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1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爲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閱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

在初步讀文後,學生反饋交流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能把課文都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就將我本來的教學設計打亂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產生碰撞。於是我放開約束,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有關水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僅*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閱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纔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麼》之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加大閱讀的總量。這也爲學生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提供了保證。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通過對生活的瞭解、參與來實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更重要的是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能夠促使其讀寫能力盡快提高。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和直觀感受,被喚起的必定是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生動傳神的描寫。

《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2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水,是人們生活中天天離不開的東西。雲、雨、雪等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我們很少把水和他們聯繫起來,琢磨其中的變化規律和科學道理。

課堂一開始,我便以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謎底(雨、雪、雲、雹)緊扣課文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示謎底時同時出示它們的圖片,直觀形象地將水的不同形態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很快認識了這四樣自然景物。同時在認識“雹”時,隨機教學生字,通過字音、字義,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個生字。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本堂課中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我讓他們圈出“我”會變成什麼;用“_____”劃出“我”是怎麼變成汽,又是怎麼變成雲的;用“▲”標出表示雨、雹、雪動作的詞語,等等。教會學生採用不同的符號在課文中做標記,這是閱讀方法的指導。

這節課上,我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比較紮實,而且形式多樣,在理解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朗讀。

第一部分“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我又變成無數極小極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在空中飄浮。”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句子,自己讀句子,讀懂後,看着示意圖把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我是怎麼變成汽,又是怎麼從汽變成雲的。把課文的語句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第二部分雲變成雨落下來、變成雹子打下來、到了冬天變成雪花飄下來,三個表示動作的詞“落、打、飄”的用法讓學生進行了討論,能否換一換,並說出不能換的理由,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並在此基礎上朗讀指導,讀好這三個動詞的輕重變化,進而讀好這三句話。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我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根據圖片,領悟該用怎樣的語氣、怎樣的語速去讀好這句話,在不斷地摸索、探究後,學生們能把這句話讀得抑揚頓挫。

本堂課中的拓展也是一大亮點,在教學“有時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時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後,讓學生用上“天上的雲變幻無窮,有時候______,有時候______。”這樣的句式說話練習,學生能說,而且說得很好。在學完1、2兩個自然段“我”會變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我還能變成什麼,結果學生說出了很多答案:霜、霧、冰、露珠、彩虹等等,足以可見學生的思維之活躍。

在課後作業中,學生能將水的變化用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並配上了文字說明,這說明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掌握得很好,而且還能延伸至課文。

《我是什麼》的語文教學反思3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我由謎語導入,謎底分別是雲,雨,雹子,雪,這樣起到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

2,對於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比如:器。學生說一條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長在家門口。災。火的頭上戴帽子等字,學生說的比較形象,便於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

3, 學習課文的同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有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說說誰還能做什麼事 在生活中水還有哪些變化 這個拓展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於生活,又考察了學生的觀察力。

5,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 “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練習,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6,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爲人們做好事,澆灌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 “急躁”時,爲人們做壞事,沉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垮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難。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