優柔曖昧,以及唐曉芙對愛情的唯美主義: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着我——促成了兩人的分手。

分手後的方鴻漸心痛得不能自己。這種激情燃燒後的痛,將他的心與骨焚得幾乎成了空殼。這種痛,如一把利刃,剖開皮肉,血淋淋地疼着。

而治療這種痛,時間則是一劑最好的良藥。

以至於最後,方鴻漸在與柔嘉婚後的瑣碎碰撞中,感覺從前的鮑小姐,蘇小紈,唐曉芙,那些往事,如夢一般。

《洗澡》中,許彥成的愛是溫情式的。

見到姚宓的一刻,他只感覺這女孩子不一般。鎮定,從容,明理,有着與年紀不相當的沉穩。還有,樸素寬大的青衫下,偶爾掩蓋不住的天真頑皮。

隨着彼此的瞭解,時間的推移,這一切,使許彥成無法遏止的愛上了她。

姚宓的愛,是一株鐵樹,遇到許彥成後,才爲之花開。

這樣的女子,除非不愛,愛了,便癡得如飛蛾撲火,將一世的情感,頃了進去。即使,表面上故作沉靜得如潭水般。

何其芳曾說:在你的眼睛裏我找到了童年的夢,如在秋天的園子裏,找到了遲暮的花……這種愛,如初見這個句子時般,讓人欣喜與感動。

然而,各自的揹負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對情理的侷限,使他們最終手也沒碰一下,便選擇彼此遠離。

因爲愛,所以懂得;因爲愛,所以珍惜;因爲愛,所以沉默;因爲愛,所以離開。

這種愛所生成的痛,如一根長長的鏽花針直直刺透心臟,那疼,滴着血,是隱隱的,切切的,任時間如何變遷,也揮之不去,抹不之滅。雖然,那傷口,是無法看見的。

其實,這世上的愛情,無非不是分爲大致的兩類:

一類是,那五官平淡得用熱毛巾擦臉,便可抹而去之的。

另一類,驅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轉成原形……

圍城讀後感3

最近,有幸拜讀了錢鍾書老先生的經典之作《圍城》,初讀此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那趣味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語言,那詼諧機智,超然調侃的諷刺語調,讓我讀來常忍俊不止。再讀此書,卻又被書中那看似調侃的語言下盡透的生活哲理所折服。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是書中才女蘇文紈小姐說的一句頗有哲理的話,這也是《圍城》這本書所要闡釋的人生哲理。“圍城”在小說中不僅僅是指婚姻,事業、社會,人生皆是圍城,可以說生活處處有“圍城”。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圍城中。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新環境都是一座新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矛盾、社會上的光明與陰暗,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醜惡,在我們的周圍築成了形形色色的諸多圍城,可以說,只要我們生活着,我們就永遠處在一座座圍城之中,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些城牆,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就被種種圍城所圍困。歸國輪船的艙房,上海孤島,內地大學,婚姻家庭,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都是他的圍城,他深陷圍城中,欲出不能,欲降不甘。

他被圍於感情的圍城中。他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讓他甜蜜,又讓他痛苦;讓他幸福,又讓他恐懼;讓他憧憬,又讓他壓抑。他被圍於事業的圍城中,他到三閭大學謀職,學校裏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這讓方鴻漸壓抑而不堪忍受。他被圍於社會的圍城中,離開三閭大學,他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像沒頭的蒼蠅似的四處碰壁。方鴻漸被圍城所困,他掙不出,也逃不脫。

方鴻漸在他無法逾越的圍城中的生活是失敗的,他痛苦萬分,壓抑苦悶。他的失敗全在於他的懦弱與自卑的本性上,全在於他選擇了逃避與退卻的人生態度上。他不愛蘇文紈,卻因他的怯懦與自卑,不敢直言自己的立場,勉強敷衍,讓自己疲於周旋與奔波,心力交瘁。他愛唐曉芙,卻又因他的懦弱不自信,讓唐小姐與自己擦肩而過,使自己陷入痛苦的失戀中。他明明知曉孫柔嘉設置的是溫柔陷井,卻還是違心地踏進去,成了孫柔嘉的囊中獵物,最後不得不自食不幸婚姻的苦果。

對於內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對,而是一味地迴避,“心像和心裏的痛在賽跑,要跑得快,不讓這痛趕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話,彷彿拋擲些障礙物,能暫時攔阻這痛的追趕”;遇到矛盾和挫折時,他是一味地逃避,在三閭大學他不得意,受排擠和誹滂,卻不去抗爭,沒有接到下學年聘約,不是去斥責高鬆年食言,而是衝動地一走了之,逃避到與“一個自己並沒確認是否愛她的孫柔嘉的婚姻中”,懦弱與自卑,逃避與退卻使他成爲處處受欺、事事不成,屢屢退卻的失敗者。

方鴻漸的失敗,也讓我們明白了在生活的圍城中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態度,在面對挫折與危險時我們應該怎樣去做。丘吉爾說得好:“當危險逼近時,絕對不能回頭逃避,否則危險將會倍增。相反地,立即果斷地面對危險,則危險將會減半。”面對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矛盾衝突,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我們應當保持着一種果敢昂揚的鬥志,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一種大膽執着的追求,敢愛自己所愛,敢恨自己所恨,內圓外方,遊刃有餘,從從容容地遊走在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中,不迴避矛盾,也不輕言放棄,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讓自己在圍城裏生活得更精彩。

既然圍城不可破,既然圍城也不能出,那就讓我們憑藉着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個性,自己的積極人生態度,自己的執着追求在圍城中活出個精彩人生來!

圍城讀後感4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5

才明白什麼是緣分,讀現代小說《圍城》有感800字。之前看《圍城》初章時並不覺得有啥意思,本意欲刪,好在堅持,這一堅持,就慢慢地有如磁鐵的正負極一般被吸引了。所以說堅持是一好事,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說剛開始是喜歡,那現在就是介於喜歡和愛之間。今天剛看完了這本書,直至幾秒前,還是越來越深,無法自拔的狀態,而現在已經遂漸清醒。所以時間就是最好的解藥,不過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不說題外話,先來解釋下這個書名吧。“圍城,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正如這書名,充滿文學,而又富有哲理。它即是言情小說,又是文學小說,還是哲學小說,更是諷刺小說。

書中幾處精華:

一,方老(方鴻漸的父親)曾對兒子(方鴻漸)說過一句話:“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作爲當時吸收了外國先進思想的錢鍾書先生(此書作者),肯定是要對此唾之以鼻的,諷刺方老先生的愚腐封建思想。(啊,我也成批判對象了,其實我還是很認同這句話的。備註一下,這句話是引用先人的話,非錢鍾書之親口。)

二,“天下有2種人。譬如有一串葡萄在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引自外國文學)。”書中說:“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棵葡萄都是剩餘中最好的,另一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棵都是剩餘中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留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就是學文學哲理的,能把人忽悠了都不自知。真不愧爲當世才子。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我也是樂觀的人哪!

(錢鍾書,生於1910年-卒於1998年。19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園,不僅因爲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高到讓同學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讀後感《讀現代小說《圍城》有感800字》。到清華後他的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還在大學期間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式形成。因出衆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作文學天才。)

當時看完這本書時,只覺得嘆息。這是一部悲劇,我相信同看這書的人,無不對書中的人物表示同情、憐憫。我想這樣的悲劇故事肯定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不停翻拍了。(這些問題都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感嘆錢鍾書先生對生活如此看透,他是怎麼寫出這書的?)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婚姻正是因爲摻雜了太多東西,所以變質了。柴米油鹽醋,人情世故禮物,無一不煽風點火。也正如書中所言,剛開始戀愛的兩人,總是收斂着性子,表現自己好的方面,而把壞的方面掩藏起來,戀愛使人盲目。等到結婚了,彼此雙方都毫無顧忌地放開性子了。都說婚姻是相互包容的,這樣背道而馳,豈有不分裂的道理?

喜歡結尾,不是因爲喜歡悲劇,只是太多的喜劇結尾讓人麻木,偶爾來下悲劇,換換鮮。現在在看電視劇版的《圍城》,哈哈。說實在的,還是小說寫得好。電視劇,呵呵,這太老了,1990年,我剛好出生啊,畫面不太高清啊。

我們常說,人即要有外在美,又要有內在美,那《圍城》就是內外兼修。言語幽默而不失優美(也有人說書中話語刻薄),冷嘲暗帶熱諷(用現在的話,罵人不帶髒字)。向已逝的錢鍾書老先生致敬!師範子弟,一向羨慕。

書中某幾處,還是覺得暗淡無光(赴湖南那段),是其不足,但仍不影響其價值。至少這是我看過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是最好,不是最好看。這兩者完全不同)。這書的命運也很坎坷,好在後來文化自由暢通,得以重見天日。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看這書!絕好推薦!國學經典。

圍城讀後感6

假日裏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爲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

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爲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爲,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

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爲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爲奇了。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

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劉墉說:“我們總以爲世界的溫暖全來自陽光,其實腳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驚異的熱力。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鑽出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爲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想闖進別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困惑與愁苦。同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彩。

圍城讀後感7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丁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着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爲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爲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丁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着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圍城讀後感8

十六歲時,在高中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翻開《圍城》。那時,自己對扉頁上"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的題字似懂非懂,對主人公方鴻漸求學、戀愛、求職以及結婚的故事也覺得索然無味,反而書中錢鍾書式的幽默卻讓我忍俊不禁。

譬如,在方鴻漸回國的遊船上,有位穿着暴露的鮑小姐,被船上的中國留學生稱爲:真理,因爲"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但由於鮑小姐並非一絲不掛,所以修正爲:局部的真理。錢鍾書先生用這種近乎嘲諷的語氣,既表達了對當時部分中國留學生崇洋媚外行爲的不滿,又讓讀者在閱讀時會心一笑,又不覺粗俗刻薄,文學的魅力大抵如此。

又如,對於西菜館裏不合胃口的飯菜他這樣寫道,"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潛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麪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我想,若是錢鍾書先生活到現在,大約也會因爲這些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成爲時下流行的一位"網紅"吧。

如今,二十六歲的我在單位職工書屋中,偶然翻到《圍城》,重新再讀,才發現書中蘊含了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最爲記憶深刻的,有以下三點。

保持人性的善良,以柔和的眼光看待世界。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一行去三閭大學赴任的途中,因旅費不夠要到吉安領取銀行匯款,但銀行要求有保人。多方周旋後,孫柔嘉找到了婦女協會的一位女同志幫忙。領到錢後,幾人聊起這件事,趙辛楣說:"……鴻漸,你看那位女同志長得真醜,喝了酒更嚇得死人,居然也有男人愛她。"鴻漸說:"我知道她難看,可是因爲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對於醜人不細看不是歧視,而是人文關懷一種方式,意即不要差別化對待他們。就像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侏儒,如果你用異樣的目光去探詢,那麼對他而言無異於是一種傷害。平和對待他人,保持互相尊重,世界也許不能報之以歌,但至少也會溫柔以待。

珍惜同甘共苦的友人,享受純真友誼帶來的快樂。錢鍾書先生說,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性必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我深以爲然,朋友之間除了三觀相合、志趣相投,還應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堅強後盾。如何分辨,我相信時間和困境會一一過濾,而留到最後的摯友,只需珍而重之即可。

保持求知若渴的狀態,明白知足常樂的含義。方鴻漸在出國"學成歸來"後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從點金銀行的小職員到三閭大學的副教授,再到華美新聞社工作人員,三次工作都是依靠旁人關係獲得,三次也因旁人干係而失業。求學時不用心,工作時不盡心,好高騖遠,一心鑽營,等到回首,才知一切已是枉然。無獨有偶,孫柔嘉權衡利弊後,認爲方鴻漸是她周圍最適合的結婚對象,爲此想方設法地想要嫁給他。結婚後也因自身家庭環境的影響變得敏感和自卑,覺得方鴻漸心中還想念着以前的白月光,導致夫妻不和、爭吵不斷。

合罷《圍城》,心中思緒萬千。

到如今,纔讀懂"圍城"指向的,是整個人生。事業如此,婚姻如此,生活亦如此。我們朝思暮想的東西有許多,得不到時、心心念念,得到之後、意興闌珊。求不得苦,求得也是苦。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我想應當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力,常懷知足感恩之心,在思考和行動中走出自己的人生圍城。

圍城讀後感9

其實《圍城》裏早就告訴我們如何破圍城之局!

近來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頗有些感悟。我們常說人人都是方鴻漸,亦說生活就是一個又一個圍城,好似這是我們永遠也逃脫不了的宿命。我細細回想,或許《圍城》已經告訴了我們如何打破圍城之局。

“圍城”的意義最早是在書裏描寫的一次聚會上被提及的。趙辛楣邀請了蘇小姐、褚慎明、董斜川一同敘舊,並託蘇小姐轉邀方鴻漸前來,推杯換盞之間聊到哲學,聊到羅素,又聊到羅素的婚姻(看着這個聊天話題軌跡真是哭笑不得)。

在這個話題下,褚慎明說:“關於Bertie(羅素)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小姐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方鴻漸彼時並不知道這句俗話,或者也並未想過何爲圍城。這時他已經經歷了與鮑小姐的萍水相逢,與蘇小姐來往了起來,還認識了唐小姐,就是他魂牽夢縈的心上人,他的困頓在於如何拒絕蘇小姐,求愛唐小姐。再後來,他向蘇小姐表明了自己拒絕她的心意,蘇小姐卻又將他過去的一些“情史”講與唐小姐聽,唐小姐和他陰差陽錯之間就此決裂,可稱爲“兩敗俱傷”的下場。

後來方鴻漸受辛楣的幫助,在三閭大學謀了個職位,和辛楣等人一同前往學校,在途中二人又聊到了婚姻,但不止於婚姻。辛楣說,他日後絕不再愛“大學出身的都市女人”,寧可娶一個“老實、簡單的鄉下姑娘”,並覺得戀愛無須在人生中佔據太多位置,畢竟許多人沒有戀愛也一樣的生活。辛楣還說,假如這一次娶了蘇小姐,此次三閭大學之行恐就不可成真了,會被她逼着去她愛去的地方。

方鴻漸驚奇地問:“你真愛到三閭大學去麼?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對結婚和做事,一切比我有信念。我還記得那一次褚慎明還是蘇小姐講的什麼‘圍城’。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譬如我當初很希望到三閭大學去,所以接了聘書,近來愈想愈乏味,這時候自恨沒有勇氣原船退回上海。我經過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會結婚,不過我想你真娶了蘇小姐,滋味也不過爾爾。狗爲着追求水裏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有信念”,凡事莫要逃避,莫要被推着走,要明白自己做出選擇理由和意義,這是破局的關鍵。其實仔細回想方鴻漸的經歷,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逃避,或是被局勢推着走。例如前文所說的他很希望去三閭大學,真正的原因是他在銀行的工作保不住了,而他又方纔情場失意,想要離開這個傷心之地。他哪來的去三閭大學的信念呢?所以他纔會在途中越想越乏味,可他繼而沒有勇氣回到上海,他也沒有回到上海的信念。在他的婚姻裏亦是如此,他和孫小姐結婚後感到婚姻其實不過爾爾,但這不過爾爾是因爲他丟失了過去對愛情的追求,被孫小姐、被謠言推着走。沒有信念,他可得過且過,所以纔會不斷的搖擺與回頭,深陷圍城無法破局。

我們很多時候的確是方鴻漸,特別是在這個紅燈酒綠、碎片化的生活裏。我有時候問自己,爲什麼讀書?爲什麼讀研?爲什麼要找工作?常常發現自己找不出什麼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反而給過去的人生不斷地做假設,假如我當時沒有讀研……假如我當時沒有去工作……假如……其實好好想一想,爲什麼我們總喜歡給自己的過去做假設,卻很少假設未來呢?除了過去做選擇的時候沒有信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去正視經歷本身的意義。但凡我們懂得正視經歷,也不至於只會活在對過去的假設裏,也不至於在未來更多的選擇裏沒有信念。起起伏伏,但是都一定要記得自己的選擇究竟是爲了什麼。

對了,褚慎明在那一次聚會時還說過一句話:“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像我這種一切超脫的人是不怕圍困的。”作者:霍霍

圍城讀後感10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不大厚,卻也讀了些許日子。在這本書中,錢鍾書先生描述的是1937年左右中國的場景,但在這本書中,我沒有看見先生像一些作家以戰爭失去爲切入口,也不以一些大家善於描寫許多宏大的場面來揭示一個時代的沒落。在這本書中,鍾書先生用一個人一羣人作爲切入點,用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中西盲目結合帶了的弊端,揭示了一個世紀轉型的掙扎與呻吟。

書名《圍城》似來自蘇小姐的話:“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圍城,不過圍的是人心。人心不羈則圍城無畔,而誰又能如此。

書中褚慎明講:“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想我這樣一切超脫的人是不怕圍困的。”可我們皆知這位褚先生囿於名利,困於虛妄。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人們似乎也永遠也逃不盡那無窮的羈絆,陷入一座座圍城。

感情是一座圍城,走出了鮑小姐的風情,卻又逐漸迎來了蘇小姐的溫言軟語,唐小姐的機智可愛。方漸鴻在這一座座城中夾縫求生,苦不堪言。曾以婚姻爲美,可當與孫柔嘉結合,卻又困於瑣事,責任,情感。事業也是一座圍城,三閭書院中,我們可以窺得一角。爾虞我詐,爭名奪利,正像描述文中高鬆年的言語:他沒演話劇,是話劇的不幸,而是演員們的大幸。人們帶着面具面對世界,帶久了,粘連在臉上,再難拿下。方家父母也是一座圍城,城裏框着自家的兒女與他人。掌城的是封建與落後二者。“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由此觀之。你踏出一座城,卻又入了另一座城。出了三閭書院,又面臨着社會的強迫,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一座座城。看似瀟灑的趙辛楣卻也逃不出婚姻的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真實如斯。書外的人觀書裏城城矗立,自覺逍遙,但書外的人同樣深陷圍城。真實的社會更是如此。職場,情場上的勾心鬥角比之《圍城》更爲激烈,兇狠。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如此皆然。

書中主人公方漸鴻遊手好閒,認爲博士頭銜毫無作用,可爲了哄住父親與老丈人,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作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的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由此看見中外碰撞中對於西洋文化的推崇和對一紙證書的過於追求。20世紀初,爲了挽救腐朽的國家,很多國內知識分子主張引進西方的思想來促進中國的變革。可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人對此句的錯誤認識。張先生一口中洋混雜的言語使我們啼笑皆非,引的是個舊俗未見精妙的思想。同時講洋話的張先生,卻在上海打仗最緊急時,在家唸咒。張先生的妻子也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渴求借此來保佑中國軍人打勝仗。腐朽仍在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骨子裏蔓延。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些人是通透的,他們看穿一個時代背後的真實與虛妄。他們彷彿是一種強大特異的生命,有着無窮無盡的創造。在昏暗的世界裏如驚天霹靂他們在這大時代裏,既嘲諷他人,又嘲諷自己,是探求,是佯狂,是迷茫,他們生的一對利眼,一雙利耳,去混沌,去描摹。鍾先生也不外乎於此。

“大家一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衝鋒敢死之士,只沒上前線去。”

“因爲其他科目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好像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格。”

這裏之摘了一小部分,卻已間的一個時代的混沌。

話至這裏,也只有以錢鍾書先生在本書的最後一句作結。

“這個時代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11

說到《圍城》,不免要笑,這大概是學校佈置的而我唯一能看下去的課外書了,且邊看邊伴隨着笑聲連連。我有感,跟同桌發表議論說,這錢鍾書怎麼那麼刻薄啊,估計連張愛玲看了他也要慚愧了。結果同桌倒一本正經地分析道,此二人的`刻薄根本是全然不同的。張大才女是自己就經歷了情場挫折,心冷,兩片薄脣也就更冷了,不免毒辣得直要將這人情世故剜了個盡,還得留着抹隔岸觀火、高姿態的淡笑,以標誌她老人家之旗幟分明。而錢鍾書,本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一般這種看似木訥的人,反而能於不動聲色之間,把你說哪句話、幹哪件事之間潛意識轉過的念頭,不僅從大腦皮層裏挖出,且剖析個一乾二淨,叫你自個兒既是自慚形穢,又暗自納罕:這本來要帶到墳墓裏的念想呢,怎麼就給他知道了呢?

話是妙論,當下撫掌。我說不錯不錯,看不出來你小子也竟有毒舌的資質了。他竊喜,當着我只是呵呵呵呵。其實所謂毒舌,一言概之,一針見血罷了。能用一個字就能把對方氣得流鼻血,且聽着溫文爾雅與肉體戀愛毫無關聯的人,遠比囉裏囉嗦長篇大論卻抓不住半個重點的強得多。殺人不見血,劍下一點紅,這纔是境界了。故而說,寫這般繁複的讀後感,倒不比直接在書的扉頁大筆一揮“某某在此留名”來得扼要。當然,話雖如此,作業還是要寫的,下面就來說各個具體人物。

方鴻漸。竊以爲楊絳女士在後記裏透露的資料很對,他的原型約莫就是錢鍾書大人。自然楊女士很狡猾地用“如果這個男孩肯說他就是趙辛楣,那麼錢鍾書也會說‘我就是方鴻漸’”這一語遮蔽過了。總感覺像對唐曉芙一般,作者對他,是隱含着某些偏愛和包容的。就像他本人的目光正透過這虛擬的人物含嘲帶諷地窺看世界而已。連方自身諸如懦弱之類的缺點,也幾乎可以看作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自嘲。然而說句真話,我並不討厭他,甚至是帶着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的。這倒跟批評家們的態度有所相悖。要知道這幫人一貫是根據什麼中心思想啦、積極意義啦,來取決自身好惡的。在我看來,他只是個凡人,和《雷雨》裏的周萍、或大名鼎鼎的張無忌一樣的凡人,甚或還可算是個聰明知趣的人物。即使是買“克萊登大學”的文憑,或失業後被孫柔嘉女士罵作“***”(懦夫),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但漸漸地,漸漸地,請你回味,這理解就讓人陡地心驚:方鴻漸,何嘗不是自己的寫照?我們都是在這般的對他人錙銖必究、對自己選擇原宥之間,渾渾噩噩地混到了現在。驀然譏笑中就摻了某種悲涼。

再說方大主角的三位女朋友(不必說,孫小姐已經成他的妻子了)。同學都說最喜歡的莫過於唐曉芙,我也是。她靈俏,聰明,適度的表面的天真,和伶俐的口齒,最關鍵的是:她是方始終都沒有得到的那個女人(他一度得到過蘇小姐的心靈,而孫柔嘉得到了他)。而我卻覺得一個細節是唐小姐尤爲真實的:她明明不曾愛過方鴻漸,可當他和她分手的時候猶是戀戀不捨的。很難想象如果方鴻漸在當時回過頭跟她癡纏呢?說不定就成事。呵,再聰明的女人,還是貪婪的啊。明知不是自己的茶,碰到面前也難免半推半就地小啜一口。

蘇文紈也很有趣。注意,我說的是有趣,而不是可愛。大約看過了書的女人都怕像她,可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做成了她。我有一同學,就說她和初中時語文女老師神似,聽了就笑,細想那細框眼鏡、那蒼白膚色,那清秀但似硬頭鋼筆勾勒出來的輪廓,尤其是那種新潮洋派林黛玉而矯情處猶有勝之的風格,何處不是相似的。想想就差忍住了沒對那位同學(她是女生)補上一句:你還是少說別人,提放着自己哪天也變成那樣吧。這不是刻薄,真的。她那恨不得方鴻漸、趙辛楣,都撲在她石榴裙下(當然,蘇小姐是不穿這樣俗豔的裙子的)的心理,和全天下女人,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然而蘇文紈不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被一個女人暗戀時內心既是暗爽、又故作流水無情的真實自我。大抵在戀愛一事上,不論男女內心的貪婪和表面的做作程度都是一樣的。想想,可笑,可嘆,可悲。

圍城讀後感12

前幾天看了一本《十月圍城前傳》,看那麼幾個小人物,爲了親情,友情,愛情,或者僅僅是爲了報恩,現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孫先生是誰,什麼是革命,什麼三民主義。小人物的真感情往往讓人感動萬分。

阿四:阿四是李玉堂家的一個車伕。他心地善良,幫李家派米時會自豪地告訴別人他們少爺考上了洋學堂,並且替阿婆背好米送她走了十幾米遠。他不識字,但他願意幫助老爺,因爲老爺對他有恩,是老爺把半死的他救了回來。少爺也對他好,少爺教他識字,識了153個字,所以他知道什麼大英帝國。所以老爺上樓時他會偷偷地搖鈴提醒少爺。老爺打少爺時他死死地擋着,哪怕腦袋被敲壞流血。他不懂什麼革命,什麼三民主義,什麼孫先生,可是爲了老爺爲了阿純,他願意,他不怕。剛開始我想,或許他真的不知道吧,他不知道革命需要流血犧牲,他不知道自己活不過明天,所以他會告訴阿純,明天后,我娶你。可是如果他真的不知道,爲什麼最後出發時,他哭着不讓少爺走,他說,少爺,危險,不要去。他應該懂得的吧。當生命走到最後,他死死地抱住閻孝國,不讓他靠近黃包車,因爲車裏坐的是少爺,那一刻,他想到什麼了嗎?想到他的阿純了嗎?

李重光:他是李家唯一的兒子,香港富商李玉堂的長子。那一年他十七歲,剛考上耶魯大學。在父親面前,他永遠都顯得唯唯諾諾,可是李玉堂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心裏竟然有這麼一股傲氣。第一次和父親抗衡,他在街上和青年學生遊行,發傳單,演講,募捐。他說,我不做亡國奴。他是少爺,卻從來沒有架子,可以和阿四做好朋友,教他識字,和家裏的車伕沒有距離地聊天。甚至每天特地從高升戲院路過,只爲了和那個方姑娘“偶遇”。他是進步青年,所以他懂一切,知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會熱血沸騰地和方紅講革命,講君主立憲。即使知道危險,他還是義無反顧,甚至偷偷地參加抽籤去做孫中山的替身。臨出發時他看看錶,說,我活了十七年,就是爲了等這一個小時啊。刀刺向黃包車的瞬間,他看到什麼了?看到中國明天的樣子了嗎?想到他的方姑娘了嗎?想到他的耶魯大學了嗎?

方紅: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去年看電影時是因爲春春,現在讀原著,發覺這真的是一個奇特的女孩子。他是戲院的女武生,小小年紀卻一副好身手,十歲時跟着父親顛沛流離。臺上的她身手敏捷,贏得滿堂喝彩,臺下的她卻少言寡語,永遠都是一身灰撲撲的打扮,皮膚是那種少有的白皙,有一種說不出的清爽。她站在那裏不說話,也不會顯得冷場。或許是因爲經歷吧,她看人是沒有半點女孩子的忸怩,目光乾淨而清冷,直視。也就是因爲這種特殊的氣質,李重光第一次見她就被吸引住了。而方紅也一直沒有把他看作李家的大少爺。她始終不理解父親爲什麼不能安安穩穩生活,對父親有一種怨恨,直到一夜之間她失去了所有,包括父親,堅強地硬是沒有掉下一滴眼淚,而是吐了好幾口血。第二天,她找到李玉堂,提出要加入那個危險的任務,因爲那是父親的心願。我想,她也不懂得吧,不然怎麼會說,過了明天,她要帶爹回家,怎麼會和李重光說,日後,你親自給我帶上(鐲子)。李玉堂看着這個孤女,年紀又小,自然拒絕,方姑娘卻拿出了地圖,仔細分析地形,需要的高手佈置,或許真的就是“一下子成熟”吧,被 逼着長大啊。誰知道,昨天她還是那個,把頭埋在胳膊裏,像一隻受傷的小刺蝟一樣和父親鬧脾氣的小姑娘呢?她面對大家的質疑,不說話,甩出一把飛鏢,穩穩地,落在門框上,一個星形。只是,原本在臺上唱戲用的飛鏢,下面的彩色緞子,換成了肅殺的黑色,讓人一陣心酸。堅強地讓李家的人也忍不住落淚。她把自己英勇就義時,想到了李少爺了嗎?想到中國明天的樣子了嗎?

革命需要流血,需要犧牲。1935年10月,也許這只是一部野史,也許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會議,但是這一羣小人物,透視出的偉大人格,用另一種方式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生命,什麼是大愛。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故事敘述的是清醒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分子在特定環境下不斷遭受命運與精神挫折的過程。

讀《圍城》,它沒有宣揚什麼“大道理”,僅僅依靠讀者的思想見仁見智。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可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方鴻漸”,“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圍城》的理解”。

忠愛《圍城》,不只是感於故事本身所設計的愛情,更多方面的還是一些比喻手法和一些經典的具有諷刺意味的語句。同時,還有對本書人物本身特點的鮮明程度的描寫。

首先,貫穿全文看,講的是“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都是一些個不滿現狀的人與事。”

再從人物出發,最吸引人們眼球的是方鴻漸,以此人作爲點全面擴張,慢慢形成線轉而成面。反面來看,他又是一個多餘的人,真正精神迷失者。爲何如此說呢?這是由他個人的形象、氣質、文化、生活導致的——有着子虛烏有的文憑,是善良、聰明卻毫無勇氣的懦夫,缺乏挑戰環境的勇氣以及極差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有這樣經典的描述——趙辛眉評價說:“你不討厭,可是卻全無用處。”

喜歡此書,同樣也因爲作者錢鍾書說:“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的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

可見錢鍾書創造首先追求的是立足於自己的體驗,他要寫的是他的眼前的中國。《圍城》不拘泥於對具體人事或社會現象、社會文明的批判。他將文中的每個人物、情節從側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從婚姻、文憑、職業、生活等各個方面刻畫人心的變化多端與勾心鬥角。

重要的,也是本人最喜歡的一點是:故事中運用的比喻相當經典,這也是《圍城》讓人愛不釋手的重要原因。司馬長風先生在他的《中國新文學史》中把《圍城》說成一部“地地道道是一部愛情小說”,這也是《圍城》中確實揭示了的獨特的愛情哲理;但也不僅僅如此,談《圍城》特有的比喻讓《圍城》顯示出學者小說特有的淵博、機智和幽默。

比喻性吸引我,便是作者常常能在別人看不到聯繫地方將兩個看似無關的相似之處點出,卻又在點出之後讓讀者醍醐灌頂,大呼貼切。比如,他說“方鴻漸感受到兩方面夾攻,才知道留學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彷彿有着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一張文憑不易讓人們聯想到亞當、夏娃用來遮羞的樹葉,但作者聯想到了而且用的極爲貼切。點出兩個毫無關係的事物之間極爲相似的地方——這便是《圍城》的高明之處。

再如,方鴻漸失戀的感覺的描述,其喻體創造出了詩的意境。寫方鴻漸思念唐曉芙是這樣比喻的“譬如黑暗裏兩條船相應擦過,一個在船上瞥見對面船艙的燈光里正是自己夢寐不忘的臉,沒來得及叫喚,彼此間距遠了,這一剎那的接近,反見得窺隔的渺茫。”這種清晰而又模糊,確切而又不可琢磨的,屬於人心裏的感覺中的“模糊地帶”,極爲容易被忽略掉,或是隻是感覺到卻難以用詞語接近,處於“潛意識”的感覺。

通過這種“詩代散文”的敘述放大,得到清晰而又獨特表達——這當屬於《圍城》中正真具有“審美”意味比喻,與那些“審醜”式比喻一起分佈於《圍城》比喻序列的兩極。

與此同時,全文不失諷刺的點綴,膾炙人口。在此與大家分享兩句:

1、不受教育的人,因爲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爲識字,上印刷品的當。

2、不幸的是,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了。其實還有很多的犀利語言,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讀《圍城》很有感覺,一遍遍的讀感觸更是愈發的不同。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感受,有了與作者有一點點相慼慼的感覺。當然,更令人欣喜的也只是自己內心僅有的與他人不同的見解罷了。

圍城讀後感14

國慶長假期間,我上網閱讀了圍城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不得不對錢老先生的才學佩服的五體投地,圍城讓我思考頗多,感受頗深,或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我只能領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裏寒暄幾句吧。

圍城描述了一個留洋生方鴻漸的回國生活。方鴻漸花着準丈人的錢,在國外消遣時光,打發日子,深知自己無才又無錢,沒有辦法只好回國慢慢找事做。在國內轉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地位,背後又沒有什麼靠山。留洋才子的虛名很快被揭露,別人只覺得他是個外強中乾的草包。後來便事業不順,感情不順,生活落魄,窮困潦倒。但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過抱負,也曾經爲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過。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擊,讓自己徹底的絕望,徹底喪失了曾經的鬥志與激情。錢老先生曾經在自己的文中說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裏的鳥又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結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又想逃出來。”方鴻漸的生活也是這樣,他努力想衝破命運,確又被命運無情的拉回現實,圍城註定沒有結局。雖然圍城裏寫的是虛無縹緲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又是現實的見證。我發自內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語言與才學,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給人的還不如當初就沒有希望的好,我認爲“圍城”是這個意思: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時,總羨慕大人的無拘無束,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讀書時,總希望可以發生戰爭;做老師的總認爲老師工資低,工作量大,傷害身體等,希望可以成爲F官員;而像我父母這樣職業的人卻又總羨慕像老師的輕鬆沒有壓力,工作收入穩定。總而言之,人就總覺得自己乾的這份工作遠不如別人的好,認爲別人的薪水高又輕鬆,自己總比別人矮一大截。然而,讓你真正去體會別人的生活時,你又覺得並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樣。圍城所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城外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橋上看風景,橋東頭覺得橋西頭的風景美,橋西頭覺得橋東頭的風景雅。於是便盲目地嘗試,周而復始,仍然對其他人的充滿嚮往之情,覺得自己遠比不上。沒結婚的期盼結婚,結婚的又想恢復單身生活的無拘無束,所以社會上纔會有人結了離,離了結,拿婚姻當兒戲,註定沒有完美的結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發現不適合自己,放棄又繼續追求小時候父母便長教導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標纔會充實。當你的目標實現以後又會怎樣?是否會像當初自己期盼的那樣美好。當你擁有自己的目標好比“進城”,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又發現不如自己當初所希望的那樣美好,你會覺得以前的苦中帶甜,會變成現在的甜中帶苦,那樣你便不會想“出城”。“圍城,圍城”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斷追求到手之後發現對成功的厭煩和不滿之間的矛盾,不斷反覆的轉換,重新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執着與動搖,滿意與厭煩等等。“圍城”即是人類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昇華了。讀完圍城,關上屏幕,你會覺得眼前的境界都開闊了。大千世界,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所追求和企盼的東西也許都是假的。那麼,我們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謂虛假的東西會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實事實卻不是這樣,人生的寶貴即在於此,在不斷追求與希望之中,我們經歷喜怒哀樂,追求越多,感受越多,這纔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不要幻想一個目標或幾個目標便可規劃一生,這是不現實的。

人生就像剛學寫字一樣,需要一橫一豎將它寫完,一筆是勾勒不出一個完整的人生的。當然給自己制定目標實現時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樣,正因如此,人生才帶着神祕。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果那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圍城是本好書,讀完此書你纔會覺得今生沒有白活,纔會明白我們爲什麼要義無反顧的追求與希望,因爲只有這樣,你纔會看到波瀾壯闊,纔會學到處變不驚!

圍城讀後感15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的一部經典之作。在此書中,他以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圍城”取自書中人物蘇文紈所說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我們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也逃不出無形的四堵牆下無盡的壓力和束縛。

書中蘇文紈把方鴻漸放進了他的城,卻將苦苦追尋他的趙辛楣據於城外,但最終反而將自己鎖在了曹元朗的城裏。這樣一層一層的城最終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劇。當然也有事業的圍城,三閭大學裏的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壓抑着方鴻漸,致使他放棄了那裏,離開了這座城,面對的卻是一個留存着 封建思想的家庭紛爭中,讓他一步步踏入了愛情的陷阱,走入事業的低谷中,從而導致了一個如此悲涼的結局。

錢鍾書先生在這本書中把當代社會的封建,留學生的傲氣,事業的爭鬥以及朋友之間迂腐的恭維寫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清了當代社會的光明與黑暗。友誼、親情、學歷的重要給與了我們壓力,這些壓力又轉化到激烈的勾心鬥角的社會競爭中去。我們不能逾越社會這座大圍城,我們只能盡全力,充滿自信地去拼搏,並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座圍城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本認爲博士頭銜毫無實際,可爲了恭維丈人和父親,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可見當時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思想有多麼迂腐。錢鍾書先生就是這樣用這種帶有幽默而又深含哲理的比喻批判了當時人們扭曲的人性。方鴻漸離家一年,回家的時候“遠別雖非等於暫死,至少變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東西要回鍋,要煮一回纔會熟。”作者巧妙地把每次的歸途比作是煮一次回鍋飯,真是令人忍不住笑。

書中有許多優美的句子,如:“夜彷彿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這句把夜寫得富有生命力,又能給人一番遐想,真是美極了。又如:“天空早起了黑雲,漏出疏疏幾顆星,風浪像饕餮吞吃的聲音,白天的汪洋大海,這時候消化在更廣大的昏夜裏。”看到這些,真是不得不佩服錢鍾書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

作者在文中鮮明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孤芳自賞的鮑小姐,儒弱玩世的方鴻漸,爭風吃醋的蘇文紈和唐曉芙,執着頑固的趙辛楣等等,他們在這座圍城裏爭來鬥去,這裏面充斥着虛榮、醜陋、庸俗,當然也有自信、堅強、執着。書中寫道:“一個人的缺點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衆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且地位爬高了新標識。”其實優點跟缺點一樣,如果我們沒有爬樹的經歷,這些潛在的東西就不會被人發現。這樣書中的人物自然就衝不進別人的城,也走不出自己的牆。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一堵城呢?小時候,我們就像一根線牽着的風箏,可以自由地觀賞城外的風光,肆無忌憚地做任何事,但始終都有一根線引導着我們,伴我們成長。後來,這根線越變越短,我們開始有了來自學習的壓力、父母的壓力還有責任的壓力。我們的內心被壓抑在這四角冰冷的城裏。可不管怎樣,我們始終都要面對這種人生,面對這裏面激烈的競爭,壓力的束縛。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座城裏創造異彩,增添一些自己的光亮。

讀完《圍城》這本書,我的感悟也許就似書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了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