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論語十則教案

高二語文論語十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一、教學要點

高二語文論語十則教案

1.瞭解儒家、道家兩家學說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仁”“禮”“義”“孝”“道”“自然”“無爲”等,並能有自己的體會;

2.對儒道兩家學說的影響及其互補性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3.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形成語感。熟讀、背誦一些片段。

二、課前預習內容

㈠文言基礎知識

A.語音

盍(hé) 誨(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懷之

智者樂(yaò)山 ,仁者樂(yaò)水 知者樂(lè),仁者壽。

B.通假字

①可謂好學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樂,仁者壽(“知”通“智”);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點字詞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爲得到修正,使動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動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關懷和愛護)

③敏於事而慎於言(敏:敏捷,勤快) 回雖不敏(敏:聰敏、聰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賦、人生的責任與義務等多層含義)

⑤是智也(是:代詞,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願無伐善,無施勞(伐:誇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歸仁焉(歸:稱許,讚許)

⑨小人長慼慼(長:總是,常常;慼慼:憂愁,哀傷)

⑩一日克己復禮(一日:一旦,表示假設關係)

D.本課中所涉及的成語與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③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⑤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⑥克己復禮

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E.重點虛詞:

主要是“於”、“而”、“之”、“且”,請學生針對原文,選擇例句自己歸納其用法。

㈡學生根據註釋,依此翻譯節選各則,並思考每一則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麼,體會孔子思想的博大與深邃。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趙普曾經對宋太宗趙匡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爲中心,而《論語》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二)檢查學生預習內容。

(三)孔子、《論語》簡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四)文本內容講析;

1.“學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讀解】:此則講的是好學的態度、表現與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飽、不求食好,居住環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道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勞、敏捷、認真,而且要小心說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到有道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

孔子認爲好學,要學業精通,就必須勤奮。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樣。這句話可謂與我們現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給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讀好書纔能有好職業,不斷拿學位纔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帥哥?)買房買車”。

這也是現實的,能拿在手裏的;但這並不是說孔夫子古板、落後,而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追求和感官享受終究有限,而精神的昇華纔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衝突緊張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昇華卻會呈現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我們並不是要把兩方面對立起來,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無限的寬裕,而物質的追求,實在會讓生命總是緊張而煩惱。

2.“爲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捨。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爲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範。”

子曰:“由(子路)!我教誨你的知道了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這種態度纔是明智的啊!”

【讀解】:這一則講的是人的一生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分爲了幾個階段,真可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範,勤奮不倦地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爲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過學習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學習如飢似渴,不斷的尋找機會充實自己,“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認爲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爲政》)。孔子以學習爲樂,並對學習有很深的體會。

後一則強調了要正確的估量自己,不誇耀,不虛僞,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說(子: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說:“願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爲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抱怨)。”顏淵說:“(我)想的不是誇耀自己的好處(伐:誇耀),不誇大自己的功勞(施:表白)。”

子路說:“願意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朋友),使他們信任我;年輕人,使他們歸依我。”(安、信、懷:都作使動詞用,賓語“之”分別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懷:歸依)

解讀:本章寫的是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以言“志”爲題,討論怎樣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爲具體內容簡短的一段對話。

提出對處理“老、中、輕”三代人的人際關係的原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新時期,尊老敬老、真誠守信、關心青少年成長,已成爲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先生說:“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以之爲樂。” 先生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讀解】:這裏,孔子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纔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去努力。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爲明證。 後一段話,充滿了辯證法,也是孔子對人的個性的深刻體悟,很能給人啓迪。“山的沉穩,水的靈動”,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許,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爲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爲目標來追求,人生就會更加有意義。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

【讀解】: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孔子認爲,作爲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爲難、與己爲難,時常憂愁,侷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爲君子。

6.“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孔子說:“抑制自己,履行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仁。實行仁,全憑自己,難道憑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的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現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也要求實行這些話。”

【讀解】:這一則,孔子論述“仁”,強調剋制私慾,用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側重強調了個人的修身。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從這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對老師所學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師生關係的和諧。應該說,講究自我表現約束,用一定的社會規範來調適自己的行爲與語言,提高個人修養,使人與人的關係和諧,這種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依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鬥;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貪慾。”

【讀解】:這一則,孔子從人生的三個階段,強調了要規範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壯年要成熟穩重,做事情要憑藉理智,要三思而後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貪婪。應該說,孔子說這些的出發點,還是“禮”的規範。這則對我們今天加強個人修養,很有啓迪意義。

(此環節教學預設說明:翻譯可以交給學生回答,教師適當點撥;然後對於各則語錄所反映的思想,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也參與到其中,形成師生探討互動的課堂氣氛!)

(五)學習《論語》意義。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

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

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裏或多或少地影響着。儘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衆,但國學作爲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

近幾年來,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爲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宣揚國學,宣揚儒家文化,有效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國學瞭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爲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論語》作爲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爲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穫。

四、課後作業

1.背誦幾則你最喜愛的論語。

2.抄寫熟記詞語並翻譯全文。

3.預習《老子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