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熱】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熱】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詩大意,並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着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

進過幾輪互動,教師點出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1語句囉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後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爲有好的詩句清晰細緻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個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詞不多,但影響後世甚大。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體出示“律詩”的'相關知識:律詩是一種中國詩歌體裁,體詩的一種,興盛於唐。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每句有幾個字就稱幾言,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稱一聯,共四聯。分別稱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首的頷聯、頸聯的兩句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並找出詩中所描繪景物的地點。

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着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着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點明地點,即孤山寺北賈亭西。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後回答: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景物?這些觀察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描寫了水、雲、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爲如下兩組:

水、雲、花、草______________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動景

則,此處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教師須着重解釋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兩句是寫願景。因爲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2.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

3.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爲什麼?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後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羣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羣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誇張,用雲水同低誇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雲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口頭描述寫成一篇200-300字的習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爲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一,形式爲內容服務,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傑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敘事詩,帶有強烈的諷喻色彩。詩的開頭先交代時間和背景。終年勞作的農民,到了五月麥收時節更忙了。這時候,婦女們帶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來到田裏給正在收麥的人們送飯送水。男人們正在埋頭割麥,他們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雖然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卻全然不顧,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長能夠多幹一些活。這是寫的'全景。在這個景的襯托下,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婦人懷裏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爲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爲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爲什麼交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爲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於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着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引導探究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敘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後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計劃

20xx新學期計劃新學期又開始了,新的學期,新的開始。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着,在喜悅中收穫着。我要把自身的不足和收穫的經驗,轉化成這學期的工作動力。本學期,我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我做了如下教學安排:

1.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爲了上好課,我打算做以下面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2)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3.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4.個人成長:

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本學期我將注重開拓視野,訂閱專業雜誌,瀏覽音樂網頁,隨時記下可借鑑的教學經驗、優秀案例等材料,以備參考。不斷爲自己充電,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紮實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在這一學期裏繼續提高。

5、和家長的溝通工作:

本學期我除了用電話、聯繫本、等方法在平時的時間與家長們的互動交流外,還會增加更多新的渠道。並努力在自己創立的博客網頁上發表學生的作品,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認識,爭取更多的與家長們聯繫、溝通。“越是對事業愛得深,越感到自己對事業的不盡職。”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積極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使自己的工作更紮實、更有效、更完美、更優秀。

教學方法

1、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來自於對老師的喜歡。所以,老師平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喜歡自己。下課時,學生幾乎與我沒有什麼距離,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說知心話;上課時,學生比較尊重我,也比較喜歡聽我講課。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那麼可愛,我喜歡每一個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們,愛他們。因此,師生關係融洽了,學生對學習語文就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興趣有了,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漸漸地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的興趣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後勁力量。

2、培養讀記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深知落實好一個“讀”字,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會收到背誦和積累知識的效果。一直以來,我都堅持利用安排的早讀課時間。我的早讀課,我會早早的來到教室,要求學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學習夥伴互相聽寫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詞或是古詩、日積月累,生字、古詩、日積月累要求自己默寫,默寫生字時,要寫拼音、生字、組書中的詞,書中的生詞要求互相聽寫,兩人聽寫完後,互相批改。如有錯,再把錯的抄寫三面,然後再把錯的默寫一面,做到字、詞、古詩、日積月累人人過關。第二件事,要求學生讀記本單元該背的內容。第三件事,預習今天要上的新課,主要是把新課讀熟。陪隨學生晨讀,師生共同踐行古人的教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日積月累中會慢慢地感受到語文內涵豐富、外延廣闊、魅力無窮,對他們升入中學以後學習語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培養學生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學質量又明顯體現於學生素質是否真正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提升表現於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基礎知識包括:拼音、文字、詞彙、句子、語法、修辭、邏輯,乃至細小的標點等等。實踐中我感悟到:嚴把關,是提高畢業成績的關鍵。處理複習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則在字、詞、句、段、篇都進行全面而系統的錘鍊和掌握。應依據教材結構分章節對學生進行歸類複習,每一個知識有它的特點及規律,老師必須把握,對學生要講清、講透每一個知識點,做到講練結合、舉一反三。切記應付了事,完成任務。在同學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後,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遷移運用的培養,在閱讀和寫作中鞏固、運用。在做一些複習題以後,老師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講,這樣會勞而無功、枯燥無味。歷屆畢業班,學生做的複習題,我幾乎沒有對改過,都是讓小組合作對改,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舉手示意,老師立刻幫助解決。因爲爭論中解決了的問題,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學習起來不感到疲乏。

4、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對作文選材的把握是學生下筆時的難點,作文佈局的不合理和文筆的低劣是六年級學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關卡。每寫一次作文,老師要精心指導,教會學生審題、選材、構思、修改,多讀例文。教學一次作文,老師必須要求學生寫好一次作文,不能佈置學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課堂上完成。評改作文小組解決,由組長牽頭,大家一起找錯別字,找用詞不當、詞語搭配不當的地方,找語句不通順的地方,看開頭和結尾寫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說了算。這樣的批改方式,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5、培養閱讀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學生興趣培養的功效體現。尤其是在本期,小學和這個銜接時期更應該培養學生一些良好的習慣:

1、課前有主動預習,上課勤作筆記,課後自覺的習慣。

2、閱讀過程中有查閱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自己解決生字、新詞。

3、閱讀時自己提出問題,邊讀邊思考,設疑研讀的習慣。

4、有敢於答問,大膽質疑、辨疑的習慣。

5、討論時有聽取同學的意見,判斷是非,如對的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的習慣。

6、鼓勵學生多讀作文書,多看課外書,增加知識儲備,豐富寫作素材。

我班學生有這樣一個習慣,還沒上的課文,學生自覺地往後讀,還沒要求背的課文和日積月累,學生會自覺去背。所以,老師在教學新課時,學生對新課已經很熟悉了,上起課來就比較輕鬆。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學會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瞭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理解“諱疾忌醫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自讀自悟瞭解蔡桓公“諱疾忌醫”的語言神情,反覆的讀扁鵲的解釋,明白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注意讀音和區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人物的語氣。

3.瞭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

重點難點

自讀自悟瞭解蔡桓公“諱疾忌醫”的語言神情,反覆的讀扁鵲的解釋,明白寓意。

教具準備

1.查資料瞭解扁鵲和蔡桓公的生平。

2.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檢查預習(10)

1.自讀課文,留心生字新詞的讀音。檢測正音。

2.提出自己還不理解的詞語,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4.簡介扁鵲生平。

二、激發興趣,深入研讀(20)

1.同學們想把這個寓言故事演一演嗎?

(引導明確要演好故事,必須先精讀課文。)

2.自由分組,研讀課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纔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讀悟結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發現時間的變化,即時間順序:一天——過了十來天——十來天后——又過了十幾天——五天以後。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斷惡化:病在皮膚——發展到皮肉之間——發展到腸胃裏——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鵲拜見蔡桓公神色動作的變化:站了一會兒——只好退出——連忙退出——立刻掉頭就跑——最後跑到秦國。

(鼓勵展開想象。注意精讀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語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說“醫生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請賞。“

②假裝沒聽見,沒有理睬他。

③滿臉不高興。

④覺得奇怪,派人去問原因。

⑤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

⑥病死。

(注意透過這些詞句走進蔡桓公的內心世界,指導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3)

四、佈置作業(5)

1.寫本課生字新詞。

2.複述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諱疾忌醫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點難點

自讀自悟瞭解蔡桓公“諱疾忌醫”的語言神情,反覆的讀扁鵲的解釋,明白寓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8)

1.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和書寫。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的內容。

二、小組合作,表演評價(20)

(強調錶演和評價都要緊扣課文內容,最好能展開想象。)

1.小組合作,分角色,根據課文內容彩排。

2.表演評價:是否理解了解課文內容,人物形象是否鮮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諱疾忌醫十分有害)

2.你從故事中還得到了什麼啓示?

(比如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自己的壞習慣、壞毛病要儘早改掉等。)

四、佈置作業(10)

1.看拼音,寫漢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請( )見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一天,扁鵲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告訴蔡桓公皮膚上()。過了十來天,扁鵲第()次拜見蔡桓公發現他的病已經發展到()之間了。十來天之後,扁鵲第()次拜見蔡桓公告訴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裏。又過了十來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立刻掉頭就跑,因爲蔡桓公的病已經(),無藥可治了。

板書設計

扁鵲的診斷 蔡桓公的反應

扁 病在皮膚 豪不在意

鵲 病在皮肉之間 假裝沒聽見 諱疾忌醫

治 病在腸胃裏 滿臉不高興 十分有害

病 病在骨髓 覺得奇怪

結局在意料之中 渾身疼痛而死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愛蓮說》是七年級下學期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內涵,並對作品精美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和技能:積累文言詞語,疏通全文,瞭解文學體裁和什麼是“託物言志”。

2.過程和方法:反覆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精美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寫蓮花的句子,並體會蓮的高貴品質。

課文篇幅短小,雖寥寥幾筆,意卻在言外,有一唱三嘆之致。學生在多次誦讀的之後,能瞭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蓮”美麗的形象,優美語言的欣賞,並體會蓮的高貴品質作爲本課的重點。把託物言志的手法作爲本文難點。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基礎,能借助課文下面的註釋和已有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認識及模仿能力強。因此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淺入深,以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反譯並熟背課文;

2、瞭解襯托的寫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文中運用襯托手法的作用和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主題旨,理解映襯手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1、情景導入

由多媒體配樂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入情景)

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

學生初步感受“蓮”的形象

2、誘思導學

教師出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點撥指導。

1學生自讀課文:弄清字、詞、節奏。

2學生自讀把握語氣和節奏。

3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4分組疏通文意,學生對照註釋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3、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學生探究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1、什麼是“說”?

2、看課文註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開頭爲什麼先寫陶淵明和世人的愛好?

4、文中寫了哪些花?重點寫什麼?爲什麼要寫其他的花?

5、文章僅僅是寫花嗎?採用了什麼寫法?花與人有什麼關係?

6、哪些地方是寫蓮的?從哪些方面寫蓮的?

7、蓮花有什麼特點?作者爲什麼喜歡蓮花?

8、作者爲什麼發出“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感嘆?作者的感嘆說明了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學習合。成績不錯的學生更注和積累,成績略差的同學的理解並及時消化與及理。

讓學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4、朗讀背誦指導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實現。

男女生分段朗讀,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用書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過提問背誦課文,同時能爲理解性默寫打基礎。

5、拓展延伸

1與蓮花有關的詩歌

2寫幾句關於蓮花的話可以是對蓮花的描寫,學習本文的感受,對生活態度的`思考,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6、課文總結

1歸納主題(找出中心句)

2瞭解本文襯托的寫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寫蓮,還提到了什麼花?幾次提到?作用是什麼?

襯托的兩種類型——正襯,反襯

(1)陶淵明愛菊

世人愛牡丹(襯托,表現自己獨愛蓮,與衆不同)

予愛蓮

(2)菊花之隱逸者

牡丹花之富貴者(襯托,表現蓮的品格高出百花)

蓮花之君子者

(3)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何人(襯托,感慨世風惡濁,表現作者潔身自好)

牡丹之愛衆

板書設計

愛蓮說周敦頤

生長環境———濯清漣而不妖純真自然,不媚於世

體態———中通外直內心通達,行爲正直

香氣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亭亭淨植高潔獨立

風度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自尊自愛,令人敬佩

託物—————喻人

菊花牡丹對比烘托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我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求一種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把學生活動有機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培養他們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以獲取知識、提高素質、增長能力。設計的重點放在學生通過自學,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方法上,並把課堂當作他們能力展示的天地,激發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滿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有些學生還是沒有調動起來,我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多找尋方法,促進我和學生共同進步。

教學反思

一、內容太多,課堂太緊張。可以考慮減去課堂環節的“2、口語練習,同時進一步理解課文”,變之爲課外練習;補充資料可以再精簡,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詩朗誦或板書。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二、課堂朗誦不足,在課內完成背誦任務有點難。利用下午自習完成背誦任務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初步鑑賞淺易的古代詩詞”這一要求的具體內涵:“初步”意味着難度不會太大;“鑑賞”意味着不同於一般的閱讀,即:要在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能從詩詞鑑賞的角度,對主題、形象、情感、語言等進行賞析;“淺易的”意味着所選篇目會比較短小、易懂,如五絕、七絕等。基於這樣理解,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複習階段可重點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課本內容,打實基礎

要培養起自己的古詩詞鑑賞能力,首先必須學好課內的古詩詞。與過去的古詩詞學習相比,我們不僅要能多讀成誦,準確無誤地理解作品內容,還要能有意識的用鑑賞的眼光去品賞作品,並把有關鑑賞的知識在課本中點劃圈鉤,以便日後複習。

學好課內的古詩詞,絕對是形成鑑賞能力的基礎,特別是對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點把握。比方類似下面的這些古詩詞,就很值得我們在學習時細細地品讀,並認真記錄、積累相關鑑賞古詩詞的方法和文化。

古詩分類:

古體詩(古風):古詩、楚辭體、樂府詩、歌行體。《長歌行》

詩絕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體詩(格律詩)起承轉合

(五言、七言)律詩(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黃鶴樓》

1、按音律形式分婉約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陰》

詞:有單雙調之分,都有詞牌。

豪放派:代表蘇軾《江城子》“蘇辛”

曲:《天淨沙秋思》(小令)

敘事詩《石壕吏》

2、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詩《長歌行》《論詩》

山水田園詩《過故人莊》《滁洲西澗》

戰爭邊塞詩《使至塞上》《涼州詞》

懷古詠史詩《赤壁》

3、按題材內容分寫景抒情詩《浣溪沙山下蘭牙短浸溪》

詠物言志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即事感懷詩《泊秦淮》

贈友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們的特點分別是:

①山水田園詩: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②戰爭邊塞詩: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③懷古詠史詩:懷古詠史詩往往以歷史典故爲題材,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④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⑤詠物言志詩:以某一物爲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⑥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⑦贈友送別詩: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級上冊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

(1)末句的“放過”和“攔”用得精彩,爲什麼?請簡要分析。

(2)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詩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深刻哲理的?請做具體分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圍繞詩後的三個習題,我們可以瞭解這一類詩歌的鑑賞特點。第一題是品味特別有表現力的字詞——“放過”和“攔”,這兩個詞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山山相連的特點,寫得生動,富有情趣。第二題側重對全詩內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問題出現在眼前,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第三題則從整首詩的表現特點來設問,即用“行山路”這個意象來隱喻“人生充滿矛盾”的這一哲理,這是哲理詩常用的表現手法。

再如,八年級上冊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詩中“僵”與“孤”,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它們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簡要回答。

(3)作者的這個願望可以從哪些字詞見出?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表現的?

以上第一、二題跟前一首詩類似,側重語言的品味和主題理解。第一題“僵”、“孤”意爲臥病在牀,孤苦無助,其作用是以“僵臥孤村”來反襯“不自哀”,更顯其志堅定不移,

第二題,本詩表達了作者要爲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

第三題則涉及古詩詞鑑賞的其他一些特點。前一問需要我們平時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古詩詞中,常被用來暗示、象徵某種含義的有代表性的詞語,如詩中的“戌”“輪臺”“鐵馬”“冰河”就往往被用來暗示邊塞、戰爭等含義,這些典型詞語的積累很益於我們去把握這一類詩詞的內涵。第二問則涉及古詩詞寫作中另一種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過夢境曲折地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再如八年級下冊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1.對這首詩內容及意境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詩人起筆不落俗套,從相見之難落筆來襯托別離時的痛苦。

B.詩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發相思的悽惻之情。

C.詩中尾聯運用了典故,這是詩人藉以安慰自己,表達希望能夠再與親人相見的情感。

D.作者寫此詩其實不在寫情,而是爲表達被貶謫的痛苦與鬱悶。

2.詩中第二聯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還運用了諧音,是哪一字?諧什麼音?結合全詩可以看出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李商隱的《無題》是一首詠歎忠貞愛情的經典之作。結合提問,我們也能從本詩中瞭解許多詩歌鑑賞的角度、技巧及應注意的問題。如,第一題的A項中就涉及到古詩詞中襯托手法,B項中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項的典故運用和第二題中諧音使用,無不是古詩詞寫作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項則體現爲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把握,其中的“表達被貶謫……”還需要欣賞者對作者的生平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因爲李商隱雖然終身潦倒,但無被貶謫的經歷。這就告訴我們瞭解作者的生平情況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在鑑賞古詩詞時應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以上三首詩叢不同角度給了我們鑑賞古詩詞的啓示,所以,我們確實只有先學好課本中的古詩詞,並在學習過程中做一個“有心”人,纔能有助於我們打下一個古詩詞鑑賞的堅實的基礎。

二、整理積累規律,學會方法

除了學習階段打下良好基礎外,複習階段的`整理提煉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整理提煉,有意識地重溫並積累一些古詩詞鑑賞方面規律,乃是培養古詩詞鑑賞能力的關鍵。

7----9年級全六冊課本中共有古詩詞89首,1----6冊中分別有15、10、17、20、15、12首。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整理。如:

三、主題歸納

內容/情感題目作者朝代

送別詩,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勸勉友人樂觀開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離別之詩,抒發對家鄉的思念。《渡荊門送別》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別後對家人,對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隱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

《水調歌頭》蘇軾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溫庭筠宋

《蒹葭》《詩經》春秋

《無題》李商隱唐

表達思歸之心,羈旅之愁。《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

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表達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觀刈麥》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表達閒適恬淡的心情。《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東晉

《飲酒(其五)》

《遊山西村》陸游宋

《西江月》辛棄疾宋

表達憂國之思、報國之志、憂民之心。《過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雜詩》龔自珍清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杜甫唐

《漁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宋

《雁門太守行》李賀唐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飛來峯》王安石宋

《望嶽》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維唐

《觀滄海》曹操三國

抒發對自身遭遇的感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唐

《行路難》李白唐

《相見歡》李煜唐

抒發對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唐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現對年華已逝,好景不長的感傷。《浣溪沙》晏殊宋

對國事的關心,代父從軍的敘事詩《木蘭詩》《樂府民歌》南北朝

表達對愛情、理想的追求。《關雎》《詩經》春秋

四、典故歸納

古詩詞很講究用典,因爲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詩詞的容量增大,表達更生動、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古詩詞中的典故和所要表達的思想常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熟記典故是我們理解古詩詞的重要途徑之一。現將七――九年級含典故的詩句歸納如下:

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典故:聞笛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爛柯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了。在詩中的意思和作用:詩人是借這兩個典故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迴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詞中意思和作用:詞人在這裏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爲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詞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鄉與憂國、報國之情交織在一起。

3、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爲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詞人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這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年紀已經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氣。

4、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遣馮唐——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爲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5、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略”的。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這裏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詞人在這句中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後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盧——良馬名。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一踊三丈”馱他脫險。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寫了軍旅的生活和表現了抗金將士的英雄氣概。

五、意象歸納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寄託了詩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獨特的藝術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處

飲酒多表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鬱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醉花陰》李清照)

3、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李白)

4、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6、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

1.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折柳“柳”與“留”諧音,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殘月、明月、新月、玉盤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誌,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楓橋夜泊》張繼)

4、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李白)

5、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無題》李商隱)

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

2.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范仲淹)

3.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望江南》溫庭筠)

4.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風、霜、煙多傳達哀怨、惆悵、悽苦、蒼涼等情思。

1.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崔顥)

2.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雁門太守行》李賀)

3.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武陵春》李清照)

4.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

1.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武陵春》李清照)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龔自珍)

鬆堅貞高潔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贈從弟》劉楨)

梅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陸游)

菊堅貞高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陶淵明)

萍多傳達惆悵和哀愁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過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淒涼悲傷的象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曹操)

杜鵑

子規淒涼哀傷的象徵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鴻雁青鳥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無題》李商隱)

2、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王灣)

舟表達離情別緒、思鄉、愁苦之情。

1.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次北固山下》王灣)

五、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歸納

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王灣《次北固山下》

2)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說明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說明要有藐視和壓倒一切困難的雄心和氣概,纔能有所作爲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嶽》陸游《遊山西村》

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來形容進入一個別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絕處逢生的情景。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表達了任何腐朽勢力都不可逆轉歷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將茁壯成長的思想。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木蘭詩》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蘇軾《水調歌頭》

(8)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看得遠。王安石《登飛來峯》

三、適當課外操練,強化能力

當以上兩方面都完成了,我們可以通過做一定量的課外古詩詞練習來檢驗和強化能力。做這些練習時還要注意幾點:

1、知人論世。人:作者。瞭解作者的經歷、境遇、創作風格、文學素養等。世: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整個社會大背景,以及詩人當時的個人處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風格:李白:清新飄逸;杜甫:沉鬱頓挫。

2、分析主題,把握主旨——內容美、情感美

3、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情景交融)。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農村生活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超脫塵世、淡泊寧靜的心境。

4、品味語言、注意錘鍊字句——語言美注意詩歌的語言特點,分析修辭手法的運用,欣賞用得精練的字。

5、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託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諷今,直抒胸臆,烘托,對比,比興,象徵,以靜寫動,虛實想映,修辭手法的運用等。

以上對中考古詩文複習的一點初淺看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微課題目: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

二、教學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練優美,感情飽滿深沉,從中國人最關注的角度——倫理,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因此,無論從寫作技巧方面,還是從倫理道德方面,我們都可以從中挖掘非常寶貴的東西,這個微課,我從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入手,讓學生領悟深沉的父愛。從這一點說,我覺得在這個微課中,我們可以帶給學生兩個東西,其一,寫作技法之巧;其二,傳統美德之善。

三、教學特色:

從人物刻畫的細微之處:人物動作細節描寫挖掘寓意深刻的父愛主題,是這個微課的教學特色。微課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買橘。從父親的動作細節描寫切入,讓學生深刻領悟父愛這個主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望父買橘中父親動作細節的分析,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②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五、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您好,這個微課重點講解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們知道,在《背影》這篇文章中一共描繪了四次父親的背影,其中以望父買橘的背影最爲感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刻畫父親背影形象的。

(二)教學過程

播放幻燈片一:

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背影的?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

上縮;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教師:教師朗讀: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燈片所示)作者刻畫望父買橘的時候,爲什麼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運用了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那麼什麼是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呢?

播放幻燈片二:

人物的動作的細節描寫:即準確、細緻、生動地描人物富有特徵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身體狀況、身份、地位、心理、習慣、情感等等。

(教師對人物動作細節描寫進行解析)

教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父親動作細節描寫,來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播放幻燈片三:

1.分析父親買橘的動作描寫 ,說明了什麼?

走路的姿勢:蹣跚

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教師:首先,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蹣跚這個詞語寫出了父親年紀較大,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的背影!)

教師: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動作描寫,“探”可看出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地將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艱難過程。

“攀”,寫出月臺的高度,因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後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是非常吃力的;

“縮”,寫出了父親兩腳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險。

“傾”,父親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樣靈便,寫出了父親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描繪得很深刻。行動不便,步履艱難(艱難的背影!)

教師總結:通過這四個動詞描寫,一個父親爲我買橘子艱難,蹣跚的背影躍然紙上。 播放幻燈片四: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爲什麼還堅持爲我“過鐵道買橘子”?

教師: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爲什麼還堅持爲我“過鐵道買橘子”?

1.橘,有吉的諧音,裏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

2.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爲兒子解渴。

是啊,父親揹負着家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況下,還要爲已滿二十歲的兒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的事情,在這一切一切的背後,都凝結着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又偉大的愛。我們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朱自清寫《背影》就因爲文中父親引

的那句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厲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是在羞愧、傷悲、感恩等等複雜情感把自己激動得不行的情形下寫下《背影》創作的。在望父買橘這個片段中,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是我們不僅好像看到父親憨厚朴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着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三)作業佈置

動作細節描寫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真實可感,個性特徵更加鮮明。一個或一處成功的動作細節描寫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肯定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也許是一聲輕輕地叮嚀,也許是一次傾心的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一個溫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這些細微的關心,你有用心體會過嗎?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段發自內心的告白,然後讀給父母聽。要求在描寫人物行動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麼,更要寫出他在怎樣做,把爸爸/媽媽“怎樣做”時常常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描寫出來。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文中作者望父買橘細節的分析,體會到了父親對朱自清先生平淡卻深沉的愛。也讓我們學會了珍惜身邊偉大的親情。謝謝您認真看完這個微課,謝謝。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設計背景:

1、這是本人從小學轉教初中語文的第一節課,雖然是初一,但是在教學上還是有很多困惑。

2、班裏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是自己六年級是教過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本校小學生升入的,剩下的則是其他兩所學校考入的。

3、這也是學生們進入初中後的第一節語文課,對初中語文課和語文老師都充滿着好奇。

教學創意設計:

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使學生明白怎樣學好語文(怎樣的老師——怎樣的語文課——什麼是語文——怎樣學好語文)

教學簡要環節:

1、不熟悉我的學生希望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2、熟悉我的學生介紹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3、學生自己探討語文課應該怎樣學上。

4、探討什麼是語文。

5、探討怎樣學好語文。

6、協商佈置作業。

教學實錄選萃:

一、不熟悉我的學生希望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師:我是本學期大家的語文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攜手,走向語文。那麼,有些同學不認識我,你希望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生:希望老師幽默,不要太兇。

生:希望老師的作業比較少。

生:希望老師知識淵博、說話風趣。

生:希望魏老師是一個可愛的人。

生:希望魏老師是一個溫柔的人。

二、熟悉我的學生介紹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師:認識我的老師向大家介紹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注意,要具體,要使用先概括後具體的結構,或者先具體後概括的的結構方式。

生:魏老師是一個上課嚴肅認真,是嚴師,下課和我們打成一片,是益友,嬉皮笑臉的。是一個上課“辣”,下課“甜”的老師。

生:魏老師的作文課教得特別好。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設一個圈套就完成了一篇作文。

生:魏老師是我見過得秀的老師。課上的既嚴肅又活潑,對同學都一視同仁,可後又像一個我們的好朋友。

生:魏老師是我最見過得最會偷懶的老師。作業都是讓我們學生自己相互檢查批閱,作文都讓我們自己點評。

生:魏老師是我聽過得最兇的`老師。聽班同學說,魏老師一生氣,眼睛就睜得比燈泡還大,聲音就像老虎的一樣。

三、學生自己探討語文課應該怎樣上。

師:好,現在大家都聽到了有關我的介紹,各個側面都有,但都是一面之辭。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就會有更深入地瞭解,用一句歇後語說:騎驢看唱本——走着瞧!那麼,你覺得語文課應該怎樣上,你纔會喜歡?

生:老師應該提出問題,讓我們自己討論,然後我們自己解答,不能什麼問題老師都講清楚了。

生:老師還是應該作業讓學生自己批閱,特別是作文,在相互批閱中可以借鑑其他同學的長處,學習其他同學的好句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生:老師可以讓我們查閱大量的資料,然後帶着資料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交流。

四、探討什麼是語文。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可以聽出,對學習語文大家都很自信,都相信通過努力,自己一定能夠學好。那麼我還要提出一個問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和語文打交道,整整六年了,你認爲什麼是語文?

生:語文就是“語”和“文”組成的,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心聲的話就是“語”,寫下來就是“文”。

生:語文是生活的殿堂。

師:這兩個同學的發言很精彩,語文就是美的,美在它可以記錄生活中我們的喜怒哀樂,記錄大自然的時令變遷,美在通過它我們可以瞭解別人的心聲,可以看到異地的風景。所以,我們要學好語文。

五、探討怎樣學好語文。

師:既然語文是美的,我們就要學好語文。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生:學習語文就要三多,多說、多讀、多寫。

生:學習語文就要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細節。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既然語文是美的,我們學習語文就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多發言,積極主動地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多讀書,和文學大師的心靈接通,多寫作,記錄自己的生活歷程,就能學好語文。而且,如果說語文是一座高樓大廈,那麼構成這座大廈的的每一塊磚就是每一個詞語,就是每一句話,所以,我們要學好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才能學好語文。

六、協商佈置作業。

師:這節課是一節見面課,作爲一節完整的課,同學們還覺得缺少什麼?

生:佈置作業。

師:佈置怎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生:寫一篇作文,就寫今天的第一節課。

師:這節課怎樣寫?可以寫人——魏老師。可以敘事——第一節語文課。可以抒發感受——對人、對事、對語文。任選一種寫法。

生:還應該有預習的作業。

師:怎樣預習?佈置怎樣的作業?

生:課文讀熟,字詞會寫,課後問題要思考。

師:這就是作業,這可是大家自己佈置的作業:作文和預習。既然是自己佈置得就一定要說話算數,一定要完成,而且要書寫工整。

生:詞語抄幾遍?

師:寫會爲止。願同學們真正學好語文。下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論點及論證方法。

3.體會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內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生在世不過短短百年,但是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會遇到無數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小到選擇今天吃什麼,去哪裏玩,大到可能會面臨生與義的選擇,當你們面臨這樣的選擇時,又會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傾向哪一邊呢?有同學說了文天祥的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的同學說到夏明翰曾經說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看來大家在生與義之間都選擇了後者,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看看在生與義之間孟子是如何進行選擇的。(板書:魚我所欲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注意字音、停頓、節奏等。

明確:字音規範,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2.學生自讀,解決重點字詞。

明確: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爲:今爲(介詞,爲了)宮室之美而爲(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動詞,做)也。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論點。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板書:生、義)

2.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3.小組討論,孟子爲了闡明自己的論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逐層展開?

明確:①比喻論證。

“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並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

②正反對比論證。

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與事實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

④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板書:比喻、道理、對比、舉例;捨生取義)

4.結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學過的文章,思考總結孟子文章的語言特點。

明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完本篇文章,在現在這個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2.師生互動總結。

3.作業:現實生活中,面對着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爲話題寫一篇小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文言文的特點,進行反覆地誦讀,讓學生讀通、讀懂、讀出韻味。學生能夠在讀中明確孟子的性善論的思想,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學會辯證地分析與認識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使文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理解歌詞大意。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誦課文。

2、難點:理解歌詞大意。《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一二兩班學生少部分愛回答問題,勤思考,愛動腦;但

三分之二的學生思想懶惰。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到過黃河嗎?(生回答)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黃河。(出示黃河資料)這就是黃河,1938年9月,我國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了壺口瀑布,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

三、感性認識並瞭解作者:

1、師生共同欣賞黃河照片和錄象,並請一兩個學生談觀後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享年89歲。

四、朗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劃分朗讀節奏。

2、①教師範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3、可能認錯的字:

氣魄pò山巔diān狂瀾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擊,比喻聲勢浩大,氣勢雄偉山巔:山頂

浩浩蕩蕩:形容水勢大,引申爲廣闊或壯大哺育:餵養,比喻培養

狂瀾: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動盪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擊,比喻聲勢浩大

4、朗讀要求:

(1)、詩歌分爲朗讀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2)、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3)、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4)、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五、小結:

A學生能夠積極把握字詞;B學生閱讀興趣濃,善於發表見解;

C學生樂於有感情地朗讀。

六、作業:抄寫生字詞。

第2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關於黃河的著名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2)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4)白日衣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三、內容研討

1、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黃河,在歌頌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你覺得這些句子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一往無前,無堅不摧。)

2、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爲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讚頌的?

提示:以“啊!黃河!”爲標誌分爲三層,分別從黃河的歷史貢獻,地理特徵,自然特點這三方面歌頌了黃河。

3、詩人在歌詞前還加了一段內容,這段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邊思考:朗誦詞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鋪墊、概括、總起、提示】

4、歌詞中,哪些詩句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哪些詩句集中讚頌了黃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的地方。用聲音來表現它的英雄氣魄(指名讀)

問:在哪些詞句上我們需要特別的注意,把它讀好?

“望”、“奔”、“掀”、“劈”、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小結:我們要讀好詩歌,一定要讀好關鍵詞句。(生齊讀)

(2)你發現最能體現詩人對黃河讚頌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三個“啊,黃河”。】

①提示“三個‘啊,黃河’”讀法是不是一樣處理的呢?爲什麼?

第一個“啊,黃河!”應讀的舒緩深沉(重點詞:搖籃)。第二個“啊,黃河!”應讀的堅強有力(重點詞:屏障)。第三個“啊,黃河!”應讀的高亢激昂(重點詞:臂膀)。最後兩句“像你一樣偉大堅強!”號召我們向黃河學習,充滿戰鬥決心,要讀的鏗鏘有力。

②指三名學生讀,評點。

③齊讀,提示:語氣逐漸加強,感情逐漸加深,深情、堅定、激昂,讀出變化!

5、總結讀好詩歌的方法: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抓住關鍵詞句。

6、分角色朗讀。

7、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爲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8、再次朗讀: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齊讀詩歌,共同讚頌黃河,讚頌偉大的中華民族。

四、總結:

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強大到無人敢欺凌。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在用各種方式來欺負我們。所以,我們今天仍然要以黃河爲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爲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二、三

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唱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教學反思:隨着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的氣魄,回想着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的戰士抗擊敵人的氣概,是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黃河頌》給了學生一個瞭解先烈精神的機會。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授課人: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自學指導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麼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後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爲“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爲了有別於“大李杜”,後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爲“小李杜”。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

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地方。

《後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由於陳後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後庭花》也就成爲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3、學生示範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反覆品讀,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麼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悽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裏把船停在岸邊,*在酒家。)“籠”是什麼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麼?(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註解。(指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後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爲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衆,有點歌者。沒有聽衆,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衆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羣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着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羣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簡介作者:杜牧:唐代的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他喜讀兵書,爲人剛直不阿,後來,由於捲入黨派紛爭的政治旋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施展。著有《樊川文集》。那麼唐代還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後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爲“大李杜”。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爲了有別於“大李杜”,後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爲“小李杜”。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五、當堂檢測

1、背默本詩

2、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六、抽查清

介紹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初中語文閱讀課文本解讀能力

1 在理解中建構

文本的合理解讀就是要準確的理解,對文本構建的世界進行感知和探尋,讓自己走入文本中,體會文本世界的意義和情感。對文本的理解要對作者的思維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應該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將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駕於文本之上。解讀者應該實現與文本的近距離貼近,在建構文本的同時激活與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養和感悟力。

2 在整體中關注局部

初中語文閱讀教材是靜態的文本,語文教師不僅是教材的解讀和傳授者,更應該是課程的開發和創建者。教師要按照語文閱讀教學課程標準規定,結合本文的特點,在一定的高度上對文本進行整體的感知和解讀,從專題和板塊中解讀文本的體例、內涵、人文精神等。語文教師要正確解讀本文蘊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讀能力,處理好本文詮釋的整體和局部的關係。語文閱讀文本有許多空白點和爭議點,教師要在解讀整體的同時,對這些局部和細節進行關注。教師要對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開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想象並加以拓展,實現本文的個性化和創新性解讀。

3 在確定後關注模糊

語文閱讀文本的寫作大意基本能夠確定,閱讀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脈絡、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確,不能隨意改變或者曲解,更不能將主觀想法強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學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們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卻很難與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 在多元中重視一元

文本豐富的人文內涵孕育了文本解讀的多樣性,文本的終極價值具有多層取向,文本解讀應是多元的。文本解讀的多元化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與標誌。文本的意義是無限的,因爲它永遠處於與解讀者對話的意義生成過程之中,解讀者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文本解讀也要重視一元,也就是在解讀過程中選準一個角度把文本讀深、讀透,讀出文本的本來面目和文本中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藉助“歷史學解讀法”,以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藝術風格、創作意圖和動機爲解讀出發點,以恢復作者的原意爲解讀目的。

二、初中語文閱讀課文本解讀的有效教學設計策略

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直接決定閱讀課堂教學效果,因爲教學活動和過程要依據教學設計開展,因此必須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將對語文文本的良好解讀融入教學設計中,提升其對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

1 教學設計展示出文本的審美性

語文教學承擔着初中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使命,因此,閱讀教學設計應該凸顯審美性,預設出美的教學環節和過程,培養學生審美的意識和熱情,通過審美性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審美認知和表達能力,加強審美修養和態度,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在生活中傳播美和實踐美。

2 充分預設,突出閱讀教學的生成性

語文閱讀教學要體現文化的建構和生成,因爲教學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師生都有鮮活的思維和情感,因此教學活動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學設計必須體現這種生成性。初中語文閱讀教師要掌握課堂教學的現場生成性規律,能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爲課堂變化與意外問題預留彈性空間,實現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應變方案。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情,對文本進行科學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同時在文本內容上選好切入點,預設寬鬆的解讀空間,能讓學生進行深入挖掘,實現文本資源的創新和豐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構築文本思想內涵,培養自由、創新、具有個性化的文化主體意識和能力。

3 追求個性化設計,促進初中生人格發展

語文閱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師生雙方在閱讀中體驗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是實現個性化文本解讀的重要紐帶。教學設計的個性化過程,能凸顯教師的獨特教學魅力和風采。語文教師應該把握本文精髓,針對自己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能科學進行解讀和指引,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運用教師的本文解讀體會和教學經驗,充分展示個性色彩,尊重學生個性體驗和感受,讓不同性格、愛好、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思想上的昇華與人格的完善。

4 體現實效性設計,凸顯本文的教育與文學功能

閱讀教學設計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將文本資源進行優化重建,能對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同時要注意教學設計問題的梯度性,能分層設計,使不同學習梯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穫。教師不僅要重視文本解讀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能在對文本的文學解讀過程中,增強學生對文學的嚮往和思考,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文本解讀和設計是有機統一的,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理論和修養,對文本進行獨到、精細、準確的解讀,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將智慧和體驗凝聚成有效教學設計,爲創建良好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做出貢獻。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材說明、分析:

本篇課文爲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爲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爲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爲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4)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

三、程序設計說明: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麼是小說?小說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3、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4、找出《故鄉》中運用反覆與對比的地方。(看前四個自然段)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纔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

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小結: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爲實際運用能力。)

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詩大意,領悟全詩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本課,初步掌握閱讀古詩的一般方法,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古人的思想情懷,提高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過故人莊》的閱讀。指導古詩的一般閱讀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個板塊:選點突破

一、快樂起跑:

導言: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學習古詩詞就是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提高文化素質,陶冶情操。由於年代久遠,繼承古代燦爛文化,重點應是誦讀、背默、積累。難點是閱讀及鑑賞古詩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尋找打開這扇古代文化寶庫大門的鑰匙,欣賞顆顆璀璨明珠的風采。

二、預習考查:

點撥1:順暢朗讀五首詩,考查字音。

強調:荒穢 hu ì 草木長zh áng 雞黍sh ǔ 郭外斜xi á

開軒xu ān 場圃p ǔ 重ch óng 陽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沒m ò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闥t à 雞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復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門

點撥2:選點《過》詩,整體感知。

①《過故人莊》作者是誰,哪朝人,選自哪本書?

明確: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陽集》

②《過故人莊》一詩從詩題看的大意是什麼?

明確:詩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請到家裏做客時對田園情趣的感受。過:訪問;故人:朋友;莊:村莊

③投影村莊、青山、綠樹的簡筆畫,結合全詩內容聯想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感受是什麼? 明確:“還來”——喜愛

三、指導節奏

①節奏常識:

點撥:1、古詩五言句按音節劃分一般是:2/2/1。例如:綠樹/村邊/合。

2、有破讀現象時,要按意義劃分。例如:故人/具/雞黍。

訓練:按音節兼顧意義的方法對《過》詩進行節奏劃分,並說明理由。

明確: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強調:古詩節奏劃分的標準是音節兼顧意義的。所以,懂字詞,說譯文是正確劃分古詩節奏的關鍵。

②書讀百遍

點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要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考查:選2—3名背誦。

四、熟讀體會

點撥1: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用四個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書:明確:邀“我”作客——山村風光——把酒閒談——重陽還過(訪問)

點撥2:語言美表現在敘述與描寫相結合,判斷哪些是敘述句,哪些是描寫句,從情味的角度談好在哪裏?

明確:

敘述: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準備好美味飯菜,請我到村居的農家做客。情味:“具雞黍”、“邀我”——真摯的感情、愉悅的情趣

敘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②近處,綠樹環抱着村莊;遠處,城外青山連綿不斷。

情味:“綠樹”、“青山”——清幽恬靜的氣氛

描寫: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③軒窗一開,撲面而來的是穀場和菜地,遠處是綠樹,青山,知心朋友們喝着酒,談談農事,風兒送來陣陣泥土和莊稼的氣息。

情味:“面”、“話”——令人陶醉的風味

④重陽節我還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還來”——融洽的感情、喜愛的情趣。

描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點撥3:詩人對田園情趣的感受是什麼?

明確:閒適恬淡(景美情美,樂在其中,令人陶醉)

強調:析文句、品字詞,是領悟作者情感的關鍵。

五、品詩意境

創設情境,感悟情懷:播放喜悅基調的古曲,老師同時飽含深情地誦讀,學生閉目聯想和想象美好田園畫面。

點撥1: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看見了什麼?

明確:

我看見了:青青的山,綠綠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燦燦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場,鬱鬱蔥蔥的菜地;村民們在田間辛勤地勞動着;孩子們在捉迷藏、放牛

點撥2: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聽見了什麼?

明確:

我聽見了:雞在叫:“喔!” “喔!”;

鴨在叫:“嘎!” “嘎!”

詩人與朋友舉杯談農事,互相祝福

點撥3: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聞到了什麼?

明確: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氣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點撥4:同學們,透過詩,你們彷彿感受到什麼樣的'情?

明確:朋友的熱情,詩人與朋友之間純樸的友情,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激情。

板書:熱情 友情 激情

討論意境是指詩人寫景敘事要表現的情懷,品讀詩的意境的角度是什麼?

強調:透過詩,你彷彿看、聽、聞、感到了什麼,用自己的經驗去想象詩人的經驗,就會品味出詩的意境。

第二個板塊:指導學法

點撥:通過《過故人莊》的學習,請你談一談閱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明確:(附板書,用投影打出)

讀一遍,正字音;

讀二遍,懂字詞;

讀三遍,說譯文;

讀四遍,明節奏;

讀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達作用,作者想寫什麼。)

讀六遍,品字詞;(關鍵詞語用得好在哪裏。)

讀七遍,作想象;(看、聽、聞、觸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達什麼情感。)

讀八遍,會背誦。

六、家庭作業:

以詩的內容爲素材,融入合理、豐富的想象,以《過故人莊》爲題,繪風景畫一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導語

1、同學們!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將相和》裏面有兩個人物廉頗和藺相如,廉頗憑藉幾百次戰功位居上將,而藺相如僅僅憑藉“完壁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口舌之利位居上卿,廉頗不服氣,非要和藺相如比個高低,而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多次忍讓,最終廉頗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折服廉頗的是藺相如的精神和靈魂。人類的靈魂到底可貴、珍貴、高貴在哪裏呢?相信學了我國當代學者周國平的文章後同學們會有所瞭解。

2、不過,請同學們先不忙去了解周國平的想法,我先來了解同學們的想法。人的靈魂有高貴、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認爲人的靈魂高貴在哪裏?

答:有愛心、富有犧牲精神、能堅持自己的理想、誠實守信等等

3、題目中的“高貴”能否換成“高尚”?

“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靈魂通常用“高貴”。

二、拎清觀點並理清思路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是如何提出這個論點的?

(1)、題目點出來的。所以議論文,有時題目就點出了論點。

第一小節中的有關語句。

(2)、引用名言,並在分析名言過後得出本文的論點。這是什麼論證方法?引證。

(3)、背誦這句名言並講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場疾病或一場意外都可奪去人的生命,就像風中搖曳的柔弱的蘆葦,但人又是不可戰勝的,是無比堅強的,因爲他會思想。

2、周國平認爲人高貴的靈魂體現在哪裏?

(1) ①找出有關語句,總結得出“愛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麼論證方法來證明這一點?例證,舉了阿基米德、第歐根尼的例子。

③這些優秀人物把思想的權利看作生命的價值,他們爲了思想的自由,不屈從於權勢,更無懼於死亡。你能舉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嗎?

如爲了言論思想的自由而被權勢處死的蘇格拉底;爲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魯諾;法國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等。

(2) ①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

②用什麼論證方法?同樣是例證,舉了王爾德的例子。

③介紹王爾德其人和猶太人教育子女要愛書愛知識的故事。

④你所擁有的房子車子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你很容易因爲某種緣故而喪失它們,唯有你學到的知識和從中養成的思想是永遠屬於你的,只要你不願意,任何人都奪走不了。所以明智的人,高貴的人應該養成以求知識爲榮的.意識,要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

(3) ①有着純正的追求。

②用的什麼論證方法?也是例證,所以全文的主要論證方法就是例證。舉了少女專心讀書和青年畫家參看名畫展覽的例子。

③前面舉的都是名人的例子,這兒卻舉了普通人的例子,能否去掉或換成名人的例子? -

不行。那些都是名人的事例,沒有普遍意義。有這兩個事例說明普通的人也能擁有高貴的靈魂,使論述更嚴密準確。

④“動人的光彩”指什麼?在大多數人都追求物質生活的社會中,能堅守內心對精神的追求,不被外界誘惑,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當一個班大多數同學都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學習是得過且過,但卻有一個或幾個同學內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顧周圍環境的影響,依然能不放鬆自己的學習,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學習,那我們就說,這個同學的靈魂是高貴的。希望同學們都能積極地追求屬於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時光白白地耗費掉。

背誦這句話。

3、最後一小節能否去掉?

揭示了一個十分普遍也十分嚴重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爲了物質享受而放棄自己靈魂的追求,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精神空虛,迷失自己。這一節從反面再次強調了人要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讓自己的靈魂高貴。

4、區別這幾句話中“靈魂”的含義(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清楚本文所論的“靈魂”的含義):

①人的高貴在於靈魂:自由獨立的思想②他的靈魂深處有一絲懺悔:心靈③他是這個組織的靈魂人物:指這個組織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人物④他的靈魂已飛昇天堂了:宗教迷信中指離開人的軀體而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東西。

5、課後請模仿周國平分角度來論述的方法,同樣以《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的題目寫一篇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