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領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刻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理解人物性格。

2、能力目標:體會本文優美、充滿詩情畫意的文筆。

3、德育目標:學習海倫·凱勒熱愛生活、堅韌不拔的精神,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結合海倫·凱勒的生平事蹟,體會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和“愛”之偉大,陶冶情操,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你知道有哪些殘疾人取得事業成功的事例?

(學生列舉)

在全世界有許多殘疾人,他們身殘志不殘,頑強的與不公平的命運抗爭,他們以其堅強的意志,使他們的生命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永遠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再塑生命》的作者海倫·凱勒。

二、介紹作者

據你們瞭解海倫·凱勒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海倫·凱勒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小嘴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後在家庭教師安妮·莎莉文·麥西的悉心幫助下,半年內學會寫信,後來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先後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還一直爲盲人基金會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1968年6月1日,這位爲人類創造了奇蹟的人物,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一歲半就又盲又聾又啞巴,連爸爸媽媽都不能認識的孩子,頑強的生活下來了,長大後成爲一名有傑出成就的人物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再塑生命》,去感受一個殘疾人成長的足跡。

明確:

⑴海倫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就失去了常人生來具有的視覺和聽覺,甚至也無法用自己的嘴說出自己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心願。由於對外部世界無從知曉,脾氣也變得古怪,動輒大發雷霆。關於這一點,本文描述:“當時的我,經過數個星期的憤怒、苦惱,已經疲倦不堪了。”這種性格,即使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後,也時有表現:“我實在有些不耐煩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壞了,心中覺得特別痛快。發這種脾氣,我既不慚愧,也不悔恨,我對洋娃娃並沒有愛。”這些都是急於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反應,文中十分形象地展示了這一階段的心靈歷程:“朋友,你可曾獨在茫茫大霧中航行過?在霧中神情緊張地駕駛着一條大船,小心翼翼地緩慢地向對岸駛去,心兒怦怦直跳,惟恐意外發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非常臨近。我心裏無聲地呼喊着:“光!光明!快給我光明!”

⑵但她畢竟是一個求知慾極強、悟性極高、感情豐富的孩子。“當我最後能正確地拼寫這個詞(doll)時,我自豪極了,高興得臉都漲紅了,立即跑下樓去,找到母親,拼寫給她看。”“井房的經歷使我求知的慾望油然而生。啊!原來宇宙萬物都各有名稱,每個名稱都能啓發我新的思想。我開始以充滿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樣東西。回到屋裏,碰到的東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個被我摔壞的洋娃娃,摸索着來到爐子跟前,撿起碎片,想把它們拼湊起來,但怎麼也拼不好。想起剛纔的所作所爲,我悔恨莫及,兩眼浸滿了淚水,這是生平第一次。”在學習過程中,她不單是用觸覺感知着事物,更是用心靈體驗着事物。這樣,她能在求知中獲得一種幸福的體驗。“這些字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記得那個美好的夜晚,我獨自躺在牀上,心中充滿了喜悅,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來到。啊!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

⑶海倫不僅對知識總是懷着這種新奇的感受,對大自然也格外敏感。“在這裏,我明白了大自然施與人類的恩惠,我懂得了陽光雨露如何使樹木在大地上茁壯成長起來;我懂得鳥兒如何築巢,如何繁衍,如何隨着季節的變化而遷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獅子等各種各樣的動物如何覓食,如何棲息。我瞭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偉大和世界的美好。”即使在給自然的恐嚇之下,仍然細心地體驗着這個自然世界的另一面。在美好的春光中,她更是熱切地體察和探索着大自然的奧祕,即使是爬樹被擦破了皮,仍然“有一種美妙的感覺”。

⑷當掌握了語言的鑰匙之後,她急於運用,歷盡艱辛,總是感到“無比美妙”。因爲她能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進行無限美妙的想像”。對“愛”的困惑,反覆追問,得不到滿意的回答,仍執著癡想,“我靜靜地在那裏坐了許久,……在腦海中用新的觀念來尋求‘愛’的解釋。”直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小結:海倫是一個好學、聰明、堅毅而情感豐富的女孩。可以說,她雖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靈比常人敏感而豐富,她在心靈深處大睜着一雙好奇的眼睛。

5、文中有一句話指出了莎莉文老師對我的人生影響,請找出這句話並理解“再塑生命”這一標題深刻的含義。

明確: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莎莉文老師。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爲什麼文章的標題爲《再塑生命》,它的深刻的含義是:

“再塑生命”從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⑴ “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來,“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裏,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這裏的“光明”一詞是用其喻義)。

⑵是莎莉文老師讓“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⑶莎莉文老師還教“我”懂得“什麼是愛”。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國通俗的話說,就是“再生父母”。本文以“再塑生命”爲題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

三、品味語言

莎莉文小姐以她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她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感情──雋永的愛心,像春天的種子植於海倫的心田。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說:如果有三天視力的話,首先想長時間地凝視着莎莉文老師的臉。在寫這篇文章時文筆優美,充滿了對老師的敬愛和感激之情。下面我們就以第三部分爲例學習它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

學生感情誦讀課文22~39語段

1、找出文中關於“愛”的句子,說說它們的含義:

明確:

“愛是花的香味嗎?”──愛是給人帶來愉快而美好感受的東西。

“愛是不是太陽?”──愛能給人光和熱,能使萬物茁壯成長。

“愛有點兒……也不想玩了。”──有了愛,你就快樂,生活就變得美好。

“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

作者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引導下,領悟到了愛的真諦,這種愛的感覺和體驗讓作者對未來充滿信心。

愛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答案,請說說你的心聲吧。

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按以下的格式寫幾個句子:愛是_____________,能給人帶來;愛是_____________,能給人帶來。

3、你讀過的課文中,有不少內容都與愛有關,回憶一下,與同學交流。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光明有聲音的世界裏,但不要忘記,我們的身邊還有這樣的一羣人,他們仍然生活在黑暗和無聲的世界裏。讓我們一起用愛帶給他們溫暖,帶給他們光明,重塑他們的生命。

這篇課文選編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原是互有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三篇文章,現在合在一起編成課文,並用空行使其自然分爲三部分。

四、整體感知文意

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讀的時候請想一想:海倫·凱勒爲什麼能創造奇蹟,重塑生命?

海倫·凱勒所創造的奇蹟與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同學們默讀的時候老師叫一個同學上黑板寫出生字詞,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五、深層研讀

1、莎莉文老師爲“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請同學們說說:

學生複述老師的事蹟。

2、再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明確: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的文字;莎莉文老師教我走進大自然;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愛”這種抽象事物。

3、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明確:莎莉文老師熱愛海倫,對海倫的教育講究方法藝術,做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而且善於抓住教育時機,開啓海倫的思維、智慧和情感。可以說,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藝術家。

4、海倫·凱勒的成功與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密不可分,但她本人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請再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作者本人心理的語句,體會作者的精神品質。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理解歌詞大意。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誦課文。

2、難點:理解歌詞大意。《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一二兩班學生少部分愛回答問題,勤思考,愛動腦;但

三分之二的學生思想懶惰。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到過黃河嗎?(生回答)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黃河。(出示黃河資料)這就是黃河,1938年9月,我國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了壺口瀑布,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

三、感性認識並瞭解作者:

1、師生共同欣賞黃河照片和錄象,並請一兩個學生談觀後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享年89歲。

四、朗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劃分朗讀節奏。

2、①教師範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3、可能認錯的字:

氣魄pò山巔diān狂瀾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擊,比喻聲勢浩大,氣勢雄偉山巔:山頂

浩浩蕩蕩:形容水勢大,引申爲廣闊或壯大哺育:餵養,比喻培養

狂瀾: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動盪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擊,比喻聲勢浩大

4、朗讀要求:

(1)、詩歌分爲朗讀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2)、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3)、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4)、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五、小結:

A學生能夠積極把握字詞;B學生閱讀興趣濃,善於發表見解;

C學生樂於有感情地朗讀。

六、作業:抄寫生字詞。

第2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關於黃河的著名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2)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4)白日衣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三、內容研討

1、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黃河,在歌頌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你覺得這些句子表現了黃河的什麼特點?(一往無前,無堅不摧。)

2、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爲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讚頌的?

提示:以“啊!黃河!”爲標誌分爲三層,分別從黃河的歷史貢獻,地理特徵,自然特點這三方面歌頌了黃河。

3、詩人在歌詞前還加了一段內容,這段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邊思考:朗誦詞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鋪墊、概括、總起、提示】

4、歌詞中,哪些詩句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哪些詩句集中讚頌了黃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的地方。用聲音來表現它的英雄氣魄(指名讀)

問:在哪些詞句上我們需要特別的注意,把它讀好?

“望”、“奔”、“掀”、“劈”、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小結:我們要讀好詩歌,一定要讀好關鍵詞句。(生齊讀)

(2)你發現最能體現詩人對黃河讚頌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三個“啊,黃河”。】

①提示“三個‘啊,黃河’”讀法是不是一樣處理的呢?爲什麼?

第一個“啊,黃河!”應讀的舒緩深沉(重點詞:搖籃)。第二個“啊,黃河!”應讀的堅強有力(重點詞:屏障)。第三個“啊,黃河!”應讀的高亢激昂(重點詞:臂膀)。最後兩句“像你一樣偉大堅強!”號召我們向黃河學習,充滿戰鬥決心,要讀的鏗鏘有力。

②指三名學生讀,評點。

③齊讀,提示:語氣逐漸加強,感情逐漸加深,深情、堅定、激昂,讀出變化!

5、總結讀好詩歌的方法: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抓住關鍵詞句。

6、分角色朗讀。

7、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爲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8、再次朗讀: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齊讀詩歌,共同讚頌黃河,讚頌偉大的中華民族。

四、總結:

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強大到無人敢欺凌。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在用各種方式來欺負我們。所以,我們今天仍然要以黃河爲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爲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二、三

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唱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教學反思:隨着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的氣魄,回想着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的戰士抗擊敵人的氣概,是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黃河頌》給了學生一個瞭解先烈精神的機會。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主題:《天淨沙·秋思》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於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爲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出了遊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詩人抒發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麼,你們知道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遊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爲“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爲“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遊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淒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遊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連綴,只是分別並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爲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後兩句爲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通過對衆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悽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爲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爲“秋思之祖”。

2.《天淨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徵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遊子思鄉的那種孤寂悽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爲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悽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設計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交代教學目標: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每個寓言都是通過有趣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寓言兩則》的'第二則寓言《守株待兔》、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寓意,學會生字、

2、創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動畫《守株待兔》,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老師先請大家欣賞《守株待兔》這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邊看邊想:守株待兔是什麼意思?

3、揭示課題,正音:

⑴揭示課題,正音、

⑵釋題:

“株”是什麼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麼意思?守株待兔是什麼意思?

4、學生自由讀課文,老師提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段落序號、

二、學習課文,理解寓意

1、學習1、2段:

⑴自由讀課文;

想一想那個人爲什麼會守在樹樁旁邊等待兔子呢?

⑵默讀課文:

說說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這隻野兔的?找出課文的有關句子讀給大家聽、(板書:檢到兔子)

⑶出示生字“竄”“撞”,理解意思、

竄──亂跑;撞──碰

⑷他撿到野兔後,心裏是怎麼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齊讀、

他這樣想可能嗎?對不對?爲什麼?

學生交流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指導有感情地讀句子,指句讀、齊讀第1、2段、

2、學習第3段:

⑴自由讀課文,說說這個人後來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板書:整天坐守莊稼全完了

⑵齊讀第3段、

3、理解寓意:

⑴他這樣做對不對?錯在哪裏?學生討論、交流、

⑵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學生討論、交流、

⑶老師總結寓意、(注意語言要淺顯易懂)

⑷在我們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舉例說說、

⑸老師總結:

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對於偶然得到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抱有僥倖的心理,只有踏踏實實地做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纔會取得收穫、

⑹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1、認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

2、出示要求寫的九個字,學生自己字形,提出書寫應注意什麼、

3、指導寫字、

3、完成課後練習“讀讀想想”、

四、拓展活動

把本課的故事講給家長聽,再請他們講一個寓言故事、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牀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着翻譯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爲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裏?並反覆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啓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麼呢?

《鄭人買履》課堂練習

姓名班級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1)而置之其坐(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設想

《夏》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多彩四季”,分別編錄了朱自清的《春》、酈道元的《三峽》、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樑衡的《夏》四篇文章,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點,重在引導學生在美的事物中發現美,用美的語言來表現美。考慮到前面幾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調動多個感官、不同角度、狀態等觀察景物;學習了品味語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夏》作爲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基本讀懂課文的內容,能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能從修辭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語句。根據“長文短教、淺文多教”的教學理念,想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對初一的學生培養相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意識,樹立一種教材即範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學的嘗試分作三個活動進行:深情並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佈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希望實現“讀寫結合”的效果。

教學目標

1.學會深情並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

2.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佈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佈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2.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文

1.導語:天氣漸漸涼了,冬天的腳步近了,這種時候,我就特別想念夏天的陽光、草地、藍天……夏天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影子卻留在我們心裏,在這樣的冬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樑衡先生的《夏》去重溫夏天的旋律!(渲染學生學習的氣氛)

2.問題:說到夏,同學們會想到了什麼,會感受到什麼,你能用一個詞、短語或詩句說一說嗎?(積累字詞)

二、讀寫結合

活動一:深情並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

〔問題〕

1.同學們精彩的分享已經把我們帶進了夏的氛圍了,讓我們大聲自由的朗讀課文,想一想要怎樣讀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讀出來,爲什麼?(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並說擬寫的理由?(讀寫結合: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金黃的夏到黃金的夏的讚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讚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續,是生命的創造的深刻意義。 )

活動二: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佈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問題〕

1.同學們對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讓我們想一想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佈局有什麼好處?(明確文章的結構佈局)

2.這種文章結構佈局很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模仿這種方法來給《春》這篇作文擬寫一個寫作提綱。(讀寫結合:模仿方法,培養學生擬寫寫作提綱的意識。)

活動三: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問題〕

1.一篇優美的散文,如果說精巧的結構佈局好比優美的身段,那麼生動的語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讓我們用生動的語言從剛纔同學們擬寫的《春》的寫作提綱中選取一段,寫幾句話。(讀寫結合:學情分析)

2.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夏》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語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事物寫活了?(體會動詞在語句中的精當與生動)

3.法國小說家福樓拜曾說:“不論描寫什麼事物,唯有一個動詞可以使他生動。”讓我們學着運用動詞把剛纔描寫春的幾句話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動。(讀寫結合:學習運用動詞把事物寫生動)

三、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談收穫;

2.教師結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希望同學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發現美,用美的語言表現美!

四、作業:根據自己擬寫的《春》的提綱,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動詞來描寫事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重難點、

1、熟讀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的解釋、

2、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複述故事

3、正確認識人和動物的關係,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過程

本課的學習分2個課時完成、

程序一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做到通順流利

2、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自學課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課堂教學

一、情境導入

二、作者作品簡介

三、自學成果展示

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朗讀,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針對初一學生的特點,朗讀競賽的形式效果較爲顯著、

1.朗讀

①2分鐘自由大聲朗讀,準備小組流水讀比賽;

②小組流水讀比賽,看哪個小組用最少的人數讀完全文、

流水朗讀指的是各小組同學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語句通暢,不漏字,不添字,不讀破句子,不讀錯字音,一旦有誤,由下一個同學跟上繼續讀、

2、難詞難句交流,學生翻譯課文

①交流自學時遇到的難詞難句,討論、

②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教師進行指導、

③教師出示字詞的有關投影片,進一步落實字詞、

四、創造性複述故事

1、概括故事內容、

這一問題,旨在幫助學生理清故事情節,爲後面的環節做鋪墊、學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節是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以上講的是從屠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又提供了另一個考慮角度即狼的角度來複述故事:“狼”眼看世界、主要情節是遇屠――追屠――誘屠――被殺、

2、實踐

要求:用第一人稱複述故事、用第一人稱,能使學生能設身處地地進入想象,更好揣摩語言的精妙,體會情節的起伏、

方法指導:爲展開鋪敘,可用對課文“添枝加葉”的方法來展開想象、如:設置環境、添加動靜、加上聲色、安排遠近、配上襯景、表現心理、比如開頭一句話,可以加上對夜色的描寫,還可加上風聲的描寫、

步驟:1、小組討論,選擇角度,試着複述;

3、小組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準備了一個視頻動畫,根據學生的需要,他們複述故事時可以播放,讓學生一邊看動畫一邊講、

五、多角度談啓發

1.從屠夫的角度談啓發;

2.從狼的角度談啓發;

3.從原文角度談啓發

六、課外延伸,辯思狼性

“引發人與動物關係的`深入思考”是本單元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篇文章非常生動地表現了狼狡詐的一面,其實,現實中的狼還有另一面,比如母愛、多情、智慧等、那麼人類對狼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人與動物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課後蒐集一些文章閱讀,讀後寫一篇讀後感說一說你對狼的認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紅字的音、形:

奔喪 狼藉 妥帖 躊躇 蹣跚 頹唐 瑣屑 晶瑩

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狼藉 簌簌 變賣典質 慘淡 賦閒 迂腐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鬱於中 瑣屑 禍不單行 天無絕人之路 東奔西走 交卸 大去之期

2.散文的材料與中心關係:

中心思想指作者通過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主要看法。材料是作家按照中心思想從紛繁的生活中選擇加工而成的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爲了表現中心思想服務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

3.表現事物的角度:

表現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正面寫,也可以側面寫;可以寫全貌,也可以寫結局。寫文章時要根據寫作意圖的不同選擇一個最佳角度。新穎獨特的角度往往會受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4.記敘文的寫作順序:

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展的順序或者空間方位的變化順序安排材料的敘述方法叫做順序;將事件的結局或者重要片斷提在前邊,然後再從頭敘述的敘述方法叫做倒敘;在敘述過程中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的敘述方法叫做插敘。

能力目標:

1.瞭解本文的寫作緣由,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圍。

2.抓住文章描寫的重點,分析"背影"在表現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清楚、連貫地朗讀課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語言,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分析文章怎樣運用樸實無華、簡潔洗練的語言展現人物的精神境界。

情感目標:

體味文章所表現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重點

1.理清文章的結構線索--"背影"。

2.體會平實自然的語言風格。

難點:

準確把握父子之間真摯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預習

二、在預習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注意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強化朗讀。

1.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2.本文很類似於一般寫父親或母親的敘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憶我的父親"之類作題目,作者爲什麼要以"背影"爲題目,換成其他題目,效果會怎樣?

3.速讀課文,回答: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麼不同?哪一次是寫作的重點?

(2)四次"背影"的出現,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實與虛之間關係如何?

提示:第二、三次是實寫,第一、四次是虛寫。實寫是虛寫的基礎,是虛寫的條件,沒有實實在在的"背影"的描寫,本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虛寫是對實寫的感情的深化和昇華。

4.跳讀課文,回答:

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刻畫父親形象表達父子之情的?(①動作描寫。 ②語言描寫)

5.速讀課文,簡析文章的語言特點。

6.分析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書:

開篇設疑--點出背影

交代家境--引出背影

望父買桔--描繪背影

父子分別--理解背影

結尾思念--照應背影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一、朗讀課文,讀出重音和勾連。掌握課後生字詞及課下註解,並能運用。重點理解比擬手法及作用,兼顧品味運用對比、反覆、設問、排比的語句。能夠區分實寫與虛寫的語句。會寫200字的家鄉冬景,寫出景物的特徵。

二、藉助解讀富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或關鍵句,理解蘊含句中的美好情感。藉助想象讀懂文中的詩情畫意的具體體現。

三、課前預習,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問題,教師點撥,課後閱讀四季寫景文。

【教學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檢查預習作業:

1、學生誦讀,能讀出重音和勾連。

2、出示抄寫本,備查。檢查關注學生的書寫和標音。教師點撥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認並識記。

二、作者簡介(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預習作業:

1、學生誦讀,能讀出重音和勾連。

2、出示抄寫本,備查。檢查時關注學生的'書寫和標音。教師點撥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認並識記。

3、從文中找出運用比擬的句子,並說說它們對寫景和抒情起到怎樣的作用。(教讀過程中回答)

二、作者簡介(略)

三、解讀課文

1、誦讀全文,注意讀出重音和勾連。(完成積累拓展四)

2、課文主要寫了哪幾種景物,反映了濟南的冬天什麼特點?(完成思考探究一)

3、文中運用比擬等多種修辭手法,對描寫景物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分別起到什麼作用?

4、“理想的境界”蘊含什麼意思?作者爲什麼說冬天的濟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鑑課文寫家鄉冬天的景物,不少於200字。(完成積累拓展五)

四、佈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閱讀輔助資料

3、預習新課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一:課題

《散步》莫懷戚

二:課時

四十分鐘

三: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注重學生對親情、責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記敘性強的散文,穿插兩處景物對初春田野的細膩描寫。

四: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第一單元的課文之後,對景物描寫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體會文中樸素自然的語言。學生經過預習,能自行解決生字詞,理解大概文意,對深層次的對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進一步引導。此篇散文語言優美,可以藉此改編成詩歌,不過學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對稱句當中的敘事張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齊即可。詩歌創作不統一要求,提供方向給有興趣的學生自行思考。

五:教學重點

1.學習朗讀,注重朗讀過程中對重音、停連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語言特點,品味文中的迴環句以及對稱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瞭解尊老愛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學難點

七:教學過程

學習生字詞,將正確的讀音標註在課文二十五頁的讀讀寫寫。翻開共學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對的.打鉤,錯的紅筆更正。

讀關鍵詞解釋(2min)

進入課文學習

導入語: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視頻。這個視頻講了個什麼的故事呢?洗腳這一件家庭小事裏有媽媽的孝順還有孩子對孝道的傳承。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同樣是講家庭小事,我們這節課一起來探討一下。(3min)

首先,我們把課文朗讀一遍,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課文的情感節奏。把自己代入課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讀時的語速語調也不同。遇到歡快激動的場景,語速應該是稍快,語調應該是歡暢明朗;遇到哀傷憂怨的情景,語速應該是放慢,就像放慢腳步一樣,語調應該是深沉舒緩的。打開伴奏,你們就是朗讀者,開始吧。6.《散步》……(7min)

課文讀了一遍,加上預習,相信大家已經大概清楚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現在給三分鐘時間,同學們默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來回答文中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散步時出現了一次分歧,出現分歧時人物的選擇又如何?(3min)

分歧:母親,孫子,我。(我爲什麼聽從母親呢?孝順尊敬,因爲陪伴母親的時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親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累等等,“我”是體會到時間不等人,有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間悄悄地帶走我們身邊的人。)接着母親還是選擇走小路,那是對孫兒的疼愛和理解。(6min)

剛纔我們分析《散步》中的一個關鍵場景,出現分歧時,大概已經瞭解到《散步》裏家庭成員有着怎樣的性格。/現在我們閱讀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現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親情的心理、動作、語言等句子,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恰當的評價。/待會請同學回答。

(母親慈愛親切、兒子善良孝順、妻子溫柔賢惠、小兒子乖巧活潑)(5min)

我們已經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分析了散步中發生的分歧,給每位家庭成員一個恰當的評價,我們瞭解的這一條條信息都是從哪裏來的呀?從原文中來,作者是用語言向我們傳遞信息。現在我們來更加細緻地賞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動你的句子,比如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關注詞語的含義、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來了解文章的深意。/待會請同學回答。(各5分鐘共15分鐘)

景物:學習完第一單元的《春》以及《濟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對景物描寫的句子已經很熟悉,文章有兩處寫景的句子分別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綠。嫩芽都會感覺到春天的?(生機)/前一段裏作者已經講到“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緊接着描寫春天這樣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過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活力。/同樣另一處景物描寫,體會到春天繁榮生機同時還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覺。讀句子,做筆記。

句式:同學們有沒有找到一些句子讓你覺得有對稱之感的?關注標點符號,逗號,分號。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讀起來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讀一遍,把賞析讀一遍,做筆記,把其餘對稱句讀一遍。(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

③同學們,大家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和睦等)/那麼作者僅僅是寫散步這樣的家庭小事嗎?家庭小事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後一句,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句子讀一遍。從動詞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對家人的保護,背上肩負着的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贍養上一代老人,養育年輕一代。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個主旨所在。爲什麼說只是其中一個主旨呢?對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種解讀,比如剛剛我們講到的尊老愛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擔的責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諧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講了一件家庭小事,現在我們換成同學們來講一下家人打動你的小事,請同學們來分享。最後作業共學案閱讀。(5min)

線索:朗讀/分歧/評價人物/語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書設計

6.散步

莫懷戚

作業:共學案閱讀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一、單元分析

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單元整體是精心構建的,選文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這篇散文詩可以多角度去解讀,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

《羚羊木雕》寫的是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家庭是社會的 一個細胞,家人衝突的深處,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會的和時代的內容。

以上兩篇展現的是矛盾衝突的一面,《散步》《詩兩首》《詠雪》則展現了和美溫馨的一面。《散步》的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從中可以領悟,怎樣處理家人關係,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詩兩首》都抒發子女對母親的愛,在母親身邊,孩子沐浴母愛的光輝,是何等幸福歡樂;遠離母親,思母之情是何等哀傷。

《詠雪》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的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以見出父子親情。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從生活中學習寫作”,圍繞社會、家庭、校園,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提煉生活。抓住有意義的素材,寫出真切的感情。要求學生在深入瞭解生活的過程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在深入瞭解生活的基礎上,寫出有血有肉情感洋溢的作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本單元在體裁上涉及了詩歌、散文、文言文等形式,而這些形式在今後的學習中會不斷觸及,所以不同體裁的知識構成特點以及相應的學習方式應該初步向學生滲透。

(2)理解能力、思維生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朗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第一

單元就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誦讀能力。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並在讀中,形成他們自己的獨特感受,進而有助於對新課文的理解以及一定的表達。

(3)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尤其是《散步》《秋天的的懷念》)和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揣摩,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但這種聯想是模糊的。所以思維的完整、清晰轉換能力、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的思維遷移能力、個人——文本——作者之間的互相關照能力,在這時可以培養一下,對今後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會有幫助。

2、過程與方法: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注意字詞的積累,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圈點勾畫,是精讀的一種方法,圈點什麼,勾畫什麼,怎樣圈點勾畫,要舉出實例具體指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單元重在引領學生反觀自我,清晰地認識和辨別自己成長中的心路痕跡。面對想望、面對彷徨、面對挫折、面對自然,應該選擇合情合理和諧的處理方式,從容樂觀,從而讓原本嬌嫩簡單的人生變得愈加堅挺愈加飽滿。在小年齡思考大問題,對他們細膩情感、積極態度、正確價值的養成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做好小學升初中的語文學習的銜接。規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2、教學難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策略):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爲之強。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昂首觀之,項爲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爲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着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試着劃分朗讀節奏。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爲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啓發?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複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啓發、點撥、引導。

a.參考註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爲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啓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c.你認爲怎樣做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爲小蟲打抱不平,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彙,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初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

一、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與素質教育理念不符

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課思路聽講,教師的“一言堂”教學方式,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是應試教育產生的必然結果,“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的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對語文學科的基本把握不夠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夠很好地處理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三個維度的關係,將語文作爲科學的工具與人文性對立起來,知識與能力不能相容。語文學科作爲基礎性學科,具有人文的性質,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一些教師沒有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來,而是看做語文學習的兩個方面,從而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

(三)教材的設置不盡合理

隨着經濟的發展,知識的快速更新,教材內容遠離現實生活,教材內容與當今時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時代的發展同步。初中語文教學的設置爲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選取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爲範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內容不能和時代的需求相結合起來,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的安排中,爲了應付中考對部分課文死記硬背,而不是出於學習語文的熱情。

(四)閱讀教學設置不合理

初中語文閱讀沒有形成正確教學理念和思路。在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是給出閱讀的思路,僅僅是讓學生找出文章的字詞,劃分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教學方式犯了“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錯誤,沒有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教學規律。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對課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無法總覽課文的全局。

(五)初中語文教學以中考爲中心,阻礙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來了,但是考試成績依然是衡量教師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成爲教師評職稱的依據。在應試教育爲中心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依然圍繞教學大綱開展,對課外的知識只是輕輕點水,忽略不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標準答案”作爲唯一的標準,缺少新穎的觀點,這就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創新培養。

二、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做到:一是教學觀念的轉變,素質教育的落實。當前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完全爲了中考。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做好素質教育和創新型教育相結合,改變教學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教學理念。二是改變落後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樂於思考和善於思考能力,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和敢質疑的求學精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授課提出疑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教師可以進行詳細地解答,這樣有利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二)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隊伍的職業素質

語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高有利於發揚教師教書育人的傳統美德,有助於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提高個人的專業修養。由於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限制,農村教師很少有機會參與各種教學研討,同時,農村初級中學對語文教師的交流與學習不夠重視,也缺少資金的支持,這些都制約了教師業務素質提高。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克服困難,利用現有的資源,在工作之餘充分利用網絡和繼續教育的機會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

(三)語文課程改革,重視人文品質的培養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精神修養,將文化的學習與語文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相互滲透,通過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取一些優秀的課文作爲課外學習材料,更多地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文章與學生分享,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語文教與學觀念

教師要建立以聽、說、讀、寫立體化的語文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的閱讀教學觀主要包括:一是改變過去平面的教學結構,建立師生同參與的立體化網絡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通過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實踐中存在的事物,從實踐中感受教學內容的內涵。

(五)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能夠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實踐能力。農村教師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讀書會、知識競賽、手抄報、故事會等。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念,讓學生們懂得語文源於生活,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的道理。同時,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日記,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

三、小結

總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和緩慢的過程,需要廣大的農村語文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方法有很多,各地區、各學校和各位老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思路、改革課程體系等。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定能實現。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吃語(yi )齁hou)曳(ye)譁(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間(jian)幾欲先走(ji)

2.閱讀課文,試着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文。

二、導入

三·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爲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爲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誌異,並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衆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爲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爲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講析課文

1.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預習作業和課文下面的註釋,串譯課文、教師強調一些詞語意思、

善:擅長、會:集合、於廳事之東北角:的、但聞:只、乳:

餵奶、當是時:這、衆妙畢備:全部、妙絕:極點、意少舒:稍

微、間:夾雜、雖:即使、名其一處:說出,動詞、凡欲先走:幾乎,

差點兒、跑、

翻譯時以直譯爲主,並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注意抓時間名詞、動詞和形容詞、教師更正、

2.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口頭交流、

討論並歸納:

第一段:介紹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紹表演一家人深夜驚醒的情況及賓客默嘆、

第三段:介紹表演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

第四段:介紹表演失火、救火的經過和賓客驚慌欲跑的神態動作、

第五段:介紹口技表演結束後的情形、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討論並歸納:板書

一、表演前道具簡單才技藝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側面一賓客)

表現烘托

深夜驚醒關注默嘆

醒而復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驚慌欲跑

三、表演後道具簡單---強調--技藝高超

明確本文的說明方法、

討論並歸納:

摹狀貌,通過再現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聲音等來達到說明目的、文中再現了口技表演所表現的生活畫面、作者緊扣文中第一句話“京中有善口技者”展開,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口技》一文,作者通過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複雜而多變的聲響、聽衆的神態變化,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我們一方面讚賞口技藝人的技藝,同時另一方面也讚賞作者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文中成功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給我們有益的啓示、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理解文言詞語,學習摹狀的說明方法;熟讀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側面描寫的運用;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特殊用法。

教學難點:

側面描寫的作用;古今詞義、用法的異同。

教學性質:

講讀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學生參照註釋閱讀全文,自行口譯。

(三)讓學生明確下列知識。

1、古漢語知識:表示時間的詞語;數詞直接修飾名詞;古今詞異義。

2、寫作知識:正面和側面描寫。

3、文學知識:《虞初新志》、林嗣環簡介。

(四)教師聯繫課文,就古漢語知識作講解:

文言虛詞(如而已、以爲、但、然、雖等)、文言實詞(如善、聞、欲、會、覺、欠、伸、畢、衆、備、意、少、舒、名、色、股等)、古今詞義不同(如乳、絕等)、詞類活用(此部分稍帶而過)。

(五)指導學生填寫課後“練習一”空白,目的是理解口技人完整的藝術構思,從而真正進入口技人所設計的“特殊的情境”中去。

第二課時

(一)課文內容分析。(由師生共同完成)

本文是以記敘的方式寫的,但中間對口技表演採用了較多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很值得學習。

文章第一句總領全文,“善”字貫穿全篇,是概括題旨的關鍵性字眼。第二句是對演出的環境、道具的描摹,第三句是對錶演前觀衆的狀貌的描摹。這一段是對錶演前各方面情況的交代,連用了四個“一”,極力渲染道具之簡單,以襯托後面所介紹的藝人技藝之高超。

“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現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明了事情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後。“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靜的氣氛,也成爲一家人醒來的緣由。接着便寫一家四口人逐次醒來,孩子哭鬧、大人餵奶、呵斥的聲音。摹寫了由一種聲音的表演轉到幾種聲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爲了製造氣氛,作者以排比句式,摹寫四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最後一句,描摹聽衆聽得入神的樣子。“微笑”寫聽衆心領神會和滿意的神情;“默嘆”寫聽衆爲表演所折服,又不敢出聲干擾。“以爲絕妙”,認爲是到了極點,爲下一個高潮埋下了伏筆。

這裏描寫第一個階段的表演,內容是一個四口之家被犬吠從睡夢中驚醒的過程和狀況,以及聽衆的初步反應。作者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用表演的情況和效果同時突出表演者對口技之“善”。

第3段是寫一家人醒後又入睡的過程,把聽衆由衆聲各發的喧鬧又引入了夜深人靜的境界中去了。由第一個高潮轉入了低潮。這實質上也是下一個高潮的前奏。

第四段是寫表演起火的情況,是全文的高潮。前兩句先寫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應。接着便把聲音由臥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衆多人,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然後便對火情中的聲音作了集中的描寫。“中間”“又夾”,說明許多聲音相互攙雜同時發出來。

第5段是全文的結尾,簡潔明瞭。正當衆賓客在驚惶失措的時候,醒木一響,突然收束,使賓客們才清醒過來,回到了現實中。並且又連用了五個“一”,再次強調舞臺、道具之簡單,不但表明了其技藝的精妙,而且與開頭相照應。結尾嘎然而止,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有餘音繞樑之感。

(二)討論,明確側面描寫的作用。

1、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聽衆的神情和動作?

2、這些描寫對突出口技人高超技藝有什麼作用?3、文章開頭結尾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除了首尾呼應外,對錶現口技人演技起到什麼作用?

(三)指導複述和背誦

學生複述口技人整個表演過程。要指導學生理解各種聲音描寫的內涵,理解描寫順序、描寫的場景,教師可舉例示範。然後整理文言文表示時間的詞語,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荷葉母親》是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下面是七年級語文下冊《荷葉母親》教學設計,爲大家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多種方式品味本文樸實、清麗的語言。

3.學習詩歌託物抒情的寫法。

4.體驗人間真情,受到美的薰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

教學重點

1.體味詩歌思想感情,把握詩歌託物抒情的寫法。

2.體驗人間親情並能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深層品位詩歌語言,體會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構想

以“情”牽引,以“讀”強化,以“問”貫穿,以“悟”延伸。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瞭解作者,並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課前播放閻維文的《母親》,渲染氣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聆聽母愛

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間溫馨的小屋裏,年青的母親正在縫補衣服,九個月大的孩子已經熟睡。忽然,一陣地動山搖,一聲巨響過後,房屋垮塌了,母子倆被埋入廢墟中。所幸的是,房頂的預製板是斜壓下來,他們都沒有受傷。但是房屋垮塌嚴重,只能等待救援。三天過去了,由於嚴重脫水,母親的奶水沒了。孩子的哭聲漸漸微弱。年青的母親心碎了,這時候,她摸索着將身邊的縫衣針,毅然的刺進自己的手指。然後將刺破的手指放進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員終於掀開了壓在他們頭頂的預製板,那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啊,孩子臉色紅潤,寧靜而安詳,在早已死去的母親懷裏,睡得正香。在他的嘴裏,還含着母親已經僵硬的、發白的手指……

母愛是偉大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對母愛做過熱情的謳歌。有首歌詞寫得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冰心的散文詩《荷葉母親》,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頌的偉大無私的母愛。(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母愛

1、走近作者,瞭解冰心。

師:冰心,大家熟悉嗎?

生(介紹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詩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小學時學過冰心的作品《憶讀書》《山中雜記》《再寄小讀者》。

師補充: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課外已經對作者做了全面瞭解。冰心的創作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母愛、童真、自然美。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學生批註)讀冰心的的文章,猶如欣賞晴朗的夜空中晶瑩透亮的星星,簡單清澈,讓人心醉,而後在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情思,餘韻悠長。

2、範讀課文。

師:《荷葉 母親》就是這樣的一篇美文,她是一首散文詩。既有散文的形式和內容,又有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美文就應當美美地朗讀,下面聽老師朗讀課文,在聽讀的過程中,請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勾畫出本課生疏的字詞。②注意聽老師朗讀的語速、節奏、感情的變化。③標示出自然段的序號。

3、積累生字難詞。

師:在聽讀的過程中,有沒有難以理解的生字詞?查一下工具書,對照註解,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生(學習理解):並蒂:瓜、果等跟莖、枝相連的部分。瑞:吉祥的。菡萏(hàndàn):荷花,本文應該指含苞待放的荷花。徘徊(páihuái):在一個地方來回的走。欹(qī):傾斜。廕庇:遮蔽。花瑞:花開的好預兆。蓮蓬:蓮花開過後的花托。適意:舒適。亭亭:①形容高聳;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遮攔:zhē遮擋,阻擋。

4、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師:聽老師美美地朗讀了一遍,大家想不想也來美美地讀一讀,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全文。

(生讀課文。)

師:讀完全文,你認爲這篇文章究竟是重在寫荷葉,還是母親?(母親)表達了什麼感情?(對母愛的讚美。)

三、研讀賞析,品味母愛

1、品味重點語段,品味情感。

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師:作者是怎樣由“荷葉”想到“母親”的,找到作者心靈受到很大觸動的句子,或者說,找到“過渡句”。(“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師:作者爲什麼而感動?(因爲荷葉保護紅蓮。)

師:荷葉是在什麼情況下護紅蓮的?(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

師:荷葉是怎樣護紅蓮的?(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

師:作者怎樣描寫荷葉的?抓住了哪幾個關鍵詞?

(“慢慢”“傾側”“覆蓋”……。)

師:我們品讀語段,就要學會抓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詞語,飽含感情的語句,或從修辭等角度去賞析。誰來讀一下這句話,讀出輕重。

(學生朗讀此句,讀出輕重的處理。)

師:作者看到這一幕,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

(“不寧的心緒散盡了”--繼而“深深的受了感動”。

師:作者被誰感動?用了一個什麼詞描寫它?

(荷葉 “勇敢慈憐”。)

師:“勇敢慈憐”的意思是勇敢、慈祥、憐愛、憐惜,它常常用來形容人還是物?(人)形容哪一類人?(母親)

師:梳理一下,在看紅蓮被荷葉保護的過程中,作者的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煩悶→不適意→散盡→感動)

師小結過渡: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感到煩悶;白蓮凋謝,紅蓮亭亭,害怕紅蓮也遭受白蓮的命運,不適意;紅蓮被雨打的左右敧斜,無法可想;紅蓮被荷葉保護,不寧的心緒散盡,深深地受了感動。

②“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師:此時,作者剛好依偎在母親身邊,於是作者由“荷葉保護紅蓮”聯想到什麼?(母親愛子女)

文章寫到這裏,你覺得作者應該情不自禁的高聲讚美誰了?(母親)

師:課文在哪一段讚頌母親的?(最後一段。)

師:一起來朗讀一下最後一段。

生讀:“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師:讀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樣的柔情,要用溫婉的語調,要讀出對母親的依戀。讀快了是讀不出味道來的。 (範讀後學生再讀。)

師:誰能對這段話進行賞析?(兩個修辭,一種是比喻,把母親比作荷葉,把“我”比作紅蓮,寫出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還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點。最後一句是反問,語調也非常好。)

師:嗯,用了比喻,反問的修辭,寫出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賞析文章,就應該從內容、情感、語言等方面進行賞析。再加上四個字,直抒胸臆。你們看,母親啊--這是呼告(旁批)。還有--你是荷葉,我是紅蓮,這裏人稱變化了,直接抒情。

師:“心中的雨點”指什麼?(生活中的困難,磨難。)

師:對了,自然界的雨點是可見的,有形的,“心中的雨點”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能不能聯繫實際說說你“心中的雨點”?(運動場上的淚水,成績考砸後的憂傷,同學之間的摩擦……)

師:“廕庇”是什麼意思?(母親對我們的呵護,幫助,鼓勵,支持……)

師:當心中“雨點”來臨的時候,我們的母親就給我們呵護,幫助,鼓勵,支持。你能談談母親都給過你怎樣的“廕庇”嗎?

(生講述:雨中的守候;一杯溫溫的牛奶;發燒時額頭溫柔的手……)

2、品味文章寫作的妙處。

①文章最後一段話其實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題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你能不能用“語文術語”說說這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文章的主旨段、畫龍點睛、昇華情感、篇末點題、卒章顯志。)

②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師:作者通過寫荷葉護紅蓮,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愛,從而抒發對母愛的讚美。老師再介紹一個術語:這種借托某種事物抒發自己感情的寫作方法,就叫做“託物抒情”。 如果借托某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志向,則叫做“託物言志”,如小學學過的課文《落花生》。

另外,作者把荷葉比作母親,把紅蓮比作我,這種寫法叫做“借物喻人”。

思考一下: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在文章的前面,有沒有鋪墊?(祖父的話:“我們園裏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說是應了花瑞。”)對了,前面的“借花喻三姊妹”爲後文的“荷葉喻母親,紅蓮喻我”做下了鋪墊,形成完美的“前後照應”。

四、感情朗讀,頌揚母愛。

師:這篇文章文辭兼美,情意濃濃。讓我們感受到:母愛就是那口渴時候的一杯清茶,是夏日的一絲涼風,是冬日的一束暖陽。如此的美文,大家想不想和着音樂,懷着對母親的敬意,再來激情朗讀一下。在讀的過程中,把你認爲最感人得句子,多讀幾遍,讀出母愛的味道。並試着背誦課文6--9自然段。

(播放背景音樂《母親》,學生誦讀課文,抽生朗讀並點評)

五、拓展延伸,抒寫母愛

師:大自然中的荷葉在風雨中呵護紅蓮的情形感動了作者,也感動了我們,生活中的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也許母愛並不驚天動地,歌唱家閻維文在《母親》中唱到:“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

是啊,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感情,無論是一次回眸,還是一個撫摸,每一個平凡的動作都會牽動爲人子女的情思。情鬱於中,發之於外。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妙筆,模仿本文藉助某一種具體的事物抒發對母親的愛。如:母親啊,你是____,我是____。四人爲一組,比比看誰想像最豐富,寫的最好最美。

學生討論,抒寫,展示。

母親啊,你是港灣,我是小舟,除了你,誰是我避風的地方?

母親啊,你是雨露,我是禾苗,除了你,誰能滋潤我乾枯的心靈?

母親啊,你是大地,我是種子,除了你,誰能讓我茁壯成長?)

師:大家寫得都很好,再認真修改一下,就成了一首小詩,把它送給你的母親,她肯定會樂開花的。因爲老師我也是一位母親,我正在付出母愛,同時,我也是一個女兒,我還在享受着濃濃的母愛。

六、課堂小結,珍藏母愛

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給你慰藉和力童,冰心的《荷葉 母親》,晶瑩璀璨,耐人尋味。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想對你的母親說什麼?(謝謝!媽媽,你辛苦了!媽媽,我愛你!)

其實,一聲“謝謝”遠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老師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讓我們將“母愛”珍藏心間,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回到家,幫母親洗洗腳,刷刷碗,拖拖地,再陪母親散散步,說說話,聊聊天,以我們的寸草心,略報三春暉吧!

最後,讓我們一起表達我們的祝願:祝我們的母親,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平安,幸福!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積累優美的語句。

2、認真修改課堂練筆,寫成一首小詩送給母親。

3、課外閱讀《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板書:

荷葉 母親

冰心

荷葉 護 紅蓮

對母愛的讚頌

母親 愛 子女

( 託物抒情 借物喻人)