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囚綠記語文版九年級上教案

囚綠記語文版九年級上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知識與能力

囚綠記語文版九年級上教案

1.瞭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瞭解如何運用象徵的手法,並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於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讚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託物言志的象徵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託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徵意義。難點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2.結合作者讚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教學突破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讚美綠的文章,並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蒐集一篇託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於綠的認識,並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讚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1.進入新課學習。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並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並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

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後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徵聲睨”,有的說“綠象徵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爲什麼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讚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瞭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瞭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麼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爲什麼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後,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麼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爲什麼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學生活動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讚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着問題閱讀第八段,並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作者太愛綠了,以致於想佔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瞭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約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複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3.分析“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1.複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瞭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4.通過比較,瞭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複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學生活動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爲什麼最後讓綠囚恢復了自由,並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並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並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徵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繫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瞭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徵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於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並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裏的綠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纔將這個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釋放,並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讚美“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採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啓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徵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補充資料陸蠡(1908一1942),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於1936年8月問世;《竹刀》(曾名《溪名集》),於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三個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鍊、質樸,蘊藉而秀美。

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