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熱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熱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爲什麼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三、教學過程

(一)明確教學目的。

(二)導入新課。

今天尊師重道的傳統和謙虛好學的學風已經得到了發揚,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韓愈的《師說》一文。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明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 或不焉 經傳 從師

讀書 不能 傳道 從容

聃 蟠 萇弘

冉 潘 無長無少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爲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 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 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 以……爲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爲“他”,“以”譯爲“靠”。全句譯爲:“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爲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係的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爲“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係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爲“……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爲:“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裏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爲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繫的?

第1段正面闡明瞭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衆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

四個“聖”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聖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聖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於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爲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並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並請學生填寫課後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係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幹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爲“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爲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鑑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後,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四、佈置作業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品讀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投影:

1、“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的意義的人卻很少。”

2、“我崇拜朝氣,歡喜自由,讚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

情學生談談這兩句話的體會(略)

這位追求美愛與自由,熱愛青春與美的作家就是現代小說家——沈從文。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衆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爲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給加點的字注音:

四、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以下步驟把握小說情節:

1、請學生複述小說的情節。

2、提問:這篇小說的情節,前後有許多照應,請找幾個例子。

點撥:

——父母對歌相戀的故事翠翠問外公“萬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聲音各處飛

——外公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就是這歌唱出了你”翠翠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夢見摘虎耳草,“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祖父所唱的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

——儺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說思路

(1)黃昏看景,幻想出走(2)無人理解,內心悲傷(3)月下故事,埋下陰影(4)夢中聽歌,感情清晰(5)兄弟比歌,天保闖灘(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7)吹笛談心,感情明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學難點: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在小說中,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動往往給人以一種難以琢磨的感覺。翠翠作爲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幾處?

明確:

(1)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2)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產生出走的念頭?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後來心中又“很覺得悲傷”?

(4)在聽父母的故事是,翠翠爲什麼要“間或籲一口氣”?

(5)翠翠爲什麼要做那樣的夢?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祖父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7)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朦朧清晰明確

5、作爲翠翠世上唯一的至親,祖父對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樣?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確:

心情:既憂愁又快樂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7、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爺爺又具有怎樣的性格,天保和儺送又是怎樣的人?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作文教學目的:

1、讓學生感受人物的個性,理解人性美的內涵。

2、學會用典型材料來凸顯人物的個性。

3、學習運用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細節凸顯人物的個性。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個性凸顯人物的幾種寫人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凸顯人物的個性。

課堂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本單元學習寫人。寫人的什麼呢?寫衣着,寫相貌,寫言談,寫舉止,寫行爲……寫這些具體的細節是爲了表現什麼呢?最終都是爲了表現人的思想個性,表面的言談行爲等都是爲了反映人物獨特的精神內涵,尤其是弘揚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確了寫人文章的表象和實質之後,我們還要知道寫人難在那裏?“類型化”、“臉譜化”、 “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嗎?不好,因爲“一母生九子,個個有不同”,所以一篇優秀的寫人文章就是要凸顯筆下人物的獨特個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話題探討

什麼是優美的人性呢?讓我們來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形象?文中的父親有那些品質?

父親,我愛您

父親,還記得嗎?曾經我們的`家是那樣的窮,媽媽沒工作在家,您一個人在外面風裏來雨裏去,每日拿着那一點微薄的工資養家,可您從不厭倦。那日,您下崗了,媽媽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垂淚,她不知道以後家裏的日子要怎樣過下去。父親,我親愛的父親。您走到媽媽身邊,握着媽媽的手,一字一句地說:“別哭,天塌下來我頂着,我一個堂堂男子漢,難道連個家都養不活?”是的,以後的日子,您早出晚歸,靠着健康的體魄和別人一些微薄的資助,您重新開始,在險惡的商海中摸爬滾打,不知疲憊。每次看到您(熬紅的)雙眼,(蒼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髮,媽媽眼裏總是蓄着淚水,而我總

是一次次告訴自己,長大後要像父親一樣堅強。

注: 行動描寫、 語言描寫、肖像描寫、

動詞、(形容詞) 、副詞

文章通過細緻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寫出了一個面對困難,毫不屈服的父親形象。剛毅堅強、毫不屈服等都是父親身上閃光的品質,這些美好的品質就是優美人性的表現。

美好人性的含義非常廣泛,例如熱愛祖國、關心集體、樂於助人、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勇於奉獻、敢於鬥爭、正直敬業、樂觀向上、忠厚勤勞、幽默風趣、富有愛心、爲人謙和、樸實善良、同情弱者、真誠守信等等。我們寫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靈去感受,去發現,去描寫人性的光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爲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裏?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裏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裏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樑;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樑,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爲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爲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爲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爲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爲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爲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裏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爲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裏?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爲什麼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爲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後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後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裏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歌的'出處,看看這句話背後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講解文言詞語。

明確:

古今異義:

浩浩呼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的意思。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3)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爲伴侶、以……爲朋友。

一詞多義:

望:①七月既望:農曆的十六日,名詞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動詞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聲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

(三)深入研讀

1、同桌交流,說說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作者與友人出遊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爲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3、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

明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寫了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的暢遊赤壁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鞏固提高

結合課文談談你有怎樣的啓示?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講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現代小散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主要圍繞課文內容進行鑑賞,針對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文言詞語的問題,接着通過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而瞭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最終要能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啓發。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瞭解文章論證思路,學習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蒐集材料,並作整體分析。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命,是一個既沉重又意義非凡的話題;生命教育,是一個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視的內容。那麼,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生存狀態如何,我國的生命教育現狀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將走進生命教育這個話題,一起進行一番理性的探討。

二、舉例子

1、自殺現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衆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歲劉某高考成績不理想,怕挨父母打罵而離家出走,從福鼎城關坐車到了沙埕港,又乘船來到嵛山島,這時他已身無分文,又舉目無親,一時間他萬念俱灰,從一塊6。7米高的礁石上跳進海里,自殺身亡。

小結:據報道,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殺成爲青少年人羣的頭號死因。

2、校園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瀋陽市第157中學課間休息時,初二(3)班張勇到操場玩,從教學樓向操場走時,初二(6)班馮某撞了張勇一下,張勇一氣之下打了他兩個耳光。馮某跑回教室,一會兒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張勇刺來,尖刀扎進了張勇腹部,直接導致張勇死亡。

(2)蔡勝豪,廣州東山區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富有,爲同學之間紛爭“排憂解難”,並廣交社會朋友,有“老大”之稱。20xx年3月,蔡勝豪爲同學解決爭端時引起其中一方不滿,但他憑“老大”身份強行決斷。3月22日,不滿一方求助於另一中學的“老大”,糾集20多人與蔡勝豪一幫20餘人羣毆,雙方均動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帶、磚頭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傷嚴重後果,蔡勝豪當場被刺死。

小結:據20xx年調查,30%的中學生存在異常心理表現,15%有心理疾患,5%面臨校園暴力威脅。

3、殘害動物

(1)20xx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大四學生劉海洋將兌上火鹼的.飲料潑向北京動物園裏一隻正與遊客戲耍的黑熊。2月23日,劉海洋故伎重施,又將有摻硫酸的飲料潑向兩隻無辜的大黑熊……對於爲什麼要殘害動物,劉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經從書上看到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特別強。但人們又總說笨狗熊,所以我想驗證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學一位大二女生,把一隻僅三個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爐烤了一分多鐘,小狗的主人就是這位女生……爲什麼如此漠視生命,他們的表現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應。

圖片:

三、思考討論

以文本爲依據,從文本中尋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折射出當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

(2)可能與自身心理素質有關,可更多的應該是與我國生命教育不夠有關

2、思考二:我們爲什麼要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爲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類創造和實施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3、思考三:爲什麼要呼喚生命教育?

(1)生命意義的凸顯是開展生命教育的現實背景:宏觀上,人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負;微觀上,人體會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一種無所適從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 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 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 何爲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爲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 “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特點: 真實(本質) 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 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 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 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藉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提升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於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爲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爲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於“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於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於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爲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討論的意義

2)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於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麼?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麼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麼?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瞭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爲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彙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餘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於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麼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麼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彙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彙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彙報者發現本組彙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彙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彙報者該怎麼辦?

以抽籤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彙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並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摘要: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七單元指定閱讀《紅樓夢》。展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應以回目爲抓手,組織學生研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與障礙;鼓勵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對《紅樓夢》進行選本編輯和評論研究;引導學生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面進行思考解讀,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

關鍵詞:整本書;回目;選本編輯;傳統文化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七單元對應“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羣,指定閱讀書目爲《紅樓夢》。《紅樓夢》這部書,“以小說的通俗形式,向最廣大的人間衆生說法”(周汝昌),“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魯迅),“乃開天闢地、從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說”(黃遵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強的作品”(周汝昌)。作爲“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內容,在學科素養上要求:

1、通過閱讀《紅樓夢》一書,探索長篇小說,尤其是中國古典章回體長篇小說的閱讀門徑,構建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整理全書章回目錄,結合前言瀏覽整本書的主要內容,理清小說主要人物的出場次序和活動頻次,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把握著作整體的藝術架構,提升閱讀鑑賞長篇古典章回小說的能力。

3、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在閱讀(紅樓夢》一書時的個性差異,從最使學生感動(感興趣)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小說文本,精讀關鍵回目,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

通過必修上冊第五單元《鄉上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鄉土中國》是學術專著,《紅樓夢》是長篇小說,屬於不同的著作類型,閱讀目的不同,閱讀策略也應該有明顯的差異,應引導學生加以區分。鑑於以往經驗,高一學生對《紅樓夢》缺乏閱讀的熱情和動力,要想讓學生持續閱讀完此書,首先需要把學生引領到這本書中來,給學生一個一探究竟的、躍躍欲試的閱讀路徑,同時提供走進這部鴻篇鉅製的方法指導:以回目爲抓手組織學生研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與障礙;展示閱讀研討過程中形成的多種多樣的成果;引導學生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面進行思考解讀,設置核心任務,編輯一本《紅樓夢》選本,展開整本書閱讀過程。

本單元學習融入了“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漢字漢語專題研討”等任務羣。

【學習目標】

一語言目標

1、學生能夠利用單元閱讀指導以及《紅樓夢》著作的序言、前言、凡例、註釋等學習資源,梳理全書一百二十回的回目;查閱工具書,結合具體語境把握作品的基本內涵,製作張《紅樓夢》人物關係圖,分享展示。

2、根據學生在閱讀《紅樓夢》一書過程中遇到的文字障礙,進行積累梳理,查閱相關工具書,按照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語言積累”所學的方法,整理製作一份“初讀《紅樓夢》字詞指南”,分享交流。

3、學生能按照所選角度,瀏覽《紅樓夢》全書,篩選出相關章節內容,進行《紅樓夢》選本編輯。能對所選內容進行精讀,並完成以下任務:

分析選文的閱讀障礙點,篩選出相關詞條,查閱有關工具書進行準確註釋;

節選可能會導致關鍵信息缺失,結合原著上下文語境對缺失的信息進行概括性補充,確保選本內容的流暢完整;

根據選本的內容,適當地進行插圖、插畫裝飾,設計封面;

按照前言撰寫的基本要求,參考《紅樓夢》的前言內容(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查閱相關資料,爲選本撰寫前言;

寫一封邀請函,邀請合適的親人朋友或者是文化名人,爲選本撰寫序言。

二、思維目標

1、學生能夠從梳理章回體小說回目入手,基本把握著作內涵,並能根據自己的閱讀偏好,按照小組確定的標準和依據,對《紅樓夢》進行創造性的節選編輯,既能保護和支持學生閱讀的創新思維,又能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分類能力。

2、基於學生自己的《紅樓夢》選本特點,從語言藝術、人物塑造、情節敘事、細節刻畫、文化內涵、小說主旨等角度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結合具體的內容,有理有據地寫一則800字以上的文學短評,組織一場小組內同一主題的文學短評研討,綜合大家的觀點,形成選本前言。重點學習運用論據對論點的論證與評述,在論、證、評、述的表達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創造思維。

三、價值目標

1、通過製作並展示分享“初讀《紅樓夢》字詞指南”,激發學生養成主動積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材料的習慣,進一步深化對漢字,漢語和優秀章回體小說的閱讀興趣。

2、學生按照自己的閱讀偏好,對《紅樓夢》進行節選編輯,研討評論,推廣分享,在這個互動式的閱讀體驗過程中,逐漸讓學生走進中國古典名著,提高審美情趣和品位。

【專題實施】

第一課段:開篋猶存冰雪文

核心任務:本課段通過完成“三個任務圖表”,,指導學生自主完成初讀全書的任務。

一、學習任務

1、章回爲綱。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梳理回目任務表,瀏覽《紅樓夢》全書,開啓閱讀之旅。

2、理清人物。結合單元閱讀指導以及《紅樓夢》的序言前言、凡例、註釋等學習資源,把握作品基本內涵。以第二回的“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爲基礎,製作一張《紅樓夢》人物關係圖。

3。積累字詞。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疑難字詞,也一定會讀到很多優美的字詞,不妨隨讀隨記,積累下來,並按照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語言積累”所學的方法,設計一份初讀《紅樓夢》字詞指南”,加以整理歸納,並且分享展示。(選做任務)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學習資源

1、《紅樓夢》原著,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

2、《紅樓夢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xx年8月版。

3、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

四、學生活動

1、梳理《紅樓夢》全書回目,也可以只整理前八十回,完成紅樓夢迴目梳理表。梳理的任務項目可多可少,少則僅梳理回目中出現的人物即可,多則可增加環境、情節等,最後綜合分析所梳理的項目有什麼特點。此項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古典章回小說的閱讀方法,先讀回目,把握小說主要內容。參考表格如下

《紅樓夢》回目梳理表

回數回目人物情節環境……

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

綜合分析

學習指導:

人物分析注意:回目中出現了多少人物,這些人物出現的頻次,人物稱呼有什麼特點。

環境分析注意:人物活動的環境可以按照一個標準進行大致分類,比如賈府類和非賈府類、虛幻類和實景類,然後加以簡要概括分析。

情節分析注意:主要針對寶黛愛情和賈府盛衰。

2、製作人物關係圖。結合單元閱讀指導以及《紅樓夢》的序言,前言,凡例,註釋等學習資源,把握作品基本內涵,以第二回的“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爲基礎,製作一張《紅樓夢人物關係圖》。人物關係圖的製作可以參考中國地圖出版社的《紅樓夢地圖》。

3、讀書積累。學生獨立完成了前兩項任務,把握了基本內容,理請楚了主要人物的關係,就可以比較順利地進行整本書閱讀了。閱讀順序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是從前往後通讀全書;二是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跳讀全書;三是針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回目,帶着疑惑跳讀全書。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字詞。

參考表格:

〈紅樓夢》初讀字詞指南

回數疑難字詞絕妙好調備註

第一回

……

綜合分析

五、學習評價

在班級展示學生編制的《紅樓夢》回目梳理表、主要人物關係圖和初讀字詞指南,組織學生討論制定評價標準,並進行評選表彰。

第二課段:不解紅樓枉讀書

核心任務:編輯《紅樓夢》選本,學生根據自已的閱讀偏好,自願結社,共同確立一個角度,確立一定的標準,對全書進行選本編輯。

一學習任務

1、自願結社。依據閱讀《紅樓夢》的偏好組建學習社,參照第三十七回的“秋爽齋偶結海棠社”,組建《紅樓夢》學習社。

2、選本編輯。按照學習社制定的選本標準,篩選出相應內容進行編輯整理,個人自願領取篩選和編輯任務。

3、互評修改。學習社之間相互審閱選本初稿,各學習社自主組織完成選本修改任務,最終提交定稿版本。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學習資源

1、《紅樓夢》原著。

2、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鑑賞(修訂重排本)》,中華書局20xx年版。

四、學生活動

1、自願結社。選擇第一課段任務完成優秀的學生,讓其各自負責結成學習社。依據第三十七回中探春的“花箋”,撰寫封結社邀請信箋,寫明本學習社的`名稱、要求、分工等內容,完成團隊成員招募。仿照第四十五回的記載,設立監社御使,負責組織學習社成員編輯《紅樓夢》選本。

2、選本編輯。監社御使組織學習社成員圍繞《紅樓夢》選本的編輯展開閱讀學習任務。

首先確立一個角度制定選本選文標準,對《紅樓夢》全書進行篩選編輯。

推薦角度有:《(紅樓夢)詩詞選》、《木石前盟—一寶黛愛情選本》,《飛鳥各投林——賈府衰敗選本》,《閒話下酒一串場人物選本》(甄士隱、賈雨村、冷子興、劉姥姥),《女人是水做的—————金陵十二釵選本》《男人是泥做的————————幾個重要的男人選本》等。其他可以參照單元學習任務3提供的欣賞角度進行選本編輯,比如《樓夢醫藥養生藥養選》《紅樓夢)服飾擺設選》等。

其次明確學習社成員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選本編輯,並完成三項基礎工作:一是分析選文的閱讀障礙點,篩選出相關詞條,查閱有關工具書進行準確註釋;二是節選可能會導致關鍵信息缺失,結合原著上下文語境對缺失的信息進行概括性補充,確保選本內容的流暢完整;三是根據選本的內容,,適當地進行插圖、插畫裝飾,設計製作一個與選本主題相關的封面。

最後提交選本初稿,選本具體的形制可以參考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鑑賞(修訂重排本)》。

3、互評修改。學習社相互審閱選本初稿,從選本的簡潔性、完整性、流暢性,註釋的準確性,封面設計的恰切性等角度對選本初稿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改意見。監社御史根據修改意見,組織修改,並撰寫一份修改情況說明反饋給互評的學習社。

五、學習評價

在一定範圍內傳閱展示各學習社的《紅樓夢》選本,通過互批互評促進交流提升。

第三課段:百讀紅樓百動心

核心任務:完善《紅樓夢》選本併發布作品

一學習任務

1、撰寫選本前言

2、請人撰寫選本序言。

3、發佈選本作品。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學習資源

1、《紅樓夢》選本。

2、網上相關資源。

四、學生活動

1、針對本學習社的《紅樓夢》選本內容,從語言藝術、人物塑造、情節敘事、細節刻畫、文化內涵、小說主旨等角度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確立一組關鍵詞,,查閱相美資料,結合選本具體內容,有理有據地寫一則800字以上的文學短評。監社御史在此基礎上,組織一場學習社內部文學短評研討,綜大家的觀點,請學有餘力的同學按照前言撰寫的基本要求,參考《紅樓夢》的前言內容(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查閱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紅學著作,寫選本前言。

2、針對本學習社《紅樓夢》選本的情況,寫一封邀請函邀請合適的親人朋友或者是文化名人,爲選本撰寫序言。

3、本次《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的最終成果,就是各學習社要發佈最終成型的《紅樓夢》選本作品,印刷製作定稿的紅樓夢)選本作品,製作一張作品海報,全年級舉辦一場作品發佈會。

五、學習評價

全年級舉辦一場《紅樓夢》選本發佈會,現場可以設置幾個維度的獎項:最佳內容、最佳前言、最佳序言、最佳美編、最佳海報、最佳學習社。對本次《紅樓夢》整本書學習進行多個層面的鼓勵和表彰。

【專題評價】

一單元核心問題

閱讀《紅樓夢》,核心內容是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一書,把握著作整體的藝術架構,提升閱讀鑑賞長篇古典章回小說的能力,構建整本書閱讀的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專題的核心任務是編輯《紅樓夢》選本,引導學生通過梳理回目整理閱讀字詞、製作主要人物關係圖,獨立自主地完成初讀全書的任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偏好,結社組建學習共同體,確立一定的標淮,對著作進行選本編輯和評論研究。在組織學生閱讀《紅樓夢》一書的過程中,堅持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面逐步推進閱讀進程,儘可能兼容多角度,多層次解讀的可能。

二、測試反饋

有一篇題目爲“馬雲,你聽我說”的文章,用續寫《紅樓夢的方式,虛擬了紅樓夢裏的幾位人物進行網購的故事。專家高度評價此文,認爲“所有人物的口氣和原著很相近”,“非常到位”。

《薛寶釵好心忙代購王熙鳳討巧賺歡笑》選段:

話說寶玉於瀟湘館中正與黛玉談笑間,只見寶釵款款地走了進來,寶玉見寶釵進來,笑道:

“寶姐姐,你也來看看,林妹妹近日也不似從前那般哭喪着臉惜春傷時的,只是捧着個手機傻笑。我道元春姐姐從宮裏賜下各人的手機,也真真是有了妙用罷。古人有‘烽火戲諸侯,千金買一笑’之說,況且又是林妹妹的笑,哪怕萬金,也是值得的。”

寶釵笑道:“又杜撰了,前一句倒是有的,後一句只怕是你房間裏的晴雯鬧出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罷了。林妹妹有福了,將來是有個林妹夫要萬全買你一笑的呢。”

黛玉聽寶釵如此打趣她,羞得雙頰緋紅,撲上去擰寶釵的嘴,道:“看我不撕爛你的嘴。

閱讀上面的材料,聯繫《紅樓夢》原著,完成以下任務:

必做題:

黛玉“撲上去擰寶釵的嘴”,並且說“看我不撕爛你的嘴”。這個情節設計合理嗎?嘗試設計一個更合理的情節。

選做題(三選一)

1、在原著中,元春賞賜過幾回?都賞賜了哪些人?賞賜的都是什麼東西?

2、寶釵笑道:“又杜撰了……”在《紅樓夢》原著中,寶玉還杜撰了什麼?

3、簡述“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故事情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於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裏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爲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爲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後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着重於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衝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徵的基礎上,着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瞭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並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範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緻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爲“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覆、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後,要隨時觀察、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爲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後,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爲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佈局和人物關係。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佈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係也有了大致的瞭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爲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爲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佈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瞭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後,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爲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裏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爲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瞭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瞭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後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並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可分解爲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後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 (學生獨立完成)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爲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覆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麼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覆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於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爲什麼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麼“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衆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緻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於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爲完整整體。如:我認爲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範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鑑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佈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註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註,鑑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着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後,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範填寫,後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餘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後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三、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麼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爲小說的題目,你認爲合適嗎?爲什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爲“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爲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徵,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新年才過”“此後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爲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後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裏,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爲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裏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啓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爲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後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爲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後,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裏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裏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爲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註,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後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範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範,如:我認爲“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餘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彷彿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爲意,“我”也對四叔並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裏。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品味。)

三、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爲劇本,並利用週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後,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着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爲“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並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麼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願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牀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傢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爲什麼說:“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麼你認爲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裏,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着猛勇的惡魚,硬是拖着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着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着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裏,不,是從心裏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於《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讚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爲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鬥中體現他並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纔會有後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鬥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爲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麼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採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並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裏的老掌櫃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櫃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並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纔能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

(二) 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爲了激勵學生,可以採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 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 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於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於小說問題的未知性,複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爲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後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爲課堂教學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採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後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 案發背景

2、 現場勘查結果

3、 死者檔案結果

4、 有關人士採訪:

(提示: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後,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裏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後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爲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於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於選擇使用誇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於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後,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彙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誌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淒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繫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澱》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後,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裏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後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後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穫。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並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後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註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穫。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爲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爲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爲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後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後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鑑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裏的人》爲例。對於“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繫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着緊密聯繫,我們可以藉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後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麼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範、正義的法律法規,屬於“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於“落後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於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於這篇課文的讀後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爲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鬥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於套子”到不得不“衝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於《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爲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心中有薄薄的淒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爲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能表徵她主體性的行爲。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着,儘管那個人 “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 “ 哭了一個夜晚 ” 。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着,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於命運陰差陽錯爲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衝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於老船伕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揹負着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3、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2、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爲“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後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孃家抑鬱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爲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複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鬥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於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於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於父親爲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矇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於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後,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爲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後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悽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爲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於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於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於自己的事業,最後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後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麼做?

5.探究:是什麼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複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爲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採取“不抵抗政策”。家對於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捨,所以他最終“順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僞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爲,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衝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對於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後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着隔膜,懷着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爲一種社會思潮吸引着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着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裏。然而,隨着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後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醜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後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於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爲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爲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中國詩的本質特徵,學會比較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

2、梳理文章的寫作脈絡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法和比較閱讀法,提高閱讀中外詩歌的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閱讀和研究中外詩歌的正確態度,激發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來揣摩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錢鍾書先生闡述的中國詩特徵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作品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圍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錢鍾書,就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鍾書先生,他的衆多著作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註閱讀

全班學生在認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自主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1、默讀全文,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部分,開篇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交代了作者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作者在與外國詩歌的對比閱讀中,說明中國詩歌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第三部分:作者辯證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本質特徵。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中國詩的本質特徵。

明確:

(1)早熟而缺乏變化,“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裏而的輕鳶剪掠”。

(3)中國詩深厚情韻,富於暗示性,如“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儘裏看到了無垠”。

(4)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原因是,中國的詩格較輕,且中國古代詩人“對於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爲低品”。(相應板書。)

(三)品析語言,合作交流

1、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本文語言在形式上的特色,並在文中舉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四人爲小組,先自主學習再組內交流,教師巡場指導。

2、派代表總結髮言,其他組可以補充,教師引導。

預設:

(1)引用:豐富、巧妙、貼切。感受豐富,如引用豐富,將西方的“何處是”與中國詩歌對比,如“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加以說明中國詩的'藝術和思想體系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引用貼切,引用陶淵明、李白的詩和歌德、雷格的詩歌爲了說明兩國的詩內容相同,作風暗合,能切中要點地表達了觀點。

(2)比喻:生動、趣味、深刻。比喻生動,如把中國詩的“比重”比喻爲“好比蛛絲網之於鋼絲網”,又將中國的詩歌之短比作“輕鳶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將中國詩的狂放特質比喻爲“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學良心和鑑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來深刻指出評論家對於評論的對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類喻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規律,文中諸多處比喻都無不體現出錢氏語言之妙。(相應板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自述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錢鍾書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自由發言,並說明理由。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別人對錢鍾書評價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錢鍾書的瞭解。

2、師生共同總結,並佈置作業:聯繫課文,比較閱讀中國詩人舒婷《致橡樹》和外國詩人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評說這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五、板書設計

教師編制考試內容廣泛,考生往往無從下手,抓不住重點。推薦報名教師編制考試筆試網校高清課程(點擊購買,隨報隨學,不限時間次數。免費試聽)進行系統學習。關於教師編制考試相關最新資訊或備考點擊進入備考專題。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通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後,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說說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瞭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註釋,初步瞭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爲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啓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爲什麼而“憂”?

明確:

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說,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

(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藉以寄託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藉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通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

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比喻賢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詩是表達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爲什麼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後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學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麼?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爲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啓示,題材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掌握一些文言詞的詞義。

2、正確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2、難點:學習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

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

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背景簡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爲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爲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報“見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並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並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細緻的觀察能力,能夠發揮聯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並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並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並試着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並解釋“感懷”意爲“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採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二)整體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着問題通讀全文,並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麼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引題——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爲主,最後一部分抒情爲主。

(三)深入研讀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着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並回答

a、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係和睦)

b、在抒情的部分裏,作者是如何感懷?

(近:自我懺悔;遠:借景懷人)

2、範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牆”“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她常常彎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後她有時逗着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有愛人在的景色,纔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

(蘇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爲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爲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對於高中的學生而言,《項脊軒志》屬於初中已學課文,用這一篇來導入似乎更符合“溫故知新”導入的理念,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爲拓展來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合適。在以後的設計中,我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構成與接受度,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與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