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質教學案例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質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教材分析: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優質教學案例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表達了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借物抒情,以樹喻人。

在第一節課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生字,理解了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了文脈,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根據這一情況,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5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並體會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

3、引導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並具體說說爲什麼人們總愛在她故居前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

4、知道“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讀課文,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知道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明白人們總愛在宋慶齡故居的兩顆樟樹前留影紀念的原因,知道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自主閱讀宋慶齡的資料。

我認真備課,解讀課文,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捨不得”這一主線進行教學,重視有感情朗讀和背誦課文訓練,使之成爲學生學習、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感悟樟樹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貴之處,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教學時,採用“課內課外知識交融,追求開放性;讀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學方法,讓整個教學過程形成有機組成的四個環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閱讀教學清晰起來。現將本課案例呈現如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激起“喜愛”。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2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2.出示詞語:

枝幹 稠密 崇敬 瞻仰 蓬蓬勃勃 永久保持 繁衍後代 四季常青

(1)老師先來檢查一下上節課學的詞語你還認識嗎?

(2)指名讀,並適時地評價。老師強調“崇敬”的“崇”、“瞻仰”的“瞻”、“稠密”的“稠”是翹舌音,“枝幹”的“幹”讀三聲。

(3)讓學生齊讀詞語。

捨不得

(1)看來同學們對詞語掌握的非常好,誰來讀這個詞,指名讀

(2)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想一想,看到這個詞語,你想到了什麼?(指名回答:

生:宋慶齡很喜愛她故居的兩顆樟樹。

生:宋慶齡捨不得這兩顆樟樹。)

(3)一個詞語“捨不得”充分表達了宋慶齡對樟樹的喜愛之情,所以當週恩來同志勸宋慶齡搬家的時候,她不肯,說——出示句子“我捨不得這兩棵樹。”學生齊讀

(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樟樹的喜愛之情,爲本堂課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調。所以自然地讓學生進入第四自然,去感受樟樹的外形美。)

(4)這兩顆樟樹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竟然讓宋慶齡這麼的不捨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兩棵樟樹,去領略他們的魅力吧!

 二、感悟樟樹“形象”,體會樟樹永遠蓬蓬勃勃的頑強。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朗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邊讀邊做上記號,找出一個最能反映樟樹特點的詞語。

(1)學生自由朗讀

(2)指名回答:教師板書:蓬蓬勃勃 (強調“蓬蓬勃勃”的“蓬”是上下結構的字。)

(3)誰知道“蓬蓬勃勃”是什麼意思?(學生:形容非常旺盛,繁茂。)

(4)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查字典)

(5)你是個愛學習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詞語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們的學習能力。我們還可以把詞語放到課文中的具體句子去理解。請同學們找出這個詞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6)指名讀句子並說一說在句子中的意思。(形容樟樹長的很旺盛。)

2、是啊,一個蓬蓬勃勃,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兩棵樹旺盛的生命力。請同學們再細細讀讀第四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樟樹的蓬勃生機呢?寫寫自己的感受。

學生自讀課文。

3、交流

出示: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幹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

(1)這段話寫了樟樹的什麼?它有什麼特點?(生:枝幹粗壯 ,伸得遠遠的)

(2)師:這棵樹可真夠大的,你能讀出樟樹枝幹的粗壯有力嗎?(指名朗讀)那樟樹伸得遠遠地,而且伸向四面八方,像什麼?(生:巨人,綠絨大傘)

(3)多麼旺盛的兩顆樟樹啊!老師覺得,這裏還有一個動詞,也寫出了樟樹的蓬蓬勃勃,(“伸”)。大家把手伸出來,學着樟樹的樣子,樟樹是怎樣“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的?

(學生努力地伸;老師:再伸,不留一點空隙。) 多麼粗壯有力的樟樹呀,讓我們帶着動作一齊讀讀。

出示: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

(1)、這句話寫了樟樹的什麼,它有什麼特點?(生:稠密,綠得發亮)

(2)、“稠密”,讀着這個詞語,你彷彿看到樹上的樹葉……?(生:很多、很茂密、綠得發亮)

(3)多美的樹葉啊!你能讀好嗎?指名讀

(4)你不光讀好了“稠密”,把樹葉的多讀了出來,你的“綠得發亮”多麼充滿生命力啊!讓我們用朗讀來體會充滿活力的綠吧。

(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我注意引導生學生抓住文中的很關鍵字詞句談感受,使學生在閱讀中初步感受文本中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最終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和評價樟樹這種樹木。)

出示“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1)、四季常青:

無論……總是……(你抓住了這個關聯詞來談體會,真了不起!)

(2)、一年四季,365天,樟樹要遭受多少磨難啊!夏天,會有那驕陽的炙烤,暴雨的襲擊,冬天,會有那刺骨的寒風,冰雪的侵襲,可他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你能用“無論……都……”的句式來說一說嗎?

(出示:無論是 ,還是   ,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生: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生: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生: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雷聲大作,風雨交加,鵝毛大雪,驕陽似火)

一個普通的關聯詞,表現出的卻是樟樹不普通的品格,不管環境多麼惡劣,條件多麼艱苦,它們總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很有精神。讓我們一起讚美這兩棵生命力旺盛,精神頑強,長得蓬蓬勃勃的`樟樹吧。(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 “無論……總是……”這個關聯詞說明樟樹在任何條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頑強的。抓住這點,我展開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想象一下,它還會在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下總是那麼蓬蓬勃勃呢?以此來開啓學生的心智,豐富學生的體驗,更深一步地體會到樟樹這種蓬勃向上的頑強生命力。)

4、指導背誦

同學們,你們看,作者在描寫樟樹的外形時,抓住了樟樹枝幹的粗壯,樹葉的稠密,並用了一個關聯詞,爲我們展示了兩棵蓬蓬勃勃的樟樹,文章也顯得有條有理。照着老師給你的提示,自己試着背一背這一段。

(學生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看來是難不倒你們啊!)

5、課文學到這裏,誰能告訴老師宋慶齡爲什麼捨不得這兩棵樟樹?

是啊,宋慶齡與這兩棵蓬蓬勃勃的樟樹朝夕相處,怪不得周恩來勸她搬家時,她說:生一起讀“我捨不得這兩棵樹。”

  三、品味樟樹的“精神”,體會樟樹的可貴。

過渡:宋慶齡捨不得這兩棵樟樹不僅是因爲它們長得蓬蓬勃勃,更是因爲樟樹有它們的可貴之處。

1、自己默讀課文的第5自然段,想一想,樟樹的可貴之處在於 。

2、交流 :

生:香氣永久保持。你從哪幾句話感受到的?

3、出示: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爲木料製作成傢俱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

(1)樟樹從什麼時候起就有這陣香氣?(理解本身)

天生就有的就叫“本身”。

(2)這種香氣什麼時候會消失?(生答:永久保持)。

樟樹活着是有香氣,枯死時香氣不退,製作成傢俱的時候香氣仍然不變,這樣的香氣就叫永久保持的。這是多麼可貴呀!誰能讀好這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3)出示句子: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

指名接着往下說:生:這木質存在一年,蟲類就怕它( )。

生:這木質存在十年,蟲類就( )。

生:這木質永久保持,蟲類( )。

4、師小結:這種可貴的品質實在讓人敬佩。讓我們把這段話連起來讀一讀,讀出對樟樹的敬佩來。

5、細心的同學會發現,作者在這段中除了寫樟樹,還寫了什麼?誰來讀給大家聽?

出示:別的樹木容易招蟲。從同一棵石榴樹上,可以捉到三四種不同的蟲子。它們還要養兒育女,繁衍後代,子子孫孫都寄生在樹上。

(1)學生自由讀,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麼?(生:別的樹木容易招蟲,石榴樹上有很多蟲子。)

(2)作者寫樟樹,爲什麼還要寫石榴樹?(生:通過石榴樹與樟樹的對比,更襯托出樟樹內在品質的可貴。)

(3)作者寫石榴樹的招蟲更能突出樟樹的可貴之處。這就是寫作中的對比寫法,以後大家寫作文的時候也能用到作文中去。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對比的寫法,實現了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6、那好,就讓我們對比着來讀一讀。女生讀石榴樹的部分,男生讀樟樹的部分,好嗎?

7、讀完了這一段,宋慶齡捨不得這兩棵樟樹還因爲什麼?(生:樟樹有香氣,能永久保持;樟樹有據蟲性。)

這樟樹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香氣,而且這種香氣還能拒蟲,能永久保持,這樣的樟樹,宋慶齡怎麼會不喜歡呢?怪不得她深情地說:“我捨不得這兩棵樹!”學生讀

 四、交流體會,感悟樟樹與宋慶齡共同的“精神”。

1、出示: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爲永久的紀念。(學生齊讀)

2、爲什麼人們在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作紀念,宋慶齡和樟樹到底有什麼相似之處?不要着急,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一步步來。看,這就是宋慶齡,她給你什麼印象?(生答:美麗端莊)

總結:宋慶齡美麗端莊,就如樟樹的蓬蓬勃勃。

3、課前,老師讓大家自主閱讀了有關宋慶齡的小故事,你能結合你看的故事來談談你心中的宋慶齡嗎?(交流:生:她熱愛祖國,身在過外,也想着祖國。

生:她熱愛兒童。

生:她是偉大的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戰士,追隨孫中山革命了近七十年。

生:這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充滿活力、大義凜然的特殊女性。

生:這是一位一身正氣、愛國愛民、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

4、這就是宋慶齡,不光外形美,品格也很高尚,現在你知道作者爲什麼要寫宋慶齡故居的那兩棵樟樹了嗎?(生答)

5、是的,作者表面寫樟樹的可貴之處,實際上是借樟樹來讚美宋慶齡的高貴品質。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使樟樹具有了象徵意義。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

生:宋慶齡永葆70年的革命青春和革命鬥志,這就如樟樹一樣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生:她一身正氣,讓敵人害怕。這就如樟樹 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氣,讓蟲類害怕 。

生:宋奶奶一生無私無畏,她的高貴的品質永留人們心中,就如樟樹__散發着永久保持的香氣。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宋慶齡的資料,學生了解到她具有一身正氣,毫不畏懼等的高貴品質,再將她的這種精神與樟樹的蓬蓬勃勃、拒蟲、永久保持香氣進行聯繫,體會兩者的相似之處,爲下面理解人們爲什麼總愛在樟樹前留影打好了基礎。)

6、這真是人如其樹,樹如其人。此時,樟樹不再是兩棵普通的樟樹,它早就成了宋奶奶的化身,透過這兩棵樟樹,人們彷彿看到了一位美麗、高貴的女性,看到了一位永葆革命青春、一身正氣的戰士。作者寫樟樹,其實是爲了寫誰?作者讚美樟樹,其實就是爲了讚美誰?人們和樟樹留影,其實是和宋慶齡留影,以此來表達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讓我們帶着這份崇敬,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學生學到這兒,體會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升華主題,深化中心。將語文的人文性落到了實處。)

7、宋慶齡奶奶的名聲不僅在中國大地上傳播,而且香飄過洋,她的美德就像這樟樹一樣散發着永久的芳香。關於宋慶齡的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再蒐集蒐集,讀一讀,相信你會更深刻的瞭解宋慶齡身上所具有的樟樹精神。

  板書: 宋 慶 齡 故 居 的 樟 樹

捨不得

蓬蓬勃勃

香氣永久保持

香氣可以拒蟲

 教學反思: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整篇文章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捨不得”這一主線進行教學。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樟樹的特點和可貴之處,讓學生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爲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將教學分爲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導入,激發“喜歡”

我先讓學生複習本課的詞語,強調容易讀錯的字。然後引出“捨不得”讓學生回憶課文內容,明白宋慶齡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因爲她捨不得那兩棵樟樹,很喜歡這兩棵樟樹,從很自然的進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

第二環:感悟樟樹“形象”,體會樟樹永遠蓬蓬勃勃的頑強。

我安排學生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一個最能反映樟樹生長特點的詞語。學生迅速找到“蓬蓬勃勃”這個詞。聯繫上下文是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樹的蓬蓬勃勃呢?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圈畫出有關語句,隨機交流,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樟樹“蓬蓬勃勃”的樣子。

抓住關聯詞“無論……總是……”展開說話訓練,要求學生想象一下,它還會在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下總是那麼蓬蓬勃勃呢?學生交流彼此的看法,更深一步地體會到樟樹這種蓬勃向上的頑強生命力。

第三環:品味樟樹的“精神”,體會樟樹的可貴。

教學時,我讓學生理解宋慶齡捨不得這兩棵樟樹還因爲樟樹的可貴之處。樟樹的可貴之處在於第一“它本身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拒蟲的香氣能夠永久保持。”我接着提問:“這種拒蟲的香氣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麼程度?”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和層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這兩個表示假設、條件關係的句子來理解這個香味保持得的確夠久!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呀,怪不得宋慶齡那麼不捨得它們。帶着這種理解,再次感情朗讀,讀出對樟樹的讚美之情,在讀中品味樟樹的可貴之處。最後我讓學生把樟樹跟其他樹木進行比較,更加深入的體會樟樹的可貴之處。

第四環:體會樟樹與宋慶齡共同的“精神”

在教學完樟樹的外形特點和可貴之後,學生很順利地知道了樟樹的外形特點:蓬蓬勃勃,具有頑強的生命;樟樹的高貴之處在於:具有拒蟲的香氣,並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這時,我引領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人們在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作紀念,宋慶齡和樟樹到底有什麼相似之處?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對宋慶齡的瞭解,來體會、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這樣,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時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對人物的認識有了一個立體的概念。學到這,水到渠成,學生就自然的能夠回答出作者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用意。學生還明白了“借物喻人”的寫法,爲以後掌握並運用這種寫法打下基礎。

雖然整節課上完比較順利,但在教學中還有很多的缺點與不足,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的不到位,設計的內容太多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閱讀(1786)| 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