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

學習要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運用打比方的妙處。

3.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重點、難點:

1.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運用打比方的妙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峯巒(luán ) 瀰漫(mí ) 月暈(yùn )

輕盈(yíng) 薄雲( báo) 絲絲縷縷(lǚ )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1)雲像是天氣的“招牌” ,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招牌” :標誌,徵兆。

(2)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預兆:預先表露出來的跡象。

3.本文作者是朱泳燚。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說明了雲與天氣變化的關係。

二、檢查導入:

1.導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因爲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爲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2.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3.提問作者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解題:題目簡潔地概括了雲和天氣的關係。

2.本文介紹了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後描繪了萬千姿態的雲。第2—5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與天氣的關係。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雲”又分爲“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並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係。

二、精讀課文,體會打比方的好處,嘗試解決要點二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 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

示例:(1)我喜歡“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這個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招牌”生動地寫出了雲和天氣的關係。

(2)我喜歡“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羣,來來去去。”形象地寫出了天上的雲恣萬千,優美可愛。

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並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品讀課文,賞析文章準確的語言,嘗試解決要點三

例句:1.“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纔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運用擬人手法,一個“躲藏”逼真地烘托出雲層之低,雲塊之厚,既準確又生動。

寫“積雲”變化爲“積雨雲”的一段用了表示時間的詞: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3、文章最後兩句話“但是,天氣的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四、拓展閱讀

拓展延伸,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訓練點: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訓練語段:

龍捲風造成的破壞異常驚人。當它觸及海面,便會翻江倒海捲起巨瀾;當它觸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開玩笑似的捲到空中再扔下來,它可以“倒拔垂楊柳”,摧毀建築物,甚至像利劍似的把堅固的大廈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現過一次龍捲風,它竟然把一個有三四層樓高的110噸的儲油罐舉到15米高的空中,然後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國曾出現過一次強大的龍捲風,造成兩千多人傷亡。)

爲什麼龍捲風的風力這麼大呢?主要是龍捲風內的空氣飛速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和極爲強烈的上升運動,引起空氣大量逸散,使龍捲風中心空氣十分稀薄,氣壓很低,與其外圍空氣的氣壓差特別大。

1.文中括號內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用是什麼?

明確:採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通俗而準確地說明了龍捲風造成的`破壞異常驚人

五、反饋檢測:

(一)基礎知識檢測

1.給上列加點字注音

(1)峯巒( luán ) (2)綾紗(líng )

(3)粼波(lín ) (4)瀰漫(mí )

(5)點綴(zhuì ) (6)棉絮( xù )

(7)一霎時( shà ) (8)模糊( m ó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

①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裏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下定義 )

②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爲陰雨。(分類別 )

③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引用 )

④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遇見一種高積雲。(分類別、作詮釋 )

(二)讀文章第六段:

(1)這段文字第一句話作用是(AB)

A.承上啓下的過渡句

B.這段文字的中心句

(2)這段文字採用了( 下定義 、引用 、作比較 ) 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A)

A.總——分

B.分——總

C.總——分——總

(三)讀課外文段答題:

在熱帶地區或航行於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寶貴的,因爲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爛變質,可以使捕撈的海產品保鮮。但是正是熾熱的陽光最能“摧殘”這些冰塊。不過,科學家想出了辦法讓太陽對冰停止“敵對行爲”不要那麼水火不容。

太陽當然不能直接製造冰塊,但可以“曲線”造冰。比如,用電冰箱造冰,就是曲線造冰。電是一種能源,它可以使電燈發光,使電爐發熱,卻也能讓冰箱造出堅硬的冰塊來。電是能源,太陽也是能源,既然電可以造冰,太陽光爲什麼不能造冰呢?

因此,從道理上說,太陽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塊來的,其中一個方法是使太陽能通過光電池把光變成電,再用電來開動冰箱。但這個方法要使大量的光電材料,成本高。爲了讓漁民都能買得起,法國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學家研製出太陽能冰箱——一種能自動製冰的機器。

這種太陽能自動製冰機,外形像一個恆溫箱,它既不用電,也不用燒油,就靠一個太陽光接收器。在接收器裏裝有許多活性炭顆粒,活性炭中有許多小孔,孔的直徑只有百萬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積加起來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網球場面積的1.5倍。在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進”甲醇,就像海綿吸水一樣,活性炭可以吸進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麼作用呢?它和電冰箱中的製冷劑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樣的。在夜晚沒有太陽時,因氣溫下降,接收器內的活性炭就吸進液態的甲醇。白天,太陽能接收器被太陽一曬,活性炭中的甲醇就變成氣體,甲醇氣化就會吸收大量周圍的熱量,起到冷卻作用。氣化後的甲醇流到製冰訂的冷凝器變成液體,夜晚時又被活性炭粒吸進小孔內,每天就這樣日夜循環制冰。

這種製冰機的優點是不用電,而利用“天賜”的太陽光“良源”。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在陰天時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氣化吸熱,反而不能製造冰塊。因此,這種太陽能冰箱只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纔有用武之地。

1.解釋第二段中“曲線”一詞的含義。

曲線:間接。

2.第三段中“從道理上說”能否刪去,爲什麼?

明確:不能。從本文看,主要側重於介紹太陽能造冰的實際應用及方式,“從道理上講”強調了其可能缺少推廣價值的一面。

3.第四段中,畫線句子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列數字。說明活性炭小孔面積大得驚人。這樣寫與下面“吸進好多甲醇”一致,揭示其強大的存儲功能。

4.從第五段中摘取、組合字詞,填入下面句中的括號內:

明確:甲醇所起的作用是:(氣化吸熱)(只填四字),從而製冷。

5.從整體上看,“太陽能自動製冰機”具有哪些優點?

明確:廉價不用電

6.請給本文加一個標題。

明確:太陽能製冰機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掃除文字障礙,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反覆誦讀,爭取當堂背誦。

4、理解、體會古人的某種家庭和親情觀念。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智慧、誠信做人的美德,言辭要高雅。

【重點】:

1、文言字、詞、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具】:

錄音機、小黑板

【教時】:

一課時

【步驟】: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和聰明樹

看到同學們一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詩: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裏/含着偉大的靈魂,/有着無窮的機智、

是啊,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今天我們將把他們請到聰明樹上,左邊的聰明樹是代表古代的聰明少年,右邊的聰明樹則代表同學們,回答問題準而多的小組就會上聰明樹,望六個小組展開學習PK戰、請同學們首先說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並用一句話概括他們各自的事蹟(孔融讓梨、曹衝稱象、曹植七歲做詩、司馬光砸缸、王冕四歲畫畫、甘羅十二歲做宰相)像這樣的少年我國古代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學習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中的兩則,再去認識兩位這樣的才女神童、(板書課題)

二、解題:《世說新語》是部什麼書?“則”怎麼講?(搶答)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則”:就是“篇”,兩則,就是兩篇、

三、會聽:放錄音,聽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搶答)

1、《詠雪》:寫謝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談論詩文、詠雪、

2、《陳太丘與友期》:寫七歲兒童陳元方對父親失信的友人義正詞嚴,用自己的聰明機智維護了父親的.尊嚴、

四、會學:檢測預習(先學後教),小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臺演板、任務分工:

第一組:做《創新奪冠》自主預習1—2小題;

第二組:做《創》自主預習3—4題;

第三組:做《創》自主預習第5題;

第四組:請兩個同學分別口頭複述兩則故事內容;

第五組:做《創》實踐運用2;

第六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見《創》實踐運用3)

五、小組代表演板期間,全班齊讀課文、若學生答案還未寫完,其他學生就自由讀背課文,

六、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七、會問:質疑問難,還有沒有不懂的字、詞、句?若有,請提出來,

八、會說:自主、合作、探究,進一步研讀課文、小組討論任務分工: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第一組)(見課後習題一)

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也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請分別指出來、(第一組)(見《課堂作業》第6題)

3、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個好?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再說幾句詠雪的名句、(第二組)(見《課堂作業》第7題)

4、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第二組)(暗示讚賞之情)

5、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第三組)(無信無禮)

6、請同學們以文中的句子爲依據,說說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組)

客人:

A、“太丘捨去,去後乃至”說明他言而無信;

B、“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說明他粗野無理,不講禮節;

C、“友人慚,下車引之”說明他誠懇認錯,知錯勇改、

元方:

A、對客人的一番義正嚴詞可以看出,他聰明機智,很有教養,懂禮識義,同時也維護了家父的尊嚴,可見父子親情濃厚、

B、“元方入門不顧”,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第四組)

8、會講:創新講述,發展思維: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老師想請一個同學把第二個故事講給我們聽一下,不過你要想上聰明樹就必須創新,試用陳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來講、(原來是第三人稱,現在換成第一人稱“我”來講、)(第五組)

9、總結兩篇文章的主旨和寫作特色、(第六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視仁義禮智信的,那麼,“誠信”“禮貌”對今天的我們還有用嗎?請聯繫實際談一談你自己的認識、(提示: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師長朋友應該怎樣?在考試的時候堂而皇之拿着參考資料是否就是“誠信”的體現呢?)

補充中外名人講誠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2、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無信不立———孔子

十、會背:點生試背課文,爭上聰明樹、

十一、會演:創編表演課本劇,要求:

1、揣摩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其思想感情,儘量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2、以藝術創編的方式,通過合理想象,對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邏輯的豐富和補充,甚至改編、(兩篇短文各選一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複習檢測,夯實基礎

搶答《課堂作業》1—3小題

十三、激情總結

今天老師有幸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衆的謝道韞,明白事理的陳元方;老師更有幸的是培養了我們班上許多會讀、會問、會背、會講、會說的聰明學生!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相信同學們今後一定會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十四、作業:解釋下列漢字在文中的意思,並根據這個意思找出相應的成語、比一比,看誰找得多、

例:期——約定成語——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捨棄成語——捨近求遠

2、去——離開成語——

3、信——信用成語——

4、引——拉成語——

5、顧——回頭看成語——瞻前顧後

十五、附板書設計

詠雪

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詠雪:白雪紛紛何所似(考題)

兄子;撒鹽空中(笑)欣賞讚揚

兄女:柳絮因風起(樂)道蘊才氣

補充評價:無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貴(側面襯托)

陳太丘與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捨去——乃至

開端父友:問

元方:答針鋒相對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據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正直不阿

尾聲父友:下車引之聰慧明理

客人:無信無禮粗野暴躁知錯能改

元方:聰明機智正直不阿懂理識義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高效課堂展示課,同學們預習充分,發言積極,配合默契;思考問題敏捷,討論熱烈,回答問題準確、小組分工合作任務完成較好、特別是激趣教學聰明樹的設計較爲恰當,激發了同學們及小組競爭的熱情,正好扣了課文主題體現聰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現,課文課堂渾然一體、因此課堂教學認真研讀課文,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很重要、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後,寺廟裏的和尚到哪裏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爲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註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並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並列

(2)閱十餘歲。

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爲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乾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爲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爲:豈能爲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爲坎穴成爲,動詞

衆服爲確論認爲,動詞

如:如是再齧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於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複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複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係,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裏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啓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詩歌凝練、優美的語言,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體會詩歌“詩中有畫”的獨特意境,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多形式朗讀,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秋風吹散了夏日的霧靄,送來了一個清清蔚藍的天空.秋雨潤溼了山川河流,帶來了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今天就讓

我們走進現代詩人何其芳的詩歌《秋天》,一同去領略秋的風采,傾聽秋的訴說。

2、介紹作者及作品(展示課文標題:《秋天》和作者)

在欣賞詩歌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課件展示作者簡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何其芳筆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秋天吧!進入這節課的第一環節“讀秋”。

二、

讀秋(課件展示:第一環節主題 “讀秋”二字)

1、學生齊讀(課件展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在朗讀前,請同學先讀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詞,讀準字音,再朗讀課文。

2、播放配樂課文朗讀。

(對朗讀情況作評價)同學們要不要聽聽名家們是怎麼來讀這首詩歌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合上書,跟隨優美的音樂第二次走進《秋天》,同時根據屏幕上的朗讀要求在書上作相應的標記。

(課件展示朗讀要求:1、劃分節奏2、標出重音3、注意細節4、揣摩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

大家都聽得很認真,很陶醉呀。那我們要不要摩仿他重新來一次呢?好,下面請同學們先自由練習朗讀,先找找節奏、醞釀一下感情,希望這次讀得更好。

4、全班齊讀(課件展示畫面和音樂)

5、評價朗讀情況,導入下一環節

同學們的領悟力很高,朗讀技巧也大有所長進,我都快被你們的朗讀深深陶醉了。那麼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表達讀完這首詩的感受,你用什麼呢?(生:美、好)那麼美在何處呢?這當然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了。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品秋

三、品秋(課件展示第二環節主題 “品秋”二字)

所謂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細體會詩歌中優美的語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領略它的魅力,還要用心去“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品詩中的“人” “物”“景” ,去發現詩歌的美。

l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學習,以小組討論發言爲主。

(一)探討詩歌內容,理解作者感情。

請同學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討論(課件展示討論問題組)

1、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從導語中找)詩人選取了哪些景物來表現的呢?

A、表季節:(露珠、冷霧、白霜、蟋蟀)

B、表地點:(稻香、鐮刀、農家、漁船、牛背、牧羊女)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發言,我發現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觀察能力都很強,可謂“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這個季節富有特徵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這點對寫作是值得借鑑的。

2、這些景物構成了詩中的幾幅圖畫?請你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名並說明理由。

師:全詩僅三節,短小精悍(簡單複習詩歌的特點:短小精悍、音韻和諧等),卻構成了三幅美麗的圖畫,(命名參考: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牧女思戀圖,要求說出理由。)這也就充分體現了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

3、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三幅畫,讓我們彷彿看見了那幽幽的山谷、聞到了濃濃的稻香、聽到了輕輕的漁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見詩人懷着是對秋天的一種極度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來完成的詩作。

(二)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意境

(課件展示:自主實踐活動內容及方式)

l

主題:這樣的秋景你喜歡嗎?最喜歡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嗎?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爲什麼喜歡,寫的好在哪兒?

2

方式:以六人小組爲單位選取本組最喜歡的一幅畫,並展開想象和聯想用優美的文字描繪所喜歡的圖畫。

3、老師示範:朗讀第一節並描繪(課件分別展示三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

4、學生自由發言(2——3個同學)分別描繪三幅畫,老師作評價。

5.優美語句賞析---重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三)作課堂小結,導入下一環節:(課件展示小結內容)

1、小結:通過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探索,我們已瞭解到詩人通過描繪了不同的秋日場景和畫面, 既展現了農閒時的清靜氛圍,還有世外桃源般的清遠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的清甜,創造了一種似乎遠離塵俗的氛圍.令人留連忘返,陶醉其中。

2、學生再次美讀課文(學生自由選擇分節朗讀)

3、知識拓展:收集展示古今詠秋名句。

在中國其他文學家筆下,秋也被描寫得絢麗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詩人王維用“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將秋寫得清新明淨,杜牧則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向我們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村秋景圖,在劉禹錫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勝過春天更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百舸爭流,漫江碧透。”更是賦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寫出了秋的.壯美。如此看來,“秋”真是美不勝收!(齊讀詩句)

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描繪自己眼中美麗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盤我作主”的時間了,進入今天的第四個環節:繪“秋”。

四、繪秋(課件展示第四環節主題 “繪秋”二字)

按照課前的預習安排,同學們肯定已作好“繪秋”準備了。請同學們自由展示,讓你豐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現吧!大家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展示準備,老師作簡單評價。主要採用三種方法:

(課件展示方法)

l

心靈手巧(製作手工)

2

妙筆丹青(用圖畫和文字表現)

其中展示三幅圖,請學生用散文、詩詞等形式自由描寫並朗讀。

3

學生創意表現(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4、同學們的多種展示精彩地表現了自己眼裏最美麗的秋天,希望在以後的生活中,每個同學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我們的世界,帶着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去創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後讓我們再次在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中走進何其芳那恬靜而充滿詩情畫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讀《秋天》,結束本課教學。

五、佈置作業:

1、以“我是風”爲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體裁不限,展現秋天的美麗。

2、利用國慶節假期,走進大自然,發現並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描繪家鄉和祖國美麗的金秋十月。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裝》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課,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爲豐富的作品,要求學生練習默讀和朗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寫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後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揭露了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於說真話。本文的特點是故事題材虛幻奇特,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行文結構引人入勝,表達主題深刻凝重。

二、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童年記憶中有些什麼美好的回憶呢?是在父母不經意間翻越牆頭,到隔壁鄰家樹上採摘新鮮桑葚的頑皮?還是曾幾何時在衚衕槐樹下悉數漫天的繁星,聽白髮蒼蒼的老人講述星空中那美麗的童話?這些時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們還有童話。有人說,一個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讀些童話,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純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童話世界,化身爲童話世界的一員去遊歷一番,看看童話到底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論先入爲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誦讀時不要求全班齊讀,而是以各自習慣的方式自由進行,可以是有聲的朗讀,也可以是無聲的默讀。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審美情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由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和原初體驗。先在小組內交流,說自己的,也聽別人的;然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紹。最後,每人在紙上寫下自己經過交流後的感受。這一環節意在既培養有感即發、真情表達的習慣,也營造班級氛圍,影響和感染其他同學。

最後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學生交流:一千個人眼中就與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老師對這篇童話已經非常熟悉,不知讀過幾遍。但每次讀來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讀來都會有更深的思索。童話大師安徒生把一個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如此妙趣橫生,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感慨頗多。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有時是那麼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誠實又是如此的可貴。每個人都應該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寫了什麼。

先每人獨立進行,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之後教師隨機點幾位學生說說。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共識:這篇課文講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後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於說真話。

(四)三讀課文,選擇學習主題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然後憑自己的直覺愛好,就自己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兩個方面自主展開學習,作爲自己的“小快餐”或“開胃羹”,讓自己的直覺愛好得到基本滿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燒烤”,因人而異,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後,分小組交流,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說說自己喜歡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同學發言,說說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並沒有統一標準。

(五)四讀課文,共選式學習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四讀課文,然後共同選擇確定一兩個學習主題,作爲“正餐”或“主菜”,一同展開深入的品味和細緻的賞析。

共同選擇學習主題時,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覆論證、慎重確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向,也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提高。

共選學習主題的基本原則是“兩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其中有語言學習的獨立選項時)語言學習優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從文體特點方面考慮,也可以從其他方面考慮。

共選的學習主題如果有少數學生在自選式學習中已初步學習過,那共選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細化、深化各自的學習;如果與大多數學生的自選式學習主題相同,那就以自主提問、自主探究、最後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進行,使學習一步步走向細化和深化。

教師準備參與發言要點:

1. 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課文第5段是對皇帝進行心理刻畫,寫得十分精彩,值得反覆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麼樣了,但他轉念一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裏的確感到不大自然。”聯繫第一段對他愛好新衣的描寫,不難看出,皇帝自己其實很心虛,他很怕自己看不見,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而且對自己是否聰明也不敢相信,這是第一次轉折。接着是第二次轉折:“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從“不大自然”到“無須害怕”,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壯膽,強作鎮靜。但是雖然如此,他“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虛,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不僅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寫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點,寫心理多用悲嘆的語氣,如"願上帝可憐我吧!""我的老天爺!"寫眼睛,一再寫他睜得怎樣大,寫語言,對一些詞語反覆使用,極力描寫老大臣對子虛烏有的衣料的讚美,和前面說的"誠實"形成強烈的對照,增強了諷刺意味,把他虛僞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2. 主題的深刻凝重:對於有人說這篇童話的主題僅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們的醜惡靈魂,你同意嗎?(點撥:文中也有對普通民衆的描寫,區別在於嘲諷程度不一樣,對前者是尖刻的,對後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別是藉由成人對立面的無知無畏的小孩之口說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種成人虛僞、自私自利的人性弱點)

有人認爲課文中的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說說你的看法。精明:因爲他們善於抓住他人的弱點,從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自信:因爲他們堅信自己的計劃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鎮定自若的實施騙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兩面性,要學會客觀辯證看問題。

3. 故事題材的虛幻:他每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裏。”點出課文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皇帝愛新裝到了癡狂的地步,愛慕虛榮,奢靡無度,這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爲下文騙子行騙埋下了有力的伏筆。

但提示學生:現實中有這樣昏庸到這種地步的皇帝嗎?這樣他的國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這麼寫,這就是童話“來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的地方,用極其誇張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理所當然,同時告誡世人。

(六)五讀課文,積累新詞佳句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

炫耀 稱職 妥當 呈報 滑稽 陛下 精緻 頭銜 爵士 駭人聽聞隨聲附和

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對其中的妙語佳句,則熟讀成誦,生成積累。妙語佳句的範圍很廣,既可能是文學類的細膩的感性描寫,也可能是論述類的深刻的理性闡述,還可能是實用類的簡潔的事理說明。

教師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是全文的線索,顯示出了騙子的高超智慧,同時也是對人性的一次有力抨擊。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像愛慕虛榮的皇帝,爲了自己的`私利而說謊的大臣們的人呢?我想他們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個縮影。人越長大,虛榮心就會越強,往往會被虛榮、自私自利佔據着頭腦,一不小心就會跨越正義的邊界。童話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續做下去的夢,孩子們會慢慢長大,知道這個夢叫做童話,於是不會再相信。但其實成人世界一樣需要童話,多保留一點童真,從童話中找尋快樂,淨化心靈,這是老師對你們以後人生選擇的一點建議。

同時,適時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紹:

安徒生14歲就離開了家鄉,在當時世態炎涼的社會裏,等待他的是一種什麼命運。飢餓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以及人們的鄙視與他結了不解之緣。但安徒生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寫過三部自傳,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安徒生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安徒生童話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夠企及。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爲世界上衆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皇帝的新裝》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着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讚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僞、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着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侷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爲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着血緣關係,繼承併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鑑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醜小鴨、紅鞋`海的女兒等,已成爲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七)總結學習收穫或感受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穫或學習感受,並把它用筆寫下來。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中去。語文學科由於自身的特點,教師不僅是課堂各種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促進者,也是學生的對話者。在《春》一課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運用CAI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教師組織、啓發、鼓勵、指導學生按正確的思維方向、路線、探求未知領域的知識,使學生儘可能獨自去開掘知識寶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通過知識的拓展延伸,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和感知課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1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課文語言之美。《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並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不但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徵,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春》之後繼而學習後幾篇課文來加深理解人們熱愛自然的感情,並在誦讀中體會、學習觀察自然的方法,學會用形象的語言描寫景物。因此,學好本文對學生學好後面幾篇文章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了解寫景的特點,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還要欣賞作品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學習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學習這篇優美的散文。

[學習目標]

1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繫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學習重點]

1.感受作品優美的語言,學習觀察、描繪、抒情的寫作方法。

2.體會各種修辭方法和運用和效果。學習本文的語言藝術。

[教法設計] 1.本課以合作、探究爲主。結合自主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多讀少講。特別是描繪的幾幅畫面,讓學生取代老師的重複教學活動,並從反覆的讀寫活動中細細品味文中節奏明快、樸實清新、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法指導]

“讀-講-讀-賞-讀”。讀書分三個層次:讓學生熟悉課文,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和文章遣詞用語的妙處。夾在讀書之中的“講”與“賞”分別是指:“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理清文章的結構;“賞”,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實例賞析,體會作者選用詞語和句子的妙處和所抒發的感情。運用此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精要的指點下,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自己體悟,加深理解。

[媒體設計]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採用多媒體設備,欣賞配樂朗誦的錄音,或給學生的朗誦配上音樂,提供春的精彩畫面。

[預習指導 ]

1.掃清文中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預習生字、生詞。

2.蒐集整理一些關於“春”的古詩句;瞭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導語)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爲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請你給大家舉一兩個例子。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朗誦佳句。

課件展示,圖文結合,欣賞感受詩的意境、春的神韻,爲課文教學做情感鋪墊。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絕句》,韓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憶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導語)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

請學生說說自己瞭解的朱自清——生平經歷、淵博知識、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發學生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課件作恰當展示: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

二、誦讀欣賞: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學習文學作品,更要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

1、朗讀指導: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細心體會,理解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基礎;以情帶聲,隨課文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組朗讀交流:指正讀音,互相間合作討論朗讀情感的處理。

3、學生代表朗誦展示,配以音樂《秋日私語》。

三、結構之美: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描繪,最後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其構思佈局,頗巨匠心。

問:美文都有一個精美的結構,《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你能發現文章結構的精美之處嗎?

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理清課文的思路,討論內容寫在白紙上。

[明確]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春風圖——風唱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頌春

盼春

繪春

四、品味探究: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感情。

《春》的語言秀雅清新,樸實雋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合作探究:

1、問題設計:

a、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說說喜歡的理由。

或文中哪個句子、哪個詞語運用最妙?說說理由。

或這幅春景圖中,有人有物,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說說這樣描繪景物的妙處嗎?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

[明確]

(1)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

“鑽”字用得好,“鑽”字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

“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2)“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前面,爲什麼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爲了強烈,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地,綠綠的”放回原來的位置,作比較,體味不同的效果。

(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寫花色的美,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叫)着。

“鬧”字不僅有聲音,而且有熱鬧的氣氛,繪聲繪態,表現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熱鬧的氣氛。

(5)花散(開)在草叢……

“散”有“分散”的意思,寫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母親的手撫摸地感覺:溫暖、親切、慈愛、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圖寫法和特徵把握。

名 稱

特 徵

角 度

寫 法

修 辭

春草圖

嫩、綠、多、軟

由物到人

正面與側面

結合

擬人

春花圖

多、豔、甜

由高到低

虛實結合

排比、比喻

春風圖

和悅

觸覺、嗅覺、

視覺、聽覺

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細密、輕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

動靜結合

排比、比喻

(8)課文最後三個比喻。

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9)體會“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

“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b、文中你還有哪些疑問?

(這方面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必要時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會。)

c、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愛春:熱愛自然,讚美春天

------

2、交流分享:(讀一讀,讀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拓展延伸:

美好的想象又需要藉助生動精美的語言爲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讀者頭腦中騰飛,以便激起讀者同樣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啓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氣勢、有感情地齊讀一遍最後三節,。

2、在《秋日私語》的音樂聲中,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分鐘:你覺得春天還象什麼?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讚美春天嗎?

3、讓學生抒發內心的感受。

六、積累知識:

1、把你認爲精美的語句認真地摘錄在日記本上。

2、 繼續蒐集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選擇一篇自己最喜歡的進行有感情地朗誦,準備班級詩文朗誦會。(也可準備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七、學以致用:

練筆“我的四季情”,擇一你喜愛的季節,寫一300以上的隨筆,題目自擬。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髮現漢字的一字多義的特點。

2、聯繫生活實際識記生字,並積累成語。

3、看圖進行口語交際,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並鼓勵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做善於思考的孩子。

4、繪畫、寫話、培養初步的習作能力。

5、完成填字遊戲,進行謎語展示。

重點難點

1、學習一字多義的用法,積累新詞。

2、進行口語交際。

3、繪畫、寫話。

教學時間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一字多義的用法。

2、認讀新詞。

教學用具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我的發現

1、投影出示三個句子:

⑴丹丹回頭一看,原來是小藝。

⑵我的朋友馬玲是回族,陳琳是滿族。

⑶有一回,列寧去找養蜂的人聊天。

2、指名讀三句話,再讀學習夥伴的提示語,想想三句話中“回”字的意思。

3、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

4、集體查字典,瞭解“回”的幾種解釋:

⑴還,走向原來的地方。

⑵掉轉。

⑶旋轉、環繞。

⑶答覆、答報。

⑶量詞、指事件的次數。

⑶回族,我國少數民族名。

5、再讀句子,選擇“回”在句子中的準確意思:

句⑴:“回”是掉轉的意思。

句⑵:“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⑶:是量詞,指事情的件數。

6、學生彙報:

說說從剛纔的學習中發現了什麼。

7、教師小結:

漢字有一個字多義的特點,因此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要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字的意思,提高閱讀能力。

二、讀讀認認

1、學生藉助拼音讀生詞。

2、小組交流:

聯繫生活實際說說這些字跟偏旁有什麼關係,瞭解字義。

3、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並說說識字方法。

4、出示相應的'圖片認讀。

5、擴展練習:

學生回家觀察廚房裏的用具,看是否能說出名稱,並積累新詞,學習新字,製成詞卡。

三、課堂練習

1、投影出示句子,說說同一個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⑴花:

妹妹穿着一件花衣服。

公園裏的花開得非常鮮豔。

我花了五元買了一支鋼筆。

⑵火:

早晨,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

看到我的成績,爸爸發火了。

我軍向敵人猛烈開火。

2、字、音連線:

zàoguōsháochǎnhútāng

第3頁湯壺竈鍋勺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積累成語,瞭解成語的意思。

教學用具

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出示上節課學過的廚房用具卡片,指名認讀。

2、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詞卡認讀。

二、讀讀背背

1、學生自由讀“讀讀背背”中的成語,並想想這些成語意思。

2、小組合作:

讀成語,互相正音,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語,提出不懂的成語。

3、全班交流:

分組讀成語,討論不懂的成語的意思。

4、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背成語。

三、鞏固練習

填空:

協力成城不林

第4頁人外博採益善

學問讀書自見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看圖進行口語交際。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出示教學掛圖

1、看圖,說說每幅圖畫的什麼內容。

2、議圖,弄明白四幅圖連起來說的什麼事。

二、續編故事

1、假如你是圖中的小朋友,你會怎麼做呢?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2、選擇合理的想法,小組合作續編故事。

⑴小朋友認識這位叔叔確實是爸爸的朋友,該怎麼辦?

⑵小朋友不認識這位叔叔,又該怎麼辦?

三、全班展示

1、小組評選好的同學到臺前講故事。

2、評選故事大王。

四、討論交流

通過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

第5頁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完成“展示臺”中的填字遊戲,謎語展示。

2、畫畫、寫話。

教學用具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展示臺

1、完成“填字遊戲”:

⑴投影出示填字遊戲。

⑵同桌合作,把詞語補充完整。

⑶指名讀成語,看是否正確。

⑷豎着讀填好的字,說說發現了什麼。

(新世紀我能行)

2、猜謎語:

⑴學生出示自己準備的謎語。

⑵小組互猜謎語。

⑶全班猜謎語比賽,評出猜謎大王。

二、畫畫、寫話

1、教師出示一幅畫,指名說說畫的內容。

2、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畫,並說出畫上的內容。

3、寫話,注意語句通順,寫清楚畫上的內容。

第6頁4、小組相互展示交流。

第7頁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8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並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本文的主題思想,並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啓迪。另外,根據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觀。

二、切入

激活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後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麼樣;妻子性情怎麼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麼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範]。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爲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裏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爲先,信奉天下爲公。作爲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麼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爲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願”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後的行爲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爲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麼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採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採訪,你想說些什麼?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彙報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週後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爲母洗溺器、陳毅爲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爲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滿文軍《懂你》的歌曲,以結束本課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設計

(一)內容概述:《石榴》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教學時,引導學生在熟練誦讀全文的基礎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徵),領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進而體會作者借對石榴的描寫,所表達的志向、抱負。

(二)過程設計教法學法:在指導學生熟練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通過合作、討論等方式領會作者所託之志,培養學生積累優美語句的興趣和習慣。輔之以多媒體教學。

二、教學流程

(一)導人新課

1、一邊利用多媒體展示石榴的圖片或實物,一邊讓學生說出有關石榴的詩句(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石榴的詩句和資料)。

2、教師補充石榴的有關知識。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屬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夏季開花(花有結實花和不結實花兩種),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產伊朗的扎格羅斯山?喜歡陽光和溫暖的氣候。我國在西漢時由張騫從西域帶到中原,後傳布南北各地。山東棗莊有我國最大的石榴園,有“天下第一榴園”和“冠天下石榴園”的美稱。此外雲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產區。石榴葉翠綠,花大而鮮豔,故各地公園和風景區也常有種植以美化環境。根據花的顏色以及重瓣或單瓣等特徵又可分爲若干栽培變種,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黃石榴、瑪瑙石榴等,這些變種主要供觀賞。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活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抗日戰爭期間,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主要作品有:《女神》(詩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歷史劇)等o《石榴》寫於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關頭,一些文化人士變節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寫成此文,託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

(三)檢查預習

1、詞彙積累(結合註釋,明確一些詞語的音或義)。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爭妍鬥豔古味盎然光嫩潛溢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試說說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於寫作意圖,學生回答可能不夠準確,教師可指出,但不必作結)。

(四)整體感知

1、朗誦全文(配以輕鬆愉悅的古箏音樂)。

(1)教師範讀第一自然段。(提醒學生注意聽老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處理)。

(2)學生朗讀2——9自然段(每人讀一段),然後讓其他學生對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教師稍加評價,意在指導朗讀)

2、學生自由品讀課文,思考完成下列問題。(可以討論、交流)

(1)在剛纔的聽和讀的過程中,你能體會到作者對石榴的什麼感情?請告訴大家。

參考答案:對石榴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2)作者按什麼思路結構全文?可分幾部分?試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段。

參考答案:作者按“愛石榴、畫石榴、贊石榴”的思路結構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點明石榴的可愛。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體描繪石榴的特徵。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發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愛”這三個字依次描寫了石榴的哪些特徵?

參考答案:依次描寫了石榴的.“枝葉”、“花”、“骨朵”、“果實”和“子粒”。

枝葉:(與梅、柳比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紅色;單瓣的陸離,雙瓣的華貴;對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臟。

骨朵:“小茄形”,“逐漸翻紅”,“頂端整裂爲四瓣”,像瑪瑙琢成的花瓶。

果實: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齒”,豐腴,有酸甜兩種o

(五)朗讀、品味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1、學生自由閱讀自己最喜愛的句子或段落,然後在小組內探討、交流,說出喜愛的理由。

小組選出代表發言,在班上交流。(教師可作巡迴引導,讓學生品味生動、活潑的語言以及領會擬人、比喻等修辭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說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

(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寫出了石榴充滿生命力的特點)

(2)石榴樹有梅樹的枝幹;有楊柳的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對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幹和葉片與梅柳的作比較,形象地刻畫出石榴的獨特風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爲它真是盛酒的金壘嗎?它會笑你呢。

(語言幽默,富有情趣,寫出石榴的變化和惹人喜愛)

(4)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

(這句使用擬人手法,把石榴作爲一個有情有義,充滿生命力的人米寫,形象地描繪出石榴果實成熟的樣子。鮮活的形象和富有動感,的表達令人印象深刻。)

2、請你用下面的詞語各造一個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

枯瘠柔媚爭妍鬥豔忍俊不禁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0

一、導入

父親是一本書,細讀這本書,會發現很多難忘的瞬間:也許是一個微笑,也許是一個眼神,又也許是那不斷增多的白髮和皺紋。而在作家朱自清心裏,父親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卻是一個背影。1925年,他寫下了《背影》一文,這篇僅有1140字的文章,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背影》,體會它究竟動人在何處。

二、預習反饋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賦(fù)閒 躊躇(chóu chú)

迂(yū) 蹣跚(pán shān) 拭(shì) 頹唐(tuí) 舉箸(zhù)

三、題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師:我們常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讀題目,當你初次看到題目時,有什麼疑問呢?或者有什麼想知道的呢?

問題1:(1)這是誰的背影?——父親

(2)這個背影是在怎樣的場景中留下的?——父親送我去車站

(3)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背影的?——第6段

問題2(概括訓練):第一次輕聲朗讀第6段,概括內容,分析層次;

內容:父親費力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

層次:(1)父親提議給“我”買橘子;

(2)父親的外貌描寫——爲下文寫父親動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鋪墊

(3)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

(4)父親把橘子全給“我”,叮囑的話語——關懷備至;

(5)父親離去的背影。

問題3(寫法分析外貌、動作):第二次輕聲朗讀第6段,關注背影,分析寫法;

(1)外貌描寫

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臺的背影:

6個動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特寫鏡頭:攀爬的起始動作,回憶《飛天凌空》特寫鏡頭之準備、起跳、落水的細緻鏡頭)

父親這一系列動作有何特點(刻畫出怎樣的父親形象)?

抓住相關修飾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

用文中的兩個詞語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無言的愛

(3)離去的背影:

問題4):第三次輕聲朗讀,留心眼淚,體會感情。

從父親的兩處背影和“我”的兩次流淚中,你體會出了怎樣的父子之情?

父對子:無所不至的關愛 子對父:百感交集、複雜的情意

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親買橘。作者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着作者內心非常複雜的情意。總之,這一段都表現了父親真摯的愛,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感動之情。

師: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親卻親自做,原本年輕人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情,父親卻如此艱難還裝出一副輕鬆的樣子不讓我擔心,“不容易”地活着,“努力”地愛着,這便是“我”的父親(板書這兩個關鍵詞)。

四、深入(開掘)“背影”內涵

問題:文章還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愛”呢?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1

一、單元分析

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單元整體是精心構建的,選文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這篇散文詩可以多角度去解讀,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

《羚羊木雕》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家庭是社會的 一個細胞,家人衝突的深處,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會的和時代的內容。

以上兩篇展現的是矛盾衝突的一面,《散步》《詩兩首》《詠雪》則展現了和美溫馨的一面。《散步》的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從中可以領悟,怎樣處理家人關係,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詩兩首》都抒發子女對母親的.愛,在母親身邊,孩子沐浴母愛的光輝,是何等幸福歡樂;遠離母親,思母之情是何等哀傷。

《詠雪》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的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以見出父子親情。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從生活中學習寫作”,圍繞社會、家庭、校園,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提煉生活。抓住有意義的素材,寫出真切的感情。要求學生在深入瞭解生活的過程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在深入瞭解生活的基礎上,寫出有血有肉情感洋溢的作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本單元在體裁上涉及了詩歌、散文、文言文等形式,而這些形式在今後的學習中會不斷觸及,所以不同體裁的知識構成特點以及相應的學習方式應該初步向學生滲透。

(2)理解能力、思維生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朗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第一

單元就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誦讀能力。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並在讀中,形成他們自己的獨特感受,進而有助於對新課文的理解以及一定的表達。

(3)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尤其是《散步》《秋天的的懷念》)和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揣摩,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但這種聯想是模糊的。所以思維的完整、清晰轉換能力、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的思維遷移能力、個人——文本——作者之間的互相關照能力,在這時可以培養一下,對今後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會有幫助。

2、過程與方法: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注意字詞的積累,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圈點勾畫,是精讀的一種方法,圈點什麼,勾畫什麼,怎樣圈點勾畫,要舉出實例具體指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單元重在引領學生反觀自我,清晰地認識和辨別自己成長中的心路痕跡。面對想望、面對彷徨、面對挫折、面對自然,應該選擇合情合理和諧的處理方式,從容樂觀,從而讓原本嬌嫩簡單的人生變得愈加堅挺愈加飽滿。在小年齡思考大問題,對他們細膩情感、積極態度、正確價值的養成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做好小學升初中的語文學習的銜接。規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2、教學難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策略):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教學】

1、整體感悟課文。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課文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麼?(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鬆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麼重要。作者從中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四、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於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六、拓展,展開想像

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2、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七、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爲何把《散步》作爲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啓下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掃除文字障礙,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反覆誦讀,爭取當堂背誦。

4、理解、體會古人的某種家庭和親情觀念。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智慧、誠信做人的美德,言辭要高雅。

【重點】:

1、文言字、詞、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具】:錄音機、小黑板。

【教時】:一課時

【步驟】: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和聰明樹

看到同學們一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詩: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那細小的身軀裏/含着偉大的靈魂,/有着無窮的機智。

是啊,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今天我們將把他們請到聰明樹上,左邊的聰明樹是代表古代的聰明少年,右邊的`聰明樹則代表同學們,回答問題準而多的小組就會上聰明樹,望六個小組展開學習PK戰。請同學們首先說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並用一句話概括他們各自的事蹟(孔融讓梨、曹衝稱象、曹植七歲做詩、司馬光砸缸、王冕四歲畫畫、甘羅十二歲做宰相)像這樣的少年我國古代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學習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中的兩則,再去認識兩位這樣的才女神童。(板書課題)

二、解題:《世說新語》是部什麼書?“則”怎麼講?(搶答)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則”:就是“篇”,兩則,就是兩篇。

三、會聽:放錄音,聽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搶答)

1、《詠雪》:寫謝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談論詩文、詠雪。

2、《陳太丘與友期》:寫七歲兒童陳元方對父親失信的友人義正詞嚴,用自己的聰明機智維護了父親的尊嚴。

四、會學:檢測預習(先學後教),小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臺演板。任務分工:

第一組:做《創新奪冠》自主預習1—2小題;

第二組:做《創》自主預習3—4題;

第三組:做《創》自主預習第5題;

第四組:請兩個同學分別口頭複述兩則故事內容;

第五組:做《創》實踐運用2;

第六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見《創》實踐運用3)

五、小組代表演板期間,全班齊讀課文。若學生答案還未寫完,其他學生就自由讀背課文。

六、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七、會問:質疑問難,還有沒有不懂的字、詞、句?若有,請提出來。

八、會說:自主、合作、探究,進一步研讀課文。小組討論任務分工: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第一組)(見課後習題一)

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也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請分別指出來。(第一組)(見《課堂作業》第6題)

3、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個好?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再說幾句詠雪的名句。(第二組)(見《課堂作業》第7題)

4、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第二組)(暗示讚賞之情)

5、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第三組)(無信無禮)

6、請同學們以文中的句子爲依據,說說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組)

客人:

A、“太丘捨去,去後乃至”說明他言而無信;

B、“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說明他粗野無理,不講禮節;

C、“友人慚,下車引之”說明他誠懇認錯,知錯勇改。

元方:

A、對客人的一番義正嚴詞可以看出,他聰明機智,很有教養,懂禮識義,同時也維護了家父的尊嚴,可見父子親情濃厚。

B、“元方入門不顧”,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第四組)

8、會講:創新講述,發展思維: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老師想請一個同學把第二個故事講給我們聽一下,不過你要想上聰明樹就必須創新,試用陳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來講。(原來是第三人稱,現在換成第一人稱“我”來講。)(第五組)

9、總結兩篇文章的主旨和寫作特色。(第六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視仁義禮智信的,那麼,“誠信”“禮貌”對今天的我們還有用嗎?請聯繫實際談一談你自己的認識。(提示: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師長朋友應該怎樣?在考試的時候堂而皇之拿着參考資料是否就是“誠信”的體現呢?)

補充中外名人講誠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2、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無信不立———孔子

十、會背:點生試背課文,爭上聰明樹。

十一、會演:創編表演課本劇,要求:

1、揣摩人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其思想感情,儘量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2、以藝術創編的方式,通過合理想象,對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邏輯的豐富和補充,甚至改編。(兩篇短文各選一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複習檢測,夯實基礎

搶答《課堂作業》1—3小題

十三、激情總結

今天老師有幸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衆的謝道韞,明白事理的陳元方;老師更有幸的是培養了我們班上許多會讀、會問、會背、會講、會說的聰明學生!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相信同學們今後一定會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十四、作業:解釋下列漢字在文中的意思,並根據這個意思找出相應的成語。比一比,看誰找得多。

例:期——約定成語——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捨棄成語——捨近求遠

2、去——離開成語——

3、信——信用成語——

4、引——拉成語——

5、顧——回頭看成語——瞻前顧後

十五、附板書設計

詠雪

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詠雪:白雪紛紛何所似(考題)

兄子;撒鹽空中(笑)欣賞讚揚

兄女:柳絮因風起(樂)道蘊才氣

補充評價:無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貴(側面襯托)

陳太丘與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捨去——乃至

開端父友:問

元方:答針鋒相對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據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正直不阿

尾聲父友:下車引之聰慧明理

客人:無信無禮粗野暴躁知錯能改

元方:聰明機智正直不阿懂理識義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高效課堂展示課,同學們預習充分,發言積極,配合默契;思考問題敏捷,討論熱烈,回答問題準確。小組分工合作任務完成較好。特別是激趣教學聰明樹的設計較爲恰當,激發了同學們及小組競爭的熱情,正好扣了課文主題體現聰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現,課文課堂渾然一體。因此課堂教學認真研讀課文,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很重要。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4

《海燕》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二、理解象徵,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學習比喻、擬人、反覆的修辭手法。

四、附預習題如下:

1、朗讀這篇課文(二至三遍)。

2、本文可分幾部分?劃分的根據是什麼?

(要求在回答之前先標出段號,全文共十六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寫的、謳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無畏的革命鬥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詩——《海燕》(板書)。

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一種容量較大、運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詩。它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的舒放、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爲一體。形式上,散文詩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讀起來鏗鏘悅耳,非常動人,現在先請同學們各自朗讀一次。

二、檢查預習

1、正音。

竄(cuàn)呻 吟(shenyín) 蠢(chǔn)。

企(qǐ)膽 怯(qiè) 掠(lüè) 甩(shuǎi)。

摔(shuāi) 號(háo) 吼(hǒu)翡(fei)翠 蜿蜒(wan yan)。

2、詞語解釋。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高傲:驕傲,這裏是極其自豪的意思。

蜿蜒:蚯蚓類爬行的樣子,比喻彎彎曲曲地延伸。

掠起:輕輕擦過而舉起。

預言家:善於預先知道,說出將要發生的事情的人。

三、介紹作者、時代背景

作者: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被列寧稱爲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①高爾基在俄語裏的意思是“痛苦的”。高爾基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爲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②“海燕”在俄語裏是個合成詞,由(暴風雨)和(信使、預言家)兩個詞合成。作者當時已預感到革命的風暴將要到來,這使他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鳥兒。

時代背景:19世紀末葉,西歐經濟危機蔓延到俄國,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羣衆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工人中傳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高爾基親自參加了反對沙皇的火熱的革命鬥爭。他目睹反動軍警毆打、屠學生的罪行,於是滿腔義憤地寫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這篇小說描寫了一羣鳥兒的談話和爭論,用鳥兒的形象來表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由於革命觀點鮮明,沙皇書報審查機關不準出版,只有結尾部分才得以發表,這就是《海燕》。爲什麼這部分能發表呢?那是由於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才躲過了愚蠢的檢查人員的眼睛在這一時期。

四、朗讀《海燕》;試擬副標題。

方法:齊讀,或自己放聲讀。目的是熟悉課文。

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下列幾個副標題均可適用:

勇敢的鬥士 反抗上天的精靈。

渴望暴風雨的勇士 迎接暴風雨的先驅者。

勝利的預言家 無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驅者 劃破烏雲的利劍。

五、理清結構

(一)分段。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暴風雨漸次逼近爲線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逼近之時、即將來臨三個場面中進行描寫的。

2、劃分層次: (討論後歸納)

第一段(第1—6段)寫海燕對暴風雨來臨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寫海燕爲暴風雨逼近而歡樂,而號叫;

第三段,(第12—16段)寫海燕在暴風雨即將要來臨時發出了勝利的預言。

(二)分析海燕的象徵意義:

1、課文三次描寫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請找出有關的語句並有感情地朗讀。你覺得海燕是怎樣的形象?那些詞語最能體現出海燕的這種精神?(學生討論後交流)

交流後總結:勇敢無畏,樂觀戰鬥,不但不畏懼暴風雨,而且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烏雲和大海之間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2)“高傲”:這裏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爲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狂風烏雲,充滿自信,有壓倒一切邪惡勢力的英勇氣概。

(3)“碰”勇敢低飛,觸及海浪。 “衝”迅猛高翔,銳不可當。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號叫” 體現了海燕的勇敢、樂觀。

(2)“飛翔” 到 “飛舞”更能體現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戰鬥中。

(3)“直衝” “穿過” “碰到” “掠起”體現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戰鬥力。

(4)“精靈”體現了智慧“深信”體現了樂觀、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體現它的勇敢無畏。

2、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僅僅是寫海燕嗎?

不,借海燕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運用了象徵手法。(象徵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即所謂的託義於物。)除了海燕其他具體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徵意義。

3、總結,作者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海燕的?

比喻、誇張(箭一般的)、擬人、反覆,使語言優美而有氣勢,增強了表達效果。

六:總結,

佈置作業:熟讀、背誦1—6節。

七年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牀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着翻譯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爲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裏?並反覆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啓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麼呢?

《鄭人買履》課堂練習

姓名班級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