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第9課《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蘇教版第9課《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青蛙看海》教學反思【1】

《青蛙看海》是二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說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蘇教版第9課《青蛙看海》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並且能夠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設計這一節課的時候我想創設的就是一個輕鬆,愉快的童話氛圍。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不僅讀通課文,讀出感情,還能在讀中領會課文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角色的朗讀和表演。並能從青蛙、松鼠、蒼鷹身上學會一些可貴的品質。在這一課教學設計上採用串講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能感受到青蛙所面臨的困境也能體會出青蛙爲了看見大海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讓學生體會到青蛙想看大海這個願望的迫切和看大海的艱難。蒼鷹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引導者,是它給青蛙指明瞭道路。也是蒼鷹讓青蛙明白了現實情況的艱難,從迫切的失望變成了失望的情緒。在教這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讀和觀察理解到整個情緒轉化的過程,明白青蛙看海是一件很難完成的心願。爲後來的看到大海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一個部分裏青蛙遇見了松鼠。而松鼠就是青蛙理想的實踐者。是它帶領青蛙最終登上山頂,也可以說沒有松鼠的鼓勵和幫助,青蛙是不可能看見大海的。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松鼠的四次說話內容,反覆閱讀感悟松鼠的語言,從而讓松鼠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慢慢根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孩子們在朗讀中對松鼠如何激發青蛙的自信,如何言傳身教地引導、如何保護青蛙登山的熱情,有了深刻的體驗。並緊扣課文在最後提問“小松鼠”“你爲什麼覺得青蛙一定能看見大海?”。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青蛙登上山頂的艱難,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跟着我一起學小青蛙一級一級條臺階的環節。在跳的過程中讓“小青蛙”體會到累和艱辛,堅定他們絕不放棄的信心。當他們最後看到大海的時候,通過讀和看讓孩子們體會到實現理想的快樂並能對大海說幾句讚美的話。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許多的遺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彌補。比如:讓孩子學小青蛙跳的時候,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但是孩子並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到小青蛙的艱難,而只停留在了單純的跳的層面上。應該在跳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再讓孩子感受一下山的高,體會一到腳下的一小步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跳過一座大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體會到小青蛙堅持不懈的努力。另外就是個別的細節和提問的方式上還需要更加完善,一個問題換一個問問題的方式,找一個合適的契機來問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學完這一課更應該讓孩子懂的就是要學會青蛙的這種不怕困難的品質。而我們老師不正如帶領青蛙登上山頂的這隻松鼠嗎?只有通過我們正確的引導和不斷的鼓勵,每個孩子纔會實現理想,到達成功的彼岸。

  《青蛙看海》教學反思【2】

《青蛙看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課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小朋友來說篇幅較長,特別是對話較多。怎樣使學生學得明白又不顯得拖沓?在教學時,我採用了長文短教、表演理解的方法。課文1-3小節,以問題“你覺得青蛙看海容易嗎?”引導學生去讀、去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山的高及青蛙看海的不容易。課文4-10小節對話較多,我先讓學生自由地讀一讀,然後再用“ ”和“ ”把松鼠和青蛙的話畫一畫,同桌小朋友先分角色讀一讀它們的對話。再請一組小朋友上來演一演,學生在讀演的基礎上明白了小青蛙一直往上跳的動力是有了小松鼠的鼓勵,在它的鼓勵下,青蛙由失望到充滿信心。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學起來趣味盎然。

二、落實年段目標,詞句訓練紮實有效。

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該進行紮實有效的字詞訓練。在教學中,對“失望”一詞的理解,我是這麼做的:首先出示生詞——失望,然後讓學生想象:小青蛙失望時會是什麼樣子的?接着再出示句子:青蛙長期生活在湖邊,很想看看大海。讓學生讀完後體會到:擁有多年看海夢想的青蛙如果不爬上這座山,將永遠也看不到大海,它的心情怎樣?接着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句子。然後,聯繫學生的實際: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失望的心情嗎?練習用“失望”說話。

這樣理解“失望”一詞,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而且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生活的經驗運用於課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碰撞了學生的心靈,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當然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的遺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比如:讓孩子學小青蛙跳的時候,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但是孩子並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到小青蛙的艱難,而只停留在了單純的跳的層面上。另外就是課堂預設太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還有待於進一步拓展。

  《青蛙看海》教學反思【3】

《青蛙看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爲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在體育老師的配合下設計了“青蛙跳”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跳學校那棟五層教學樓的臺階。學生當時跳完以後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起,有的直喘氣,還有的在三樓就停下來跳不動了。看的出來學生對此感受是深刻的。這樣,上課時學生都會聯繫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學生們有的說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有的說想吐,還有的說腳好痛好酸。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着頭飾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松鼠(老師)帶着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後終於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後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後,伴隨着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這樣才能成功。

3.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遺憾之處:

1.第二自然段小青蛙的話表現了它對登山的擔心害怕的心理,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指導學生練讀得還不夠充分,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