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1

《識字一》屬於看圖讀韻文識字,將表示傳統節日和民間風俗的詞語集中在一起讓學生認讀,分爲兩個部分:一是圖和詞語;二是要求會寫的九個生字。教後反思1、“春節、清明、中秋、端午”四大節日中,學生對春節印象較深且描述準確。其它三個節日不太瞭解。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多宣傳、普及這些民俗知識。

2、大多數同學自己分析、識記字形。但有人觀察不仔細,如“拜”的豎出頭,“端”寫成山字旁。課上還要多給學生辨析生字與熟字的時間。《識字四》的第二課時只有兩排內容,一個生字的任務。爲充實課堂,達到高效、減負的目的,我安排了提供偏旁想字的擴展練習。如:月子旁、提手旁、口子旁、草字頭等。在全班同學大量有效地發言後,出示了口訣歌:太陽照耀日子旁。讓學生仿寫詩歌。全班一片嘆息聲,似有畏難情緒。在我的啓發鼓勵下,終於有人大膽發言,然後就有很多人舉手發言了。我爲他們欣喜。同樣,我提醒自己:提高課堂效率,注意個人作用。

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說話注意正確的姿勢》課堂上同學們發言踊躍,大家有討論、有表演,思想也得到了統一。但我總覺得有些不足,後來仔細想過,原因在:只是按部就班,沒有進行延伸,我們還會在什麼地方跟人說話,正確的姿勢是什麼。整節課上,學生只是就課堂上發言、辦公室跟老師說話、在家裏吃飯這三個語言環境發表見解,有些拘泥於教本,沒有更好的開發教材。還有讓我頭疼的是:孩子們在批評這些不正確的姿勢時,自己本身卻仍然保持者着這些不正確的姿勢。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2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對學生說:“大家應該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對於老師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些天我們學校組織了語文教師優質課評比活動,我認真閱讀了教師用書和語文課程標準,在網上也查閱了相關課文的資料,認真準備執教了《識字5》一課

現針對《識字5》一課,做一簡單分析如下:

(一)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本節課我設計在識字後感情朗讀課文,本以爲能讀得很令人滿意,但是學生學的不是很感興趣,沒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朗讀,讀出來總令人感覺乾巴巴的,沒有一點生機。如果能做一個優秀的課件,讓學生感知金色的沙灘,蔚藍的海面,紅色的晚霞,相信朗讀效果肯定會更棒!

(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太小,跳課文教學,使他們難以“消化”。

《識字5》是第四單元的識字課文,挑出來放在剛學完拼音後上,他們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課上我引導學生把“沙灘”舒服的感覺讀出來,學生就讀得很輕很拖,以爲這樣就是“舒服的感覺”。而在生字教學“浪”字時,對這個左右結構的字,他們怎麼都擺不準位置,雖然我多次強調“左窄右寬”,學生寫得也很辛苦,但寫出來的字還是“左右胖瘦不相宜”。回到辦公室,自己反覆的琢磨思考,思來想去,終於豁然開朗,找到“病根”所在。借鑑別人的教學設計,究竟是爲了模仿還是借鑑?如果一味的把別人的教學設計的種種環節,甚至是一句話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學中來,不但不會見效,反而還會事倍功半。還記得自己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領導對我說過:備課不僅僅是備課本、備教參,更重要的還要備學生。不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適用於任何一名學生。作爲教師我們應該針對孩子們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識能力,爲他們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三)鼓勵學生,方法多樣,要適合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上課很活躍,一個問題問下去,搶着回答,或者舉手時發出“我、我、我”的聲音,這是就要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很好,但要遵守課堂紀律,如果你能安靜的舉手,老師就更喜歡你了;有些學生很內向,上課不敢舉手,但是坐的很端正,這時就要引導他們,你坐的真端正,如果你能膽子大一些,勇敢的舉手發言,就更好啦!有些學生回答偏離了問題,我就說: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試試看。經過老師提醒,能不能回答得更好些。

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總結,我學到了許多教學中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總結經驗,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3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怎麼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從以上《識字2》這一課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充滿着活力。

(一)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創新

首先,我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努力營造寬鬆、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讀、敢說、敢問、敢答。如“你們也想讀一讀這麼好聽的兒歌嗎?(生:想!)那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讀吧!”“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話語,無不在激勵學生。有了一個輕鬆、和諧、質疑的環境,孩子們纔會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其次,教師少問,鼓勵學生多問。課堂上,讓學生多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課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兩處重點提問──“你從這篇韻文裏讀懂了些什麼?”和“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而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質疑,讓他們學會提問。例如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你覺得哪些字、句子比較難讀”,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雖然一年級兒童年齡小,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卻是最大的,也最愛問“爲什麼”。在大致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又提供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他們說說: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提的問題雖然涉及到詞語的理解比較多些,但這也反映了他們的真實學習情況。而葉健斌小朋友提的問題着實讓我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他是個很好問的孩子,平時上課總喜歡給大家提些意見和建議。對於他的好問,我一直鼓勵和支持。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他能提出“給韻文加題目”的建議,這也得益於平時我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敢於質疑,說明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了。有時即使是離題或“冒犯”老師的問題,也應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有問有答。

再次,要善於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他們的腦子裏裝着許許多多奇異的火花,只要得到一個小小的思維空間他們就會發揮想象,開始創新。上述案例中,當一個學生提出要給韻文加標題的建議後,我就抓住這個閃光點,引導全班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於是,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歪着腦袋在思考到底取什麼名字好。接着,個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有的說──我想給它加個“懂禮貌”的名;有的說──我想讓它叫“三字歌”,因爲這則韻文跟我們念過的“三字經”很像,都是三個字三個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還有的說──我想給它取名爲“好孩子”。最後經過討論,決定採用“好孩子,人人誇”這個題目。

(二)用“活”教材,不斷生成課程資源

《識字2》是一篇識字課文,它是以識字寫字教學爲重點的。但由於本篇課文思想教育意義強,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己感悟。學生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主質疑,自行建構了文本的意義,這就是課堂教學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我們老師就應該用心引導,使這部分課程資源被利用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本課教學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葉健斌小朋友的“好問”,就沒有了“給韻文加標題”的“創舉”。而我只是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質疑的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有生機,纔有活力。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4

蘇教版新教材的詞串識字是一個亮點,它是以特定的時空物事爲中心,選定相關詞語,包含要學的生字,按意義連接,組成詞串,再分行排列,末尾押韻,近似一篇“小韻文”,讀起來琅琅上口。那一串串詞組都具有鮮活的力量,能使學生在識字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它具有識字、認知、審美、鋪墊等多重功能。這全新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逼迫我們必須深刻領會編寫理念,運用全新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如《識字5》:

沙灘 貝殼 腳丫

海風 海鷗 浪花

珍珠 魚蝦 海帶

港灣 漁船 晚霞

這一課就是圍繞大海這個中心把詞語“串”起來的,經過精心組織,12個詞之間產生了聯繫,並形成一個極爲生動的語言環境。因此,我們不能爲了識字而識字,要在認讀字詞的基礎上,通過誦讀、想象去體會、感悟,讓學生由詞語想到具體事物,由詞串想到特寫的畫面,豐富學生想象的空間:

一、藉助拼音,自學生字詞。

學生已初步具備認讀生字的能力,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於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我認爲可以按照這樣的程序自學生字詞:讓學生藉助拼音,結合觀察字形,初步認讀生字。然後讓學生連詞認讀,展開想象,還可以結合看情境圖,聯繫生活經驗,初步瞭解字義。由於一年級學生辨認字形不夠精細,有些字比較難學,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如“風”是後鼻音,“晚”和“灣”聲調的差別,“魚”和“漁”字形和語義的區別等,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記憶字形。

二、詞圖對照,認知事物。

在學生能正確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自己對詞義的理解去觀察課文插圖,從圖中找出詞語所指的具體事物。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給情境圖貼詞卡。

師:字音讀準了,詞也會讀了,這些詞都懂了嗎?現在我們到大海邊辨認一下。(出示小黑板上貼着的大幅情境圖)老師把這些詞卡發給同學們,請你們給大海邊的景物掛牌子。(學生很興奮,小手舉得高高,師發詞卡)拿到詞卡的同學先把手中的詞讀給大家聽,再想想該貼在哪兒,沒發到的同學別不高興,你們當小老師,看他們貼得對不對。

生掛詞卡,其中一位同學舉着寫有“海風”的詞卡不知所措。

師:哪位小老師願意來幫幫他?

生又紛紛舉手,師指名上臺。

學生將“海風”掛在桅杆上飄動的小旗旁。

師:海風看不見摸不着,你爲什麼要掛在這兒?

生:因爲我看到了小旗子在飄,一定是海風吹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又愛動腦筋,真棒!大家一起來看看他們掛對了沒有?(學生讀詞)

這一設計將文字與事物相匹配,既鞏固了對字詞的認識,又理解了詞義,認識了事物。

三、誦讀詞串,展開想象,進入情境,品味欣賞。

誦讀詞串是詞串識字教學的重要環節,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可以先分別進行橫排朗讀,注意各排詞語間的聯繫,再連貫起來誦讀整篇詞串,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最後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調與停頓,注意末尾押韻,讀出輕重緩急的韻味和樂感。如指導讀第一行“沙灘

貝殼腳丫”:

師:大海美嗎?好玩嗎?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玩一玩吧!捧好書,讀第一行詞。讀一個詞就要在頭腦中想象一個畫面。

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行。

師:這處景點誰喜歡?來讀讀。

學生朗讀。

師:“沙灘”能讀得再大一點嗎?“貝殼”能讀得再美一些嗎?

生:能!(生再讀)

當我發現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就藉機指導——

師:怎樣才能讀出畫面來呢?老師是這樣邊讀邊想的,讀“沙灘”這個詞時,我就想沙灘多大呀,沙子軟軟的,踩在上面可舒服啦!讀“貝殼”這個詞時,我又想沙灘上貝殼真多呀,千奇百怪,五顏六色。讀“腳丫”這個詞時,我眼前就看到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光着腳丫在沙灘上揀貝殼,玩得可高興了!就這樣,我由詞想到了圖畫,又由圖畫想到了詞。來,聽老師讀,跟老師一起想。

引導學生誦讀詞串,激發學生邊讀邊想象,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體驗,而且能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四、指導寫字,筆筆到位。

蘇教版教材每課生字後面都安排了筆順表,可見非常重視漢字的書寫過程。因此,我們要嚴格要求學生按照筆畫順序來書寫,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鼓勵他們運用各種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在教學生字“沙、浪、漁”時,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這三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都有三點水)歸納出來後讓學生看“練習四”後的筆順表,邊說筆畫名稱邊書空,然後對關鍵筆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描紅、臨寫。寫前先唱寫字歌,擺好寫字姿勢。我在巡視過程中適當指點,並給學生寫得好的字畫個小紅星。這對我們來說是舉手之勞,對孩子來說卻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

語文《識字一》的教學反思5

上完識字5這篇課文已經一天多了,可是上課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每每想起,心中既有激動又有遺憾。下面我便說說自己上完課後的感受。我覺得自己這堂課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一、情境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兒童是情感的王子”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以言語作品爲中介展開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對話,感悟過程。在特定語言情境中領略文章的`景、情、人物,體會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情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興趣盎然,深有體會。葉老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說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描寫的情境,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教學開始我播放夏天的景色的錄像,那臺風、雷雨、水果、動物、花卉便印在了學生的腦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在識字過程中幫助學生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加以還原,以遊戲創設情境,通過唱歌,圖畫再觀情境。在這樣的教學中,大家可以看到學生的整個身心都投入了學習活動中,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人格的構建。

二、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

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教學對象的個性實際出發,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意見,努力做到教學開放,還學生自主權,我上的《識字5》這堂課中有2個教學環節注意到了這點。第一環節是:學生自讀課文,你想自己讀也行,想和同桌讀也行,願意怎麼讀就怎麼讀。然後我請小朋友讀課文中的4組詞。其他小朋友注意聽,聽完後進行評價。第二個環節是這四組詞中你最喜歡讀哪組詞就讀哪組詞。我記得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有一個小朋友讀完“桃子、梅子、西瓜”這組詞時,馬上有一個小朋友站起來說:“我要給你提個小建議,你的“桃子”的“子”讀成了翹舌音,這是平舌音,而且是輕聲。”聽得多仔細,評價多好。當另一個小朋友讀到“葵花、茉莉、荷花”時,別的小朋友又評價了:“你的聲音很響亮,但是你要讀得輕一點,美一點”。然後非常有表情地帶讀起來。站在學生中的我一陣陣地驚喜,一陣陣的感動,多麼充滿童真,充滿個性的語言,像清晨荷葉上的露水那樣新鮮。很難想象在教師以自我爲中心,滔滔不絕的課堂上全洋溢着這樣的童趣。這不正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人文素養”嗎?看似一個浩大的工程,其實滲透在教育的每一個細小環節中,只要我們將心比心,以情喚情,這樣,我們的課堂內外,將永遠陽光燦爛,充滿歡笑。我學生出色的表現也同樣令聽課的老師點頭讚歎。

三、重視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道:“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聽、說、讀、寫是最好的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識字5》我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有目的。開始是讀通、讀準,然後是結合畫面有感情讀,有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當小教師帶讀。注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如第一組詞夏天、颱風、雷雨,我問學生:“你看到的夏天是什麼樣的?”學生回答:“我看到的夏天有颱風、雷雨非常可怕。”第二組詞桃子、梅子、西瓜,我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的水果,有的說:“又甜又大的桃子,”有的說:“酸溜溜的梅子,”還有的說:“好吃的西瓜。”第三組詞蟈蟈、青蛙、知了,我讓學生猜猜小動物們在夏天忙些什麼?學生回答的很精彩:“蟈蟈忙着開店鋪,青蛙忙着捉蚊子,知了忙着在書上唱歌。”第四組詞葵花、茉莉、荷花,我問他們:“看見這些花你最想說什麼?”學生說的更好了,“金燦燦的葵花,清香的茉莉,粉紅的荷花。”學生用詞多準,說的多好。學生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四、注意拓展。

崔巒說過:“語文教學要注意校內與校外溝通,注意學科間融合。”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講述了一個“望梅止渴”的故事,把學生引出課堂,同時把音樂引《小青蛙找家》進語文課堂,注意學科間的融合。

當然這堂課也還有遺憾之處:由於自己經驗不足,在學生識字看圖,圖字結合的這個環節上得不夠緊湊,以致於後面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寫字,展示學生的作品。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更加認識到自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人爲本,立足發展”讓學生天天在快樂中成長,也讓自己天天在快樂中成長。這將成爲我一生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