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釣魚的啓示》五年級語文教案

《釣魚的啓示》五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學情分析: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羅繼鵬的學生拾到一臺手機,主動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這一機遇恰可用於教學。結合這件事教學,能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釣魚的啓示》五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結合生活讀懂課文,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品德。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知、體驗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學習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

3、指導學生用以下方法精讀課文:堅持摘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和批註筆記;抓重點詞理解課文;繼續學習解答自己的提問;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

4、引發學生對本文主題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寫一篇讀後感或有關規則的文章。

教前準備: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並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把自己的體會和疑問批註在課文的空白處。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一、再讀課文,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1、師:上一節課重點體會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動,現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寫爸爸的句子,細心品讀,一邊讀一邊思考,爸爸堅決要詹姆斯放掉那條大鱸魚,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是你,又會是怎麼想呢?

2、重點閱讀第5―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共享成果。通過交流,點撥、指導以使學生體會到爸爸當時可能會想:這條大鱸魚固然十分寶貴,但現在還不到釣鱸魚的規定時間,讓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加重要。因此,必須讓兒子把大鱸魚放掉。

3、師: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爲這樣作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這樣的人你看到過或接觸過嗎?

二、結合實際,引發討論,加深理解,滲透品德教育:

1、師:前天,羅繼鵬同學拾到一臺手機,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羅繼鵬同學到講臺上來說說拾到手機和把手機交給老師等的經過和想法。

2、師:羅繼鵬同學拾到的手機少說也值五、六百元,卻毫不猶豫交給了老師,他這種遵守社會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是不是都能夠像羅繼鵬同學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樣去自覺遵守社會的公德和規則呢?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那是我念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到昌明集市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忙中出錯,多退了4塊錢給爸爸,我正準備提醒小販,爸爸卻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這件事,真叫我爲爸爸的行爲感到羞愧,也爲自己當時不能勇敢地抗議爸爸而感到深深遺憾。

同學們,像這樣的事情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你自己當時的行爲?

3、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及現在的認識。

4、齊讀課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加深理解,建議學生把這段話背誦下來,然後工工整整地抄在摘錄筆記本上,作爲自己的座右銘。

5、引導學生小結:我從《釣魚的啓示》一文中得到了這樣的啓示。

三、指導學生寫規則《釣魚須知》

1、師:近幾年來,由於人爲的破壞和過度捕撈,煤沖水庫(這是本鎮離學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學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學生都熟悉這個地方。)那裏的魚不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急劇減少,但那裏又是釣魚愛好者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現在,請你爲這座水庫寫一個《釣魚須知》。要求語言簡潔,表達準確,可仿照《小學生守則》寫成條款式。

2、引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釣魚須知》整理成文。教師參與學生一起完成。

3、展示寫得好的《釣魚須知》,給予鼓勵。要求學生互閱稿子,互提修改意見,認真修改《釣魚須知》,改定後抄正。

四、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探討

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再通過讀課文,查資料,問別人等方式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教學思考:

在《釣魚的啓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裏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裏。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爲,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裏,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爲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一個物慾膨脹的社會裏,這樣的父親能有多少?讀到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帶着我到市場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多退了4塊錢。我正想提醒小販多退了錢,父親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開了。到了家裏,父親還爲他的聰明自鳴得意。我雖然有些反感,但卻無可奈何。我的父親其實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山村農民,他平時也總是教育我們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可面對4塊錢的誘惑,他便忘記了對我們教育。或許在他的意識裏,別人退錯了錢,錯誤是別人犯下的,他將多得的錢據爲己有也就理所應當。

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與詹姆斯的父親確有很大差別,但是,環視周圍,我的父親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父親中普通的一員罷了,他所犯的錯,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那麼普通,而對坐在我面前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類似的經歷,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正爲此而感到困惑?學生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會、身邊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他們。許多時候,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們往往容易分清楚,但當一己利益與社會規則發生衝突時,許多人都選擇了利益,而把社會規則暫時放到了腦後。在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文本中的生活的這種反差,我們究竟該視而不見,繞開走,還是面對現實,引起學生的思考?繞開,無疑可以毫不費力地避開教學中的暗礁,省下許多功夫,但這樣做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

教學《釣魚的啓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爲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自己當時的行爲?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馬上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一定能通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