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圍城》讀後感15篇

《圍城》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圍城》讀後感15篇

《圍城》讀後感1

不得不說,這確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說。

在看之前,我除了明白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資料都摸不清楚。因爲一種好奇與嚮往,在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資料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着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感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但是是要闡發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我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能夠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爲眷屬,結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但是爾爾,結婚後發現自我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但是,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願讓她嫁給方鴻漸。儘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持續着一顆用心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個小孩外貌時,爲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到達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爲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着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爲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着。

我想,《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於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託。而此刻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鍾書,纔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圍城》讀後感2

讀了這部作品以後,瞭解到《圍城》作爲錢鍾書先生的經典之作,文中的睿智的語言自然是吸引廣大讀者的主要手段,讀圍城讀後感。但更重要的是,《圍城》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圍城的概念讓我們去思考,即圍城將人分成兩類,一類在圍城裏面,一類在圍城外邊,而生活在圍城內外的人都互相羨慕對方的生活,在《圍城》中是通過方鴻漸的婚姻來闡述和剖析這個觀點的。

文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從留學歸國開始桃花運似乎就特別多,從“局部的真理”的鮑小姐,到渾身透着冰欺凌作風的蘇文紈,在到幾乎完美的唐曉芙,而在痛着三個不同的女性人物身上的發生的愛情故事都給方鴻漸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快樂和幸福感。這些似乎都在給方鴻漸一些暗示,暗示他所追求的婚姻必然會幸福美滿,或許不會再差了。但在方鴻漸同唐曉芙分手後,方鴻漸的感情就跌倒了谷底,直到他和孫柔嘉訂婚,這一切對於方鴻漸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半點激。方鴻漸婚後,發現一切都變了,孫柔嘉不在嫋嫋婷婷,而是極有主見;他和自己的家庭不在親密無間,似乎疏遠了很多。他發現他要的不是這種生活,於是他對孫柔嘉說:戀愛和結婚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惡人。

縱觀現實,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纔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和學習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畢業找工作來說吧,看着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着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裏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裏崩潰時纔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着一羣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爲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自己的學習專業呢?.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選擇專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圍城》讀後感3

圍城,初讀圍城這兩個字還以爲是寫武俠小說。後來讀完圍城之後,才知道是寫現實生活。

在序章中。錢鍾書說,他寫的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看完後知道是寫戰爭時期的一批到外國留學的年親人。講述他們的愛情問題,工作競爭,生活的壓力。主人公方鴻漸一開始對於感情、生活充滿了遐想、嚮往,當它成爲了別人的丈夫時卻發現多麼的無趣,又嚮往以前的自由,也印證了書中的一句話“城裏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進城”。

生活就是一座圍城。在圍城裏的人面對這各種壓力:學生面對着學業壓力,剛剛畢業的學生面對着新的壓力:畢業後怎麼生活,面對社會等等。在書中作者也描繪着一個剛畢業的人物——方鴻漸。方鴻漸是一個頗有知識的青年人。他不斷的想成爲一名在社會中的名人,但是他經不起誘惑,總是被誘惑的惡魔勾走。就是他的性格才產生了他的種種決定。

方鴻漸拿着假畢業文書,並不他想騙父母,而是被圍城迫着騙父母。他面對着假文書被識破的壓力,不斷的掩飾,爾虞我詐,在社會中明爭暗鬥。他不能在這股暗涌潮流中乘風破浪,只能屈服於這股大潮流,成爲這座圍城下的扯線玩偶。

身爲一名高中生,看過《圍城》之後,我終於明白了——責任。婚姻生活中會不斷遇到讓人頭疼的問題,而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我們是還不具備。在婚姻生活中的責任就是能夠在這股暗涌潮流中乘風破浪,來去自如的,對家人和朋友負責的能力。

從《圍城》中我明白學校爲什麼禁止同學之間有男女關係,因爲這種男女關係在我們這羣高中生中像一羣瘋牛,不由我們所控制,我們在這關係中往往需要依靠別人替我們去解決,我們也往往會在這種關係中闖下大禍,最後我們總會一走了之去逃避,剩下一堆爛攤子讓我們的父母,老師去解決。婚姻本來是對雙方美好的事,但這種美好需要我們有能力去維持,去保護。這就是我在《圍城》中的婚姻所理解的責任。

在《圍城》的剛剛開始中,方鴻漸面對着欺騙與誠實的抉擇,而他選擇了欺騙。對於欺騙的瞭解我們不能夠一概而論。在方鴻漸面對父母在假畢業證這件事中,確實是難以選擇。當初方鴻漸是這樣想的:如果不拿假畢業證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會中會擡不起頭做人,就業難,婚姻難等等的問題會不斷的出現。但如果拿假畢業證回家,結果會不一樣。就業容易,婚姻也不難,父母也會自豪。但會面對被揭發的風險,被揭發以後面對的問題會比不納的嚴重很多。也許欺騙的結果會是好的,但也許是壞的如方鴻漸在後來被識破之後產生的種種棘手的問題。所以我們面對欺騙的態度在不同問題上應該持有不同的態度。這是我在《圍城》中理解到的。但我會選擇儘量不欺騙,因爲相信着誠實總會有回報的。

有很多人都指責方鴻漸這種拿假畢業證後來自食其果的做法。但當我們真正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創造比方鴻漸更好的做法。其實選擇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錯的,但我們注重的應該是做錯後補救的方法、能力。這纔是我們值得去討論的。

圍城,圍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進來,走出去的人面對的又是一個圍城,走進來的人也面對的一樣,但人們總會在圍城中兜兜轉轉。因爲有生活就有壓力,我們爲什麼不能微笑着去面對壓力,試着衝向圍城的上方,可能圍城上是不一樣的天空。

《圍城》讀後感4

讀的過程因爲各種有趣的文字和比喻所以很有意思,讀到楊絳的後記又想起我們仨來,有些難受也有些感動。現在的結婚理念距離書中的時代有很大不一樣了,自由戀愛至少在城市中已經是日常,而不會被視作異類。這本書後都說婚姻是圍城,大家對裏面除了唐小姐和趙辛楣之外的幾個角色都多有苛責。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很多真實的影子,也都有各自行事的原因,也都有好有壞,沒什麼可苛責的。就故事裏來說,方鴻漸和孫柔嘉感情之所以悲劇還是因爲自由戀愛在當時纔剛剛在年輕人中受追捧,婚姻又受雙方家庭的制約太多太多,兩個人急着敲定婚姻,沒有時間留給彼此去真正瞭解彼此和彼此的家庭。結婚後匆匆接觸彼此家庭,又沒有感情深或者階級差距到相互包容忍讓,於是對彼此家庭的排斥.厭惡.仇視等等情緒都搬上明面上來講,可以說是雙方家庭把兩人推得越來越遠了。現實生活中雖然婚姻也並不比書中的各種瑣碎與拌嘴好到哪去,但感情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有無數像錢鍾書和楊絳這樣的神仙眷侶,自有志趣。現代人對於婚姻的認知開始產生各種分歧,也不是當時社會的圍城式婚姻所能概括的了。

《圍城》讀後感5

在很小的時候,就從爺爺的書櫥裏淘到了《圍城》,可是這本不起眼的書和《紅樓夢》或是《全唐詩》放在了一起,於是,我把《圍城》和這些書混爲一談,讀罷才知道除了這部由無數精妙的比喻連綴成的小說可謂才思敏捷無懈可擊,更令我欽佩的是錢鍾書老先生居然把愛情故事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於是這前所未有的背景反而給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間。他用玩世不恭的筆法和精闢的見解用最恰當的幽默體現了出來。我們這個年齡對婚姻沒有直觀的印象,零碎的片段,一些來自朱德墉,一些來自父母。在這個時候,我邂逅了錢老,一個我印象中和曹雪芹平起平坐的土的掉渣的糟老頭。

錢鍾書借趙辛楣的口來評價方鴻漸——“不討厭,但是毫無用處”,是客觀而中肯的。方鴻漸是個典型的混混,這區別於一般的街頭流氓,他是留學生,並且還肩負着撐起一個沒落家族的期望的重任,方鴻漸自己卻依舊我行我素,在歐洲悠悠閒閒地聽幾門課,混日子。直到方遯翁等人開始着急,方鴻漸才草草買了個文憑了事,匆匆回國,而三個個性迥異的女人就在此時走進了方鴻漸的生活。

在回國的船上,方鴻漸逐漸瞭解了蘇文紈,作爲第一代的留學生中最成功的蘇文紈,她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清高孤傲。其實細細想來,蘇文紈的“傲”是有一層厚厚的底子在做底蘊。容貌自不必說,良好的家境,高等的教育,高貴優雅的氣質,閒暇時會拈一首小詩,總是一種難得的雅興。朗朗上口的法語,罵起人來居然也頗有韻味……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其身上散發着一種眩目的光環,使其得以傲視羣芳,傲然於世!

可是,高貴的女人無可奈何地缺了點親切,像天上的月亮,發着清幽的光,你只能駐足觀望。所以,方鴻漸對她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無論如何愛不起來,他們的親密關係點到爲止。在方鴻漸離去之後,蘇文紈立刻結婚也在意料之中,她的這種報復心理想來在中國也不是一個兩個,然而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所以在香港與方鴻漸的第二次相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她的痛苦,而和趙母的一席家常在孫柔嘉看來是本性的完全揭示,可是不盡然,更有婚姻使一個各位閨秀蛻變成一個家庭主婦的因素在。也許是因爲整個社會,蘇文紈才顯得格格不入,造作矯情。

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是方鴻漸和錢鍾書最爲偏愛的一個,然而也是着墨最少的一個,她恐怕也因此顯得唯美甚至完美,唐曉芙,這個集活潑聰慧青春靈動於一身的女孩子,宛如混沌社會裏一陣清爽怡人的風,實在可愛,她的自然大方與其表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那個女孩是“別碰我花”的綜合,是紅玫瑰變成了蔚藍花。如此浪漫的評價,怪不得方鴻漸舍各位閨秀而取小家碧玉,對她心往神儀、夢寐不忘。當然,如此完美的女孩子也有缺陷,她的執拗,她的負氣,使她與真情失之交臂。她慷慨陳詞,“我的愛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着我……”她不懂得通融,不能寬容的對待她深愛的人,她刺傷了別人,也刺傷了自己。她似乎把愛情看得很重,可又不知如何珍惜,輕而易舉的就把它放棄了。

《圍城》讀後感6

《圍城》這部小說在高中可以說就早有耳聞,一直很想去拜讀一下,然而由於高中時間的原因,一直沒空去讀,進入大學以後,終於有幸將《圍城》看了一遍,花了不少時日細細看完這本名作。翻完合上書時覺得結局像是還沒完全揭露出來似的,意猶未盡。通篇讀下來,對文中時不時的幽默比喻和諷刺影響深刻。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錙銖積累”而寫成的,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小說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作者運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變得生動有趣,語句十分幽默,使人忍不住要莞爾一笑。作者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同時,又令過來人低聲輕嘆、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

小說裏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圍城”。也正因爲這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良心,他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冷遇,無論是三閭大學,還是報館,他混得甚至還沒有他的夫人好。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很多人說,錢鍾書筆下的圍城是指婚姻,細細想來何止婚姻一個圍城?其實人生處處是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就是《圍城》。《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夾雜着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但細想,我們人生中的圍城都是自己給自己圍起來的,因爲“貪”,我們給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煩。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幹一番,卻不明白顧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人們就以爲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奮發圖強了。

顯然,每個人都處在各種圍城中,事業的圍城,愛情的圍城,生活的圍城。無不是一開始滿懷期待和信念,而真正身處其中時驚覺其中的苦悶,發現逃離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們總是對現狀不滿足,總是抱怨着自己先前所做的決定。

人生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城中的一種顏色,我們每個人及人生中的每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再試圖離開它。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當我們陷入了自己人生中的圍城困境時,如果像方鴻漸那樣自憐自哀,只會讓我們越陷越深,假如沒有辦法從圍城中逃出,那就改變這座圍城,把它變成人生中的樂園,也許它不會變爲我們理想中的那樣完美,但我們要把這種美好的理想永遠存在心中。

《圍城》讀後感7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嚐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後,他通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方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於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並沒能長久。

後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說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是非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婚姻感情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

《圍城》讀後感8

圍城,最初接觸時,是在高中的閱覽室裏。那時學業繁重,最閒適的時光就是每週的閱覽課那45分鐘,而這期間最讓人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讀到一本有趣的書,譬如這本《圍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早先就被這段感悟吸引了,雖然那時候的人生閱歷尚且無法完全領略其所包含的全部意義,但也激發了想要閱讀、理解的慾望。

作者以圍城爲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際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方鴻漸的人生,如同飛來飛去、尋覓不停的水鳥:從國外回到上海,從上海輾轉內地,而後又回到上海,最後又要出走……他不斷地進城出城,每一次的轉身,人生似乎都每況愈下;從無所作爲的愛情圍城中倉惶而逃,又從明爭暗鬥的事業圍城中無奈落敗,最後陷入兵荒馬亂的婚姻圍城中。看似在追求,實則是流浪,沒有目標,沒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斷追求,又不斷落空。

除了主人公方鴻漸之外,其他人物也有個性鮮明的性格特點,孤芳自賞的鮑小姐,爭風吃醋的蘇文紈和唐曉芙,執着頑固的趙辛楣等等,他們在這座圍城裏爭來鬥去。方鴻漸沒有得到唐曉芙,蘇文紈沒有得到方鴻漸,趙辛楣也沒能得到蘇文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圍城,他們最終走進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進的那座城,每個人都無可奈何地說出"人生處處是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錢老先生說,"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極盡辛辣諷刺,犀利深刻。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書中不乏幽默詼諧的語言,錢鍾書先生以高超極致的幽默,洞若觀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態紛紜,抨擊社會病態,笑罵人性弱點。精詞妙語,入木三分,如一把長針,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淺淺,麻癢痠痛之後覺得暢快無比,再悲嘆人生的虛妄縹緲;同時也飽含了深邃、深遠的意義,書中的人情百態,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讓身處其中者低徊嘆息,博千帆過盡者會心一笑;讀者各自解讀,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關於婚姻,有人說讀後之後會對婚姻失去希望,恐懼結婚。其實不單單是婚姻的圍城,圍城處處不在,我有時覺得就跟孤獨一樣,他就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你無法逃避只能說怎麼去相處的更好。人世間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間的事,越活越開,胸襟很重要。婚姻也好,事業也罷,只不過是人生裏的一件事而已,錯了即改之,怕就怕作繭自困,束手就擒。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內心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爲牢籠,心念所駐即爲城池。心若被困住,哪裏都是圍城,心若沒有棲息,哪裏都是流浪。

今天再讀《圍城》,其實不必盡用嘲諷苛責的眼光去解讀書中人物,因爲錢鍾書先生不止是寫方、趙、蘇、唐、孫……他寫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誰的心中沒有過方鴻漸的懦弱退怯,誰又能對蘇文紈的"文質之香"嚴詞拒絕,誰不希望有個在你需要時一直都在的朋友趙辛楣,誰的心裏又沒有一個不願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曉芙,多少人最終被生活的瑣屑和無奈鍛造成了孫柔嘉?相信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畢竟我們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伏顛簸,終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數人”。

《圍城》讀後感9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正像蘇文紈說:“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以前在學生時代,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現在,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知足常樂。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揹負着老師,父母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纔會感到滿足,纔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讀後感10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是一句十分精妙富有哲理的話,出自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雖然早就聽說過這部經典之作,但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好好讀一下。今年寒假,我終於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了這奇書,果然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留給我的印象,首先就是其幽默風趣的語言。在看書時,我經常被書中的語言逗的發笑,比如書中描寫鮑小姐比較暴露的打扮“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爲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爲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爲‘局部的真理’”,還有描寫趙辛楣“他到四五歲時身體長大的像七八歲,傭人每次帶他坐電車,總得爲’五歲以下兒童免票’的事跟賣票人吵嘴。他身大而心不大,像個空心大蘿蔔”。作者在書中大量使用比喻句,生動巧妙讓人驚歎:“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着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書中妙語無法一一列舉,只能感嘆不愧是名家經典。

除了語言,書中的人物也讓人印象深刻。本書人物衆多,但每個人都被賦予了鮮明的特點。先說方鴻漸,他是主人公,整本書就圍繞着他在愛情、事業、婚姻幾座圍城中幾進幾齣。方鴻漸此人,趙辛楣對他有一個很貼切的評價“不討厭但毫無用處”,他是一矛盾的好人,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在我看來,他既有悲劇的一面也有幸運的一面,他不能得到最愛的女人,事業上一無所有,家庭上矛盾重重。但同時他又有點小幸運,他雖然沒什麼學問,也沒有什麼本事,雖然他學歷造假,但總有人幫他謀得一個職位,他雖然得不到喜愛的女人,但也不乏女人愛他(這個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趙辛楣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有能力,有主見。他愛了二十年的女人嫁給了別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幽默自嘲,甚至去參加婚禮,回過頭來又與當初視爲情敵的'方鴻漸冰釋前嫌,成爲摯友,對鴻漸百般照顧,其豁達與義氣可見一斑。再說說女子。女子中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是唐曉芙,她顯然是作者偏愛的,書中稱她是“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她聰明漂亮,活潑可愛又率性,作者在書中諷刺了很多女性,卻捨不得諷刺唐曉芙,她純真又美好,讓人無法不喜歡。另一位孫柔嘉則讓我大吃一驚。我本以爲她就像她的名字“柔嘉”一樣,溫和柔順,沒想到她其實是一個工於心計的女子,她以柔克剛,步步爲營,最終嫁給了方鴻漸,這雖然讓人有些不舒服,但也是無奈之舉,父母漠視她,方鴻漸是她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伴侶,但兩個人婚後並不幸福。故事的最終,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一架,企圖衝出婚姻的“圍城”,離家出走,發現無處可去後有復返,而孫已經離開了家,故事在鐘聲中結束,令人唏噓不已又意猶未盡。

故事結束了,生活仍在繼續,“圍城”還在不斷上演。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愛情如此,婚姻如此,人生願望大都如此。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圍城,城中的色彩有明有暗,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失意,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圍城的存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明暗之間築起堅不可破的高牆,將自己留在自怨自艾的灰暗之中。

《圍城》讀後感11

唐曉芙是錢鍾書疼愛的一個女子,也是《圍城》中唯一一個沒有被諷刺利刃所砍殺的人物。唐小姐一出場,作者就有大把大把的好話送她: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窩。

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讒,彷彿是好水果。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

古典學者看她說笑時露出的好牙齒,會詫異爲什麼古今中外詩人,都甘心變成女人頭插的釵、腰束的帶、身體睡的席,甚至腳下踐踏的鞋襪,可是從沒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頭髮沒燙,眉毛不鑷,口紅也沒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彌補造化的缺陷。總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

《圍城》讀後感12

讀圍城是在高中,班主任推薦的,很不錯,不過由於上課看被老師沒收了,下面就沒看。 方鴻漸的命運是幸運的,因爲他早早的受到外國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他是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方鴻漸的命運是悲哀的,因爲雖然他出洋留學但學有學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這是他命運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告,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對於他們的愛情直衝的反應了當代社會中人們的愛情觀,矛盾,憂鬱,惆悵。

有人說,要是在大學裏有機會談戀愛,就談吧,而且要談得烘烘烈烈!當你畢業後工作時,如果她和你談了三年而沒發現你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談了三年而沒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學裏的愛情纔是最純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裏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對於方鴻漸這個人物真是有一些不滿。

《圍城》讀後感13

在錢先生的諸多成就中,小說不過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近年來,關於他的衆多著述,讀者耳熟能詳的恐怕只有《圍城》了。事實上,早在《圍城》出版之前,錢鍾書便以博學和才氣聞名,而小說的出版,不過是再一次證實了這位天才的能耐。《圍城》的創作對錢鍾書而言是個漫長而充滿趣味的過程,這些在後來錢夫人爲他寫的序裏面,有着詳實的描述。他似乎有意顯擺自己駕馭題材和語言的能力,雖然小說沒有別的小說那樣曲折離奇或感人至深的故事線索,卻頻頻於瑣碎中見奇,妙語連珠,以至於他那句“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甚至超越了小說本身,在後世人的眼裏成了至理的名言!

《圍城》在出版之後,被譽爲諷刺當時知識分子的“新儒林外史”,事實上,在那個年代裏,作家們忙於改造國人,爭當人民的思想家,錢鍾書對於故事和文字的趣味,本身就是對時代的一種諷刺。總之,無論是就小說本身還是對文字的玩味,《圍城》都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圍城》讀後感14

斷斷續續,忽快忽慢地從開學到現在兩月有餘,終於讀完成了錢鍾書先生《圍城》一書,其中感觸頗豐。

大抵對衆多人們來說——無論讀過或不曾讀過《圍城》,這麼一句話總是會脫口而出:"圍城裏的人兒想出去,圍城外的人兒想進來"聽上去頗有哲趣。

然亦有矯情造作之感,我不願流俗,想一探究竟,便於數月之前得了該書開始閱讀,這是起因。

最初對錢默存的印象來自《管錐編》和《談藝錄》,前者爲文言繁體,令人氣悶,後者滲透了哲學、藝術學和心理學等各個社會科學領域,故令我望而卻步,只覺作者沉慮深思,沉悶刻板,倒足映襯了"默存"二字。

而洋洋灑灑一部《圍城》卻讓我贊同了其妻楊絳先生筆下的形容:"癡氣"旺盛,平添幾分動容的討喜。

如文中,赴三閭大學的路上,方鴻漸累極睡去,一夜鼾聲如雷,故引得同室的趙辛楣言:"我只恨當時沒法請唱片公司的人把你的聲音灌成片子。",而錢先生此處的敘述更是有趣捧腹,寫道:"假使真灌成片子,那聲氣嘩啦嘩啦,又像風濤澎湃,又像狼吞虎嚥,中間還夾着一絲又尖又細的聲音,忽高忽低,嫋嫋不絕。"描寫那絲聲音的具象更是絕了:"有時這一絲高上去、高上去,細得、細得放足的風箏線要斷了,不知怎麼像過一個峯尖,又降落安穩下來。"平實細膩,忍俊不禁。

然淡極花始豔,暗極天始明。

像一條緞帶河上,在晝早時分,平平地劃了開去;似蒼松翠山間,於傍晚時刻,嫋嫋地縈繞升去。

說不出《圍城》的準確滋味,精緻細微?晴明疏朗?

亦道不出她的歸處,人間煙火?燈火闌珊處?深山滄海?

看罷之後,心裏邊只留下沉澱下來的靜謐,只有入情甚深,方可細味出澹澹的一縷情愫,或愁情,或熾烈。

《圍城》裏邊的方先生和孫小姐是知識分子中很典型的夫婦,似乎對大衆來說,不似鄰居家的夫妻,不夠生動熟稔,而在錢先生的筆觸下,他們有些倉促地戀愛結婚,故作鎮定地面對柴米油鹽、人情世故,卻又無可奈何地吵得天翻地覆、傷害彼此,然與當下大多數社會現象出奇的吻合。正如《蘭亭集序》中道,"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大約是說,古往今來人們興感、情緒起伏的緣由都是相似的,所以王羲之會"臨文嗟嘆",而讀罷《圍城》的人們都話"圍裏圍外"云云的感慨了。

《圍城》重印後,楊絳問夫想不想再寫小說,錢先生答:"要想寫作而沒有可能,那隻會有遺恨;有條件寫作而寫出來的東西不是東西,那就只有後悔了。"他復又解釋道:"遺恨裏還有哄騙自己的餘地,後悔是‘面對真理的時刻’,使不得一點兒自我哄騙、開脫、或寬容的,味道不好受。"他是寧恨毋悔的。

這是不是帶有"圍城"式的意味,卻一語破空?

大抵澄明如斯,方可塑一圍城,帶給我們一種"圍裏圍外"的迷思了。

《圍城》讀後感15

六月的雨天,煙霧彌散,濛濛朧朧,似一道道單薄的牆,迴旋圍繞。心像包裹在圍牆裏的一處泉眼,涌現,卻無路可出……

讀罷全篇,憑藉着一種直覺感性的評價認爲此書字裏行間充滿着幽默智慧和人性荒謬,細節刻畫之入木,說錢先生眼力獨到也好,賣弄文字技巧也好,在精妙之處常難免會心大笑,似乎就在說自己和周圍的人。或多或少有所共鳴,在其中能覓到自己的影子。整本小說節奏偏慢,卻十分細緻。

如果說魯迅先生的諷刺藝術,用的是匕首,給人一種鮮血淋漓的感覺;餘華的先鋒思想,像是屠刀,砍在心中覺得殘酷無比。那麼錢鍾書先生的諷刺用的就是尖銳的長針,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後便覺舒暢無比,讓人被刺得心服口服。《圍城》中的諷刺既可以讓讀者捧腹大笑,也揭露殘酷現實的人性讓人不寒而慄。這些大量生動詼諧,尖酸刻薄的比喻讓小說蓬蓽生輝,鮮活了起來,一句小小的比喻也能讓讀者會心一笑又或者掩卷深思,加上極致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緩緩徐徐但卻深刻的故事情節,《圍城》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用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此篇小說,塑造了一個成功的舊知識分子的形象——方鴻漸。他有一定的才氣,卻沒有十足的底蘊,周旋於幾個性格各異的女子之間,討好這個,不捨那個,最後,娶了一個“既然不討厭就行了”的老婆。或許一個男人終其一生,總要經歷各色各樣的女人。張愛玲有白玫瑰與紅玫瑰之說。後來有人說,男人這輩子都會暗戀過白蓮花,親吻過紅玫瑰,最後娶了康乃馨。

鮑小姐代表肉體和誘惑,唐小姐代表真愛與夢想,孫小姐代表一個令人難以順應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至於蘇小姐,雖然她曾經迷戀過方鴻漸,但方鴻漸最終對她只有憤恨,她該是他的無奈與羈絆。也怪鴻漸,當初既知無法輕鬆放下,就不該鬼使神差地隨意拿起。他的婚姻他的事業他的人生給後來的中國人民提供了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詞語“圍城”:進來的想出去,出去的想進來。

婚姻也好,事業也罷,整個人的一生似乎都在一個圍城之中,我們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或許,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城中的一個角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

做人很難,在我們這樣的社會文化中,很難有人能脫身。原本該是禮貌的事情,變成與利益至爲相關的手段。的確,很少有聰明人說他們能二分,但令人厭惡之處就在於這令所有人都難誠實,誠實了也沒意義。故事裏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人們共享社會賦予的語言與行爲之意義,而且不能不在使用之前先理解他們被別人理解、運用的涵義。這不是種不寬容的文化,除了人獨處時候,它不讓人暫時劃定無害空間的機會。公共文化若明確,意思的表達當然就能清楚;但若每件事都理所當然有某種特定標準,它就會清楚到失去評價的空間,反正??人早就沒有選擇,只剩下規則而已。圍城,或許真正圍起的是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私己的心。

淺淺淡淡的故事,深深細細的心。每一段往事都有一羣行色或急或緩的角色,明明暗暗的煙雲起伏瀰漫,圍城是一生的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