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年味兒的隨筆散文

年味兒的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不知不覺,新的一年又悄悄地來了。

年味兒的隨筆散文

中國人習慣於過舊曆年,所以,雖然公元2015年一個多月前就來了,但大家還是覺得沒有過年,都在等待着另一個年,農曆的乙未年春節。

前一陣子單位事多,好長時間沒有上街了,週末,難得有時閒功夫,便趕時髦般地逛了回街。

曾經在商業系統工作了十多年,自己也曾下海開了幾年店,對於逛商場並不像多數男士那樣排斥,點點貨、討討價反到覺得挺有意思。走在大街上,感覺濃郁的年味已經迷漫在整個城市。大街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各大商場門前架着紅色的拱門,彩旗飄揚,巨幅的廣告標語掛滿店面,琳琅滿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顧客,給這城市城市增添了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讓人感受到社會的安定和諧和生活的多姿多彩。

是啊,如果沒有過年這一說,人們就這樣一古腦兒地幹活,吃飯,睡覺,那生活肯定是另一個樣子。我想那樣的.日子多數人是難以接受的。過年,意味着舊時光的結束,也昭示着新生活的開始。就像一個飄泊者,在長途跋涉中,找到一個溫馨的港灣,讓疲憊的心得以片刻的寧靜,爲下一步的遠征補充能量。

過年,便讓這忙碌的日子有了起落,有了盼頭。

在舊社會,即使日子再窮,生活再苦,人們對過年依然充滿了期盼,因爲那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雖然父親被財主逼出去躲債,但還是想歡歡喜喜地過個年,雖然那個時代對於窮人來說過一個祥和歡喜的年是一種奢望,但社會的黑暗,生活的艱難並不能壓抑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其實現在如果僅僅從物質的層面上來理解過年,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爲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國人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前,人們特別是孩子們盼過年主要是因爲過年可以吃幾頓好的,有件新衣服穿。記得小時候,一放寒假,我就掰着手指盼過年了。在小巷口,大雜院,孩子們不顧天寒地凍,邊玩邊唱着過年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打發竈王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到了三十掛門神。”可是唱歸唱,說歸說,那日子一天一天的真是耐熬,等得人心裏癢癢的。我常常是晚上躺被窩裏,還心裏還算計着今天初幾了,尋思着明天天一亮,離過年又近一天,想着想着就進入了夢鄉。夢見真的過年了,全家人穿着新衣服,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上,桌上擺得滿滿的,雞鴨魚肉,香氣四溢,我吃啊吃啊,可是老也吃不過嘴裏,一急就醒了。感覺臉上溼溼的,原來是口水流了一腮。再一看,母親還在我們兄妹趕做新鞋,在昏暗的燈光下納鞋底,鞋底很厚,母親吃力地用錐子扎穿,再用針引着麻線納上,母親不時地用針在她的右額的髮際中劃一下,我不明白那個動作有啥意義,也許是在驅趕睡意吧。但那一刻卻永遠地留在了我的關於過年記憶之中。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再也不用爲吃穿發愁了,平時的日子和過年沒什麼兩樣。從前過大年的家裏一些必做的營生如壓粉條,蒸饅頭,燒肉,炸麻花,磨豆腐,生豆芽等等都慢慢的成爲過往的回憶了。如今市場上什麼都有,想吃啥買就行,方便的很。但是,人們過年的情結卻沒有變淡,無論路途有多麼遙遠,回家過年,與家人團圓是人們的傳統習俗,貼春聯、包餃子、年夜飯讓這年充滿了幸福和喜慶的氣氛。過年,承載了過多中國人的情感,成爲了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過年,意味回家,意味着團圓,意味着希望,更意味着新生活的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把農曆的第一天命名爲春節,可以說是中國式智慧重要體現。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過年把舊夢留在了昨天,春節翻開了生活嶄新的一頁。

在春天這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季節裏,有什麼樣的美夢不能成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