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精選《驛路梨花》教學設計兩篇大綱

精選《驛路梨花》教學設計兩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驛路梨花》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精選《驛路梨花》教學設計兩篇

1、仔細體會記敘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閱讀法

3、認真體會並掌握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的技法

4、德育滲透點:學習文章中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文章的記敘順序和寫人技法

  教學難點:

對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課時分配: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不必說鮮豔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說紅粉似霞的杏花,單是那潔白勝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們的天邊遐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傾其筆力,大繪春花,曾留下許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的──《驛路梨花》

  二、釋題導思

1、什麼是驛路?

2、文章是怎樣來描寫驛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劃出文章的描寫梨花的句子

時間是三分鐘

  四、教師選點突破,對文章結構進行拉線

1、文章有幾處描寫了梨花?分別在哪裏?

第一處:4──6自然段,(文章的開頭)

第二處:27自然段,(文章的中間)

第三處:37自然段,(文章結尾)

2、這幾處的描寫哪些是實寫的,哪些是虛寫的?

第一處:實寫;第二處;虛寫;第三處;望梨花(實寫)想梨花詩句(虛寫)

五、講析課文

(一)一寫梨花

1、齊讀4─6段(教板書:梨花)[由一個組的同學讀,其他同學閉目體味]

2、大家在頭腦裏再現了月光下的梨樹林之後,覺得這裏的景色怎樣?(用書上詞答)”多麼美麗“[師板書:多美(花)]

3、在這詩一般的美妙環境中,我和老餘有心思賞花嗎?從哪句話可看出來?“沒有”“我們有點着急了”

4、我們爲什麼着急?(或我們當時所處的境況怎樣?

學生在書上找的當兒,出示幻燈片1:

我們當時所處的狀況:山高 坡陡

林密 人少或稀

5、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急需打一個地方留宿,找到沒有?是什麼?(師板書:小茅屋,我和老餘)

6、這房子有人嗎?誰的房子呢?(板書:設懸)

7、可是,在這所沒人的房子裏,我們卻受到了許多優待是什麼?

師作搭橋式引導:①邀請的方式是熱情的:“請進”

②準備的物質是豐厚的:

③安排是細心的

④感受是溫馨的:

8、由於對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們對主人的猜測,此時誰來了?

板書:瑤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嗎?(不是)。從他的哪個神態可以看出來?(眼晴瞪得大大的)。那麼誰是小屋的主人呢?(板書:再懸)

10、從老人嘴裏得知“主人”,是誰?(板書:梨花姑娘)

11、這個名字引起了我的什麼聯想?

(二)二寫梨花

12、齊讀27自然段,思考:這一次僅僅是爲了寫梨花嗎

(還寫人)師講:多好的梨花啊!贊花,更是贊人板書:多好 (人)

13、作者爲什麼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裏去寫?

引導學生體味記敘中的抒情:寫梨花的香氣四諡是爲了讚美梨花姑娘的純潔美好的心靈,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們也要化感激爲行動,爲小茅屋做了什麼?(板書:修茸)

15、勞動中,又見到了誰?(一羣哈尼小姑娘───板書)

16、她們是這房子的主人嗎?(不是,板書:又懸)從哪些內容可以看出來?

17、由小姑娘的了講述出了房子的來歷,那麼,究竟誰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解放軍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瑤族老人受益之後,送來同樣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餘(修茸)小茅屋,我們都爲小茅屋做出了貢獻,因此,我們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書:(主人)並標上大括號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兩個物沒有出場?他們是?但是我們卻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優秀品質。這種不直接描寫人物的品質,而是通過別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跡或對別人產生的影響的方式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稱爲間接描寫。請大家根據屏幕上的要求從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燈片2:間接描寫的方式:

①通過別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跡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們這些人嗎?

引導學生理解:凡照料過小茅屋的,具有助人爲樂的精神的後來人,都屬於小茅屋的主人。

20、用書上的哪幾話可以概括這一點(驛路梨花處處開)

(三)三寫梨花

21、齊讀最後一段

22、“處處開”的僅是梨花嗎?

引導學生理解:處處開的不僅僅是梨花,而是助人爲樂的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處處開”就是雷鋒精神處處得到了發揚光大,加深了主題。

23、由此可見,題目中的驛路梨花至少有三種含義?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

 六、小結全文

文章以梨花爲線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節中,再現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純樸民風,謳歌了以梨花爲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

  七、再讀“梨花描寫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孃家路過小茅屋。

  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

彭荊風

多 美

(花)           ┌“我”和 老餘[修茸]設懸

多 好───梨花── 小茅屋 │ 族老人[照管] ↓

(人) (主人) ┤ 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懸

遍 開 │ 梨花姑娘[照料] ↓

(精神) └ 解放軍叔叔[建造] 又懸

  《驛路梨花》教學設計2

 一、導入新課:

《愛蓮說》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來象徵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詩中詩人用傲霜鬥雪的鬆來作爲堅強、高潔的象徵,假如我們要賦予梨花、不嬌媚、不繁豔、潔白如雪的梨花一種象徵意義,該是什麼呢?學習了彭荊風的小說《驛路梨花》,也許我們會找到一種答案。

  二、品味課文:

(一)想象梨林之“美”

1、 文中作者以優美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一副副美麗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讀課文,發現文章的美點,以“這裏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來。

2、 梨林風光真是美不勝收,在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自由品讀,發言。

小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副副美麗的圖畫,謝謝你們,美的發現者。梨林美在環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熱情周到、美在過路人見的相互關愛。

(二) 理解茅屋之“愛”

1、 在這梨花掩映叢中的小茅屋,它雖是孤單的,卻給過路人帶來了方便,帶來了快樂。文中哪些人得到了這種方便?

“我”和老餘、瑤族老人

2、他們當時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條件如何?他們感受如何?

(以記者採訪的形式同位間進行)

3、 屋雖簡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無不給人一種“到家了”的溫馨感覺。他們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頭?他們是如何做的?

他們這樣做很是辛苦、勞累,但他們高興嗎?

報恩是幸福的,幫助別人是快樂的。

小結:茅屋雖小,但它充滿了愛,享受過它的方便的人,都盡力爲它做點什麼。

(三) 評讀文章之“新”

1、 讓這麼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斷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餘曾出現過幾次誤會?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瑤族老人?)都不是。

2、 那我們來看都是誰爲小茅屋做出過貢獻?

解放軍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瑤族老人送米、我們修葺茅屋。

3、 解放軍爲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爲何這樣做?瑤族老人威嚇?我們又爲何這樣做?

其實他們都是向雷鋒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連環套,每個環節間都有一種因果關係。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局部看,本文是先寫果後寫因,還是先寫因後寫果?

4、 而從文章內容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可見本文是順敘中套倒敘。一次誤會激起一層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設置懸念,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多姿,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就是本文的第一個寫作特點:懸念迭起構思新。

B、驛路梨花標題新

文章標題是“驛路梨花”,穩重幾次寫到梨花,找出來,讀一讀。然後判斷舉重梨花的含義。

這驛路梨花是邊境盛開的潔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鋒精神的象徵。花似人,人似花,標題與主題,梨花的自然美與心靈美巧妙地聯繫起來,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C、雷鋒精神立意新

雷鋒精神是無數作品反映的陳舊的話題,要想寫好,必須出“新”。本文突出之處就在於沒有把目光停留在這些閃閃發光的相對獨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了事例間十幾年沒有中斷的本質上。雷鋒精神激勵瞭解放軍,解放軍的行爲又感染了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行爲又應縣風格了後來一系列的人。尤其是結尾“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處處”遠遠超過了字面的含義。既然梨花象徵了雷鋒精神,,那麼“驛路梨花處處開”可換成一句什麼話呢?

雷鋒精神大發揚。

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雷鋒精神大發揚呢?

可見,雷鋒精神不斷傳遞,不斷髮揚,在時間中穿行,在空間中輻射,引得“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是“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大發揚”。這就是本文的第三個特點:雷鋒精神立意新。

小結:學習本文悟三新:懸念迭起構思新,驛路梨花標題新,雷鋒精神立意新。

  三、拓展探討:

無私奉獻受到人們的稱讚,市場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了旅店,你怎麼看?

我還曾經看到一副漫畫:一個人在水中掙扎,喊着“救命”,岸邊一人在悠閒地吐着菸捲,身邊的牌子上寫着“救人100元”。漫畫的題目是“見錢勇爲”。對這樣的事件如何看待?

小結:小姑娘開起驛站本無可厚非,見錢救人就會爲人們所不恥。我們也從每體上尖刀了一些見義勇爲者流血又流淚的故事。魯迅曾說,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有了影戲哦內卻不被重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雖然顯示中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雷鋒精神之花在新時期仍嬌豔的開放在中華大地上,一批批青年志願者走進了敬老院,活躍在了環保第一線,一批批青年志願者響應黨中央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的號召,把青春獻給了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