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大綱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燭之武退秦師》是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該文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是《左傳》乃至中國文學史一篇優秀範文。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

  教學要點

1、瞭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藉助註釋疏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關於《左傳》

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繼《春秋》之後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爲後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

1、正音

生字:函(hán) 泛(fàn) 佚(yì) 縋(zhuì) 闕(jué)

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孫)

通假字:“知”通“智”

2、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麼事?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隻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三、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1、 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係十分複雜,

2、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次子夷吾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爲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爲晉君賜矣”。

3、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爲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秦晉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了裂痕。

4、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長子)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衆,安可盡禮!”爲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一事。

5、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爲春秋霸主之一。

6、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

 四、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佈置作業

1.反覆閱讀課文。

2.藉助註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進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提問:請同學們翻譯下列句子,並簡述與其相關的史實。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應譯爲: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以其無禮於晉”則指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不禮之事。“且貳於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鄭文公背晉助楚,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城濮之戰,楚敗,鄭文公又與晉侯結盟之事。

(2)應譯爲: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防禦工事拒秦,這是您知道的。“且君嘗爲晉君賜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擁立夷吾爲晉惠公之事,“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則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後又反悔之事。

(3)應譯爲: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這句話則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幫助重耳成爲晉國國君之事。

 二、指導朗讀,理清思路,簡析文意

1、檢查朗讀情況,採用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2、教師作朗讀常規指導: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3、放錄音(提醒學生要認真聽)

4、齊讀(速度較現代文要慢,句讀要清)

5、指導學生誦讀、理解

第一自然段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後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後要略作停頓。因爲“軍”在此名詞活用爲動詞,當“駐紮”講。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 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爲“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

提問:面對爲難,鄭國君臣的表現如何?

-- 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 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 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誦讀指導:

本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燭之武“夜縋而出”,隻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採用的是以退爲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後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爲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盟的虛僞性。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後更爲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着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提問,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僞,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第四自然段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後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爲“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爲“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後要略作停頓。

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以晉文公再風雲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小結: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於轉危爲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故事情節波瀾起伏,繁簡得當,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於字裏行間。

 三、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質疑,對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解難。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的義項。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爲鄭國安危着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

集體背誦全文。

 二、歸納基礎知識

實詞:

1、貳

“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再,重複。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邊遠的地方 (例:《爲學》:“蜀之鄙有二僧。”)

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准許。 (同現代漢語)

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表處(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què 城樓

què 皇宮,引申爲朝廷 quē 通“缺”

jué 挖掘,引申爲侵損,削減。

5、微

細小,輕微(同現義) 衰敗 國勢衰微。

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謙詞 敝人 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衆,遠來疲敝。”)

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後第三題。

虛詞

1、以

以其無禮於晉 (因爲,連詞) 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若亡鄭而有利於君(表順承,連詞) 朝濟而夕設版焉。(錶轉折,連詞)

3、焉

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爲什麼)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後第三題。

詞類活用

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越國以鄙遠(鄙,意動用法,以……爲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

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爲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通假字

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共其乏困 (共,通“供”)

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秦伯說 (說,通“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古今異義: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以爲,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文言句式

以其無禮於晉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國勢嚴峻 秦晉圍鄭

中心人物 臨危授命 棄積怨擔國憂

亡鄭有利於晉

燭之武 說服秦伯 借秦立場

存鄭無害於秦 離隙秦晉

鄭秦結盟

大功告成

晉師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