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於貓的視頻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頻“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後養過三隻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麼?讀完文章後,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麼?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麼人?寫了什麼物?又寫了什麼事?--師生互動明瞭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隻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隻小貓?

生獨立思考後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隻貓有什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後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爲備用材料:

(1)關於第一隻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裏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於第二隻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於第三隻貓

特點:憂鬱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鬱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後,這三隻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隻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爲什麼?也許就是因爲這隻貓的憂鬱懶惰,也許就是因爲它的外表醜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隻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爲文中的“我”會更願意再養哪一隻貓?

1、對第一隻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隻。

2、對第二隻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並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裏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隻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麼,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後得到了這樣的啓發:從第二隻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纔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於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爲備用說法:

(1)從第三隻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裏人對待第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裏人對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隻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爲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纔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穫。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後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麼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鬱懶惰醜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並交流。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但作者並沒有描寫硝煙瀰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

學情分析:

勇氣對於六年級的學來講並不陌生,但文章所說的勇氣並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勇氣,它所表現的是一種智慧的勇氣,一種由信仰產生的勇氣。通過本課的學習,就是讓同學們從語境中感受這樣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導、點撥,讓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勇氣,理解勇氣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擴大詞語掌握範圍。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複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法、品讀感悟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兩種勇氣以及對這種勇氣的歎服。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難點:理解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犯了錯誤敢於承認,是一種勇氣;面對犯罪敢於站出來,是一種勇氣……然而勇氣的.內涵,遠不止於此。現在就讓我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去感受那位法國女性和美國傘兵演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氣吧。

二、請學生打開書快速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對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對不理解的詞根據反覆讀課文進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決。

2、讀書要認真,不但要要通順流暢,而且還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課文的內容。

3、檢查預習:

你知道下邊詞語的正確讀音嗎,讀給大家聽聽

勳章 綬帶 頎長 盟軍 諾曼底 熹微

一棟 槍斃 門閂 蜷身 吆喝 寡婦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不丟字,不落字;不讀破句,語句通順。

三、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歸納總結

課文敘述了二戰中一位美國傘兵的經歷,歌頌了美國傘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讚揚了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國傘兵。

第二部分(2—8):法國女人因爲藏美國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槍斃。

第三部分(9—10)美國傘兵逃走,德國人追擊搜索。

第四部分(11—13):法國女人再一次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第五部分(14):兩個人靠自己的勇氣戰勝了敵人。

四、佈置作業:同桌之間或給家長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言

通過上課時我們對《勇氣》一文的品讀,我們已對勇氣有了新的感悟。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對勇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細讀課文品味課文

出示思考題:

“是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用智慧戰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的法國女人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分別是什麼?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學習過程:

1、先自學,注意邊讀邊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再四人小組交流,然後班上交流,歸納總結。(讓學生先說一說,再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總結:

文章題目是“勇氣”,這勇氣體現在兩個人身上: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前者側重的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勇氣;後者側重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勇氣,通過體會,我們更敬佩的是後者的勇氣。

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從“她長得並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

正是這“善良而鎮定”讓我們找到了其後來的一系列行爲的依託。

從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法國婦女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的回答:“哦,當然啦。”然後就把他帶到屋裏,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從“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我們體會到了法國婦女因失去丈夫內心巨大的痛苦。

“哦,當然啦。快!”。這是法國婦女面對美國傘兵再次求助時,給予的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樣毫不遲疑的行動。從中,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讀有關段落,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從“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不知道住在裏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呀。”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在危急時刻還是比較鎮定,不放過任何獲救的機會。

從“突然,傘兵轉身拼命往會跑,避開敵人,離開樹林,跑進田野,又一次來到這戶人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的機智勇敢和勇氣。更能體會到美國傘兵對法國婦女直覺的認識與信任。正是這一切使這位美國傘兵的冒險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爲法國婦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段落,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三、佈置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勇氣的含義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寫一寫。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學情分析

鑑於學生的鑑賞水平,對於詩歌的寫作手法不宜深究;時代背景略知即可;重點是理解人物形象,讀背詩歌。

教學方法:問題法爲主。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品內容,理解敘事的詳略,體會詩歌對我國古代女英雄的讚美。

2.初步瞭解樂府民歌的特點,以及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詩歌的朗讀和背誦。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品。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這首敘事詩閃爍着現實主義的光輝。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它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後代文人作了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誦易記的特色。

二、根據預習回答問題(出示小黑板)。

1.A木蘭之歌B木蘭出征C木蘭從軍

由此你認爲本詩重在表現人還是表現事?

(板書: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現了木蘭的少女特點?哪些文字表現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寫她的?哪些是側面寫她的?(板書:詩歌內容)

3.你認爲詩中哪些語言體現了本詩是北朝樂府民歌?

4.指兩名同學一個讀加點字的音,一個寫。(見“閱讀提示”。)

三.領讀兩遍課文,學生自瀆一遍,然後明確:

1.“唧唧”註釋說是“蟲叫聲”,大家說可能是什麼蟲叫的?(蟋蟀)這種蟲叫聲表明了什麼季節?(蟋蟀古人叫它“促織”,意思是天氣開始冷了,它催促人們快點織布做寒衣,在這種情況下“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更加突出了事體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詩與這裏照應?(朔氣傳金柝)

2.“問女”四句看似贅文,實則細膩地表現了木蘭當時心事重重的樣子。“昨夜”如換成“昨日”,意思有什麼變化?木蘭是在什麼情況下從軍的?“從此”二字表達了她的什麼心情?

3.“十二卷”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都怎樣理解?

4.東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樣解釋?

5.“旦”、“暮”二字表明瞭什麼?“不聞”、“但聞”句表現了木蘭的什麼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極其凝練和諧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木蘭從離家出征到凱旋迴朝的全過程。爲什麼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爲這裏不是重點)

7.詩裏是怎樣描述戰後人們對木蘭的熱情?木蘭的表現怎樣?

8.“問所欲”可否換成“問所需”?“願”爲什麼不說“欲”?“千里足”是什麼修辭?(借代)“兒”爲什麼不說“女”?

9.“相扶將”說的誰扶誰?

10.第七段以兔爲喻,讚美了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概。

11.詩中對偶句與排比句有幾處,請找出來。

四.如有時間,教師說白話,學生說原文;然後教師說原文,學生說白話。

五.結課,作業。

本詩通過對木蘭離家從軍—征戰沙場—勝利歸來的生動敘述,塑造了一個爲國立功而又不圖名利富貴、叱吒風雲而又感情細膩的女英雄形象。反覆誦讀後,在練習本上抄寫全詩,翻譯成白話;做課後練習一、二。

附板書設計

木蘭詩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從軍(詳),征途思親。

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略)。巾幗不讓鬚眉

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

4.吟唱附文,隱喻讚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吃語(yi )齁hou)曳(ye)譁(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間(jian)幾欲先走(ji)

2.閱讀課文,試着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文。

二、導入

三·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爲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爲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誌異,並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衆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爲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爲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講析課文

1.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預習作業 和課文下面的註釋,串譯課文。

教師強調一些詞語意思。

善:擅長。會:集合。於廳事之東北角:的。但聞:只。乳:

餵奶。當是時:這。衆妙畢備:全部。妙絕:極點。意少舒:稍

微。間:夾雜。雖:即使。名其一處:說出,動詞。凡欲先走:幾乎,

差點兒。跑。

翻譯時以直譯爲主,並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注意抓時間名詞、

動詞和形容詞。教師更正。

2.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口頭交流。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介紹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紹表演一家人深夜驚醒的情況及賓客默嘆。

第三段:介紹表演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

第四段:介紹表演失火、救火的經過和賓客驚慌欲跑的神態動作。

第五段:介紹口技表演結束後的情形。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討論並歸納:板書

一、表演前道具簡單才技藝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側面一賓客)

表現烘托

深夜驚醒 關注默嘆

醒而復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驚慌欲跑

三、表演後 道具簡單---強調--技藝高超

明確本文的說明方法。

討論並歸納:

摹狀貌,通過再現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聲音等來達到說明目的。文中再現了口技表演所表現的生活畫面。作者緊扣文中第一句話“京中有善口技者”展開,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口技》一文,作者通過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複雜而多變的聲響、聽衆的神態變化,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我們一方面讚賞口技藝人的技藝,同時另一方面也讚賞作者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文中成功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給我們有益的啓示。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但作者並沒有描寫硝煙瀰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

學情分析:

勇氣對於六年級的學來講並不陌生,但文章所說的勇氣並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勇氣,它所表現的是一種智慧的勇氣,一種由信仰產生的勇氣、通過本課的學習,就是讓同學們從語境中感受這樣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導、點撥,讓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勇氣,理解勇氣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擴大詞語掌握範圍、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複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法、品讀感悟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兩種勇氣以及對這種勇氣的歎服、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難點:理解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犯了錯誤敢於承認,是一種勇氣;面對犯罪敢於站出來,是一種勇氣……然而勇氣的內涵,遠不止於此、現在就讓我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去感受那位法國女性和美國傘兵演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氣吧、

二、請學生打開書快速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對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對不理解的詞根據反覆讀課文進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決、

2、讀書要認真,不但要要通順流暢,而且還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課文的內容、

3、檢查預習:

你知道下邊詞語的正確讀音嗎,讀給大家聽聽

勳章綬帶頎長盟軍諾曼底熹微

一棟槍斃門閂蜷身吆喝寡婦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不丟字,不落字;不讀破句,語句通順、

三、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歸納總結

課文敘述了二戰中一位美國傘兵的經歷,歌頌了美國傘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讚揚了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國傘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國女人因爲藏美國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槍斃、

第三部分(9至10)美國傘兵逃走,德國人追擊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國女人再一次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第五部分(14):兩個人靠自己的勇氣戰勝了敵人、

四、佈置作業:同桌之間或給家長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言

通過上課時我們對《勇氣》一文的品讀,我們已對勇氣有了新的感悟、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對勇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細讀課文品味課文

出示思考題:

“是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用智慧戰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的法國女人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分別是什麼?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學習過程:

1、先自學,注意邊讀邊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再四人小組交流,然後班上交流,歸納總結、(讓學生先說一說,再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總結:

文章題目是“勇氣”,這勇氣體現在兩個人身上: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前者側重的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勇氣;後者側重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勇氣,通過體會,我們更敬佩的是後者的勇氣、

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從“她長得並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正是這“善良而鎮定”讓我們找到了其後來的一系列行爲的依託、

從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法國婦女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的回答:“哦,當然啦、”然後就把他帶到屋裏,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從“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我們體會到了法國婦女因失去丈夫內心巨大的痛苦、

“哦,當然啦、快!”、這是法國婦女面對美國傘兵再次求助時,給予的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樣毫不遲疑的行動、從中,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讀有關段落,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從“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不知道住在裏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呀、”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在危急時刻還是比較鎮定,不放過任何獲救的機會、

從“突然,傘兵轉身拼命往會跑,避開敵人,離開樹林,跑進田野,又一次來到這戶人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的機智勇敢和勇氣、更能體會到美國傘兵對法國婦女直覺的認識與信任、正是這一切使這位美國傘兵的冒險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爲法國婦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段落,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三、佈置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勇氣的含義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寫一寫、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詞語積累與運用

2、瞭解音樂巨人貝多芬

3、瞭解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過程與方法: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瞭解的:脈絡:

2、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瞭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情感

3、體會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和語言描寫,學習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通過語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方法

4、揣摩語言,理解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學習肖像描寫

2、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艱深語句的含義,理解“心裏的音樂”的深刻內涵。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蒐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教師:準備多媒體,準備音樂文件《命運交響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基本過程

教學要點:

領會貝多芬不屈不撓地同不幸的命運抗爭的精神。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學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磨難能使人優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看來,對個人而言,經歷一些磨難,的確不算是壞事,況且,磨難的來臨與否並不以你的意志爲轉移。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看看耳聾後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樣的形象?

二、簡介貝多芬:

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簡要介紹貝多芬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安排學生朗讀課文

2、教師提示學生注意字音,積累詞語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教師提問:“客人”是怎樣訪問貝多芬的?其間寫了哪幾件事?着重表現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客人”來訪——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並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着重表現貝多芬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

四、研讀課文,揣摩文中難句,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觸最深的句子,用筆畫出來,以小組爲單位,共同研討,理解句子含義,暢談自己的感受,然後全班交流。教師根據需要,適時給予點撥,儘量讓學生更多地品析貝多芬說的話

成果展示::

(1)“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裏發出的迴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樂是心靈的顫動,是天籟之音,樂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聲。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貝多芬在這裏強調“我心裏發出的”,表明他極度的孤獨和內心無人企及的心靈震撼,從而也顯示出音樂社會性的特點

(2)“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這需要聯繫貝多芬耳聾後的心理來分析。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爲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淨和安寧,就心靈的純淨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創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作慾望旺盛之時,遭到耳聾的打擊,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拼命”“巴望”表現他與不幸命運做鬥爭的決心

(4)“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

貝多芬以他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裏,已經成爲生命的象徵,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裏的音樂”

(5)“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爲伴”,這裏的.“永恆”指的是什麼?:

“永恆”指作爲心靈載體的音樂藝術。這句話是說,貝多芬雖然因爲耳聾,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發生困難,但是這種侷限又使他超越形體和言辭,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悟音樂的真諦,音樂成爲他忠實的朋友,撫慰他的心靈,並傳達他的心聲,朋友會離去,會誤解他,但是音樂不會,音樂永遠陪伴他

(6)“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裏流着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

《約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現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爲基本內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經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作的

2、學生就“我心目中的貝多芬”這個話題,暢談對貝多芬的認識、評價,更深切地感受貝多芬不屈的鬥爭精神

五、賞析文中的肖像描寫,學習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

好的肖像描寫總是會表現人物的個性。下面我們就來品析文中的肖像描寫,體會貝多芬的性格特徵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描寫貝多芬相貌的段落,請幾名學生朗讀。

2、學生精讀6、7、8、9段,勾畫出關於貝多芬外貌描寫的句子,並說說這些句子反映了貝多芬怎樣的內心世界

學生討論,明確::

寬闊雙肩:能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

衣服陳舊不整潔,衣服後面拖着失效的助聽器:經受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不拘小節

悲劇一般的神情,含蓄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髮,略帶灰色深遂的眼,長而笨重的鼻子、略帶方形的下頦:一位剛毅、頑強、善良、執著的人,透出堅韌無比的意志。

總之,貝多芬是一位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的藝術家

3、老師小結:描寫人物外貌,要像作者一樣,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個性的外貌特徵重筆刻畫,以形傳神,展現人物的個性特徵與精神氣質

六、體驗反思:

學生們用兩三句話談談學習本文後的感受

提示:可從理解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知識兩方面來談感受,談收穫

七、課堂小結:

學了本文,我們瞭解到,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撓與苦難抗爭的一生,是對藝術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對人類傑出貢獻的一生。想做第二個貝多芬,很難。但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像貝多芬一樣的有追求的人,一個敢與命運抗爭的強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爲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爲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爲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爲甚麼呢?因爲"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爲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爲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爲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爲人,左右爲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爲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爲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設計說明]:

本文的教學設計本着以下幾個原則:

1、廢止串講,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

2、不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而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受、

3、突出對課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潑的語言美、超凡脫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蘊美)進行教學、

鑑於以上幾點原則,本設計以“三美”帶動全篇,整體感知、領悟全文、整個課堂教學呈總分總結構:整體感知——分步品味——總結收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推進,螺旋上升,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薰陶、整個過程讀中品析,品讀結合,特別是讓學生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來讀,力求做到“美文美讀”、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背讀課文、

2、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貴品質、

[教學時間]:

45分鐘

[課前準備]:

1、課前下發積累卡,指導預習,解決積累卡A面的內容、

2、學生自讀積累卡B面的內容、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投影儀及投影片

[課型]:

賞析、背讀課

[主導教法]:

誦讀、品析

[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整體感知(10分鐘)

一、導語設計:(投影:出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

同學們,誰能說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由哪種花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人民之所以選擇蓮的形象作爲自己的區徽,是因爲澳門不但蓮多、蓮美,還因爲蓮花能象徵澳門人渴望迴歸祖國的純潔、高尚的心、無獨有偶,宋代哲學家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寫下了千古傳頌的頌蓮言志的名篇《愛蓮說》(板書課題)、爲什麼周敦頤獨愛蓮花?他是怎樣借描寫蓮花來抒發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放錄音),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蓮花的美、

2、指名對譯本文大意,教師訂正、

3、學生伴隨音樂(古箏獨奏曲《高山流水》)朗讀課文、

4、教師簡單介紹:這是一篇美文,言簡意豐,歷來傳誦不衰、

5、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這篇文章“美”在哪裏?

6、教師歸納小結(板書):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二:分步品味(30分鐘)

一、品析文章的語言美:

1、小組討論:課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哪裏?舉例說明、

2、小組代表發言、

3、教師點拔小結:

文章的`語言美:一表現在語音美、或疊音(亭亭淨植),或重韻(蕃、丹、染),音調和諧,節奏明快、二表現在句式美、凡當略者,寥寥數字;當詳者,精心勾畫,散句、駢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變化多姿,嘆古人,用陳述句,平實、穩妥,有“俱往矣”的韻味;嘆自身,用反問句,有知音難覓的感傷;嘆世人,則用感嘆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過“宜”字宣泄無遺、三表現在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有愛蓮史的概述,有蓮花形象的描繪,有對諸花品質的品評,有自身感慨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爲了突出“愛蓮”這一主旨、雖惜墨如金,卻已充分表達了豐富情感、

4、伴隨音樂或讀、或背課文,感受語言美、(播放古箏獨奏曲《流水行雲》)

二、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1、請學生讀出作者描繪蓮花形象的語句、

2、結合蓮花圖,學生將描寫蓮花的七個短語填入,並悟出各寫了蓮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組討論,代表總結髮言、(投影:出示正確答案)

4、教師點撥小結:

七個短語的描繪,可見作者從七個角度寫出了蓮花的高潔美、質樸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質,將蓮花的外部特徵與內在氣質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寫花就是寫人,詠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蓮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貼切、

5、學生看着蓮花圖,聽着音樂,帶着情感試背課文第一段,感受蓮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蓮花圖;放錄音:古箏曲《流水行雲》)

三、理解文章的意蘊美

1、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作者爲什麼不單純寫蓮?爲什麼要寫菊和牡丹呢?

2、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3、教師點撥小結:

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的襯托,菊花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襯托,使得“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羣、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爲寫花,實際寫人,以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衆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託物言志,弦外有音,這就是“意蘊美”、

4、帶着對蓮的讚美之情或讀、或背課文第二段、(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教學板塊之三:總結收束(5分鐘)

一、學生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在音樂聲中吟誦、(放二胡曲《高天上流雲》)

二、教師總結收束

周敦頤的《愛蓮說》,堪稱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潑的語言風格、精在形神統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衆好”的高雅主題,蓮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徵,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不願隱逸、不慕富貴,保持高潔的情操,這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超凡脫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學們都能夠志存高遠,做胸懷磊落、行爲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蓮花式的人、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一、單元分析

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單元整體是精心構建的,選文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這篇散文詩可以多角度去解讀,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

《羚羊木雕》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家庭是社會的 一個細胞,家人衝突的深處,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會的和時代的內容。

以上兩篇展現的是矛盾衝突的一面,《散步》《詩兩首》《詠雪》則展現了和美溫馨的一面。《散步》的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從中可以領悟,怎樣處理家人關係,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詩兩首》都抒發子女對母親的愛,在母親身邊,孩子沐浴母愛的光輝,是何等幸福歡樂;遠離母親,思母之情是何等哀傷。

《詠雪》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的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以見出父子親情。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從生活中學習寫作”,圍繞社會、家庭、校園,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提煉生活。抓住有意義的素材,寫出真切的感情。要求學生在深入瞭解生活的過程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在深入瞭解生活的基礎上,寫出有血有肉情感洋溢的作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本單元在體裁上涉及了詩歌、散文、文言文等形式,而這些形式在今後的學習中會不斷觸及,所以不同體裁的知識構成特點以及相應的學習方式應該初步向學生滲透。

(2)理解能力、思維生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朗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第一

單元就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誦讀能力。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並在讀中,形成他們自己的獨特感受,進而有助於對新課文的理解以及一定的表達。

(3)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尤其是《散步》《秋天的的懷念》)和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揣摩,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但這種聯想是模糊的。所以思維的完整、清晰轉換能力、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的思維遷移能力、個人——文本——作者之間的互相關照能力,在這時可以培養一下,對今後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會有幫助。

2、過程與方法: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注意字詞的積累,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圈點勾畫,是精讀的一種方法,圈點什麼,勾畫什麼,怎樣圈點勾畫,要舉出實例具體指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單元重在引領學生反觀自我,清晰地認識和辨別自己成長中的心路痕跡。面對想望、面對彷徨、面對挫折、面對自然,應該選擇合情合理和諧的處理方式,從容樂觀,從而讓原本嬌嫩簡單的人生變得愈加堅挺愈加飽滿。在小年齡思考大問題,對他們細膩情感、積極態度、正確價值的養成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做好小學升初中的語文學習的銜接。規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2、教學難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策略):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3、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2、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難點: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輔助】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爲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例1:馬來西亞華裔神童張世明,12歲從初中跳到美國大學一年級,15歲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後,由於沒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壓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終英年早逝。

例2:我國神童寧鉑,兩歲半能背誦幾十首詩詞,4歲時學會了400多漢字,13歲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爲大學生。然而卻無法和社會、他人溝通,屢次單獨出走,最終丟掉大學講師職位,出家爲僧。

例3:出生於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唸書,13歲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他卻中途肆業回家。他退學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無法一個人去面對社會。

看着神童們的這些悲劇,我不禁想問自己,到底是誰造就了神童的悲劇,到底這悲劇帶給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④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傳/一鄉秀才/觀之 ⑥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⑦ 餘聞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三、作者作品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爲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 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隨筆。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題目“傷仲永”的“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衆人的哀傷,惋惜之情。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問: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由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註釋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① “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爲動詞,寫。

②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名詞活用爲狀語,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爲動詞,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爲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爲動詞,認爲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養: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爲衆人”卒:最終。衆: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⑨ “且爲衆人”且:尚且。 ⑩ “固衆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裏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四)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後,我們明白了作者爲什麼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五、教師小結: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麼,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啓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六、佈置作業:誦讀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4、瞭解作者,熟悉生字、詞。

5、瞭解黃河的常識,通過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闡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採用的全方位的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熟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重點語句、詞語分析蘊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導語)

黃河文化的興起與內涵源遠流長,物華天寶。奔騰萬里的黃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懷,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靈,創造出一段段歷史的輝煌。以致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黃河被譽爲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二.簡介作者

袁鷹,原名田復春,又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個火花》《風帆》《京華小品》《袁鷹散文選》等。他的散文作品善於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比、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點化主題,詩意濃郁。

三.讀課文,解決字詞

四.再讀課文,體會本文讚美了什麼?

本文讚美了征服自然的人類,讚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內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讚美了黃河的雄渾氣勢和自然的偉力。

五.熟讀課文,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

二.分析課文

1.文章寫黃河的大、深、急,分別用哪些景物襯托?

(1)大水車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獻給了蘭州的一種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這是爲什麼?

(1)地域的特點,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險體現人物的精神

3.艄公這一形象是怎樣的?----------他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黃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鎮靜、機智)(抒情)

4.黃河的險險在何處?夷、平地又是怎樣的?你從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說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讚頌的,你從他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只憑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膽衝勁是不行的,要戰勝兇險、征服自然還得沉着、細心、機智和毅力。(議論)

三.本文除了襯托以外,還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對比:羊皮筏子體積小與承載的人多物重形成對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膽與皮筏上的乘客從容談笑形成對比。

襯托:正襯:大水車----黃河的大

反襯:岸上人提心吊膽-----乘客從容笑談

筏子之小---------------水車之大

黃河之兇險-------------筏子之渺小

正襯、正襯錯雜:小小浪頭吞噬筏子,既正襯

了黃河的兇險,又反襯了征服自然的人

總體構思的襯托:黃河襯托出筏子,由筏子襯托“黃河的主人”

總之,這一連串的襯托、對比使全文結構緊密,文脈貫連。

四.討論

1.文中哪句話最深刻?從全文看這句話僅僅是對艄公的讚美嗎?

2.本文導課時老師講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一篇有關黃河的文章,學完本文了,你覺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現的思想與黃河有沒有關係?

五.作業

1.文段中有兩組對比,請你說說哪兩處運用了對比

參考答案:羊皮筏子體積小與承載的人多物重形成對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膽與皮筏上的乘客從容談笑形成對比。

2.這兩組對比爲了突出什麼?對艄公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黃河上航行是十分兇險的;如此兇險的航行,卻讓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車裏瀏覽窗外的新建築”那樣心閒氣定,這全是艄公的功勞,越是兇險越能反襯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對比往往會使人、物的特點更鮮明,請你用對比寫一個片段,表現家人、同學、事物的不同特點。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學習要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運用打比方的妙處。

3.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重點、難點:

1.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運用打比方的妙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峯巒(luán ) 瀰漫(mí ) 月暈(yùn )

輕盈(yíng) 薄雲( báo) 絲絲縷縷(lǚ )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1)雲像是天氣的“招牌” ,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招牌” :標誌,徵兆。

(2)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預兆:預先表露出來的跡象。

3.本文作者是朱泳燚。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說明了雲與天氣變化的關係。

二、檢查導入:

1.導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因爲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爲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2.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3.提問作者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解題:題目簡潔地概括了雲和天氣的關係。

2.本文介紹了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後描繪了萬千姿態的雲。第2—5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與天氣的關係。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雲”又分爲“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並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係。

二、精讀課文,體會打比方的好處,嘗試解決要點二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 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

示例:(1)我喜歡“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這個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招牌”生動地寫出了雲和天氣的關係。

(2)我喜歡“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羣,來來去去。”形象地寫出了天上的雲恣萬千,優美可愛。

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並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品讀課文,賞析文章準確的語言,嘗試解決要點三

例句:1.“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纔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運用擬人手法,一個“躲藏”逼真地烘托出雲層之低,雲塊之厚,既準確又生動。

寫“積雲”變化爲“積雨雲”的一段用了表示時間的詞: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3、文章最後兩句話“但是,天氣的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四、拓展閱讀

拓展延伸,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訓練點: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訓練語段:

龍捲風造成的破壞異常驚人。當它觸及海面,便會翻江倒海捲起巨瀾;當它觸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開玩笑似的捲到空中再扔下來,它可以“倒拔垂楊柳”,摧毀建築物,甚至像利劍似的把堅固的大廈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現過一次龍捲風,它竟然把一個有三四層樓高的110噸的儲油罐舉到15米高的空中,然後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國曾出現過一次強大的龍捲風,造成兩千多人傷亡。)

爲什麼龍捲風的風力這麼大呢?主要是龍捲風內的空氣飛速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和極爲強烈的上升運動,引起空氣大量逸散,使龍捲風中心空氣十分稀薄,氣壓很低,與其外圍空氣的氣壓差特別大。

1.文中括號內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用是什麼?

明確:採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通俗而準確地說明了龍捲風造成的破壞異常驚人

五、反饋檢測:

(一)基礎知識檢測

1.給上列加點字注音

(1)峯巒( luán ) (2)綾紗(líng )

(3)粼波(lín ) (4)瀰漫(mí )

(5)點綴(zhuì ) (6)棉絮( xù )

(7)一霎時( shà ) (8)模糊( m ó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

①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裏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下定義 )

②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爲陰雨。(分類別 )

③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引用 )

④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遇見一種高積雲。(分類別、作詮釋 )

(二)讀文章第六段:

(1)這段文字第一句話作用是(AB)

A.承上啓下的過渡句

B.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2)這段文字採用了( 下定義 、引用 、作比較 ) 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A)

A.總——分

B.分——總

C.總——分——總

(三)讀課外文段答題:

在熱帶地區或航行於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寶貴的,因爲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爛變質,可以使捕撈的海產品保鮮。但是正是熾熱的陽光最能“摧殘”這些冰塊。不過,科學家想出了辦法讓太陽對冰停止“敵對行爲”不要那麼水火不容。

太陽當然不能直接製造冰塊,但可以“曲線”造冰。比如,用電冰箱造冰,就是曲線造冰。電是一種能源,它可以使電燈發光,使電爐發熱,卻也能讓冰箱造出堅硬的冰塊來。電是能源,太陽也是能源,既然電可以造冰,太陽光爲什麼不能造冰呢?

因此,從道理上說,太陽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塊來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使太陽能通過光電池把光變成電,再用電來開動冰箱。但這個方法要使大量的光電材料,成本高。爲了讓漁民都能買得起,法國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學家研製出太陽能冰箱——一種能自動製冰的機器。

這種太陽能自動製冰機,外形像一個恆溫箱,它既不用電,也不用燒油,就靠一個太陽光接收器。在接收器裏裝有許多活性炭顆粒,活性炭中有許多小孔,孔的直徑只有百萬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積加起來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網球場面積的1.5倍。在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進”甲醇,就像海綿吸水一樣,活性炭可以吸進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麼作用呢?它和電冰箱中的製冷劑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樣的。在夜晚沒有太陽時,因氣溫下降,接收器內的活性炭就吸進液態的甲醇。白天,太陽能接收器被太陽一曬,活性炭中的甲醇就變成氣體,甲醇氣化就會吸收大量周圍的熱量,起到冷卻作用。氣化後的甲醇流到製冰訂的冷凝器變成液體,夜晚時又被活性炭粒吸進小孔內,每天就這樣日夜循環制冰。

這種製冰機的優點是不用電,而利用“天賜”的太陽光“良源”。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在陰天時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氣化吸熱,反而不能製造冰塊。因此,這種太陽能冰箱只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纔有用武之地。

1.解釋第二段中“曲線”一詞的含義。

曲線:間接。

2.第三段中“從道理上說”能否刪去,爲什麼?

明確:不能。從本文看,主要側重於介紹太陽能造冰的實際應用及方式,“從道理上講”強調了其可能缺少推廣價值的一面。

3.第四段中,畫線句子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列數字。說明活性炭小孔面積大得驚人。這樣寫與下面“吸進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強大的存儲功能。

4.從第五段中摘取、組合字詞,填入下面句中的括號內:

明確:甲醇所起的作用是:(氣化吸熱)(只填四字),從而製冷。

5.從整體上看,“太陽能自動製冰機”具有哪些優點?

明確:廉價不用電

6.請給本文加一個標題。

明確:太陽能製冰機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能力:積累字詞,感受作者別具特色的語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主旨,進行探究性學習,獲得思想啓迪。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學過程 與方法]

本文難點較多,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後,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以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x學生: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

x教師: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過程 中。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情景導入

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於風箏的故事。(作者簡介/背景介紹)

二、預習檢查(多音字、形近字、部分詞語釋義)

三、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

1、 課文回憶的是一件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2、聽讀全文,我們能感受到全篇都籠罩着一種怎樣的感情?

明確:

1、文章說的是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爲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 悲哀(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四、質疑探究

(過渡)從抒寫“悲哀”的句子中就表達隱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語句提出幾個問題,探究文章的結構脈絡。大屏幕投影出示:

1、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爲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3、爲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4、事隔幾十年爲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

5、最後,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明確:1、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爲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爲了引出下文。

2、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爲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十幾年前的往事,雖爲兄長,也要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3、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

4、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並不因爲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爲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爲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5、從小兄弟身受“虐殺”而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認爲不正當,以爲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x至此,從作者悲哀的情感主線可以得出文章的整體脈絡(見大屏幕)

五、多角度閱讀,探究文章主旨

(過渡)《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

1、兄弟手足之情。

2、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

3、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

4、對被虐者麻木不仁的精神狀態的憂慮和痛惜。

六、課文寫法歸納,指導寫作

1、記敘的順序有三種,本文是哪一種? 順敘、倒敘、插敘

2、從文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爲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明確:

1、插敘

2、從課文三、四兩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個瘦弱、多病、膽小、懦弱,但天真、活潑、聰明的兒童。而“我”則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形象。

七、拓展與體驗

課文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x利用課餘時間自己製作個風箏,相約來年三月三大家來操場放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寫景特點: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滿活力"的特點來描寫景物;②分層次寫出春景畫面。

2.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經過朗讀訓練,要使學生能讀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感情。

3.理解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揣摩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體悟作者語言表達的巧妙;

2.體會語言中蘊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熱愛春天,讚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結合課文實例,講清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

4.狀物抓住特徵,寫景注意層次。

以上教學重點中,第一點與第二點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好這兩個教學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會(包括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講析)。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方法之一:"讀-講-讀-賞-讀"。讀書分三個層次:讓學生熟悉課文,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和文章遣詞用語的妙處。夾在讀書之中的"講"與"賞"分別是指:"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理清文章的結構,"賞",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實例賞析,體會作者選用詞語和句子的妙處和所抒發的感情。運用此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精要的指點下,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自己體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說出理由;其次是師生相互質疑。

讓學生評述課文,這無疑是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只有反覆讀,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紹給大家,這既是思維的訓練,又是說話的訓練。

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啓發,這樣形成多維態勢的交流,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媒體設計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可借用音響媒體,欣賞配樂朗誦的錄音。如果有條件,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提供冬春比較的畫面。

教學時數: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爲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唐代的杜甫寫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韓愈在《初春小雨》中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

(這樣導入課文有如下作用:①幫助學生回憶獲得春天時的美好感受,爲課文教學做情感的鋪墊;②輕鬆自然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熱愛春、讚美春的感情作爲線索,繪出了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作者是我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於1898年,逝世於1948年,"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記錄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學讀書後期,開始創作新詩;1920年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學教師,後任清華大學教授,這期間從事散文創作,做學問;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遭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使他成爲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綠》、《荷塘月色》等。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

水漲(zhǎng) 捉迷藏(cáng) 醞釀(yùnniàng) 應和(hè) 籠(lǒng)着一層薄(bó)煙

黃暈(yùn) 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

朗潤:明朗潤澤賣弄:炫耀

醞釀:文中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繁花:密密的開着的花

趕趟兒:文中是各種果樹也爭先恐後地開花。舒活:舒展,活動。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招展,迎風擺動。

烘托:本是畫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者周圍塗抹淡墨或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

B.整體感知:熟讀課文,分析結構。

結合課後練習一,讓學生讀課文,分別畫出"盼春"、"繪春"、"贊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繪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贊春

(設計說明:1.擴大識字量,爲"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鋪平道路;2.讓學生熟讀課文,找出"盼春、繪春、贊春"的部分,其目的在於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從整體上去感知課文)

2.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設計說明:1.培養默讀習慣;2.讓學生"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解決教學重點(難點)一。該設計要求老師必須具有教學機智,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的問題應儘量讓同學自己解決,學生需要時,老師給予點撥)

學生不懂詞句舉例:

①爲什麼用兩個"盼望着"?(體現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爲什麼不說成"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如果說成"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只能理解爲小草本來就是這樣,課文的說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讓小草充滿生機,顯得極爲可愛)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句話的前後都描寫花,爲什麼中間夾一句動物的描寫?(蜂鬧蝶舞,是側面寫春花繁茂、鮮豔和甜香,同時用蜂蝶的"鬧、飛"襯花的香甜豔麗,使畫面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爲什麼要這樣寫春雨?(這是春雨迷濛時特有的景狀,作者觀察細緻,整個空間瀰漫着牛毛、花針、細絲一般的春雨,遠望去,屋頂上像有一層薄煙,而且是"籠"着,一個"籠"字,非常傳神地顯示出細雨朦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應該怎樣理解?(這裏的"工夫"是指時間,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做好許多事情,告訴人們應當把握時機,奮發向上)

⑥文章的結尾爲什麼選用"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這些比喻非常形象、貼切,春天給人以新生命,給人以美麗多姿,給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這裏,我們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間有相似點)

(注意:學生還可能提出許多問題,如是詞句方面的.問題,應力求滿足學生;如涉及比喻、擬人方面的問題,也應該在這裏解決;如屬其他方面的問題,應告訴學生以後解決)

3.齊聲朗讀課文。

要求:①加深對文中形象而生動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節奏,讀出熱愛讚美的感情。

(設計說明:①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②讓學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有助於對課文的整體理解,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在朗讀聲中,我聽得出大家既愛春天,也愛這篇如詩如畫如歌的散文。

(設計說明:①讓學生加深對課文整體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績,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的興趣)

四、佈置作業

①你最欣賞文中哪些段落?(請說出理由,下一節課交流)

②熟讀課文,背誦1-5段,鼓勵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1-5段;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設計說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規定與鼓勵並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研習課文

1.齊聲誦讀課文

2.討論:你最欣賞文中哪些段落?(試說出理由)

第2段:總寫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情態。用擬人手法勾畫大自然"剛睡醒的樣子",爲下文具體的春景描繪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說,山、水、太陽最能向人顯示春天氣息,作者選用"朗潤"、"漲"和"紅"分別描繪山、水、太陽睡過一冬而醒來的情態,非常傳神。

第3段:春草圖。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春草的生機勃勃的特點;後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與感受,充滿活力。

第4段:春花圖。首先,這一段寫得很有層次:樹上-花下-遍地;其次,這一段文字注意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的配合:由與前後照應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說到"花裏帶着甜味兒"色彩與甜味相勾連;由花味甜聯想到果實實與虛相結合,蜂鬧蝶舞與繁茂鮮豔的花們相映襯;第三,巧用擬人、排比、比喻,寫春花競相開放。總之,畫面五彩繽紛,富有立體感。(這一節應當讓學生充分討論,言之成理,都應予以肯定、鼓勵)

第5段:春風圖。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別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觸覺:引用詩句,又打一個比方,讓人感到春風的溫暖;嗅覺:"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聽覺:鳥鳴的清脆、婉轉,風聲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風是無形的,但作者筆下的春風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第6段:春雨圖。引出春雨後,用"可別惱"這一口語,顯得特別親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導讀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處:細密、閃爍、綿長;親吻着"樹葉兒"、"小草兒";烘托出"安靜而和平的夜";滋潤着鄉間的行人與農民,這一切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7段:迎春圖。"風箏"是春天的信使,寫風箏漸漸多了,實質是寫屋外的人多了,因爲春天來了。全段都用短句,讀來富有節奏感,讓人感到精神抖擻,充滿希望,充滿力量。

(設計說明:讓學生由整體感知課文轉到局部感知課文;讓學生相互啓發,在討論中迸發思維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圓其說就行。這一環節,主要落實教學目標1和教學重點2、3、4)

3.課堂小結:

①抓住特點寫景。

春草圖:鮮嫩、勃發春花圖:繁茂、豔麗

春風圖:和煦、輕盈

春雨圖:細密、平和

②分層次寫出春景圖。

春草圖:正面-側面

春花圖:樹上-花下-遍地

春風圖:觸覺-嗅覺-聽覺

春雨圖:植物-人間

三、欣賞品味

要求:大聲朗讀,體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感情。

(設計說明:讓學生再從局部理解回到整體感知上來)

四、佈置作業

1.課堂練習:課文練習二、三。

2.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1.通報作業情況;

2.檢查背誦。

二、比較閱讀

1.投影林斤瀾的《春風》(或發講義)。

2.比較《春》《春風》的異同。

3.通過比較,讓學生概括兩文的主題、寫作特色。

(設計說明:①擴大學生的閱讀面;②比較異同的目的在於加深對《春》這篇課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寫訓練

1.寫一段描寫景物的文字(課文練習四)。

2.口頭交流景物描寫的片段。

(設計說明:①以讀引寫,讀寫結合;②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四、自我總結學習本文所得

引導學生從形式(詞語的積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點)到內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進行歸納。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②理解文中所闡述的道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滲透:對本文主旨進行多角度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對於狼一樣的惡人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對重點實詞進行重錘敲擊;

②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揣摩狼與屠戶的心理。

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學生活動設計:

①在梳理文章情節的基礎上,講故事有聲有色的講出來;

②進行創造性表演;

③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完成一個成語活動:積累“狼”的成語

附: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蟲虎豹狼狽爲奸引狼入室

狼吞虎嚥鬼哭狼嚎

從古到今,關於狼的成語、小說、故事、傳說很多,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狼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字留仙,山東省淄博市淄川蒲家莊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是他的書房,“志”是記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全書共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當時社會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三、古詩文教學,讀字當頭

(一)、初讀文章、跨越障礙

①注音

綴行甚遠馳擔持刀少時

②詞句理解

其一犬坐於前一狼洞其中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③重錘敲擊詞語

有很多的古漢語詞,在今天現代漢語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請找出下列實詞仍在現代漢語中運用的'成語。

示例: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虎視眈眈

訓練:1、顧野有麥場

2、前狼假寐

3、一狼徑去

(二)、齊讀課文,看圖梳理情節,講故事

1、梳理情節

A、本故事的主角是誰?b、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C、故事是怎樣具體展開的?

附:

狼屠戶

2、講故事、做點評

3、揣摩心理活動

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御狼、殺狼)

一排站在屠戶的角度揣測其心理變化;一排站在狼的角度揣測其心理變化;並做一下點評。

4、表演點評

請幾位同學講故事表演一下。

5、分析人物特徵

屠戶和狼各有什麼特點?

附:

狡猾機智

狼屠戶

貪婪果敢

四、討論主旨

(1)、點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部分?(齊讀)

(2)、“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爲什麼?

(3)、蒲松齡老先生寫這一個故事,僅僅爲了博得我們一笑嗎?你有何啓示?

五、推薦《聊齋志異》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是對其藝術成就最好地概括,深入閱讀並用心體會其內容。

板書設計

敘事:

狡猾機智

狼屠戶

貪婪果敢

議論:敢於鬥爭,善於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