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詩大意,並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着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

進過幾輪互動,教師點出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1語句囉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後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爲有好的詩句清晰細緻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個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詞不多,但影響後世甚大。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體出示“律詩”的相關知識:律詩是一種中國詩歌體裁,體詩的一種,興盛於唐。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每句有幾個字就稱幾言,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稱一聯,共四聯。分別稱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首的頷聯、頸聯的兩句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並找出詩中所描繪景物的地點。

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着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着春泥在築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點明地點,即孤山寺北賈亭西。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後回答: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景物?這些觀察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描寫了水、雲、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爲如下兩組:

水、雲、花、草______________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動景

則,此處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教師須着重解釋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兩句是寫願景。因爲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2.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

3.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爲什麼?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後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羣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羣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誇張,用雲水同低誇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雲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口頭描述寫成一篇200-300字的習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通譯全文。

2.分析屠戶和狠展開搏鬥的情節和過程。

3.掌握小說主題。

(二)能力訓練點

指導學生認清狼陰險狡詐的本質,體會屠戶內心世界的變化過程,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結合小說主題,讓學生了解到社會中確實存在假、惡、醜等陰暗面,教育學生要同它們作鬥爭,以淨化我們的社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四)美育滲透點

這個故事結構精巧、情節曲折、引導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描寫中體會屠夫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美。

二.學法引導

1.本文故事性很強,教學時,可採用講故事的方法,教師或基礎較好的學生先講故事,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如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以達到銘記於心的目的。

2.查閱工具書,結合課文註釋,掃除文字障礙,準確理解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要注意分辨。課文中有些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敵、顧、洞、隧。止、幾何。股”等。

3.反覆誦讀,理解課文的意思,領悟小說的生動描繪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理清層次線索,分析小說是怎樣通過動作和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狠的形象,表現各自的性格特點。體會一波三折、富於變化的`情節特點,文中狼和屠戶雙方矛盾的白熱化的轉變過程是“顧野有麥場”的描寫,精彩細膩,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礎上,對作品做拓展性思考:這僅僅是在寫狼嗎?

通過思考作品給人們的啓示,認真體味議論性文字的深刻含義,更深刻地理解小說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對情節和主題的把握上。要通過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在充分了解屠戶與狼之間攻防轉換和最終結局的基礎上加以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學生製作文言實詞以及“眈眈相向”、議論性句子的卡片,進行知識積累。

3.投影儀。

4.有條件的可製作多媒體課件,效果會更好。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熟讀課文,根據註釋嘗試翻譯,瞭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戶和狠展開搏鬥的情節和過程。

3.思考、歸納小說的主題。

4.背誦全文。

七.教學步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啓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繫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爲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後註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並能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將全文譯爲白話文。

2、結合圖畫,能講鄭人買履的故事。

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2、剖析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淨化學生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義,將文言文譯成通順、完整的白話寓言故事;

2、理解兩則寓言故事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策略與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詞、義,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牀前。”(出示課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好嗎?

生:鞋

師:你們真聰明!那誰知道鞋在古代叫什麼?

生: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

二、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履”指導書寫:“第三筆要長一點,這雙鞋才能蓋住腳”“最後一筆是捺,和第三筆的撇相呼應,這樣平衡,這雙鞋穿起來才走得穩”學生寫寫練練,師巡視。板書“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法學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寫的,韓非子大家瞭解多少?都可以說說。(出示課件2)鄭人就是古時候鄭國的一個人,那麼從題目上你知道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什麼事嗎?(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

三、質疑課題,讀通課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會千古流傳。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探究什麼樣的.問題呢?(學生質疑)看來,我們得好好讀讀寓言,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我們先一讀寓言,大家認爲初讀寓言應該讀幾遍?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學生回答)師肯定要求:不管幾遍,只要把寓言讀正確,流利,也就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寓言就可以了。聽明白了嗎?現在我們先一讀寓言,開始。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師檢查一讀情況: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師提出“度”的讀音問題。大家看文中有幾個“度”,分別讀什麼能辨別出來嗎?(學生先交流讀音)師告知讀音規律:這是個多音字,在表示“動作”的時候,它讀“duó”,在表示尺度的時候讀“dù”,誰願意讀課文幫大家把這個字音區別開來?指名讀書,檢查讀音和節奏,指導學生把書讀正確。

四、理解寓意,讀懂課文。

1. 看來大家一讀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讀通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二讀寓言,把書讀懂,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現在做個選擇題:你們讓老師當服務員還是講解員?講解員就是一句一句講解,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服務員就是你們自己結合註釋理解,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我這個服務員隨叫隨到。(學生回答)看來你們的自主意識很強呀,老師喜歡你們這樣的學生。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理解寓言:

2.學生二讀寓言,師巡視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3.交流彙報。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個詞,或發現了什麼問題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彙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相信連老師在內我們這麼多臭皮匠一定會賽過幾個韓非子的。(出示課件3)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在交流彙報的同時指導朗讀)

交流回報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之”的含義,(點擊課件4)並指導學生說說寓言的大致含義。交流完畢再讀寓言,師引導學生抓住寓言中的對話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師:同學們,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描寫準確,生動,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得生動傳神,並且給我們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幾句人物語言的描寫?對了,總共3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怎麼讀?大家讀的時候要結合全文去讀。

(1)第一處:“吾忘持度!”可用遺憾後悔的語氣,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語氣,還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處:“何不試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語氣,也可用旁觀嘲笑的語氣,還可以用氣憤責備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處:“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用執拗可笑的語氣,可用傲慢無禮的語氣,可用懊惱生氣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讀寓言,表演再現。

1.大家都讀懂了寓言,接下來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個寓言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你們可以選擇講故事給別人聽,還可以幾個同學組合,把這個故事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文言文說。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準備,待會兒我們來彙報,看看哪個同學故事講得生動,哪組同學創作的課本劇最有創意,合作得最愉快!現在開始。

1.學生活動,師巡迴指導。

2.指名學生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六、談思說解,昇華感悟。

師採訪表演鄭人的同學:這位鄭人,請你從兩千多年前回到21世紀,此時你最想對所有的人說些什麼?(學生髮言)那麼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最想對這位鄭人說些什麼呢?(學生交流感受)同學們,鄭人買履的故事許多人看了這篇寓言,大概都覺得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傻得實在有點可笑。但笑過以後仔細一想,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卻讓父母幫助做。在學習上,應該自己做的數學題,卻不動腦而去抄襲同學的作業。相信習慣、理論、成規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據實際得出的體會與結論,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於許多場合、許多人身上。

最後,老師想用歌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課件5)

歌德說得好:“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

這句話是說,具體的現實永遠高於理論的教條。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下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4

一、導語

1、同學們!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將相和》裏面有兩個人物廉頗和藺相如,廉頗憑藉幾百次戰功位居上將,而藺相如僅僅憑藉“完壁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口舌之利位居上卿,廉頗不服氣,非要和藺相如比個高低,而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多次忍讓,最終廉頗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折服廉頗的是藺相如的精神和靈魂。人類的靈魂到底可貴、珍貴、高貴在哪裏呢?相信學了我國當代學者周國平的文章後同學們會有所瞭解。

2、不過,請同學們先不忙去了解周國平的想法,我先來了解同學們的想法。人的靈魂有高貴、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認爲人的靈魂高貴在哪裏?

答:有愛心、富有犧牲精神、能堅持自己的理想、誠實守信等等

3、題目中的“高貴”能否換成“高尚”?

“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靈魂通常用“高貴”。

二、拎清觀點並理清思路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是如何提出這個論點的?

(1)、題目點出來的。所以議論文,有時題目就點出了論點。

第一小節中的有關語句。

(2)、引用名言,並在分析名言過後得出本文的論點。這是什麼論證方法?引證。

(3)、背誦這句名言並講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場疾病或一場意外都可奪去人的生命,就像風中搖曳的柔弱的蘆葦,但人又是不可戰勝的,是無比堅強的,因爲他會思想。

2、周國平認爲人高貴的靈魂體現在哪裏?

(1) ①找出有關語句,總結得出“愛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麼論證方法來證明這一點?例證,舉了阿基米德、第歐根尼的例子。

③這些優秀人物把思想的權利看作生命的價值,他們爲了思想的自由,不屈從於權勢,更無懼於死亡。你能舉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嗎?

如爲了言論思想的自由而被權勢處死的蘇格拉底;爲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魯諾;法國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等。

(2) ①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

②用什麼論證方法?同樣是例證,舉了王爾德的例子。

③介紹王爾德其人和猶太人教育子女要愛書愛知識的故事。

④你所擁有的房子車子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你很容易因爲某種緣故而喪失它們,唯有你學到的知識和從中養成的思想是永遠屬於你的,只要你不願意,任何人都奪走不了。所以明智的人,高貴的人應該養成以求知識爲榮的意識,要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

(3) ①有着純正的追求。

②用的什麼論證方法?也是例證,所以全文的主要論證方法就是例證。舉了少女專心讀書和青年畫家參看名畫展覽的例子。

③前面舉的都是名人的例子,這兒卻舉了普通人的例子,能否去掉或換成名人的例子? -

不行。那些都是名人的事例,沒有普遍意義。有這兩個事例說明普通的人也能擁有高貴的靈魂,使論述更嚴密準確。

④“動人的光彩”指什麼?在大多數人都追求物質生活的社會中,能堅守內心對精神的追求,不被外界誘惑,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當一個班大多數同學都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學習是得過且過,但卻有一個或幾個同學內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顧周圍環境的影響,依然能不放鬆自己的學習,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學習,那我們就說,這個同學的靈魂是高貴的。希望同學們都能積極地追求屬於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時光白白地耗費掉。

背誦這句話。

3、最後一小節能否去掉?

揭示了一個十分普遍也十分嚴重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爲了物質享受而放棄自己靈魂的追求,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精神空虛,迷失自己。這一節從反面再次強調了人要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讓自己的靈魂高貴。

4、區別這幾句話中“靈魂”的含義(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清楚本文所論的“靈魂”的含義):

①人的高貴在於靈魂:自由獨立的思想②他的靈魂深處有一絲懺悔:心靈③他是這個組織的靈魂人物:指這個組織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人物④他的靈魂已飛昇天堂了:宗教迷信中指離開人的軀體而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東西。

5、課後請模仿周國平分角度來論述的方法,同樣以《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的題目寫一篇練筆。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感受夏天的特點。

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

【學習重難點】

1.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單元中,作者帶我們走進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濟南的冬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關於寫夏的文章,好,現在就讓我們隨着樑衡走進《夏》,去感受夏的獨特魅力!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樑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獎項榮譽稱號。

2.瞭解背景

樑衡先生筆端的夏是他作爲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爲自己縱情禮讚的典型觀照物,使夏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詩人作家筆下,夏並不是一個受到青睞的季節。樑衡同志卻敢於履新涉奇,從人所寡言處言之,“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3.重點字音

主宰(zǎi)   積蓄(xù)   澹澹(dàn)

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貯藏(zhù)

迸發(bèng) 遺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

磅礴(páng bó) 閒情逸致(yì) 輕飛曼舞(màn)

4.解釋詞語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氣勢)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統治。

靈秀:秀美。

終極:最終,最後。

春華秋實:春天開放,秋天結果。

迸發:由內而外地突然發出。

細滋慢長:細細滋生,慢慢長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盪漾的樣子。

閒情逸致:閒適安逸的興致情趣。

5.初讀課文,思考問題。

作者說夏的色彩是金黃的,爲什麼?

明確:作者如是說的原因是,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麥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黃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作者和不少歷代文人不同,與“有閒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歡夏天。請說說原因。

明確:課文抒發的是對“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的讚美,和對那些在夏日裏分外繁忙的農人的謳歌,表達的正是作者對這種充滿激情的火熱生活的嚮往之情。

(二)寫法探究

本文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徵更鮮明,請舉例說明。

明確: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對比,寫出了從春到夏的過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與“苦澀的汗水”對比,強調了作者寫夏天的原因,在於歌頌勞動,讚美辛勤勞作的農民。

(三)揣摩語言

文中讚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這篇文章在語言上也很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句子富有表現力。找出課文中你認爲精彩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各三至五個),品味它們的表達效果。

明確: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裏用比喻,就化抽象爲具象了。

(2)“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常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表明了麥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擬人句:

(1)“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蜂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2)“那朝天舉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3)“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爲形象。

四、板書設計

夏總特點:緊張 熱烈 急促

景(美)

人(勤)讚美夏天

讚美自然

讚美農民

讚美生活

五、課外拓展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請你發揮想象,寫幾筆“夏之色”“冬之色”。

示例:夏之色爲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爲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着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爲冷的白,如冰雪,如白雲,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爲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6

一、課例描述

信息技術課課例《製作一份電子報》是《初中信息技術》上冊第三章“第六節”所涉及的內容。 教學對象是初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完成了Word文檔製作學習的相關五個任務),基本掌握了Word20xx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編輯、文字與段落的設計、藝術字與圖片的插入、表格的輸入、對象框、頁面設置等。但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沒有真正地把信息技術知識和所掌握的關於Word操作的基本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故組織該項活動旨在讓學生在電子報製作的過程中去發現Word操作中還存在的問題,以期進一步學習;同時,能夠利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應用於實踐問題的解決與表達,做到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知識的整合。

二、教學內容分析

《初中信息技術》上冊第三章第六節所涉及的是集成辦公軟件Word 20xx操作的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如何製作Word文檔,還要學會製作電子報,通過製作電子報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檔的製作,並能利用電子報形式來表達思想或信息。

擬達到的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Word 20xx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創作一份電子報。

(2)學會設計電子報。

(3)學會評價電子報。

(4)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現交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電子報的.設計與設計思想的體現(製作);難點:對電子報的評價

四、教學策略(解決的方法)

1、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從第一學期開始,教學中即要求學生組成了2人的小組進行協作學習,小組內成員較爲熟悉,並逐漸適應協作學習,但協作學習的技巧、與他人的溝通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實時監控學生的協作學習情況,並組織成果交流會,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與體會,使小組的協作學習走向成熟。

2、以“任務驅動式”爲教學原則,確定協作學習的內容圍繞“電子報製作”任務把各教學目標和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協作,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五、教學準備

主要設計了以下信息資源:

1、本地(局域網)資源:教師事先從因特網、VCD光盤中收集了大量有關“電子報”主題的文字、圖片、影像資料等,分類別壓縮爲文件,上傳服務器發佈到局域網中。授課過程中,告知學生服務器地址,就可以從服務器上獲取到有關的信息。

2、遠程資源:本地的局域網連接Internet,學生通過上網檢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資料。

六、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

(一)介紹小組協作學習任務 包括如下內容:

(1)從老師提供的3個主題中任選一個主題(學生也可自己確定製作的主題),圍繞該主題綜合運用Word20xx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設計、製作一份電子報;

(2)開展協作學習活動的計劃、電子報製作過程說明、各成員的分工、完成進度以及小組成員的自我評價。

(二)通過展示優秀的電子報,解釋電子報的設計要點:

(1)主題鮮明突出、內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現形式多樣,富於創意

(3)形式和內容和諧統一

(三)引導學生如何選題,如何圍繞主題進行製作電子報。3個可供選擇的主題包括:

(1)步入信息時代

可介紹信息技術的分類、發展;介紹信息技術的應用及影響;介紹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現狀、介紹獲取信息的方法與途徑、網絡信息檢索的主要策略與技巧、信息資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等。 (2)網絡與我

通過使用網絡的親身體驗,可介紹網絡虛假信息及防護、網絡安全與措施、網絡道德與法律等知識或感受。

(3)我的多媒體作品

可介紹媒體及其分類、多媒體技術的特徵、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多媒體作品的一般製作步驟、多媒體素材的收集與整理、賞析多媒體作品等。

(四)指導蒐集資料的方法與途徑:

(1)本地資源:在局域網中,只要輸入ftp://A-teacher這個地址,就可以從服務器中獲取到有關的信息;

(2)遠程資源:在Internet中,運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並把相關資料下載。

(五)小組討論並完成任務:

小組成員討論,確定製作的主題並初步制定小組活動計劃、製作方案、成員分配任務等。

1、關於小組協作學習任務的設計思路是基於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的參差不齊與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不同,故採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能夠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2、展示優秀電子報及說明電子報的設計要點旨在向學生提供學習的樣版,同時希望學生一開始的製作即能做到規範、嚴謹。

3、學生製作電子報規定了三個要表達的主題,原因在於,電子報的主題表達是非常廣泛的,由學生自擬不容易控制和把握;同時,三個主題的確定又是基於教材內容的,這樣做可以促進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並依據教材內容來組織表達。

4、資料蒐集的方法與途徑的指導在本次活動中是必要的,我們所告訴學生的只是方法,而實際的操作則由學生完成。

5、小組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來講,存在很多問題。故強調明確各自的責任,對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有積極的意義。

七、教學過程流程圖

本次教學的流程可歸納爲6個步驟:

資源整合(課前)—任務導引—小組學習—成果交流—教師、學生評價、自我評價——總結推廣

八、教學反思和回顧

本節課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利用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系統呈現教學內容和控制教學過程,並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進行組織教學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轉變了過去以教師爲教主的教學觀念,而以學生學爲主,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中心,教師主要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這更有利於培養學習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我認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課的重點,找到突破難點的方法,而在細節的設計上,不要太侷限,上課時可靈活處理。其次在每步教學子任務完成後,教師都要及時評價學生的勞動成果,通過展示學生作品,師生共同評析,促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識點,進一步完善作品,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學會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瞭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理解“諱疾忌醫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自讀自悟瞭解蔡桓公“諱疾忌醫”的語言神情,反覆的讀扁鵲的解釋,明白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注意讀音和區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人物的語氣。

3.瞭解扁鵲給蔡桓公治病的經過。

重點難點

自讀自悟瞭解蔡桓公“諱疾忌醫”的語言神情,反覆的讀扁鵲的解釋,明白寓意。

教具準備

1.查資料瞭解扁鵲和蔡桓公的生平。

2.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檢查預習(10)

1.自讀課文,留心生字新詞的讀音。檢測正音。

2.提出自己還不理解的詞語,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4.簡介扁鵲生平。

二、激發興趣,深入研讀(20)

1.同學們想把這個寓言故事演一演嗎?

(引導明確要演好故事,必須先精讀課文。)

2.自由分組,研讀課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纔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讀悟結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發現時間的變化,即時間順序:一天——過了十來天——十來天后——又過了十幾天——五天以後。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斷惡化:病在皮膚——發展到皮肉之間——發展到腸胃裏——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鵲拜見蔡桓公神色動作的變化:站了一會兒——只好退出——連忙退出——立刻掉頭就跑——最後跑到秦國。

(鼓勵展開想象。注意精讀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語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說“醫生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請賞。“

②假裝沒聽見,沒有理睬他。

③滿臉不高興。

④覺得奇怪,派人去問原因。

⑤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

⑥病死。

(注意透過這些詞句走進蔡桓公的內心世界,指導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3)

四、佈置作業(5)

1.寫本課生字新詞。

2.複述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諱疾忌醫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點難點

自讀自悟瞭解蔡桓公“諱疾忌醫”的語言神情,反覆的讀扁鵲的解釋,明白寓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8)

1.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和書寫。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的內容。

二、小組合作,表演評價(20)

(強調錶演和評價都要緊扣課文內容,最好能展開想象。)

1.小組合作,分角色,根據課文內容彩排。

2.表演評價:是否理解了解課文內容,人物形象是否鮮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諱疾忌醫十分有害)

2.你從故事中還得到了什麼啓示?

(比如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自己的壞習慣、壞毛病要儘早改掉等。)

四、佈置作業(10)

1.看拼音,寫漢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請( )見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一天,扁鵲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告訴蔡桓公皮膚上()。過了十來天,扁鵲第()次拜見蔡桓公發現他的病已經發展到()之間了。十來天之後,扁鵲第()次拜見蔡桓公告訴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裏。又過了十來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立刻掉頭就跑,因爲蔡桓公的病已經(),無藥可治了。

板書設計

扁鵲的診斷 蔡桓公的反應

扁 病在皮膚 豪不在意

鵲 病在皮肉之間 假裝沒聽見 諱疾忌醫

治 病在腸胃裏 滿臉不高興 十分有害

病 病在骨髓 覺得奇怪

結局在意料之中 渾身疼痛而死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8

第一部分:教學模式設計與解讀

教學模式名稱:信息化教學模式 學科: 語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案例模板

說明: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案例包括導入、講授、評價等環節。應該把同一主題的三個環節部分進行有效設計。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術支持的導入環節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術支持的導入設計

NO.2 信息技術支持的講授環節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術支持的評價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說明: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針對一至兩個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設計,在表格呈現您設計此項評價的目的、所採用的評價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注:兩個評

第二步:技術支持的評價設計

說明:在這一步裏,請將你在該環節的教學、評價目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呈現在下表中。在“評價工具”一欄中,除量規外,其他均需信息技術的支持(請具體說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反思

NO.3信息技術支持的評價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說明: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針對一至兩個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設計,在表格呈現您設計此項評價的目的、所採用的評價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注:兩個評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人物形象美

2、鍛鍊發現美的眼力,學會欣賞美。

3、在薰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課文理解,美點尋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點撥、討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個家》

2、導語:

“我想有個家”,這是每個人的心聲。家,一個多麼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今天,我們一起跟着莫懷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這個四口之家的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聽讀課文,輕聲跟讀。(請同學們聽錄音朗讀課文,也可以輕聲跟讀)

2、問題探究:

——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中寫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來介紹。(說到三代人時點擊出現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說說“我”有一個怎樣的奶奶、怎樣的爸爸、怎樣的媽媽。

——你喜歡這個家庭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作者講述這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學生說出尊老愛幼時,點擊“尊、愛”。並要求學生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並插問:

假如是父親或母親,當尊老愛幼不能兩全時,你會怎麼做?

學生髮言後,師小結:老人爲養育我們,付出了心血,爲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理應受到家人及全社會的尊重)

學生說出中年人的責任時,(學生說不出時,師說出中年人的責任)邊點邊小結:中年人是家庭的頂樑柱,他一肩挑兩頭,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育子女,責任重大。

3、師小結:課文啓示我們:一家人要互敬互愛(點擊),家庭才其樂融融(點擊),家和萬事興。其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與人之間也必須和睦相處,我們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

4、同學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小組爲單位,談談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許同學們都有一個像莫懷戚一樣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往往滲透着深情的愛,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裏談談發生在自家的充滿親情事,讓你的同學與你一起分享)

5、代表發言。(3名,內容要有尊老也要有愛幼)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激發:剛纔同學們講的故事非常感人。課文講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語言也樸素平易。但這樸實無華的小文章卻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爲文章中到處閃爍着美的光茫。下面我們就進行一項比賽——美點尋蹤。

2、學法點撥(課件):

所謂“美點尋蹤”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恰當、最生動、最形象的,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內容。

如生動的景物描寫;感人的.精神;貼切的修辭;特色的句式;含義深刻的語句;精當的用詞……(以上內容指名讀)

舉例: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3、學生看書,用筆在文中圈點,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

4、美點尋蹤小組賽(一)

(當學生說到一個對稱句時,要求學生再找幾個句子品讀,特別是說到“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可問:這句子美在哪裏?(一對稱;二表現兒子天真聰明。還防“也”字分析)

四、學法實踐

理解《金黃的大斗笠》的內容,尋找其中的美點。

1、速讀《金黃的大斗笠》。

2、談談對《金黃的大斗笠》內容的理解。

3、美點尋蹤小組賽(二)

要求找出美點,並能說說爲什麼美?

(品析幾個句子:

★乾乾淨淨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着它爬上山頭

★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

★烏雲被太陽照得受不了,越縮越緊,於是擠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樹,用力搖,搖得葉子嘩嘩響。(擬人)

★斗笠像個大蘑菇。

4、小結,評價。

五、師生總結:

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六、課堂延伸

以《家庭瑣事》爲題寫篇文章,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教學難點

賞析這首詩歌並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麼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後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爲“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爲了有別於“大李杜”,後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爲“小李杜”。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地方。《後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由於陳後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後庭花》也就成爲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範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誦讀

五、教師範讀,學生比較點評;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六、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麼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悽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裏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籠”是什麼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麼?(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註解。(指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後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爲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衆,有點歌者。沒有聽衆,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衆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羣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着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羣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後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爲鑑,一樣會

步陳後主的後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七、齊讀並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八、積累:.

藝術手法:泊舟秦淮,見朦朧月色,聽靡靡之音,由是詩人既弔古,又諷今;由南朝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聯想到晚唐統治者的紙醉金迷。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懂得課前該做哪些準備,課上該如何表現,課下該如何作業。

二、通過自我介紹、師生互動讓學生認可教師

三、通過對話交流對學生進行初步瞭解,教師的適時適當點評鼓舞學生的表現欲

四、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係,激發興趣,使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法”,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教學設想:

通過本節課讓學生有興趣學習語文的各個環節,讓學生覺得老師的語言美、見識廣、素養好、魅力大,拉近與學生距離,從而“拜倒”在語文學習上。

教學過程:

一、歡迎詞

同學們好,首先祝賀大家順利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也熱誠歡迎大家來到綠樹成蔭、幽雅美麗的顏中。從今天開始我將伴隨大家進入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

二、自我介紹

我的名字叫?。說到名字,很有學問,也很有語文知識。名字很講究音、形、意。而這也是漢語詞語的特點。比如:蘇軾這個名字。“軾”,就是古代車上的橫欄杆,扶着欄杆可以望遠。足見他的父親希望他做個志向遠大的人。同學們,你們的名字有什麼內涵呢?能給我們說說嗎?(找幾個學生說說。)(有兩個學生說:黎慶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開開心心,學有所成;黃榮康:榮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師自我介紹:姓“陳”,以後叫我陳老師吧,“陳燮霞”的“陳”,知道她是誰嗎?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苦練16年、曾面臨兩次退役打起揹包準備回家最終卻咬緊牙關堅持下來爲我們取得奧運首金的舉重冠軍,我和她的經歷很相似,生於普通農民家庭,苦讀16年後再次咬緊牙關讀書三年取得碩士學位。(學生“哇”)

名字是:儉志,家裏希望我能成爲一個勤儉節約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這個中性的名字,讓我在大學第一天入學時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網上可以找到兩個“陳儉志”,一個是本人,另一個是男性,律師。呵呵,也算獨一無二。)

老師的性格:我參加工作10年,在顏中教語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問問你們的哥哥姐姐、鄰居親戚:陳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們就說你們的語文老師是那個姓陳的、女的、個子不高、長相一般、稍微有點胖的老師(學生笑),他們就知道是誰了。總的來說: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將會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個行爲:上課說話、趴臺睡覺和不交作業。(此時已有黃耀志三次講話,叫他站起來,他不站,走過去將他拉起來。)

三、教材介紹:

1、教材封面的色彩:一改我們小學教材的鮮豔色彩,整個封面顯得典雅、清新而又厚重。寓意爲我們已經告別了天真、幻想、好奇、活潑的五彩繽紛的`童年,開始踏進理性、思索、追夢的少年。

2、教材封面的內容:上半部分爲文言(小學的《兩小兒辯日》就是文言文),這似乎在告訴着我們,這冊書裏展示了一部分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下半部分的圖案是什麼?——兩匹揚蹄的駿馬。

有什麼寓意?能想到一些關於馬的成語嗎?一馬當先(比喻);萬馬奔騰(成千上萬匹馬在奔跑騰躍);龍馬精神(像龍狀的駿馬,比喻人精神旺盛);馬到成功……

3、寄語:每位同學都是一匹揚蹄的駿馬,在語文這片廣闊的天地裏自由馳騁徜徉,在這冊書裏,你們將走進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這裏有一生都在爲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忙碌着,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類文明的目光關照災難深重的民族、“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魯迅;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着難以想像的和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一位科學家瑪麗居里;有留連西湖美景、慨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淚灑他鄉、悲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情遊子馬致遠……。這裏面的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着芳香,讓我們盡情享受;一次次精神的探險,讓我們留連往返。

4、語文課學什麼?爲什麼還要學語文?

語文課,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學習我們的母語。剛纔我們用母語做了交流,一點兒障礙也沒有。也就是說,我們運用母語都已經挺熟練了。那麼爲什麼還要學習語文呢?爲了能夠更好地聽說讀寫。

第一、聽。並不是有耳朵就會“聽”。九年級教材有篇課文《楊修之死》(《三國演義》)裏“曹操吃雞肋”的故事:曹操和劉備打仗。憑藉着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兩軍對壘了很長時間,曹操的進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曹操想要再進兵,心裏知道取勝的機會很小,想要收兵,又害怕被劉備的軍隊恥笑。心裏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廚師給他送來了一碗雞湯,裏面有雞肋。這時候正好夏侯惇來問他夜間軍營的口令,曹操隨口回答:“雞肋”。曹操手下有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叫做楊修,他聽見這個口令,就叫人收拾行李,並且說:“聽聽今天晚上的號令,就可以知道魏王很快要退兵了。雞肋嘛,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丟掉又可惜。就好比進攻不能勝利,退兵又覺得可恥,留在這裏也沒有什麼意思,不如早走吧!”

同樣是兩個字“雞肋”,其他人聽到的只是一個口令,楊修聽到的卻是曹操心裏的猶豫不決,聽到軍隊退兵的信號。楊修的過人之處,當然不僅僅是聰明,還在於他滿腹經綸,飽讀詩書。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增加自己的語文知識,注意訓練自己“聽”的能力,我們也能從別人的話語中聽出更深層的含義,能從各種聽覺信息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更多有用的東西。

(會“聽”的同學剛剛應該已經記下了陳燮霞、魯迅、瑪麗居里、白居易、馬致遠!因爲這是絕好的作文素材,能記起一些信息嗎?指名學生提問)

第二、說。先講一個故事《的與最壞的東西》:從前有一位國王,吃厭了宮中的各種美食,於是讓隨從帶着他到民間去尋找美食。這天他來到一位有名的廚師家裏,要求廚師爲他準備兩頓飯,第一頓要做成世界上的東西,第二頓要做成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做得好,廚師就能得到重賞,如果做不好,廚師的性命就難保。

不一會兒,廚師做完了第一頓飯。只見盤子裏是一些可口的蔬菜和切成薄片的牛舌頭。廚師解釋說:“舌頭是人類的東西之一。舌頭能說出真理,能表達真情,讓人類充滿智慧和感情。”國王聽了非常滿意。

過了幾天,國王又來了,他準備吃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卻發現廚師給他做的食物跟上次是一樣的。國王正要發怒,廚師說話了:“舌頭是世界上的東西,但也是最壞的東西。它能說出愚蠢和惡毒的話語,讓人類充滿絕望和仇恨。”國王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說,這個行爲只要不是啞巴,誰都會。但是同一個內容,不同的人來說,效果就不一樣。爲什麼?我們不能斷定說,語文學得不好的人,話就一定說得不好。但是我們可以肯定,語文學得好的人,他所說的話一定會吸引人,會帶給人智慧和美的感受。

第三,讀。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上學好語文,我們就可以更好地閱讀課外的書籍;反過來說,課外書籍閱讀得越多,我們的語文成績就會更突出。中考佔40分。

第四、寫。“寫作”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愛不愛學語文,不管你的語文學得怎麼樣,你只要想過一種正常的現代文明生活,就必須去“寫”。爲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容易一點、更輕鬆一點、更富有情趣一點,我們當然要努力寫得更好一點。這就需要我們學習語文,學好語文。同時作文在中考所佔的分值有60分,半壁江山,想要有好的語文成績,寫作一定要重視。編班級作文集。

四、學習必須的工具和要求

1、一個作文摘抄本(必須硬皮本)、兩個語文作業本(單行或雙行,如果字跡潦草將換成田字格)、一個小測本、一疊作文稿紙、一個週記本

摘抄本用來摘抄和記作文筆記……

2、工具書:新華字典(科代表必須每天帶在書包裏)

3、課外書籍:《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4、每天要交的作業:字詞抄寫

5、每週要交的作業(週一):週記一篇(300—500字);c:摘抄一頁;a、b:2頁

6、每天上課前,先由一名同學講新聞或者講故事(女生講新聞,男生講故事)

7、課前:預備鈴後科代表帶讀。

8、摸底成績出來後將分學習小組。

要求:投入的課前:

預習五步法:一看:看課文前的預習提示,看課文,看註釋,看課後後的“字詞積累”。看完後,對課文有初步印象和全面的瞭解。

瞭解作家作品的方法:名、時、地、評、作,“知人論世”。

二查:就是查工具書。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詞或句子的含義,掃清文字障礙。“看”和“查”是課前預習的起碼要求。

三思:就是思考。要求依據提示、課文、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問題是否懂了、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

四批:在不懂的地方標上符號,(用鉛筆),如不懂的地方用“?”,重點用“——”

五記:就是記筆記,在看、查、思、批的四個環節中作好筆記。

五、目標:

爭做“五一居士”、一顆充滿愛的心、一手好字、一張鐵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筆好文章

六、學習語文方法歌

學好語文貴堅持,長期積累入佳境。精泛結合是良方,多讀才能得真諦。

課文其實是基礎,爛熟於心須學精。作文關鍵是多寫,日記叩開成功門。

演講辯論需大膽,敢於開口自能言。活學活用多實踐,,蟾宮折桂我當行。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課題』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教材分析』:

這是一個名人單元,課文的事蹟生動感人,廣爲流傳,初一從、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應對他們進行理想教育,幫助他們確立人生目標並擁有堅定的信念。學習本文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聞一多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從此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堅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語言優美,語句精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適合初一學生閱讀,教學時應加強朗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並在薰陶感染中,培養中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已經有初步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預習領會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大意,但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和方法。攝入的信息量比較窄,不能主動的,積極地合作探究學習。個別學生對語文缺乏興趣,依賴性比較強,學習較爲被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理解課文結構,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點語句中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的內涵,領會語句飽含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質疑、互動合作、開展小組討論、信息整理歸納的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則,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正直的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中語句中的關鍵詞語,

難點:探究語句的內涵,體會語句飽含的感情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和做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處理和做的呢?請你說給大家聽聽。

二:瞭解聞一多,臧克家

聞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後來研究文學。1925年回國,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詩集有《紅燭》,《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激情。1943年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腐敗憤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一二一慘案發生後,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集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三重人格”於一身,郭沫若稱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臧克家(簡略瞭解)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掌握下列詞語:

鍥而不捨瀝經心血目不窺園氣衝斗牛兀兀窮年潛心貫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課文,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放錄音

教師範讀

個讀

齊讀

互評、糾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此爲脈絡,文章可分爲幾部分?

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2)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爲學者聞一多是怎樣說的?(引用原文)

(4)作爲學者聞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麼?(引用原文)

(5)作爲革命家的聞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麼?

五、小結

這篇文章學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文章兼顧西安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六、佈置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2、完成練習二

『課後反思』:

1、朗讀的效果較好,通過朗讀,讓學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語言生動形象,精煉含蓄,富於感情和音樂美,但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把握起

來的難度較大,所以本課設計了重點批註的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品味,並通過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爲學生留出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和感受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的空間,有理由學生自主探究,體現個性化閱讀。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討論題,目的是鍛鍊

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髮言比想象中的還要踊躍,不斷有新的亮點產生,吧這堂課的氣氛推向高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的人才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語文教學承擔着極其重要的任務。只有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構建開放創新的語文教學環境。

“開放”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魅力之所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必須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觀,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教學渠道,形成立體式、交互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綜合多種教育方式,藉助課外閱讀、社會調查、觀察體驗、專題交流會等形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可開展多彩的活動,如對對聯、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自編課本劇表演、辦手抄報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這樣就將課堂教學跟實踐活動結合了起來,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引入活動課程理念,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

活動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突出特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幹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於“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爲了真正使語文課堂“活動”起來,我們廣大的教師應敢於打破“唯語傾向”,樹立“大語文”觀念,不僅指導學生抓好文本,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努力拓展知識面,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活動課程是以親身實踐爲主的體驗性學習,學生在實踐中要注意學習和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強調理論與實際、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繫。活動的主要目的並非追求統一完美的答案,而在於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行爲習慣和積極參與社會、勇於實踐的情感態度。

三、自主設計活動,體現學生地位的主體性。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參與從活動設計到評價的全過程,既是學習者也是活動的組織者。首先要自己確定活動專題,制訂活動計劃,利用課餘時間按制定好的計劃具體實施。主要採用查閱資料、觀察、考察、訪談、討論或社會調查的形式,獲得感性認識和體驗;然後分析整理資料,形成最後成果,用自己獨特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後參與活動的評價。從學生的這些活動看,學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動實踐者、活動體驗者、成果展示者和評價者。這樣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爲活動主角,把學生看成是處在不斷髮展中的學習者。在“實踐”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充分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探索和創造精神。

四、對話——生成: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

教師在活動中擔任傾聽者的角色,慎於發言,適度參與。活動課的`目標則在於使學生獲得主體意識、行爲能力、情感態度的綜合發展。因此,活動課程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爲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心理水平、學習興趣、社會生活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爲基礎設計學習內容;強調學科間的聯繫、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與課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老師對話。教師要留給學生時間,創設對話環境,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允許學生質疑。“生成”是一種價值追求,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質疑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生成知識。

五、突破單一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和諧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學科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爲主體、學生爲客體的,其評價目標和內容主要是學科知識點,評價的標準是統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實施的書面考試或測驗,其性質是靜態和終結性的。與之相比,在活動課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活動課的評價應體現多元性和和諧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是看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和態度。評價採用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多元性的評價機制,使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完善,對學生激勵性更大,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學生和諧發展的教學評價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對學生的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個性與情趣等方面的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以開放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爲主,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於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和目標的達成,重視方法的掌握,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後簡略地寫後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衆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後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於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註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感情、語氣,提高對文言文的朗讀、理解、賞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纔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用幻燈展示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後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讓學生集體背誦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來激發其瞭解作者、學習本文的熱情)

三、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1、易讀錯的字。

2、停頓節奏。(舉學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語氣。

歸納朗讀應該注意的點,要求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後集體頌讀。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同學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複述。

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複述分析

(評析複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1、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2、由一個天才淪爲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麼,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3、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⑴ 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後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瞭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

(出示幻燈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