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二語文教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二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二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品味語言的凝練和富有內涵的特點。

2、把握文章主旨,培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

一、課題導入

你見過100萬畝的大蘆蕩嗎,那是一個怎樣壯觀的景象。遼寧盤錦的100萬畝的大蘆蕩,如今的命運如何呢,讓我們共同去關注《大蘆蕩,你還在守望嗎?》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3分鐘讀完課文,準備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蘆蕩的風景、蘆葦的生長和給人類帶來的福利。從蘆蕩的命運聯想到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佔有和消費,提出能源與資源問題。從崇明島的蘆葦寫起,提醒人類應理性的生存,保護我們的家園。

三、理解重點語句,品味語言內涵

1、 以“我面對着遼寧盤錦的100萬畝的大蘆蕩”開頭,有什麼作用?

以“我”之小,面對“100萬畝”之大,從而引出我對大蘆蕩的關注和思考。

2、“當最後的翅膀折落,人類,你還有希望嗎?”如何理解這句話?

以珍稀禽類被害,寫人對大自然的破壞,指出人必將自食其果。

3、“大蘆蕩的困惑,其實就是中國的困惑、人類的困惑。”如何理解這裏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類爲什麼如此窮兇極惡的破壞環境。

4、人類越來越“不去思想、不會思想、不像思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類愚蠢貪婪行爲的極度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義,領會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現“守望”意思有什麼不同?

“守望”是看守瞭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現是指蘆葦對新生的,對希望的守望。結尾寄託作者的希望。大蘆蕩守望的是人類的覺醒。是與人類的和睦相處的那一天。

2、齊讀作者表達的觀點的句子,結合課內外資料進一步理解。

3、作者通過“大蘆蕩”的命運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文章以理性色彩見長,主要是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佔有和消費的批判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而大蘆蕩起一個引發聯想與思考的作用。

五、佈置作業

舉出你所關注的類似“蘆蕩”的另一種存在,寫出你的思考。

初二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賞析細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3、課外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4、聯繫生活體驗,尋找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和學生交流當地家鄉話開始。

鄉音總是縈繞在我們心中最美的語言。許多年後,當你走在異鄉的土地上,耳畔聽不到這聲聲熟悉的鄉音,眼中見不到這張張親切的面容,那時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呢?

(學生回答)

是啊,故鄉是許多人心裏魂牽夢繞的地方。臺灣作家琦君她對遠離了幾十年故鄉的思念,不是一首詩,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鄉的“春酒”,就讓我們去細細品嚐這杯故鄉的“春酒”。

二、整體感知,爲“春酒”取名

聽教師配樂朗讀,要求學生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能否取一個合適的酒名來體現自己所品嚐到的“春酒”的味道。

師:從學生取酒名的角度板書:童心酒母親酒鄉情酒。

三、賞讀細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問:端起這杯童心酒,你覺得哪些細節能體現兒時“我”的童心童趣?

(引導學生關注其中幾處細節,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純真的快樂。)

例子:⑴“其實我沒等她說完,……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這裏的“偷偷地”寫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膽怯與好奇;一個“舔”字活畫出一個嘴饞可愛的小女孩的樣子,充滿童趣。

⑵“母親給我在小酒杯裏只倒一點點……也是個酒仙呢。

“只”“一點點”說明對母親的小氣感到不滿足,充滿孩子氣的天真與可愛。

“端、聞、走來走去”說明對酒的珍惜。

說小花貓是酒仙以我當時孩子氣的心理去揣摩小花貓,可見我也一樣饞得要命,足見我可愛的童心童趣。

⑶我是母親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問:這個比喻恰當嗎?用像小豬像皮球像企鵝不是更可愛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嗎?(因爲蜜蜂採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爲形體小更見我的可愛。)

另外,如“總是”“一馬當先”“眼巴巴”等說明我對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師:

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純真的快樂,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懷念。而在琦君的記憶裏最值得懷念的是她的母親。

問:如果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拍攝成一個個特寫鏡頭,你最想選擇哪個細節?爲什麼?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寫鏡頭往往要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可以抓住表現這些特點的詞語。看哪組同學拍攝得最到位,能給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⑴學生討論交流。

⑵回答時儘量引導學生去品讀細節中母親的不同側面,每個鏡頭所蘊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聰明能幹──母親釀的酒喝。

熱情好客──讓出花廳、捧酒助興、分給別人吃自己不吃等

純樸賢惠──得到別人誇獎,臉紅紅的

溫柔慈愛──對我善意的提醒。

教師可問學生“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這裏把母親的神態拍成“靦腆”不是更能表現母親的淳樸嗎?“得意”是得到別人誇獎後一種甜蜜的神態,更能突出母親的質樸和賢惠。

小結:感謝這幾位同學爲我們從不同側面突現了“母親酒”的涵義。母親身上的勤勞善良、溫柔慈愛、質樸賢淑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載了琦君對故鄉最溫情的懷念。

3、問:

琦君懷念的僅僅是她的母親嗎?品析“鄉情酒”時可明確:

⑴花匠阿標叔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善良純樸的他正是故鄉淳樸濃厚人情的體現。

⑵鄉鄰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時的融洽的氣氛

⑶“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才過癮。”(大家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鄰里之間親密隨和溫馨融洽的氣氛令人嚮往。)

小結:醇厚的鄉情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處處充滿溫馨充滿融洽充滿快樂的故鄉。這正是琦君永遠記憶中的故鄉。

四、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1、師:

故鄉的春酒,盪漾着我兒時純真的快樂。故鄉的春酒,散發着母性溫柔的光芒;故鄉的春酒,流淌着鄉鄰間樸實的情意。此時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嗎?(道地家鄉味)這些蘊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啊。光陰荏苒,她還能品嚐到這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嗎?

關注最後兩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爲她已是“獨在異鄉爲異客”了。

2、瞭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於溫州。她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遷至臺灣,後定居美國。自去臺灣以後,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溫州。她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着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是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故鄉是漂泊海外的遊子心中的根吶。

讓學生帶着這份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傷,齊讀結尾。

師:那份揮之不去的美麗鄉愁正是縈繞在作者心中一份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它借春酒讓這份鄉愁在溫馨的懷念中透着一股隱隱的愴痛。

五、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1、師:

從古到今,因爲漂泊,因爲遠遊,因爲戰爭,因爲心中的理想而遠離故土的人,都會對故鄉懷有深深的思戀。因此思鄉成了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詩人作家們往往借用豐富的事物(即意象)來表達對故鄉無盡的情思。

問:琦君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鄉作品中常常藉助哪些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明月、笛、鄉音、秋風等)。讓學生吟誦有關鄉愁詩句。

2、小結:

故鄉情結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念,是崔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憂思,是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滄桑,是余光中隔着一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明月、暮日、鄉音、秋風、老樹等這些不同的意象賦予了鄉愁更豐富的內涵,更深沉的情感。故鄉情結已沉澱爲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古至今,多少人爲謀生存圖發展,背井離鄉,羈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裏,走得多遠,也不管春風得意、事業有成,還是慘淡失意、窮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總是像影子一樣緊緊相隨,讓人魂牽夢繞。求學海外的學子學成歸國,客居他鄉的華人華僑或回大陸尋根認祖,或爲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慷慨解囊,這都是緣於那份深沉的故鄉情結啊。故鄉情結成爲了具有強烈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聯繫生活體驗,編織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師:故鄉情結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對我,一個普通的人而言,故鄉情結是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時最喜歡吃母親做的番薯糕。記得母親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放在一個大篩子上,在陽臺上晾曬。那金黃的色澤伴着陣陣香味對我充滿了無限的誘惑。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當這時,母親總會輕輕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說: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曬乾了纔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來纔有味道。“現在我偶爾從超市買回一袋地瓜幹,卻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後當我身居另外一個城市,我依然會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爲它是我對故鄉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回憶。

那麼當故鄉和你漸行漸遠的時候,當它在你心中成爲了遙遠的回憶時,縈繞在你心中的那份故鄉情結又會是什麼呢?你也像老師那樣試着寫下一兩句話,爲自己編織一份美麗的故鄉情結。

示例:故鄉情結是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邊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回味。

學生交流。教師點評。

結束語:故鄉是一道永遠也看不厭的風景,故鄉是一段永遠也忘不了的過去。那融入生命的故鄉情結不僅鐫刻在每個遊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裏。無論走得多遠,故鄉這個生命的根,精神的根會依然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記住:心靈的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一座豐饒博大的精神家園。

初二語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語文課本所錄選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學習本課應完成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裏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學習小說大都有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後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於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學法指導

⒈理解——品味——感悟

說明:學生學習本文,首先應該熟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逐步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課文,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後感悟課文,欣賞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學藝術的美。

⒉採用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並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莫泊桑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被譽爲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描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巧妙,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善於用精練筆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今天我們要學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這樣的一篇小說。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速讀課文,積累詞語:

示例:拮据棧橋襤褸狼狽不堪

(2)理解

再讀課文,然後概述故事情節。(設計思路:培養學生快速掌握課文大意和口語表達能力。)

(三)品味

(1)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於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也很巧妙。請找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爲什麼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個什麼樣的人?于勒曾是他們的災星,現在爲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爲什麼?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爲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後筆答,以此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用幻燈片展示以下內容)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徵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爲《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爲什麼?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於勒的感情區別於“我”的父母對於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婦、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爲什麼?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方法設計:學生先獨立思考以上問題,然後分組討論、交流,最後在班內交流質疑,並逐步明確。

(四)感悟

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五)課堂遷移訓練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遊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薦作業

1、寫一篇作文,反映當今社會的人際關係,題目自擬。

2、閱讀莫泊桑的其它作品,並體會其作品的特點。

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閱讀初二語文說課稿我的叔叔于勒範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初二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認識三峽。

2、掌握重點實詞,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緻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預習檢測(3分鐘)

1《三峽》選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全長約二百公里。

3、給下列字注音

闕嶂曦襄御泝湍嘯屬澗

三、自主探索(一)(8分鐘)

默讀課文,結合文X釋,解釋下列詞語

自三峽七百里於,在

略無闕處毫無

略無闕處通“缺”缺口

重巖疊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見曦月日光,這裏指太陽

夏水襄陵衝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時

雖乘奔御風即使

雖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御:駕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綠潭白色的急流

絕巘極高的山峯

飛漱其間飛流衝蕩

良多趣味實在

林寒澗肅寂靜

屬引悽異連接不斷

自主探索(二):(10分鐘)

邊讀課文邊結合課X釋及手頭工具書獨立疏通課文大意。無法解決的問題,畫出註明。

翻譯方法指導:

“信”:忠實於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着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2、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裏,即使騎着奔馳的快馬,駕着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很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山峯和怪柏之間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鐘)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峽連綿不斷的山勢和三峽的水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再現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

五、當堂檢測(10分鐘)

1、解釋下列詞語:

略無闕處沿泝阻絕

乘奔御風迴清倒影

清榮峻茂晴初霜旦

2、翻譯下列句子: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組的3號同學給組長翻譯第二段。

初二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書下注釋和相關工具書通譯全文

2、掌握之爲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實等古今異義詞

3、體會晏子巧妙的外交辭令和內在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的文言現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點,體會晏子外交辭令的妙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到本單元都是圍繞愛國二字展開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的最後一課《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國古代外交家維護祖國尊嚴、不辱使命的凜然正氣。

二、整體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確:晏(yàn)子 習辭(cí)者 縛(fù)一人

酒酣(hān) 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譯全文

1.請學生自己小聲朗讀課文,圈畫疑難點並提問。

明確:曷、熙兩個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實、病等含義易混淆的字詞。

2.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隨機抽點學生逐句翻譯。

提示:重、難點句子:(1)何以也(2)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附:《晏子使楚》的參考譯文及文言知識整理)

三、文本研讀

(一)回顧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體朗讀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計謀;第二段詳細描寫了晏子機智巧妙地應對楚王發難的過程。

(二)重點研討課文第二段,思考三個大問題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發難的?針對晏子還是齊國,爲什麼?

提示:找出原文原話,參照譯文複述情節,注意各事件的先後順序。

明確:楚王和近侍先設計了一齣戲,然後令官吏綁着一人從晏子面前經過並指稱這個人是齊人且犯了偷盜罪,接着楚王在宴會上質問晏子:齊人固善盜乎?

楚王針對齊國。因爲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的。而且楚王問句中的主語是齊人,明顯針對整個齊國而言,有意輕侮齊國。

2.晏子是怎麼迴應楚王的?這種回答有什麼妙處?從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導:迴應包括動作和言語兩方面。言語上,晏子先說什麼?然後說什麼?最後說什麼?採用了何種方法?起到了什麼效果?

明確:(1)動作上,晏子避席而對,展現出恭敬的一面。言語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盜枳作比,擺出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的事實並點明其原因是水土有異,然後轉述當下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最後反問楚王難道是楚國嗎?表現出犀利的一面。

(2)妙處:避席而對,有禮有節,令對方挑不出任何失儀無禮的不是。辭令上,晏子採用類比的方法,以退爲進,將問題推還給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認自己反取其辱,展現出高超的外交語言藝術。

(3)晏子形象:機智勇敢,善於辭令;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熱愛祖國,愛惜尊嚴。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麼回答?(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要求讀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語氣

四、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敘述了晏子使楚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通過具體刻畫晏子迴應楚王非難的語言,塑造了晏子這樣一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積極維護祖國尊嚴的外交家形象,讓讀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辭令之外體會到一種強烈而充盈的愛國熱情和凜然正氣。

五、佈置作業

歸納整理本課的文言現象;背誦課文第二段;課外閱讀本課節選前的兩段晏子小故事並嘗試自主翻譯(選作)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後記

初二語文教案6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朗讀並熟練背誦、默寫這四首詩。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背誦默寫

2、對詩歌中名句的理解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略)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爲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願,又厭惡世俗,熱愛純淨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後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宋書?隱逸傳》),更憤慨於南北士族的兼併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溫、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於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餘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後直至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的田園詩主要見於他的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

三、預習檢測:

1.注音或寫字:

(1)帶月荷( )鋤歸

(2)晨興理荒huì( )

(3)道狹草木長( )

(4)屬( )國過居延

(5)簾旌( )不動夕陽遲

(6)徙( )倚( )湖山欲暮時

(7)都護在燕( )然

(8)豐年留客足雞tún (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帶月荷( )鋤歸

(2)但( )使願無違

(3)大漠孤煙( )直

(4)長河( )落日圓

(5)江入大荒( )流

(6)仍憐( )故鄉水

(7)徙倚湖山欲暮時( )

(8)三年多難更憑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寫詩人辛勤耕種的句子是,抒發作者願望的句子是。

(2)陳與義的《登岳陽樓》中描寫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之情的句子是。

(3)王維的《使至塞上》中描寫邊塞奇特壯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以一種獨特方式抒發作者思鄉惜別之情的句子是。

(5)《歸園田居》(其三)中表現作者與黑暗的官場決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過寫景表達詩人對故鄉依戀之情的句子是。

四、學習詩詞:

1、導入新課: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爲“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

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的是什麼?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並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着;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閒適的心情。

3、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4、、研讀與賞析:

教師出示學生繪製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l曰I學生思考並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着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爲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爲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着。語言“自然、通俗”。

5、齊背課文

初二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

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裏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遊”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註釋理解、掌握,註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後,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後,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後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麼特點。然後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於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範。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爲什麼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遊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並示範。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後反覆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穫,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裏,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於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麼可愛了。但同時隨着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後希望同學們帶着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二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2、品味細節描寫,體會作者多角度表現文章主題的寫作特點。

3.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讀爲主,通讀、選讀、品讀、析讀、誦讀貫穿課堂,分不同階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在特定環境下感受到的父愛,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時安排 :

2課時

第二課時

一、父親的背影一點都不美,不夠瀟灑。爲什麼不捕捉生活中父親美的一面、美的事物去寫?會有很多素材啊,爲什麼要選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親頹唐、憂傷、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但大家想想如果是個健壯靈活的父親,健步如飛、乾脆利落,還能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的深刻性嗎?作者寫的是真實的再現,那個背影已經深深地長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啓示:單有獨闢蹊徑的精神、角度還不夠,還必須有真實的、感人至深的內容支撐,否則會華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爲什麼用背影做標題?

視角新穎獨特

是文章的線索。

是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凝聚着父親對兒子的愛,是父子依依惜別時留給兒子最深的印象,體現了父親的愛子深情。

二、買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幾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 “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5、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 安慰兒子,也表現自己的堅強。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善良而又堅強的父親!

② 擔心照顧不周。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最後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纔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③ 擔心兒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麼辦,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於兒子的照顧是多麼周到、多麼細心!

④當父親與我告別時,他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又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關注安危,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分別在即,今後就是關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經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你的刻骨思念!這一句話所表現的,就是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父親的話語是最樸實無華的了。可正是這樸實無華的的話語,燃燒着火熱的情感,請從文中畫出父親說過的每一句話,體會其中潛在的情感。父親的語言都很簡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爲兒子着想。依依惜別,不勝留戀,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進去吧”。可看到這位父親對於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五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語言樸實,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是偉大的父愛!

三、兒子感受到父親的愛了嗎?表現在哪裏?父親的背影,是否讓作者有所觸動?表現在哪裏?

四次流淚。兒子總共流了幾次淚,爲什麼流淚?

1、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2、感動之淚:望父買橘,父子離別。

3、感傷之淚: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4、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第一次的“淚”:祖母亡故,老父解職,家境慘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淚來”,爲“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淚”是父親爲買幾個橘子,不顧年紀大、手腳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摯的愛激動得“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第三次的“淚”,是在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的時候,離情別緒,悲傷惆悵,惜別,感激、同情父親不容易。哀傷、悲愁的眼淚。

第四次的“淚”,是接讀父親來信時,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不禁淚如泉涌。

寫此文時作者28歲,在清華教書,已爲人父。8年前和父親車站分別的一幕展現在眼前,思念在腦海瞬間打開。

四、看到父愛子,子愛父。但子愛父是有過程的。

.文中第五節一連用了兩個“聰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

當父親忙着和腳伕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親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作者自嘲並稱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父親囑託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爲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還是自嘲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這是告別了少年輕狂的歲月之後才意識到的。感情是層層推進的!

“父慈子孝”。對父愛是經過背影的發酵後才理解的。瑣事消磨,那封信勾起回憶。 不能忘懷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學業事業、孩子多煩事多、代溝啊等。都不能消磨對父親的愛以及他對父親的理解,最不能忘懷的就在這裏。

五、我們該怎麼做?關愛父母。

上課了 。老教授讓同學們做一項問卷調查,兩道題。

1、他很愛她。她美麗動人。可因一場車禍,她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一定會 B、他一定不會 C、他可能會

2、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產了。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A、她一定會 B、她一定不會 C、她可能會

統計,發現: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更讓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這兩題時,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係?”

“是啊。”同學們答得很整齊。

“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教室裏變得非常寧靜,一張張年青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沉。幾分鐘後,再統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地選了A。

教授的語調深沉而動情:“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請同學們關愛父母。

六、小結。

七、作業;熟讀課文。

初二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教學重點】

1、通過體味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課前預習】

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思考課後練習,寫出發言提綱。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二、學生預習後提出問題,教師解決

早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大家預習得怎麼樣?還有那些生字詞需要幫助的嗎?(學生提出,教師解決。)

三、作者介紹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過於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學生先討論,教師根據情況點撥與指導。)

1、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裏,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的心情撐着船,編算着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爲萬無一失,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爲“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爲“他打不着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於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於自尊了。老頭子發狠要爲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於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爲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乾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麼悠閒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裏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着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爲”,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裏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爲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爲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爲濃郁。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裏鑽。他事先繫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蓮蓬,只顧剝着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衝着鬼子這裏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爲什麼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着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麼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爲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3、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寫

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再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初二語文教案10

學習目標:

瞭解太空生活的有關情況,積累相關太空知識。

能夠理解課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識,並能適當拓展,增強知識面

學習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條理清晰,層次井然

學習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犧牲精神,以及藐視困難、以苦爲樂的樂觀精神

重點:理解課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識以及本文采用的“總-分-總”的結構

難點:學習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犧牲精神,以及藐視困難、以苦爲樂的樂觀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帶着中國人的千年企盼,實現21小時的神奇之旅,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今年10月12日,費俊龍、聶海勝又駕駛神舟六號飛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中國穩穩當當地坐到了國際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麼大家想知道這些宇航員們乘坐飛船在太空中遨遊時是怎樣生活的嗎?今天讓我們與美國宇航員傑瑞?利寧傑共同體驗《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學步驟

1.析題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本文的標題,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麼嗎?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動

考慮: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跑步 長高 穿衣 洗漱 睡覺

3.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這些事情與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然後小組合作,每組選擇其中一個方面,然後交流討論。(生朗讀課文並討論)

1)跑步:跑步時必須“穿上鎧甲”,開始訓練時“肩上像坐着什麼人”,腳底“針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與摩擦發熱不斷加重。

2)長高:既沒有什麼力量將我往下拽,也沒有什麼來壓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長高了。

3)穿衣:沒有配套,顏色難看,質量低劣,數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兩星期。

4)沐浴:設備缺乏,缺水。洗澡、洗髮、刷牙、刮鬍子都極爲不易,浪費時間。

初二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詞語;培養學生迅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理解內容,能夠藉助文本說出人們所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落日實際上是幻覺的科學依據。

2、過程和方法目標:欣賞重點語段,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啓迪學生能夠用明辨的雙眸、思考的大腦,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體內容,提煉信息語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兩張幻覺圖片導入

二 欣賞落日談談感受

三 基礎知識

1、小組代表競讀課文。

2、小組代表上黑板給詞語注音,詞語有: 吟詠 綺麗 絢麗 殷紅

3、小組代表聽寫詞語比賽。聽寫了:幻覺、吟詠、變化多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夕陽無限好

4、搶答:“夕陽無限好”出自哪首詩歌,請把全詩背誦出來。

四 我讀 我畫 我賞(1-3)

1、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學上黑板一邊聽一邊畫出落日圖。之後點評。

2、討論這個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縮身”兩個詞語有何表達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號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雙重否定句爲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6、改最後一段的反問句爲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7、用書中的原話回答“落日”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麼?

五 重點研讀合作探究

1、引導大家閱讀4到7自然段,討論了形成落日幻覺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學們找到相關的句子並且概括出關鍵信息。完成課後表格.

2、討論這幾段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六 課堂拓展延伸

1、結合《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進行對比閱讀。

2、觀察日出或日落,寫一段描寫文字。

人生的啓迪?比如:幻覺帶來靈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板書設計

初二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啓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繫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八)練習

1、《望嶽》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爲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爲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初二語文教案13

1.關於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主要有:(目標2)

(1)南側羣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羣以此爲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而後悠哉遊哉翱翔高空。後續鶴也都一隻緊接一隻,向右旋轉,直騰高空。

(5)上百隻鶴的鶴羣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後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主要有:

(1)鶴羣立刻發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的鶴羣,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於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隻緊跟一隻,疾速轉身,俯衝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搏擊,銀光閃爍。鶴羣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鶴羣救助同伴的細節有:

(1)這時鶴羣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隻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夥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隻大鶴,從左右兩側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隻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裏,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羣"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

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羣比較,體會鶴羣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初二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識記字詞,感知人物形象。

2、展開想象,體驗人物心理。

3、體味景物描寫的作用,提高描寫的能力。

4、認識到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學方法:

探究,體驗

教學媒體:

投影儀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鐵道游擊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發生在齊魯大地上,充滿了傳奇色彩。其實,在抗日戰爭時期,類似的傳奇故事數也數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麗的白洋澱上,就有這麼一個老頭子,年齡將近六十歲了,可他仍像年輕人一樣,毅然投入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去。並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訓了敵人。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作家孫犁的一篇小說——《蘆花蕩》。

結合註釋簡介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一)明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生字詞情況。

(三)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本文體裁?這種體裁的三要素是什麼?

2、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試用幾句話進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試各舉一例。

4、故事主要表現老頭子的什麼性格?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

5、你認爲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提問,教師總結明確:

1、小說。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隊伍駐紮在葦塘裏,裏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受了傷,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確即可)

3、主人公:老頭子。刻畫手法: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神態。舉例見課文。

4、(1)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年齡將近六十歲了,可是他像青壯年一樣,充滿了活力,無所畏懼,爲葦塘裏的部隊輸送糧食等。(2)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他對同胞姐妹充滿了摯愛,對日本鬼子滿懷仇恨,大菱受了傷,他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並且付諸實際行動。(3)還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他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在過封鎖線時,認爲萬無一失,女孩子受了傷,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些都體現了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插入解決“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答: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4)還表現在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他爲了給大菱報仇,預先在水中設好埋伏。然後在船頭放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上當,把他們引入埋伏圈,然後痛打鬼子。

5、主題: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總結: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老頭子。他有鮮明、倔強的個性,智勇雙全,決不認輸,決不退縮。他的身上展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爲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作者用了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封鎖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乾瘦,不帶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自信,業績突出。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這種寫法在同學們的作文中也可應用。

四、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

2、思考課後練習三。

五、課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字詞

二、品味賞析:(完成課後練習三)

景物描寫: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後並沒有感到非常的悽慘,沒有讓人感到壓抑,而是感到寫得非常優美,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其中一個原因,是得宜於作者對白洋澱美麗風光的描繪。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關於環境描寫的句子,揣摩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的作用。

1、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四人一組討論,明確答案。(答案見教參)

2、體味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教師示例:講解第一處景物描寫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體味:“敵人”“炮樓”,點明瞭環境氣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寫出了澱水的晶瑩清澈和白洋澱自然環境的優美。可是,在這美麗的周圍,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着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裏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愛和憎。“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人民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的生存姿態烘托了出來。

3、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四人一組,討論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

5、動筆仿寫幾句,寫寫你家鄉的景物。

三、重點研讀文章的1——54段,問題如下:

1、“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裏去了。”從這句話裏,你能感受到當時蘆花蕩處於一種什麼環境中?

2、“葦子還是那麼狠狠的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請你結合上下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並說說“狠狠”一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請你說說炮樓裏的敵人監視着蘆花蕩,有什麼罪惡用意?

4、請你指出第四段中從“老頭子……特別明亮”一段文字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5、透過“每到夜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亮,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裏飄出來。敵人發了愁。”這句話,你看到了怎樣的事實?反映了什麼問題?

6、課文中有一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的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這段話並細細體味,然後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爲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7、“老頭子”執行任務從不帶槍,爲大女孩復仇仍不帶槍,你認爲他這是不是魯莽?請結合文段內容說明你的理由。

8、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你還能想起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答案:

1、說明當時蘆花蕩一帶處於日寇佔領、嚴密的封鎖中。

2、這句話的意思是,面對兇暴的敵人,白洋澱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長高的葦子正好爲澱裏的抗日軍民提供掩護,葦子儼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詞形象的表達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

3、敵人企圖用這種卑劣手段困死蕩中的軍民。

4、肖像描寫。刻畫了一個精明強幹、敏銳、機智、特別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員的形象。

5、寫敵人爲封鎖毒計的失敗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軍民的頑強和智慧。

6、心理描寫的語句:課文47段中從“一聲一聲像連珠箭……這老臉呀!”

補寫的心理活動合理即可。

7、不是魯莽。因他心中有着對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藝,擁有獨特的對敵鬥爭的利器——船槳和魚鉤使他在對敵鬥爭中游刃有餘,是處於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聲想象戰士的情緒,想象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的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結:

本文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懷。希望大家能認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寫,以便在今後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運用這一描寫手法。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

2、預習第三課,熟讀課文,掌握字詞。

六、課後記:

板書設計: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徵:1、愛國抗日

2、愛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雙全

(二)景物描寫的作用:1、渲染故事氣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強抒情韻味

初二語文教案15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於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於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1)辨別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shuāi) / 蓑衣(suō) 連翹(qiáo) / 阻撓(náo) 緯度(wěi) / 忌諱(huì)

銷聲匿跡(xiāo) / 悄然無聲(qiǎo) 候鳥(hòu) / 諸侯(hóu) 難測(cè) / 側面(cè)

(2)掌握下列詞語,並用詞造句。

銷聲匿跡:原指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裏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衰草連天:遍地是衰草。

風雪載途:風雪滿路。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侯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