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論語〉十二章》複習教案

《〈論語〉十二章》複習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一、文學常識

《〈論語〉十二章》複習教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啓發誘導”、“溫故知新”等等。《論語》介紹:《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四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並稱“四書五經”。

  二、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複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複習、實習。 [朋]同門,這裏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不)知](不)瞭解。 [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爲(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殆(dài)]有害。[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裏指學習。

(二)通假字

[說]通“悅”,愉快。 [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通“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三)古今異義

(1)有朋自遠方來。 朋,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今義: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義: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義:對人的敬稱。 (3)五日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次數;今義:二加一所得的數目。 (4)擇其善者而從之。 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從前。

(三)一詞多義

(1)時:學而時習之(時常、按時)元芳時年七歲(當時)

(2)志:吾十又五而志於學(立志)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

(四)成語

不亦樂乎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十而立、溫故知新

  三、閱讀探究

1.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爲人態度(個人修養)?

①學習方法:學後要時常複習。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③爲人態度:對不瞭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學後複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麼說是愉快呢?

在複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穫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爲什麼會感到快樂?

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

(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

胸懷寬廣,爲人大度。

2. 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爲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3.第三則:子曰:“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本章講的是孔子自己求學與品德修養的提高過程。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 第四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並列關係?作者強調了什麼?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