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15課教案

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15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導語:《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短篇小說。 選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於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15課《父母的心》教案。歡迎閱讀!

蘇教版八年級上語文15課教案

  八年級上語文15課教案

15、 《父母的心》

〖學習目標〗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體會父母對兒女濃濃的愛心,去體會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淡淡的哀怨。

〖課前學習〗

欣賞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思考--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請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註

1. 創設情境:文章的題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請讀文章後補充:父母的心是--------- 閱讀文章思考

2. 組織學生將自己思考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在交流後完善補充自己的思考 小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師引導小組互評代表的發言,並作適當的點評 評價,修改小組的發言稿

一、導入,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導入:我們今天學習日本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則小說《父母的心》。

板書課題: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師在黑板上畫出一顆紅心。問:若給這個紅心裏添加一個詞語,表達父母之心裏最爲寶貴的是什麼,你覺得最適合添加的詞是什麼?

明確:愛

師:父母對於子女的疼愛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裏,以執意送兒子上火車並給他買橘子來表達;林海音追憶小學讀書時一次雨天不想上學,被父親打,他又擔心我凍着送來花夾襖。在生活裏,你的父母之愛心又是怎麼體現的呢?

師: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裏,父母的心又表現在哪裏呢?

引導概括全文內容:本文講述了窮人父母不捨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脈,理解父母之愛

(一)認識到這個家庭的窮困

師:這個家庭的窮困你從哪裏知道的?

閱讀文章片段:

1.有個四十歲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帶着三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孩子們看上去個個聰明可愛,可是每個孩子的衣裳都污跡斑斑。(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寫。由此看出這個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較窘迫。師問:爲什麼不用"衣衫破爛不堪"來描繪?

明確,這個家庭雖然窮困,可是父母還是竭盡全力照顧好他們。只是孩子們調皮,加上母親懷裏還有小孩子佔着身子,衣服換洗不及或沒有換洗衣服)

2."哪裏的話,老實說,我還有一個吃奶的孩子。窮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話,我們夫妻已沒法子養育這四個孩子了!但又捨不得拋棄他們。這不,現在就是爲了孩子們,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這是語言描寫。以父親的口吻,說出家裏的窮困狀況,已經到了無法養活這幾個孩子的地步了。)

3.師:有的同學還會從別處文字裏,看到這個家庭的貧困——你能找到這裏嗎?

明確:有位衣着華麗、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貴婦人。女傭和打雜兒的片刻不離左右。

與此成對照的是,有個四十歲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師:這是對比的寫法。以貴婦人的形象來襯托,在她的眼裏看出了兩層意思:這個家庭很窮困;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師:這時這個窮困家庭面臨一次轉機。這就是,貴婦人想要收養他們的一個孩子。現在讓我們理性分析一下,這個家庭的父母該不該送出自己孩子?

對比分析:送出的話,這個孩子進入富貴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這個家庭的生活困難也可以得到緩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確的選擇。不送的話,他們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繼續下去。

明確:送與不送,作爲父母這是一個矛盾的選擇。這個矛盾性集中體現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愛心

1.全文寫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節發展線:

空出三次反悔內容,引導學生填寫(時間和轉變):

第一天上午,貴夫人想收養孩子;傍晚送來大兒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來二兒子——當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兒換——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幾個時間詞:傍晚送來大兒子,第二天清晨就來換回(大兒子離開這個家庭一個晚上);當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兒來換回二兒子(二兒子離開這個家庭一個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們決定要回孩子(小女兒離開這個家庭一個晚上多一點時間)。 可知,送出每一個孩子,作爲父母心裏都不好過。請你選擇一個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後這個家庭會發生什麼故事?這是小說預留下的空白,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空間。

明確: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剛黑下來,這也說明時間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則寫時間很遲。說明他們這一對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終猶豫,最後是即將隔離的現實迫使他們下了最後的決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這個後悔將是一輩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兒子時,父母都在;第二次,因爲反悔要用二兒子還回大兒子,這是父親來的;第三次,還是反悔,要用女兒還回二兒子,這是母親來的;第四次,因爲想要回孩子,父母都來了。

對於他們父母幾次出現,你怎麼理解?

明確:第一次父母與孩子最有告別,他們以爲從此再也見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誰都猶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雙方一方擔責;而第四次,則是他們表達對於收養人的歉意,也說明他們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佔了上風。

4.這父母對於兒女的不捨,還在哪些細節處可以看出來呢?例如,父親聽到貴夫人想要一個孩子。他說,回家商量。可見,他是猶豫的。母親送女兒換的時候,"難爲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覺得對不起人,可是又捨不得孩子。

師: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題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麼?

明確,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捨掉的"寶"。

三、認知明暗雙線的結構

師:文中只寫了這一對父母的心嗎?

提示:文章還有一條暗線,在寫父母之心。

明確,貴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她最後還成全了這一對窮人父母,說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說,她雖然無子女,卻也有父母之心。

師:這個貴夫人,她也有對於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換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窮人父母毀約,她也沒有收回報酬。她這麼寬容和善待這個家庭,只是因爲她也理解什麼是父母的不捨之心。

〖教學反思〗

第二塊:對比閱讀:感受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

教學步驟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註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愛,那在《媽媽,再愛我一次》中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請談談你的看法。 思考發言

2. 組織學生辯論:送走是愛還是不送是愛? 分組準備材料準備辯論

3. 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愛是什麼? 認真參考辯論總結評價

〖課後學習〗

1.“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 對自己的子女充滿着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無與倫比的愛。在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後,請你發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讓大家一起來感受這種濃濃的愛。

2.課外收集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等,以“父母心”爲話題組織一次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