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大綱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爲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閱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

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學反思範文

在初步讀文後,學生反饋交流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能把課文都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就將我本來的教學設計打亂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產生碰撞。於是我放開約束,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有關水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盧姆說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僅*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閱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纔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麼》之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加大閱讀的總量。這也爲學生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提供了保證。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通過對生活的瞭解、參與來實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更重要的是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能夠促使其讀寫能力盡快提高。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和直觀感受,被喚起的必定是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生動傳神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