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通用6篇)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通用6篇)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速讀練習,練習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大意,分析理解課文。

2、理解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相結合的方法。

教具:

錄音機。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發、質疑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西南邊陲是塊神奇美麗的地方,那裏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驛路梨花》,講述的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助人爲樂的故事,讀完它你會被那裏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它。

板書標題、作者。簡釋標題、簡介作者。

二、快速閱讀課文,標好段序,並劃分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餘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8—36):主要寫小茅屋主人的熱情周到,引發我們對小茅屋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讚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爲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三、研讀1—8自然段,聽錄音朗讀。

1、思考:文章開頭交代了什麼?

先齊讀第一部分,然後指名回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另外文章還描寫了這裏的環境。

寫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幾個動詞描寫山勢。由遠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忖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爲下面小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作鋪墊。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染山的險峻。

3、正當“我們”處於前不挨村,後不着電,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時,看到了什麼景象?

(梨花美景)

指定學生讀描寫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寫景的語言,體會寫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不僅給人以驚喜,更多的是給人以希望和安慰,我們焦急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

4、再讀第1—8自然段,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總結本節課,佈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特別是深入分析了這篇文章的開頭部分,體會了寫梨花美景的作用。那麼,那座小茅屋是怎樣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呢?下一節課繼續學習。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愛蓮說》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來象徵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詩中詩人用傲霜鬥雪的鬆來作爲堅強、高潔的象徵,假如我們要賦予梨花、不嬌媚、不繁豔、潔白如雪的梨花一種象徵意義,該是什麼呢?學習了彭荊風的小說《驛路梨花》,也許我們會找到一種答案。

二、品味課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文中作者以優美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一副副美麗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讀課文,發現文章的美點,以“這裏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來。

2、梨林風光真是美不勝收,在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自由品讀,發言。

小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副副美麗的圖畫,謝謝你們,美的發現者。梨林美在環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熱情周到、美在過路人見的相互關愛。

(二)理解茅屋之“愛”

1、在這梨花掩映叢中的小茅屋,它雖是孤單的,卻給過路人帶來了方便,帶來了快樂。文中哪些人得到了這種方便?

“我”和老餘、瑤族老人

2、他們當時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條件如何?他們感受如何?

3、屋雖簡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無不給人一種“到家了”的溫馨感覺。他們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頭?他們是如何做的?

他們這樣做很是辛苦、勞累,但他們高興嗎?

報恩是幸福的,幫助別人是快樂的。

小結:茅屋雖小,但它充滿了愛,享受過它的方便的人,都盡力爲它做點什麼。

(三)評讀文章之“新”

1、讓這麼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斷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餘曾出現過幾次誤會?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瑤族老人?)都不是。

2、那我們來看都是誰爲小茅屋做出過貢獻?

解放軍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瑤族老人送米、我們修葺茅屋。

3、解放軍爲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爲何這樣做?瑤族老人威嚇?我們又爲何這樣做?

其實他們都是向雷鋒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連環套,每個環節間都有一種因果關係。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局部看,本文是先寫果後寫因,還是先寫因後寫果?

4、而從文章內容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可見本文是順敘中套倒敘。一次誤會激起一層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設置懸念,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多姿,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就是本文的第一個寫作特點:懸念迭起構思新。

B、驛路梨花標題新

文章標題是“驛路梨花”,穩重幾次寫到梨花,找出來,讀一讀。然後判斷舉重梨花的含義。

這驛路梨花是邊境盛開的潔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鋒精神的象徵。花似人,人似花,標題與主題,梨花的自然美與心靈美巧妙地聯繫起來,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C、雷鋒精神立意新

雷鋒精神是無數作品反映的陳舊的話題,要想寫好,必須出“新”。本文突出之處就在於沒有把目光停留在這些閃閃發光的相對獨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間十幾年沒有中斷的本質上。雷鋒精神激勵瞭解放軍,解放軍的行爲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爲又應縣風格了後來一系列的人。尤其是結尾“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處處”遠遠超過了字面的含義。既然梨花象徵了雷鋒精神,那麼“驛路梨花處處開”可換成一句什麼話呢?

雷鋒精神大發揚。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鋒精神大發揚呢?

可見,雷鋒精神不斷傳遞,不斷髮揚,在時間中穿行,在空間中輻射,引得“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是“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大發揚”。這就是本文的第三個特點:雷鋒精神立意新。

小結:學習本文悟三新:懸念迭起構思新,驛路梨花標題新,雷鋒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討:

無私奉獻受到人們的稱讚,市場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了旅店,你怎麼看?

我還曾經看到一副漫畫:一個人在水中掙扎,喊着“救命”,岸邊一人在悠閒地吐着菸捲,身邊的牌子上寫着“救人100元”。漫畫的題目是“見錢勇爲”。對這樣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結:小姑娘開起驛站本無可厚非,見錢救人就會爲人們所不恥。我們也從每體上尖刀了一些見義勇爲者流血又流淚的故事。魯迅曾說,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有了影戲哦內卻不被重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雖然顯示中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鋒精神之花在新時期仍嬌豔的開放在中華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願者走進了敬老院,活躍在了環保第一線,一批批青年志願者響應黨中央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的號召,把青春獻給了西部。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在記敘中把同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事情寫得具體清楚的特點,並體會本文構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徵手法。

2、教育學生要象哈尼姑娘們那樣,學習雷鋒精神,自覺地爲人民服務,多做好事。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寫作的順序,以花喻人的象徵手法。

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展他們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讓他們團結協作,鍛鍊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點講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相關知識點學習。通過拓展,讓學生語言表達水平進一步提高

我國西南邊睡是塊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裏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驛路梨花》,講述的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助人爲樂的故事,讀完它,你會被那裏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它。

全班分6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大卡上。

1.感知課文內容,劃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寫“我們”在梨樹林中發現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寫小屋幫助“我們”解除飢餓疲勞。

第三部分(13-27):主要寫瑤族老人述說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寫梨花妹講出小屋的來歷。

第五部分(37):熱情讚美,結束全篇。

2.本文以什麼爲線索?

3.爲建設和照料驛路山間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瑤族老人,以及解放軍同志做了哪些事?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大卡,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結果點講以上問題,並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兩次誤會、三個懸念

第一個懸念:“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誤會:以爲前來送米的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個懸念:瑤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誰”呢?

第二次誤會:瑤族老人說,他從一個趕馬人哪裏打聽到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爲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

第三個懸念:解放軍戰士爲什麼蓋房子呢?

1.小結:

小說通過發生在哀牢山深處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雷鋒精神在祖國邊疆軍民中生根、開花、發揚光大的動人情景,再現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樂於助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歌頌了互幫互助良好社會風貌。

2.拓展延伸,擴大外延

(1)趣味討論: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旅店,勤勞致富,你怎麼看?

(2)你能說說古代詩人吟詠梨花的詩句嗎?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 篇4

一)教學建議

1.結合小說的文體特徵解讀文本,以情節結構、人物形象、敘述手法和主題思想爲重點。

2.課前要讓學生反覆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按照時間順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時間。

3.教師要注重思維方法的指導和點撥,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問題。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理清篇章結構。

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說的敘述手法及表達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人物形象分析;

2、難點:小說深厚的思想內蘊分析。

教學方法問題討論法

一課

教學目標:

理清篇章結構。

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驛路梨花》,是一篇小說,作者是彭荊風。(板書標題、作者)

二、問題探討(一):結構分析

閱讀小說,首先要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本文以“我們”的行止和見聞爲主線。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要點】全文以“我”和老餘的見聞爲主線展開情節,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從開頭到“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我”和老餘在梨樹林中發現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從“老餘打着電筒走過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小屋幫助“我們”解除了飢餓疲勞;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從“正說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我們”和老獵人之間的誤會;瑤族老人述說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從“第二天早上”到“常來照管這小茅屋”,寫“我們”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講出小屋的來歷;

第五部分(37自然段),從“我望着這羣”到篇末,點名主題,收束全篇。

三、問題探討(二):人物分析

課文中寫了哪些人?他們出場的順序是怎樣的?他們爲路邊小茅屋做了些什麼?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文章在刻畫這些人物是採用了怎樣的手法?

【要點】

①課文中寫的人物及其出場順序是:“我”和老餘、瑤族老人、一羣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梨花)。

②表格

人物事件目的

“我”和老餘給房頂加草,挖排水溝向哈尼小姑娘學習

瑤族老人專門送糧食來方便過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軍和姐姐學習,方便過路人

(解放軍)建造小茅屋向雷鋒學習,方便過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過路人

③課文對“我”和老餘、瑤族老人、一羣哈尼小姑娘的言行舉止相貌進行了直接的描寫,而解放軍和梨花則是通過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講述出來的,屬間接描寫。

【提示】聯繫原文分析。

四、課時作業

1、將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抄寫3遍。

【參考答案】略

2、將小說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講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據原文增加具體的細節和情景,更爲生動形象地表現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於600字。

【參考答案】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理解小說的敘述手法及表達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引入新課

閱讀小說,自然要重視情節、人物、環境等三個要素,也要分析小說的主題和藝術手法。本節課的主要就是分析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和敘述手法。

二、問題探討

(一):主題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分析?

【要點】本文通過記敘哀牢山頂密林深處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體生動地表現雷鋒精神在祖國邊疆生根開花的美好情景,歌頌了助人爲樂的精神。

1、本文的標題“驛路梨花”是由結尾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演化而來。“梨花”是一語雙關,字面上指驛路上的梨花,實則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運用象徵手法,以潔白如雪、不虛浮、不豔麗的梨花形象,象徵助人爲樂的雷鋒精神。

2、結尾的抒情具有點明主旨的作用。

3、本文所寫的各個人物,都具有一種共同的精神品質: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4、環境描寫,(梨花)烘托或(偏遠荒僻)反襯了“雷鋒精神”的高尚。

5、“雷鋒精神”的深厚內涵:不只是樂於助人或捨己爲人,更重要的是:

①見義勇爲(行正義,行大義)

;②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③一種純樸善良的民風。

三、問題探討(二):敘述手法分析

小說中,人們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課文是採用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要點】

①按時間順序複述: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裏並建造了小茅屋,方便過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後梨花妹妹繼續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後送來大米——“我們”路過這裏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課文以“我們”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其敘述順序是:“我”和老餘發現小茅屋——瑤族老人爲小屋送米——“我們”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說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裏並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處:本文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峯迴,跌宕起伏之勢。

【提示】順敘是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就是順敘。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能造成懸念,增強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勝。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爲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着敘述原來的內容。能對中心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補敘也叫追敘,是補充交代,是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有助於更好地表達主題,使文章結構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課時作業

1、課後“思考探究”第三題。

【參考答案】見教師用書。

2、有人認爲,我們這個時代,“雷鋒精神”已經過時。你贊同這種觀點嗎?請你寫一段文字發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觀點,有分析,有例證;不少於300字。

【參考答案】略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順敘故事波瀾起伏、運用插敘表明原委和間接描寫物的寫作方法。

2、體會本篇巧妙標題的深刻含意。

3、學習優秀人物的向雷鋒學習。

教學重點:

目的1

教學難點:

目的2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興趣學習

古詩三分鐘學習

二、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注音

解釋

聽寫

三、課文學習

(一)解題

1、看註釋,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2、題目是一個什麼詞組?作者寫的重心在哪一個詞上?

3、找出文章中描寫梨花的句子。

4、這篇文章真的是寫自然界那開滿枝頭、潔白美麗的梨花嗎?

5、這篇文章的體裁是小說,按照小說的寫作特點,如果哈尼梨花是本文寫的主人公的話,那她出場了嗎?

6、實際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可不可以稱爲梨花呢?

7、要解開這個謎,看來需要弄清楚文章究竟在寫什麼?

(二)閱讀,熟悉課文,配合朗讀

1、文章是圍繞什麼來寫的?

2、請大家以小屋爲線索劃分歸納文章段落

3、全文寫作以什麼爲序

4、全文是否用了其它的寫作順序

5、哪些段落是插敘

(三)分層學習

1、學生朗讀,複述“我們”是怎樣發現小屋的?

2、小說又是怎樣開頭的?回憶原來我們學過的小說是否有同樣的開頭法?你認爲這樣開頭有什麼好處?這樣描寫山巒,表明時間,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爲小屋的出現作好鋪墊

3、景是靜止不動的,但人有感情,我們可以賦予它生命,你認爲作者彭荊風是否把這景寫活了,何以見得?

4、“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是一個什麼句?有什麼作用?

四、作業

我們從預習中知道,有一個叫梨花的姑娘出嫁前照顧小屋,我們假設,如果這個梨花姑娘回孃家特意來照顧小屋,在第二天早晨與我們相遇了,這篇文章的情節又將怎樣發展呢?請從第27自然段末尾開始用自已的想法續寫完,300字以上。

第二課時

一、字詞複習

二、課文學習

“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讓我們也隨着老餘的電筒去看一看。讀課文。

(一)第12自然段的學習

1、閱讀、詞組

2、房子的主人是誰呢?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猜測,不敢肯定。

(二)瑤族老人給我們講了誰是房子的主人?

1、分角色朗讀

2、夢中的梨花——虛寫梨花

主人真的是梨花嗎?

(三)房子真正的主人是誰?

1、閱讀

2、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嗎?

(四)討論

這房子的真正主人是誰?

建造、照顧房子的人。解放軍——梨花姑娘——小姑娘——瑤族老人——我們——……

問:現在讓我們再倒過來看題目,題目中的梨花究竟有哪些含義?

1、自然界的梨花

2、哈尼姑娘梨花

3、用美麗梨花象徵的雷鋒精神

花美、人美、雷鋒精神更美

象這種運用象徵手法寫成的文章你學過嗎?請舉例。(《小橘燈》)

問:那麼“驛路梨花處處開”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

引用陸游“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結尾, 既照應題目,更表明“處處”都有這樣美如梨花、助人爲樂的小姑娘,學習雷鋒之花開遍了神州大地,大大開拓了作品

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五)學習對小屋的描寫

找出——朗讀——評議

(六)課後練習一

學生按順序簡要複述

三、課後練習

四、自由討論

五、作業

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八年級語文《驛路梨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順敘故事波瀾起伏、運用插敘表明原委和間接描寫物的寫作方法。

2、體會巧妙標題的深刻含意。

3、學習優秀人物的雷鋒精神。

本篇不是從解放軍蓋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寫起、順敘出十多年的時間跨度、直接描寫解放軍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個夜晚和早晨,按“我們”宿在小屋的得解飢疲和見聞順序,組織材料,結構篇章,間接描寫解放軍和梨花姑娘,敘中融情,敘後抒情,抒情結尾;其中兩段具有插敘作用的人物語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並在敘寫所見所聞當中,先設置出一個懸念,穿插兩個誤會,步步深化懸念,最後徹底解開懸念;從而體現出了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構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和迴環遞進的結構形式,有力地表達了讚美青年一代學習雷鋒、心靈純美的主題。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藝術形式的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本篇以“驛路梨花”爲題,一語雙關,譬喻恰切,形象鮮明,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引導學生在分析作品基礎上體會標題含意,培養鑑賞能力。

本篇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分析梨樹林中發現小屋。

1、由新單元教學的開始,引出《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瞭解本篇;參看註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驛(yì) 蔑(miè) 陋(lòu) 攆(niǎn) 麂(jǐ)

葺(qì)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麼?直接描寫並貫穿全篇的是什麼人?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寫並貫穿全篇的人物是“我們”。

(2)依據“我們”的行止和見聞,本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主要寫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主要寫“我們”在梨樹林中發現小屋;第二部分從“老餘打着電筒走過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主要寫小屋幫助“我們”解除了飢餓疲勞;第三部分,從“正說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主要寫瑤族老人述說小屋的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從“第二天早上”到“常來照管這小茅屋”,主要寫梨花之妹講出小屋的來歷;第五部分,從“我望着這羣”到篇末,熱情讚美,結束全篇。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梨樹林中發現小屋)。

(1)本文開篇怎樣寫出了什麼?寫這些起着什麼作用?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本文開篇從“我們”的視覺,用一個感嘆句振起,描寫山巒。“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個動詞,由近及遠,描寫出山巒層疊,一望無際。“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們”行進山中已經到了傍晚。這樣描寫山巒,表明時間,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爲小屋的出現作好鋪墊(板書:山巒層疊 日暮 作好鋪墊)。

(2)“我們”在發現梨樹林中小屋前的情況怎樣?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這麼陡峭的山,這麼茂密的樹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難得遇見幾個人”,“我們”在發現梨樹林中的小屋前,行走在人跡很少的深山密林當中,天色已晚,擔心“只有在這深山中露宿”(板書:山陡人稀 天晚 擔心露宿)。

(3)“我們”看到梨花時的心情怎樣?

一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餘“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來:‘看,梨花!’”表現出意外看到梨花的驚起動情。“這裏有梨樹,前邊就會有人家”,梨花使“我們”產生了希望。“我們藉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裏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進一步描寫出梨樹林中的如畫境界,表現了“我們”滿懷希望在林中尋找人家的心情(板書:意外看到梨花 產生希望)。

(4)“我們”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麼情況?產生了什麼疑問?這起着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首先看到小屋“沒有燈也沒有人聲”,不禁產生了“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的疑問,設置出了一個懸念(板書:小屋無燈無人 設出懸念)。

佈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作用,預習後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小屋的幫助解決飢餓疲勞,懸念的步步深化,兩個誤會的穿插和最後徹底解開懸念,抒情結尾的作用。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書:小屋助解飢餓疲勞)

(1)“我們”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麼情況?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看到:“門是從外面扣着的”,屋內“火塘裏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沒人住過了”;門板上寫着“請進”,屋內大竹筒裏裝滿了水,並且用幾行“粗大的字”告訴來人“屋後邊有乾柴,樑上竹筒裏有米,有鹽巴,有辣子”,表現出小屋的主人熱情地幫助行路的人,準備得非常周到(板書:屋主熱情 準備周到)。

(2)小說寫出“我們”在小屋中的什麼情況?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小說寫出“我們”在小屋中燒火做飯,“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飢餓都攆走了”,表現出並不在屋的屋主幫助素不相識的“我們”解除了旅途當中的疲勞和飢餓,幫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書:助解旅途飢疲 幫助路人)。

(3)飽暖以後,“我們”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餘的對話有什麼表現力量?這在行文上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問老餘:‘你猜這家主人是幹什麼的?’老餘說:‘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兩人猜測起了屋主是幹什麼的,既表現出對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應前文設下的懸念;“可能”,語氣並不肯定,實又深化了前設的懸念(板書:猜測屋主職業 深化懸念)。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板書:老人述說屋主名叫梨花)。

(1)瑤族老人進屋後,“我”和老餘的反應具有什麼表現力量?老人的反應表明了什麼?這在行文上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和老餘在老人進屋後的反應:“主人”回來了、“我”和老餘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着說感謝的話,一心以爲老人就是主人,“同時抓住”“搶着說”,表現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謝的感激心情。老人說“我不是主人,也是過路人呢”,表明了把他當作主人是個誤會。寫出這個誤會,既構成了曲折生動的情節,又在行文上再次照應前設的懸念。

“我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懸念(板書:誤認小屋主人 再深懸念)。

(2)老人述說了自己曾經打擾小屋,終於打聽出小屋主人是對面山頭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這段語言在敘述故事上起着什麼作用?具有什麼表現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段語言具有插敘故事的作用,表現出小屋幫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義重大;終於打聽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現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應前設的懸念,似乎已經解開了這個懸念(板書:說出屋主名字 似解懸念)。

(3)小說寫出“我”在這天夜裏怎樣的夢境?具有怎樣的表現力?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我”在梨樹中看到梨花姑娘的夢境。“香氣四溢的梨花林裏”,環境是多麼美好;“一個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美好的環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襯托着梨花姑娘,表現出梨花姑娘的無限美麗。情深纔會成夢,這看到梨花姑娘的夢境描寫,表現了“我”對她的衷心讚美(板書:夢見梨花姑娘 衷心讚美)

3、引導學生分析第四部分(板書:梨花之妹說明小屋來歷)。

(1)小說怎樣寫出梨花之妹的出現和什麼樣的出現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結合着“我”和瑤族老人的誤認,寫出梨花之妹的出現的。“我們正在勞動,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羣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聽這老人述說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們面前”,彎腰行禮致謝,感謝她們蓋了這間小屋;“嚇得小姑娘們像小雀似的蹦開了”,爲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說:“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現,再次發生了一個誤會(板書:哈尼姑娘出現 再生誤會)。寫出這個誤會的發生和解開,又在行文再次照應前設的懸念。小姑娘講出蓋房人是解放軍,但解放軍爲什麼在這裏蓋房子?爲什麼傳說梨花姑娘是小屋的主人?爲頭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這就在講出了蓋房的是什麼人的同時,又生出了新的懸念(板書:講出蓋房之人 又生懸念)。

(2)小說怎樣徹底解開了懸念?這樣安排具有什麼樣的表現意義?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由小姑娘說明原委的語言,徹底解開懸念的。這段具有插敘作用的人物語言表明:原來是一隊解放軍路過這裏,林中過夜淋了雨,“爲了方便過路人”,次晨砍樹割草蓋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動,就經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後,她的妹妹繼續照料小屋。這就徹底解開了懸念,蓋造小屋的解放軍,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書:姑娘說明原委 解開懸念)。

這樣幾經曲折,最後解開懸念,並由梨花之口引出解放軍“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之答,既表現出解放軍在學習雷鋒,又表現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軍的影響下也在學習雷鋒;更在文中寫出“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羣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講述小屋的來歷時,又先說明那是“十多年前”發生的事;這就表明了學習雷鋒的人甚多,而且經久不衰。

4、引導學生分析第五部分(板書:熱情讚美 結束全篇)。小說怎樣結束全篇?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姑娘和梨花並提、引用詩句結束全篇的。“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潔白的梨花”並提,互相輝映,以梨花襯托小姑娘,讚美學習雷鋒、照料小屋、幫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潔白的梨花,心靈純真美好(板書:梨花襯托姑娘 心靈純美)。引用陸游“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結尾,既照應題目,更表明“處處”都有這樣美如梨花、助人爲樂的小姑娘,學習雷鋒之花開遍了神州大地,大大開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板書:引句開拓境界 深化主題)。

5、引導學生分析本篇敘述故事、結構篇章的特點和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篇不是按事件發生的順序從解放軍蓋起、梨花照料小屋寫起,順敘出十多年的時間跨度,而是集中在現在的一個夜晚和早晨,在順敘“我們”宿在小屋的得解飢疲和所見所聞當中,運用兩段插敘文字表明過去的蓋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的主人是什麼人這個故事核心,先設懸念,穿插兩個誤會,三次深化懸念,最後才徹底解開懸念。從而構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迴環遞進的結構形式,突出了讚美青年一代學習雷鋒、心靈純美的主題(板書:故事情節波瀾起伏 結構形式迴環遞進 突出主題)。

6、引導學生分析本篇間接描寫人物的效果。本篇中的解放軍和梨花姑娘並未直接出場,而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語言寫出他們的行動。這運用了什麼寫人方法?本篇運用這種寫人方法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篇對解放軍和梨花姑娘,運用了間接描寫人物的方法。運用這種寫人方法,把作品的現在時間集中在一個夜晚和早晨,插敘過去的事件,大大節省了篇幅,構成了曲折生動、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有利於表達作品的主題。

7、引導學生體會本篇標題的特點和作用。

本篇標題爲“驛路梨花”:一語雙關,既寫小屋外邊的自然界的梨花,又寫小屋的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潔白美麗的梨花喻寫出梨花姑娘的鮮明形象、純美心靈;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環境象徵出梨花姑娘的幫助路人。

8、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色彩。

佈置作業

1、進一步體會本篇敘述故事、結構篇章的特點和作用。

2、完成《xxx》學生用書作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