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婆婆也是媽情感散文

婆婆也是媽情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天有日月,人分男女,萬物皆有陰陽。男婚女嫁,人之常情。

婆婆也是媽情感散文

兩情相悅配爲夫妻,則人就有了雙重父母。愛屋及烏,視配偶的父母爲自己的爹孃,這纔是爲子爲女之道,爲媳爲婿之道。家庭和睦的根本。

譬如身爲一個女孩兒,雖是孃的貼身小棉襖,也不過是在孃親膝前過得二十年左右,嫁入夫家,跟婆婆相處的日月卻超過在親孃面前。

舊時的媳婦難做,纔有“多年媳婦熬成婆”之說。媳婦在婆婆面前言不敢高聲,笑不能露齒,遇到惡婆婆,動輒打罵,這似乎是一種心理變態,自己做媳婦時受盡婆婆的氣,待到自己做了婆婆,一心想找補回來,將一肚子的冤屈化爲暴戾施加媳婦身上。心裏哪裏有半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時下的婆媳地位似乎掉了個個兒,成了媳婦好做,婆婆難當。遇到相貌平平、性格溫婉些的,是婆婆的造化,就怕那等長得天仙玉美人般的,結婚時給足了公婆面子,人人誇讚,婚後卻仗着夫婿的寵愛,頤指氣使,漸漸凌駕於婆母之上,更甚者將公婆當做不花錢的保姆傭人。公婆疼惜兒子,忍氣吞聲過日子。若是兒子明白些,還可拿出那等做丈夫的威風震懾幾分,若也是糊塗東西,懼怕河東獅吼,裝聾作啞,視老孃水深火熱如不見。更有一等混蛋,不去管着些媳婦,反而助紂爲虐,一起欺負老孃,豈不是禽獸不如?這等人,就該出生時一把掐死,免絕後患。(當然,沒有誰能有先見之明,即使有,也沒有那份虎狼之心,何況,虎毒還不食子呢)。

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教師,言傳身教非常重要。看過一出小戲,一個媳婦虐待婆婆,剋扣飲食。待到自己做了婆婆,媳婦交代,要將奶奶的缺口飯碗收好,將來給自己的婆婆使用。聰明的媳婦用此舉來警示婆婆,使得婆婆幡然悔悟。

所以,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個媳婦,如何對待自己的公婆,其實是在爲兒女做榜樣。一個妒懶成性、蛇蠍心腸的女人,教的孩子也甚少善類。農村有一句“槽頭買馬看母親”,意思是買一匹馬駒,要看母馬是否身強力壯,而娶一房媳婦,要看她的母親脾氣秉性。那種打老罵少、臭名昭著的女人,自己的女兒找婆家時,都會大打折扣。

我的奶奶如何做媳婦,我是不會知道,但我看到我的母親是如何做的媳婦。外婆去世時,母親十二歲,沒有享受多少母愛。對待奶奶如同親孃,噓寒問暖,極盡孝道。雖說奶奶對待兩個媳婦有時厚此薄彼,有些偏頗,但從沒有半句惡言惡語,更別說動一手指頭、反而是二嬸不念奶奶的偏疼,恃寵而驕。若干年後落得三個媳婦將她的本事發揚的淋漓盡致,有過之而無不及。豈不是上行下效,自作自受?

我出嫁的時候,父母一再告誡:和睦妯娌,孝順公婆,否則斷了這條路。

幾十年裏,我始終記着這句話,沒和嫂子弟媳鬧過彆扭,沒和婆婆紅過臉,兩個小姑子待我如同親姐姐。

在如何對待老人上,我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栽的什麼樹,接的什麼果。我自認做的很好,是個好媳婦,所以,作爲回報,我也有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媳婦。

(婆婆)

我跟母親生活了二十二年,跟婆婆卻生活了二十四年。

我也曾將婆婆與母親一起比較。婆婆沒有我母親的氣質,婆婆沒有我母親的文化。但僅僅是比較而已。並沒有因此而輕視婆婆。因爲,她是我丈夫的親孃,她也是一個母親,一個心裏裝着家和兒女的母親,一個值得尊重的母親。

婆婆個子不高,大約只有一米五。雖然婆婆上了年紀,但從五官的輪廓,看得出她年輕時也不會漂亮,甚至稱不上中人之姿。我們妯娌幾個背地裏曾經說笑:公公怎麼會看上的婆婆?聽說,婆婆沒嫁來時,公公弟兄四個,還有個姐姐,家裏安着織布機織大布。舊時擇媳標準之一就是看女方是否勤謹,是否能夠吃苦耐勞。我想,公公和他的母親看上婆婆的`就是這一點。雖然個兒小,但幹起活來既快又好,絕不輸於人高馬大的女人。

公公婆婆養大了五個兒女,但是沒有文化的現狀限制了她。她可以在待人接物上以她的善良和熱情得到周圍親鄰的認可,對待兒女卻如對待一羣小羊,只要讓他們吃飽,去哪兒撒歡就不問了。因此除了大伯哥高中畢業參軍入伍,後來當了軍官,其他的兒女書讀的都不好,沒進過初中的門,最差的僅僅會寫自己的名。

婆婆對三個媳婦與兩個女兒可以說基本一碗水端平,不管媳婦是暴躁的急性子,還是綿軟的慢性子,她一視同仁。幾十年裏,家庭基本是融洽的。來自三個家庭,脾氣秉性不同的三個媳婦能夠和睦相處,與婆婆的言傳身教,與婆婆的待媳藝術是分不開的。

三年前,婆婆中風偏癱,性格卻大改,不似往年的隨和。但她發威制氣的對象僅限於公公。反是一直脾氣耿直、說話生硬的公公來了個180度的轉變,心甘情願地唯唯諾諾。我們告訴公公,婆婆這是病使的,所以才急躁易怒。公公很配合,大約這公母倆多半輩子的指揮與服從的關係,讓兩個人老來反思,一個內疚,一個不甘,而今纔會有此變化吧。反正,婆媳的關係一如既往,就讓兩個老小孩無大礙地偶爾掐掐架,也不失爲一種調節生活的樂趣。

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假如二老能夠再活十年,五世同堂完全能夠做到。

兒孫們大了,不再住在一個院裏,見了面好像更親熱,大家爭着照顧公婆,給他們買好吃的,好穿的。公婆的晚年被周圍的親鄰們羨慕。我想,這是他們自己一生的修爲所致,是對他們仁愛善良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